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彻底扰乱了大唐巨轮前行的步调,烽火历时8年才熄灭。这不仅仅是一个“皇帝被佞臣蒙蔽”的寻常故事,它是一个国家在鼎盛发展中跌入陷阱的特殊案例。
本书以大主角安禄山发迹官场进而大举谋反的轨迹为主线,完整呈现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书中将安禄山这一特殊历史角色放入唐朝权力中心,跟随其“表演”,一步步揭示出盛世下掩藏的种种危机,推究出鲜花着锦般的唐朝仓促之际陷入动乱的根由。全书以“安史之乱”中心,勾连中国八世纪中叶各个重要历史人物,安禄山假痴真狠,唐玄宗宠妃误国,张九龄与李林甫正邪之争,李林甫与杨国忠尔虞我诈,更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郭子仪、李光弼、张巡、徐远等战将的公忠体国、忠诚坚贞,于混乱中寻找平叛的力量、复兴的脊梁。本书为“大家写小书,小书述大事”,作者不仅对史料了若指掌,更能带领读者于细节中领悟历史、洞悉社会。
前言 / 第一讲盛世衰变的启示 / 00
第二讲安禄山惊险登场 / 0
第三讲官场三级跳 / 0
第四讲李林甫的算盘 / 0
第五讲笼络安禄山 / 0
第六讲李林甫收服安禄山 / 0
第七讲杨国忠崛起 / 0
第八讲恶斗李林甫 / 0
第九讲激反安禄山 / 0
第十讲群凶密谋 / 0
第十一讲渔阳鼙鼓动地来 /
第十二讲千里大溃败 /
第十三讲乱在潼关 /
第十四讲哥舒翰兵败潼关 /
第十五讲长安、马嵬坡:玄宗的背影 /
第十六讲抉择:肃宗灵武即位 /
第十七讲惊涛骇浪中的张巡 /
第十八讲安禄山之死 /
第十九讲收复两京 /
第二十讲肃宗坐失良机 /
第二十一讲史思明卷土重来 /
第二十二讲史思明独掌大权 /
第二十三讲史思明命丧逆子手 /
第二十四讲史家内战,唐朝内斗 /
第二十五讲画不上句号的胜利 /
第二十六讲说不尽的“安史之乱” / 后记 /
盛世衰变的启示一场空前的大动乱,彻底扰乱了大唐巨轮前行的步调,烽火历时8年才熄,整个华北大地从高度繁华突然倒退了数百年,花团锦簇的繁华世界转眼之间成为悠远的追忆。一个看上去鼎盛完美的王朝瞬间千疮百孔。这场动乱绝不仅仅是一个皇帝被佞臣蒙蔽、最后光明战胜黑暗的寻常故事,它是一个国家在鼎盛发展中跌入陷阱的特殊案例,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公元755年年底,唐朝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大动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公开叛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族,组成20万雄兵大举南下,席卷河北,南渡黄河,先后攻破洛阳和长安两京,把唐玄宗赶到蜀地,打得唐朝权威扫地。
这场战乱历时8年,烽火烧遍了中国北方,整个华北大地从高度繁华的盛世一下子倒退数百年,重新回到老百姓流离失所、遍地哀鸿的苦难年代,唐朝政治经济遭到了史上空前的大破坏,从此由盛转衰,花团锦簇的繁华世界转眼之间成为悠远的追忆。唐朝大诗人杜甫虽然亲身经历了这场大变乱,却难以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一直在苦苦地寻梦重回大唐,吟诵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但是,这场动乱并没有被人们所淡忘,在民间,关于“安史之乱”的小说、评书、戏剧多得难以列举。盛唐本来就多姿多彩,让人留恋无穷,而那么多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物聚集在一起,忠奸善恶都在巨大的反差下呈现在舞台上,让人有阅尽人世沧桑之感。唐玄宗把粗野的大汉安禄山召入宫中,和“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贵妃共舞《霓裳羽衣曲》,自己亲自作曲抚琴,还让大诗人李白前来写诗助兴,那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清平调》,曾经醉倒了多少人?为了让李白写出华美的诗篇,唐玄宗听任李白尽情饮遍宫中美酒,乘醉狂草。据说李白借机折辱权贵,让唐玄宗身边的大宦官高力士为他研墨提鞋,何等快意!然而,转瞬之间风云突变,拜倒在杨贵妃石榴裙下的安禄山举兵造反,让人看清了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笼罩下的高层政客的真实面目,让老百姓有了一个鞭挞奸邪、痛斥腐败、赞颂忠贞、弘扬正气的机会,出一口长期被压抑的闷气。就这样,“安史之乱”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
辨别忠奸,惩恶扬善,一直是中国历史故事的主旋律。然而,“安史之乱”仅仅只是唐玄宗没能识破安禄山包藏祸心,或者被李林甫和杨国忠蒙蔽,最后忠奸大白于天下,光明战胜黑暗的一个故事吗?如果仅仅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那它和历史上无数个动乱又有什么区别呢?
历史上发生过太多的犯上作乱事件,我们随手拈来,西汉有王莽,东汉末年有董卓,曹魏有司马父子,西晋有“八王之乱”,东晋有刘裕,北魏有尔朱荣,等等。
在这里有必要对犯上作乱稍微作一点探讨。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以来,中国政治出现了自上而下贯彻的“一边倒”局面,强调的是政治上的忠诚和服从。这种体制存在着重大的缺失,那就是民情上达的渠道几乎是封闭的,不同政治主张和要求被视为异端而遭到严厉的镇压。也就是说,政治制度的设计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今天的人常常将它归咎于儒家,其实并不对,孔子和孟子都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双向责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甚至赞同君主若无道,人民可以起来革命的主张。因此,不同的政治主张的交锋,不能按照统治者的说法都视为叛逆,或者犯上作乱。同理,希望获得更大的权力来施展政治抱负者,也不能斥之为野心家。其分水岭在于是否有利于人民大众。
根据这条标准,那些挑动战争、侵害老百姓根本利益的行为可以归为动乱。像董卓、“八王之乱”,都是动乱的典型事例,“安史之乱”也属于这一类。
那么,“安史之乱”和上述动乱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事件发生背景不同。东汉末年,朝廷对要求澄清政治的清流官员和太学生进行严厉的镇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导致了以公平正义为标榜的统治意识形态全面瓦解,士人视为根本的儒家信仰崩溃,社会危机全面爆发,清流官员不愿意和宦官把持的腐败朝廷配合,拥兵自重。这时候,军阀董卓趁机控制朝廷,东汉王朝名存实亡。西晋的“八王之乱”则是在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崩溃的背景下爆发的没有道义的皇室内部权力大火并,交战各方甚至勾结胡族打内战,上演了民族压迫与残杀的惨剧。
“安史之乱”和上述两次动乱发生的时代背景很不一样,它是在唐朝鼎盛时期突然出现的大动乱。从当时社会状况来看,国家倡导的道德伦理和文化价值获得广泛的认同,经济处在蓬勃发展之中,诗人辈出,佳作迭传,文化、经济和社会空前繁荣,人们陶醉其间,后人称之为盛唐。在这种情况下爆发如此重大的动乱,兵连祸结,就让人难以理解,很容易将“安史之乱”归结于偶然的因素上,诸如唐玄宗看错安禄山,或者李林甫、杨国忠之类奸臣当道,等等。
可是,这样的解释没有多少说服力,因为太过肤浅了。历史上像李林甫、杨国忠这种人当道的年代,远比圣君贤臣执政的时间要长得多,况且李林甫和杨国忠与其他所谓的奸臣相比还算不上是最恶劣的,为什么动乱偏偏就发生在唐朝盛世时期呢?
领悟历史和洞悉社会都很不容易,能够做到者堪称大智慧。信仰崩溃、社会危机会造成大动乱,这是任何人都看得出来的,而繁华时代同样会发生动乱,这就需要对社会和民众有深刻的洞察力。这里举两个例子。就在唐玄宗享受盛世成就的时候,朝廷史臣吴兢已经看到朝政和制度正在受到侵蚀,社会上下阻隔,奢靡铺张之风日盛。他看到了一般人没有看到的深度,就像一池荷花灿烂,没人看到它的根已经被蛀蚀。所以,在众人看来如沐春风,在吴兢看来却是危机四伏。他出于对国家的责任心,把唐太宗奠定盛世基础的优良传统精心编纂成为千古名著《贞观政要》,呈献给唐玄宗,让他像照镜子一般自我对照,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么温柔曲折的劝谏,却不被唐玄宗所接受,吴兢反而遭到贬黜,把他从京城赶到外地去任职,一直不让他重回朝廷。吴兢说来不幸,却也万幸,因为他年纪大,经不起折腾,病死了,这是不幸。死后不久,他所忧心忡忡的社会动乱真的爆发了,那就是我们要讲的“安史之乱”。多少人背井离乡,转死沟壑,吴兢却逃过了这场大劫难,这算是万幸。
看到问题严重性的智者不仅有历史学家,还有始终关注民生的文学家。杜甫既写了不少诗篇歌颂盛世,同时也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般心酸的诗句。杜甫没有陶醉在酒肆,他看到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更为可怕的情况是上下阻隔,民情不能上达。唐玄宗没有看出社会矛盾在积累,反而陶醉在登基以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之中,渐渐地倦于国政。30多年的和平盛世,使这一时期成为唐朝建国以来最长的发展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巨大的,但最高统治集团都沉醉于歌舞升平的盛世,或者忙着聚敛财富,或者处心积虑进行官场的争权夺利,正所谓“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他们对日趋严重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麻木不仁,对现行制度的缺陷乃至弊端听之任之,敷衍了事,使得各种矛盾和缺陷累积到一起。看似偶然的“安史之乱”的爆发,把唐朝内部的问题全盘暴露出来,让大唐盛世戛然而止。显而易见,“安史之乱”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动乱,它不是王朝的终结者,而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落入的陷阱,暴露出来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
人们往往认为,社会矛盾总是在压迫最深重的时候爆发。实际上,未必尽然。历史告诉我们,在现状改变,尤其是在社会转变的时候,积蓄在社会内部的矛盾更容易像火山一般喷发。因为社会的转变,会燃起人们心头追求公正和富裕的希望,更容易感受到社会的不公。而这个时候,统治者沉迷于社会发展的成就而松懈,或者鼓吹变革而没有能力去实现,会带给社会更大的失望和挫折感。唐玄宗把唐朝推上繁荣的轨道,自己却懈怠了下来,变得暮气沉沉,没有警惕到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在随着吏治的腐败迅速扩大,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打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个教训极其深刻,我们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加倍注意分配的公平和吏治清明,这是“安史之乱”留给后世的第一个重要启示。
安禄山叛军为什么能够势如破竹,席卷华北呢?
除了前面说到的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以外,唐朝官僚队伍从上到下都安于富贵的现状,把各种问题都尽力掩盖起来,外表看起来十分光鲜,内里却已经烂掉了。
就拿最高当局来说,长期的和平发展,使得他们严重脱离社会,脱离民众,骄傲自满,对社会问题麻痹大意,而官僚习气弥漫于官场上上下下。“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竟然有一周的时间,唐朝情报混乱,不能确认叛乱的真伪,让叛军争取到了宝贵的突袭时间,长驱千里,可见唐朝管理之松弛。
当安禄山叛变的消息被确认之后,唐朝开始组织军队进行镇压。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因长期享受太平,军队已经被腐蚀得不成样子了。华北各地郡县或者无兵可用,或者有兵却无装备。打开尘封已久的军械仓库,才发现武器已经朽坏,许多士兵只能手持棍棒去抵御劲敌。结果可想而知,和叛军交战,一触即溃。身在京城的唐朝君臣对于这种情况浑然不知,依然沉浸在夜郞自大之中。唐玄宗和宰相杨国忠强令唐军出击,企图速战速决,挽回面子,结果造成了军队的大溃败,长安失守,唐朝君臣仓皇出逃。
安于现状,沉迷于享乐,是历史上各个专制王朝反复出现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唐朝,从整个古代历史来看,众多的王朝实在不擅长持之以恒的坚持,也不擅长长期不懈的制度建设与自我完善,稍有成就便自吹自擂,忙着圈钱,耽于奢靡。唐玄宗在临潼骊山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华清池园林。在位期间,他来这里多达36次,带着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他们享尽情爱欢乐,却把迫在眉睫的国家危机置若罔闻。《诗经·大雅·荡》说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便是最深沉的告诫。
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沉迷于小富即安的太平梦幻之中,在享乐中完全丧失了对危机的敏感,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安史之乱”留给我们的第二个重要教训。
初翻开这本书,就被那股扑面而来的盛唐气象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盛唐的背影》就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历史纵深感。想象中的盛唐,是繁华的长安城,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诗酒风流的文人雅士,是气势磅礴的边塞征战。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带领我们去追寻那段辉煌过往留下的印记。我期待着,它能描绘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画面,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的荣耀与失落。书中的“背影”二字,更是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背影,往往意味着一种远去,一种无法完全触及的神秘,一种留给后人想象的空间。我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更可能是一种对历史的解读,一种对逝去辉煌的深情回望。作者或许会通过某个具体的事件、某个人物,或者某种文化现象,来勾勒出盛唐的轮廓,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很想知道,作者笔下的盛唐,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是丝绸古道,驼铃声声,商旅不绝?亦或是宫廷深院,歌舞升平,暗流涌动?这一切的未知,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那盛唐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评分拿到《盛唐的背影》这本书,第一个跳进脑海的词是“大气”。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恢弘气魄。我尚未展开阅读,但仅仅是这一瞥,就足以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盛唐,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黄金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巅峰之一。想象中,那是一个包容万象、充满活力的时代,诗歌、绘画、音乐、建筑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外交流也极为活跃。而“背影”二字,则又增添了一层意境,仿佛作者并非要描绘盛唐的全貌,而是要捕捉那些流逝的、难以捉摸却又极其深刻的侧面。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聚焦于一些不那么为人熟知但却意义非凡的方面,或者是通过一些历史细节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许是某个被遗忘的英雄人物,也许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又或者是某种社会变革的开端。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领略盛唐的繁华,但更渴望通过作者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为何能够如此辉煌,又为何最终走向了“背影”。这种探寻“背影”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盛唐的背影》这个书名,实在是很能勾起人的兴趣。它不像那种直白的叙事,而是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还没开始读,就已经在脑子里勾勒出一些画面了。盛唐,自然让人联想到那些辉煌的景象,万邦来朝,文化昌盛,长安城里的车水马龙。但“背影”这个词,又似乎暗示着一种回溯,一种对过去某种深刻但又模糊的特质的追寻。也许是作者想描绘一些在繁华背后,不那么被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侧面?比如,支撑起盛唐辉煌的社会结构,文人墨客在光鲜亮丽之外的思考,或者是边疆将士们默默的付出。我很好奇,作者将以怎样的笔触来呈现这些“背影”。是宏大的叙事,还是细腻的刻画?是侧重于政治经济,还是更偏向于文化思想?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不只是在“看”历史,更是在“品”历史,在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灵魂。这种阅读的期待感,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评分仅从《盛唐的背影》这个书名来看,就足以让每一个对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史有所兴趣的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盛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其繁荣昌盛、开放包容的特点,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背影”二字,却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层更深邃的意味。它并非直白地呈现盛唐的全貌,而是引导读者去追寻那段辉煌过往所遗留下来的、或许不那么显眼却尤为珍贵的印记。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不会局限于描绘帝王将相的功业,而是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捕捉那些构成盛唐精神骨架的细节。可能是文人雅士的饮酒赋诗,可能是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又或者是对外交流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点滴。作者可能会通过某种叙事方式,将这些“背影”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加动人的盛唐形象。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的“背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评分《盛唐的背影》这个书名,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吸引力。它不像“盛唐风华”那样直白,而是用“背影”二字,赋予了作品一种含蓄而悠远的意境。我还没来得及翻开书页,光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盛唐,那是无数人心中的一个辉煌标签,是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去描绘这个时代?是全景式的铺展,还是聚焦于某个特定的侧面?“背影”二字,似乎暗示着一种不那么显露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某个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人物,也许是某种文化思想的萌芽,又或者是支撑起盛唐繁荣的某种不为人知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去探寻那些在喧嚣的盛世背后,默默存在着,却对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背影”。这种对历史的深度挖掘和解读,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细腻而深刻,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看到盛唐的辉煌,更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