大国雄兵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大国雄兵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晓虎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建军90周年
  • 国防
  • 军事
  • 历史
  • 红色经典
  • 爱国主义
  • 图文书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57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5438
品牌:中国画报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32
字数: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军事爱好者 历史爱好者

1. 收录共和国15次阅兵经典图片;

2. 300余幅珍贵图片,包含多位军旅摄影师作品,彰显大国军威;

3. 附赠建军90周年纪念邮票小版及个性邮票,提升收藏价值;

4. 军队资深媒体专家执笔讲述建军90年历程。

5. 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迎接党的十九大精品出版项目”。


内容简介

《大国雄兵》是一本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纪念画册,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为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画册以时间为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包括作战能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和平使命等各个方面,以及历次大阅兵的珍贵历史图片,旨在展现人民解放军90年的光辉历程。


作者简介

钱晓虎,现任解放军报社北京军区分社社长。 曾任解放军报驻海军记者站记者、解放军报政治部干事、驻西藏记者、时事部编辑、解放军报驻海军记者站站长,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永葆锋芒

讲述我军从建军以来90年间,军队建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具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的新局面。

第二章 国之重器

讲述我军从“万国造”武器,到拥有自主研发的各兵种先进武器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保障有力

讲述我军保障装备由“骡马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 国家名片

讲述我军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姿态亮相世界,令世人惊叹。

附 件 新中国历次阅兵

收录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今的15次阅兵式精彩瞬间。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永葆锋芒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战争,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黄麻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2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11月至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相继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歼灭20余万国民党正规军,工农红军队伍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协议,红军在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改编。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在山河破碎的暗夜,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以抗战大业为先,率先提出抗日救国主张,并在前线、沦陷区、大后方动员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共御外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正式确定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刚刚完成长征的红军将士摘下红军帽,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伏击作战,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1年12月,面对最艰难的抗战局面,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号召“咬紧牙关,渡过今后最困难的两年”,八路军、新四军在“没有枪、没有炮”“吃树叶、挖野菜”的情况下坚持战斗;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解放区军民闻令而动,一举收复县以上城市250多座……

这是一条凝聚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战争脉络:

人民军队以伤亡61 万余人的巨大代价,歼灭日伪军171.4 万余人,收复国土100 万平方公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无视人民的和平要求,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着眼新形势,及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有效地阻止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1947 年开始战略反攻。从1948 年9 月到1949 年1 月底,人民解放军先后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 余万人。经过全国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从国民党手中解放了除西藏、台湾、金门、马祖以及南海诸岛外的全部国土。

1949 年10 月1 日,天安门广场的开国礼炮,宣告这支浴血奋战22 年“打江山”的人民军队的任务开始由夺取政权转为保卫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捍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当侵略者把战火烧到鸭绿江畔,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作战。1950 年10 月至1953 年7 月,在敌我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官兵们“一把炒面一把雪”,舍生忘死保和平,37 万将士在异国他乡献出了生命。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宣言书: 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可欺,人民解放军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祖国的尊严。

每战必胜,寸土不让。当一双双罪恶之手伸向祖国的领土时,我军进行了一次次边疆自卫反击战,止战火于国门。在青藏高原,在东北边陲,在南海诸岛, 在西南丛林,凡是有保卫边疆作战的地方,都留下了一片烈士安息之处。正是边关海疆留下一座座烈士陵园, 才有内地一幢幢摩天大楼的崛起;正是这血染的风采, 镌刻下和平时期人民军队履行使命的功绩与辉煌。

从边防到内地,全军将士枕戈待旦,以百倍的警惕守卫着祖国的安宁。仅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海、空军部队共击沉、击伤和俘获入侵我领海的敌舰船404 艘,击落、击伤入侵我领空的敌机300 多架。

90 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 多年里,世界上发生了数百场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我军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和威慑力,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赢得了和平的环境,让人民在远离战火下幸福生活。这是人民军队献给祖国和人民最珍贵的礼物;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军在中国历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

当今世界,各国新军事变革潮起浪涌,带来了战场空间多维拓展、信息运用深度融合、体系对抗复杂激烈的时代变化。未来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联合作战已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人民军队大胆求索创新,打破信息壁垒,集成力量体系,实现了陆、海、空、火箭军部队指挥网络的互联互通,改变了各军兵种武器装备各自为战、互不兼容的局面。

陆军着力打造综合指挥平台,纵向贯通兵种武器系统的各级指控节点,横向联接各兵种专业指挥系统与作战指挥间的信息链路;海军不断加强战场信息系统建设,主战装备的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空军注重加强装备体系的相互融合,数据融合技术投入使用,实现了战场信息、武器平台与指挥控制之间的信息交链,初步形成综合集成的空中作战体系;火箭军稳步提升武器系统信息化水平,快速反应、突防攻击和远程打击能力得到增强……

当前,一体化联合作战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也是信息化战争加速到来对作战提出的强制性要求。以综合集成培育新质战斗力, 以综合集成实现体系制胜,已成为全军共识。全军各部队以此为抓手,整合作战要素、融合信息资源、重构力量体系,获得“1+1>2”的体系作战效能,有效提升了基于信息系统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

近年来,从建立训练协作区到实施跨区基地化演练,从推开三军联勤到通用装备标准化,从联合作战人才培养到联合作战实验室搭建,我军联战联训伴随着军事变革和军队转型,已经从最初的寻求观念破茧成蝶,稳步向搞好顶层设计、理顺指挥机制等深层推进。

2015 年11 月26 日,中国向外界公布了中国军队军改方案,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通过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 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重大举措,构建起了“军委— 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 的领导管理体系。

这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军队成为一支未来精兵的宏图展望,是决定中国军队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瘦身之后的人民军队的作战能力将比肩世界强军,具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更加有效地肩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

第二章 国之重器

2011年1月11日,新一代歼击机——歼20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正式跻身世界第四代战斗机研发的第一梯队。

2012年9月25日,我军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列,标志着人民海军迈入航母时代……

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一支军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过去10多年,是我军武器装备实现全面突破和跃升的时期。从联通三军的一体化指挥平台到嵌入战车、飞机、舰艇甚至单兵的信息化装备,我军陆军、海军、空军和火箭军的主战装备全面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整体现代化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然而,辉煌成就背后,有多少人知道,人民军队刚刚诞生时,除了大刀梭镖外,所用枪械绝大部分是靠缴获得到的。当年,由于国民党军对各苏区的长期“围剿”,红军手中的武器主要有汉阳造和毛瑟步枪,弹药供应更是非常匮乏。1934年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总人数为8.68万人,仅装备步马枪29153支,山炮、迫击炮38门,重机枪357挺,轻机枪322挺,手枪3141支,冲锋枪271支,武器装配率不及40%。只能以携带梭镖6101根、大刀882把作为补充。枪炮弹严重不足,携步枪弹141.8万发,平均每支枪40多发,而且多半是红军兵工厂自行复装的,不能用于连发;机枪弹22.3万发,连一场稍大的战斗都不能支撑。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装备主要来自太行山区的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位于山西黎城县西北部, 是八路军在抗战期间于华北敌后建立的最大的一个武器弹药生产基地。1940 年,兵工厂先后研制、生产出五五式步枪和八一式步枪及一大批各式各样的地雷。1941 年年初,又研制、生产出五○炮及其炮弹。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缺少现代军事工业,我军的武器装备保障情况并没有太多改观,主要还是靠战场缴获。在1946 年7 月至1948 年7 月的两年时间中, 我军总共缴获步枪90 万余支,迫击炮8000 余门,步兵炮5000 余门,山炮、榴弹炮、加农炮1100 余门。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是在战争废墟上起步的。以开国大典阅兵式为例,受阅的武器装备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缴获日本和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因为当时我军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工企业。

据统计,开国大典阅兵参阅的轻重武器装备多达110 多种、82 种口径,这些武器产自世界24 个国家的98 个工厂,因而有人把开国大典阅兵称为“万国牌” 武器大展示。

1950 年,毛泽东一连三次观看了军械部门组织的武器展览,他以伟人的胆识做出了决定新中国命运的历史性抉择: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5 年1 月15 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决策。与此同时,我国拉开了导弹、人造卫星研制与试验的序幕。

伟人的胆识,成为中国人奋发图强的动力。一大批知名科学家从国外冲破阻力,归国参加科研攻关; 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工人和军人,隐姓埋名投入到研制尖端武器的战斗中。于是,一个个奇迹在这片经济、技术都还十分落后的土地上被创造出来——

1960 年11 月5 日,我国第一枚导弹腾空而起, 准确击中目标。1964 年10 月16 日15 时,壮观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原子弹。1967 年6月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 年4 月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

1975 年11 月26 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并回收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两弹一星”技术的突破,带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跨上新的台阶,我国自行研制的枪械、火炮、装甲、舰船、飞机、导弹等各类兵器陆续装备三军部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世界军事发展态势和国家安全形势做出科学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各国调整军事战略的落脚点,是加强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据此,在拨乱反正中,人民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 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与此相适应,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也开始实施战略性调整。

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国防科技工业实施“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战略,对科研机构和科研方向进行了大的调整。一方面集中人力物力突破尖端技术;一方面实行“军转民”,积蓄资金、技术和力量,以图长远发展, 从而走出了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路子。

1986 年3 月5 日,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关于发展我国高技术、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建议书上做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 不可拖延。”

关系中华民族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跨世纪发展的高科技计划——“863 计划”由此启动。这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次高技术研究与发展战略行动。

“863 计划”涉及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个高技术领域。实施近30 年来,取得了近两千项研究成果,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近千项。这些成果的运用,大大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迎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曙光,人民军队的金戈铁马踏浪而来。随着航空母舰、预警机、远程火箭炮、无人机等被誉为“国之重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一次次突破,我军武器装备以前所未有的豪迈阵容,筑就起共和国新的钢铁长城。

质量效能越来越高,新型力量越来越多,打击距离越来越远,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体系融合越来越好…… 进入新世纪,陆军兵器发展有了质的飞跃。第三代主战坦克综合战术技术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轻武器、反坦克武器、防空武器等已跨入全面技术更新的新时期,陆军航空兵装备明显改善,陆军武器装备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战车、火炮、武装直升机陆续装备部队, 一支换羽重生的新型陆军呈现在世人面前。

西太平洋,远航舰艇编队开展实战化训练;亚丁湾,第26 批护航编队为中外船舶护航;渤海湾,歼-15 舰载战斗机战术训练如火如荼;东海南海上空,海军多型战机常态化巡航;大洋深处,新型潜艇静悄悄地潜航……在改革强军的时代大潮中,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已由20 世纪50 年代的空(通用飞机)潜(鱼雷潜艇) 快(鱼雷快艇)为主,走向以航空母舰、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海上专用飞机为主。远海护卫作战装备力量体系发展加快步伐,海基核力量装备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近海防御作战装备力量体系优化提高,两栖投送装备力量体系不断增强,信息系统与配套保障装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海军五大兵种形成了遍及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兼顾常规作战、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防卫作战体系。

轰-6K 列阵长空、歼-20 惊艳亮相、运-20 展翅高飞,劲舞苍穹的战鹰划出一道道壮美航迹……随着一批批新型作战飞机和防空导弹装备部队,空军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搭配,预警、歼击、对地攻击、运输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配套的体制系列,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和覆盖全国的对空情报雷达网,使远程预警、防空作战、空中作战和空降作战手段有了显著提高。常态化战巡南海、例行性警巡东海、出岛链演兵远海,高边疆、远边疆、新边疆的制胜空间得以不断拓展……中国空军的强军梦想,在高远的空天绽放。

个头越来越小、威力越来越大,反应更加灵敏、打击更加精准……火箭军部队已形成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基本实现了全道路机动、全地域发射、全天候突击能力。导弹家庭中的成员越来越多,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有了全面提高, 涵盖了中近程、中远程、跨洲际以及海上大中型移动目标等打击能力,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是我军实施精打要害、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北斗”“神舟”“嫦娥”“天宫”相继飞天, 打破了国外的一系列技术封锁与垄断,航天事业高歌猛进,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2016 年6 月12 日, 我国第23 颗北斗导航卫星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成功发射。完成在轨测试后,这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虽然起步比GPS 晚了20 年,却以强劲势头跻身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启了中国卫星导航技术的新时代。2017 年4 月27 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组合体,在距地面393 公里的太空轨道,在高速飞行中点滴不漏地完成了推进剂补加。“太空加油”的顺利完成,以及天舟一号成功运送“太空快递”,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完成了第二步,中国航天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

千帆竞渡从容过,日新月异看今朝。透过硅片、导线、弹药排布成的技术迷雾,拂去兵器上散发的冷光、战场上弥漫的硝烟,世界清晰地看见,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已驶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壮丽航程。

……

前言/序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一声枪响,宣告了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掀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崭新一页。

90年来,人民军队始终恪守性质宗旨本色,全面履行根本职能使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次边境、海疆防卫作战,以及抢险救灾、远洋护航、海外维和等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人民军队写下了永远令敌人胆寒、让对手敬畏的英雄传奇,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继往开来,斗转星移。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一次次中外联合军演中,中国部队铁甲奔流、大洋列阵、长空亮剑,驾驭信息化战争能力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一座座综合性演兵场上,年轻一代官兵驾驭现代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跨越”“火力”“联合”等一系列实战化演习背后,是一支大国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的艰难求索、百炼成钢。

铭记历史才能走向未来。决不让战火再在我们的家园燃烧,决不让祖宗留下的疆土有半寸丢失,决不让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被打断——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上,人民军队正肩负着为民族复兴的保驾护航的伟大使命阔步前进。

On August 1, 1927, the gunfire of the Nanchang Uprising heralded the birth of a new people's army that would open a new pa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ver the past 90 year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has always adhered to its original nature, tenets and inherent qualities and fully performed its fundamental functions and missions, achieving one victory after another.From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937-1945), the liberation war,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1950-1953) and continuous border and coastal defense operations to non-war operations such as earthquake relief, anti-piracy ocean escort and overseas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the PLA has written enough heroic legends to terrify any potential enemy and inspire awe and veneration forever. It has performed numerous indelible missions to secure national independence, people's liberation,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the people's happiness.

It has inherited past traditions and broken new ground. In the new century, and on a new stage, it has inspired its peers around the world to set a high value on its ability in fighting a high-tech, information-based war be it on land, at sea or in the air, observed in numerous Sino-foreign joint military exercises. On drill grounds over the vast nation, young officers and men are often seen operating modern weapons and equipment. Behind a series of combat exercises with live ammunition such as “The Stride”, “Firepower” and “Joint Action”, we can imagine the hard explorations and great efforts being made by the army of a great power to ensure it can continue to be victorious.

Only by remembering history can we grasp the future. We will never let the flames of war burn again on our sacred homeland, allow even half an inch of the territory bequeathed to us by our ancestors to be lost or the great proces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be interrupted. Standing at the junction of history, current reality and the future, the PLA is making great strides towards the ultimate goal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烽火岁月,铸就辉煌——一部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征程的史诗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激荡着无数英雄的足迹。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支人民的军队,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屈的壮丽史诗。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之际,我们谨献上这部《大国雄兵》,它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纪念册,而是一部倾注了深情与敬意的宏大叙事,旨在深入挖掘和呈现这支伟大战士们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 本书追溯的不仅是建军节的那个标志性日期,更是解放军从诞生之初那支星星之火,如何在中原大地上燎原,如何历经战火洗礼,如何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实盾牌。我们试图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鲜活的人物故事,以及对关键战役、重要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展现解放军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使命与担当。 第一章:播撒火种,南昌风云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1927年的那个盛夏。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也奏响了人民军队诞生的壮丽序曲。本书将从历史的纵深处,还原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我们不仅仅会提及“八一南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本身,更会深入探究其发生的时代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中国革命遭受的重大挫折,以及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本章将细致描绘起义前后的紧张氛围,刻画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决策与指挥。我们将尝试重现起义部队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场景,哪怕只是短暂的胜利,也足以点燃中国革命的火种。文字将力求细腻,捕捉起义战士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奔赴战场时的复杂心情,以及他们为了革命的黎明,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气与决心。从南昌到广州,再到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我们将追随这支刚刚诞生的革命武装,感受他们早期创业的艰难与辉煌,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孕育和发展。 第二章:浴火重生,长征壮歌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深刻的烙印。在本章中,我们将以一种极为详尽的方式,重述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不是简单的军事行程回顾,而是对一代中国军人钢铁意志、革命情怀和战略智慧的立体呈现。 本书将重点关注长征中的关键节点:中央红军如何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遵义会议是如何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的灵活性,巧渡金沙江的惊险,飞夺泸定桥的英勇,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以及最终抵达陕北的胜利。 我们不会回避长征中的巨大牺牲和残酷现实,但更会强调红军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通过还原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战士们如何在饥寒交迫中互相搀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克服重重困难,以及他们在绝境中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本章的叙述将充满史诗感,力图让读者感受到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一次塑造了中国革命灵魂的伟大征程。 第三章:抗日烽火,民族脊梁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称为八路军、新四军)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本书将深入探讨在民族危亡之际,这支人民军队如何挺身而出,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本章将聚焦于解放军在敌后战场的战略作用。我们将详细阐述八路军、新四军是如何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壮大自身力量,牵制和消耗日伪军,为正面战场减轻压力。著名的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将得到细致的描绘,我们会剖析这些战役的战略意义、战术运用以及涌现出的英雄事迹。 除了军事斗争,本章还将强调解放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他们如何组织民众,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如何克服后勤补给的困难,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如何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坚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凝聚民族力量。通过生动的语言,我们将展现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理解“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第四章:解放战争,浴血凯歌 抗战胜利的曙光并未带来和平,取而代之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全面内战。本书将在第四章,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中,如何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最终赢得全国胜利。 本章将重点梳理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将作为战史分析的重点。我们不仅会还原战役的宏大场面,更会深入剖析其战略部署、战术指挥,以及解放军高超的运动战、歼灭战能力。例如,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精神,平津战役中的“围而不打”策略,都将得到详细的解读,展现解放军的智慧与人民的支持。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解放军在政治攻势、瓦解敌人、争取民心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将描绘解放军如何严守纪律,秋毫无犯,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拥护;如何通过土地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从北国冰城到南国水乡,我们将追随解放军的足迹,感受他们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钢铁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 第五章:保家卫国,血染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使命并未结束。在第五章,我们将聚焦于解放军在保卫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本章将详细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来龙去脉,分析战争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我们将以饱含敬意的笔触,描绘志愿军将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战场条件下,面对强大的敌人,所展现出的“最可爱的人”的精神。无论是“上甘岭”战役的坚守,还是“长津湖”战役的突破,都将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不屈不挠。 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还会深入挖掘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为何能够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他们的信念从何而来?我们将通过对一些感人故事的还原,如“冰雕连”的悲壮,烈士们写下的家书,来展现志愿军战士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为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安全,敢于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 第六章:强军兴国,新篇开启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最后一章,我们将目光投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军在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本章将概述人民解放军在军事理论、装备技术、战略战术等方面的不断革新。我们将回顾军队在历次重大军事演习、维和行动、抢险救灾等任务中的表现,展现其作为一支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强大军队的风貌。同时,本章也将强调解放军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用,例如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亚丁湾护航等。 本书的结尾,将回归到人民解放军的初心与使命。它将再次强调这支军队始终坚持的“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以及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通过这部《大国雄兵》,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支军队为何能够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不可摧,成为中华民族最值得信赖的坚强后盾。 全书特色: 史料翔实,脉络清晰: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叙事线索清晰,从建军初期到新时代,层层递进,构成一部完整的解放军发展史。 人物鲜活,故事动人: 我们不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更注重挖掘和呈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个体生命。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革命者的信仰、情怀与牺牲。 视角多元,深刻解读: 本书不局限于军事角度,更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深入解读解放军的历史作用及其深远影响。 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作者力求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鲜活、感人,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解放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大国雄兵》是一部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颂歌,也是一部激励后人、启迪未来的史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云,与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相信,这部著作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支伟大战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五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曲献给时代的回响。作者以一种极其庄重和充满敬意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波澜壮阔的九十年征程。那些在血与火中铸就的军魂,那些在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英雄形象,都在字里行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虽然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感受到战士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我被那些关于初心、使命、奉献的篇章深深打动,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深刻的启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何这支军队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为何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它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读这本书,就像是与历史对话,与英雄同行,我从中汲取了无数的智慧和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心。

评分

二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刻的视角,剖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蜕变与成长。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场场战役的胜负,更重要的是,它挖掘了在这些宏大叙事背后,无数普通战士的个体命运和精神世界。我被那些描绘战友情深、生死相依的片段深深打动,也为那些面对严酷环境依旧坚守信仰的战士们感到由衷的钦佩。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文风时而激昂,时而沉静,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枪炮的回响,闻到硝烟的味道,更能感受到战士们在绝望中的希望,在痛苦中的坚持。它让我不再把历史事件看作是冰冷的史实,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英雄”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身上,他们身上闪耀着朴实而伟大的光芒。

评分

一 当我翻开这本书,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不朽的传奇。每一页都跳动着澎湃的激情,每一次阅读都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一同经历生死考验,一同感受胜利的喜悦。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共鸣,是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民军队”的由来,理解了这支军队为何能历经风雨,依旧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片土地。那些感人至深的细节,那些荡气回肠的描写,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对军人的职业有了更深的崇敬。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困境中是如何凝聚力量,如何奋起反抗,最终走向独立和繁荣。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国家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而这一切的基石,正是那支永远人民的军队。

评分

四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感受,它不仅仅是对一场军事盛事的纪念,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度回溯。作者的叙事逻辑清晰,史料翔实,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脉络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的轨迹。从战略的制定到战术的实施,再到军队的组织建设,每一个层面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刻画的部分,那些领导者的高瞻远瞩,那些基层官兵的英勇事迹,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是如何依靠这样一支忠诚、勇敢、智慧的军队,一次次化险为夷,最终走向独立富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了解史实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读完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三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书。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那些坚韧不拔的精神所震撼。从初建时期的艰苦岁月,到后来一次次重大考验中的不屈不挠,这本书用一种宏大的叙事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中坚力量。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一支军队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武器装备的先进,更在于其所代表的精神内核和人民的支持。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虽然残酷,但却真实有力,没有丝毫的矫饰,反而更加凸显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而那些关于战略决策和军事智慧的阐述,也让我对军事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每一次翻页,都是对历史的一次重温,也是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一次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