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

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俊峰 著
图书标签:
  • 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
  • 复合材料
  • 聚合物
  • 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制备工艺
  • 应用技术
  • 高性能材料
  • 功能材料
  • 纳米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75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50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8
字数:3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从事先进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应用和新型纳米产品开发的研究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供石油、化工、冶金、食品、海洋、舰船、军事、国防等领域的防腐蚀工程师以及从事耐磨材料、防辐射材料、隐形材料、抗干扰材料、导电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研究的技术人员参考。
《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一书依托作者薛俊峰先生三十余年从事金属聚合物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经验,向大家系统介绍了微纳米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制备方法、材料性能以及工业化应用,对从事先进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应用和新型纳米产品开发的研究人员很有参考价值。书中介绍的很多纳米聚合物制备技术可以用于指导研究和生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微纳米金属粉、各种金属聚合物以及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性能和应用。原理方面介绍了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有机聚合物和金属粒子表面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分散微纳米金属粉、溶胶型微纳米金属粉、微纳米金属聚合物的各种制备方法,分析了微纳米金属粒子表面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微纳米金属溶胶的稳定性、微纳米金属聚合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总结了钛纳米聚合物涂料、微纳米金属聚合物耐磨材料和微纳米金属聚合物粉体材料的应用。在应用部分,重点阐述了作者发明的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的制备方法和大规模工业应用的示例。
本书适合从事先进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应用和新型纳米产品开发的研究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供石油、化工、冶金、食品、海洋、舰船、军事、国防等领域的防腐蚀工程师以及从事耐磨材料、防辐射材料、隐形材料、抗干扰材料、导电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研究的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薛俊峰,哈尔滨鑫科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从事铝和镁合金腐蚀研究工作10年,化工防腐蚀研究17年,在27年的科研工作中先后完成20多项科研项目,均在工业上获得实际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发明专利5项,均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明的钛纳米聚合物涂料填补了国家空白,为我国石油工业重大装备防腐蚀做出重要贡献。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编写出版《钛的腐蚀、防护及其工程应用》、《材料的耐蚀性和适用性手册》、《镁合金的防腐蚀技术》。

内页插图

目录

0绪论001
0.1微纳米金属聚合物的基本特性001
0.2微纳米金属聚合物粉体在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的作用002

1涂层用树脂及其混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003
1.1纯树脂和聚合物的特性003
1.1.1树脂的特性003
1.1.2聚合物的特性005
1.2树脂和聚合物的互溶性007
1.2.1互溶性基本理论007
1.2.2混合物黏度测定在聚合物互溶性判定中的应用015
1.2.3高聚物、低聚物及其混合物的热性能023

2有机聚合物和金属粒子表面的相互作用030
2.1填充金属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030
2.1.1填充金属聚合物材料的制备030
2.1.2微纳米金属聚合物填料033
2.2有机聚合物和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034
2.3高聚物在金属表面上的吸附039
2.3.1吸附速度039
2.3.2吸附过程的可逆性040

3自分散微纳米金属粉制备方法044
3.1微纳米金属粉制备方法044
3.1.1概述044
3.1.2物理法044
3.1.3化学法045
3.2自分散微纳米金属粉的制备方法046
3.2.1电解法046
3.2.2电浮选法048
3.2.3热分解法048
3.2.4机械-化学法050

4溶胶型微纳米金属粉制备方法052
4.1电解法制备微纳米金属有机溶胶052
4.1.1电解法制备微纳米金属有机溶胶的一般准则052
4.1.2双层电解槽电解时的电化学行为053
4.1.3影响金属电沉积的主要因素056
4.1.4松散粉状阴极沉积物生成条件062
4.1.5阴极沉积物在有机介质中分散的条件065
4.2专用的电解装置065
4.2.1垂直旋转阴极电解装置065
4.2.2水平旋转阴极电解装置067
4.3微纳米锌和镉有机溶胶的制备069
4.4微纳米铅有机溶胶的制备075
4.5微纳米铁和镍有机溶胶的制备079
4.6电解法制备合金溶胶086
4.6.1电解制备合金溶胶的原理086
4.6.2Pb-Sn合金溶胶087
4.6.3Ni-Cr合金溶胶091
4.6.4Ni-Fe合金溶胶095
4.7浮选法制备微纳米金属有机溶胶096
4.7.1浮选法制备微纳米金属有机溶胶的原理096
4.7.2微纳米钨、钼和锆有机溶胶的制备096
4.7.3微纳米铍有机溶胶的制备102
4.7.4微纳米彩色银有机溶胶的制备102
4.7.5微纳米铋有机溶胶的制备104
4.8有机介质里置换法制备微纳米金属溶胶107

5微纳米金属聚合物的制备方法110
5.1混合物基金属聚合物材料的制备110
5.1.1概述110
5.1.2互溶混合物基金属聚合物材料的制备113
5.2单组分聚合物基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20
5.2.1环氧树脂基铅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20
5.2.2环氧树脂基微纳米钯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22
5.2.3乙基聚铝硅氧烷基微纳米镉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23
5.2.4聚苯乙烯基微纳米铅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26
5.2.5环氧树脂基微纳米铁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27
5.2.6聚乙酸乙烯酯基微纳米钯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30
5.2.7天然橡胶、聚异丁烯基微纳米铁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33
5.2.8有机硅基微纳米铁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36
5.3工业放大制备微纳米金属聚合物电解槽138

6力化学法制备钛纳米聚合物141
6.1制备原理141
6.1.1概述141
6.1.2表面活性物质对金属粉碎过程的影响144
6.2钛纳米聚合物的制备147
6.2.1概述147
6.2.2高效能粉碎机149
6.2.3表面活性剂对钛粉粉碎的影响150
6.2.4机械作用对表面活性剂的影响152

7热分解法制备微纳米金属聚合物154
7.1金属甲酸盐热分解法154
7.1.1概述154
7.1.2环氧树脂和聚苯乙烯基微纳米金属聚合物的制备条件158
7.1.3环氧树脂基微纳米铜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61
7.1.4环氧树脂基Fe、Co、Ni金属聚合物的生成条件163
7.1.5环氧树脂-聚硫橡胶基Pb金属聚合物的制备165
7.2金属草酸盐热分解法167
7.2.1 金属草酸盐分解过程167
7.2.2二价金属草酸盐的热脱水和热分解反应169

8微纳米金属粒子表面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173
8.1钛纳米聚合物的物理化学表征173
8.1.1钛纳米聚合物的红外光谱表征173
8.1.2钛纳米聚合物的XPS表征176
8.1.3钛纳米聚合物的X射线分析180
8.2金属粒子表面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182
8.2.1环氧树脂与金属粒子表面的相互作用182
8.2.2聚乙酸乙烯酯与金属粒子表面的相互作用184
8.2.3聚硫橡胶与金属粒子表面的相互作用184
8.2.4聚元素硅氧烷和聚硅氧烷与金属粒子表面的相互作用185
8.2.5混合聚合物与金属粒子表面的相互作用187

9微纳米金属溶胶的稳定性200
9.1水基微纳米金属溶胶的稳定性200
9.1.1水基微纳米金属溶胶的共性200
9.1.2电解质对微纳米金属水溶胶稳定性的影响201
9.1.3保护性高分子在制备稳定微纳米金属水溶胶中的应用203
9.2微纳米金属有机溶胶的稳定性206
9.2.1金属胶体粒子表面形成稳定溶剂化层的条件206
9.2.2保护性高聚物在制备稳定微纳米金属有机溶胶中的应用208
9.2.3水对金属有机溶胶稳定性的影响213
9.2.4存储条件对碳氢介质中金属有机溶胶稳定性的影响214
9.2.5有机介质对金属溶胶稳定性的影响215

10微纳米金属聚合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216
10.1胶体铅对聚苯乙烯和聚乙酸乙烯酯氧化热分解的影响217
10.2金属聚合物材料的热力学性能219
10.3微纳米金属溶胶分散相的催化、助燃和抗爆性能223
10.4胶体金属分散相的耐磨性230
10.5金属和合金胶体分散相的磁学性能234
10.6耐蚀超细金属粉性能238
10.7金属胶体对胶浆结构性能的影响239

11微纳米金属聚合物防辐射材料241

12钛纳米聚合物涂料及其应用248
12.1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的性能248
12.1.1钛纳米聚合物涂料主要品种250
12.1.2钛纳米聚合物涂层的物理化学性能251
12.1.3钛纳米聚合物涂层腐蚀防护性能的电化学阻抗谱评价259
12.1.4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的典型工业应用腐蚀数据262
12.1.5钛纳米聚合物涂层的防垢性能263
12.1.6钛纳米聚合物涂层的导热性能265
12.1.7钛纳米聚合物涂层的安全性评价265
12.1.8钛纳米聚合物涂层的抗静电性能270
12.2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的工业应用270
12.2.1钛纳米聚合物涂料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271
12.2.2钛纳米聚合物涂料在石油化工换热设备中的应用278
12.2.3钛纳米聚合物涂料在石油炼制设备防腐中的应用287
12.2.4纳米钛冷焊涂料在焊缝防腐蚀中的应用303
12.2.5钛纳米聚合物涂料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313

13微纳米金属聚合物耐磨材料320
13.1微纳米金属聚合物材料的耐磨性能320
13.2氟塑料-胶体铅基耐磨膏324

14微纳米金属聚合物粉体材料328
14.1超细金属粉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328
14.2胶体金属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331

参考文献335

前言/序言

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密切相关。反之,不采用新型复合材料,许多的技术和工艺问题也难以解决。
随着复合材料改性的基础科学,即高分子填料科学研究的开展,有关金属聚合物合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所谓金属聚合物是指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多相聚合物体系,其制备方法与传统填料聚合物制备有着本质的区别。
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一方面具有金属的某些特性,另一方面具有聚合物的特性。其不仅综合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又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因此,在不同工业部门获得广泛应用。
种类繁多的聚合物及其混合物,加入大量性质各异的弥散的金属,可以制备出减摩、耐磨蚀、导电、耐腐蚀等性能绚丽纷呈的各种复合金属聚合物,可用于制备耐腐蚀、耐高温、耐磨、防辐射、隐形、导热、抗干扰、导电的材料,涂层和黏合剂,薄膜,防结垢材料及医用高分子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笔者设想采用一种方法把金属超微粒子表面和低聚物分子有机地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性质既不同于金属粒子也不同于聚合物的物质,但它兼具二者的双重性质,用于涂料体系,赋予涂料一些全新的性能,来满足大工业的特殊需求。为此目的,金属选择了钛,钛耐蚀性高,但无氧条件下的超微钛粒子表面具有非常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会强烈自燃;高分子聚合物在机械力作用下会发生断链,具有很强的氧化性,那么,两者相遇必将相互作用。根据这个构想设计出高效能粉碎机,把钛粉和低分子聚合物在一起粉碎,使钛的超细化过程和大分子断链同步进行,“奇迹”般地生成了一种黑色的胶状物,命名为钛纳米聚合物。经检测,75%以上的钛超微粒子粒径低于100nm,其粒径中值为40~50nm。实验证明:利用沸腾二甲苯萃取24h,也不能把钛粒子表面上吸附的有机物除掉。后来利用它开发出了系列产品,这就是本书详细介绍的主要内容。
在本书中,汇集了笔者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材料自分散理论和技术方面37年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钛纳米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工业应用实践经验,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本书第1章作为基础,简单介绍了工业上常用树脂的基本性能。第2章阐述了金属纳米聚合物制造的基本理论,详细地说明了纳米金属表面和有机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实质。第3章叙述了各种自分散微纳米金属粉的制造方法的原理。第4章具体说明凝胶溶胶法制备镍、铁等11种金属和合金纳米聚合物的方法。第5章详细讲解了铅、钯、镉、铁、铜等金属在单和双聚合物存在下纳米金属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第6章详尽地介绍了笔者首创的钛纳米聚合物的制备原理、方法、设备。第7章讲述了采用热分解法制备8种金属纳米聚合物的方法。第8章更深层次地论述了微纳米金属粒子表面和树脂发生化学相互作用的X射线、红外光谱、能谱的表征。第9章介绍了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处理方法。第10章综述了微纳米金属聚合物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第11章介绍了利用纳米金属聚合物制备防辐射材料的方法。第12章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集中论述了钛纳米聚合物系列产品的性能及其在石油工业的15年成功应用,就注水管防腐蚀防结垢讲述了腐蚀和结垢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实施防护的整套自动化涂敷设备;就换热器的节能防腐蚀防结垢介绍了换热管束报废原因分析、解决措施和涂装工艺;共计介绍了12种大型装置的防腐蚀措施,可供借鉴。第13章简述了纳米金属聚合物在耐磨材料方面的应用;第14章主要展示了纳米金属聚合物在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本书写作过程中,由衷感谢笔者的夫人朱淑华给予的鼎力支持。在此特别感谢徐滨士院士为本书作序,祝徐院士及夫人健康长寿。
本书的出版得到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焦云董事长、马庆总裁的热情关照,得到陆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魏世丞教授、王玉江博士和梁义研究员的重要支持,在此一并深表谢意。对朱兰芬女士协助文字和图片整理表示谢意。
本书特别推荐给研究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应用和开发新型纳米产品的同行、防腐蚀工程师以及从事耐磨材料、防辐射材料、隐形材料、抗干扰材料、导电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医药产品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对于1990年前的文献没有全部列出,对这些文献的作者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七台河鑫科纳米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在七台河市政府和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关心和支持下成立起来的,笔者除了表示感谢之外,谨将此书作为鑫科纳米公司成立的献礼。
由于笔者知识面的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示教,不胜感谢。

薛俊峰
2017年10月于深圳
《新视界:纳米材料与仿生设计的融合》 简介: 在当代科学探索的广袤疆域中,两种颠覆性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碰撞、融合,催生出全新的材料科学范式。本书《新视界:纳米材料与仿生设计的融合》并非聚焦于传统的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前沿和精妙的领域:纳米材料的精细调控及其与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设计智慧的深度结合。 本书致力于揭示如何通过操纵物质在原子和分子层面的结构,创造出具有非凡性能的新型材料。我们将深入探讨当下纳米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 量子点的荧光调控与生物成像: 探索如何精准控制量子点的尺寸、成分和表面化学,以实现对荧光发射波长、亮度和稳定性的精细调控。我们将展示这些高度可定制的纳米粒子如何在生物体内进行无创成像、疾病诊断,甚至作为靶向药物递送的载体,为精准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二维材料的奇特性质与柔性电子器件: 深入剖析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等二维材料的独特电学、光学和力学性能。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这些材料的超薄、柔韧和高导电性,设计和制造新一代的柔性显示器、可穿戴传感器、超薄太阳能电池以及高密度储能器件,彻底改变我们与电子设备互动的方式。 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多功能性与催化应用: 详细介绍MOFs作为一类由金属离子或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多孔晶体材料。我们将重点研究其超高的比表面积、可调的孔径和化学性质,以及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如碳捕获)、催化反应(如选择性氧化、加氢)和药物缓释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 纳米颗粒在先进传感技术中的角色: 探讨利用纳米颗粒独特的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开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本书将详细介绍纳米颗粒如何作为信号放大器,实现对痕量物质的精确检测,为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疾病早期筛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本书将把目光转向大自然亿万年进化形成的精妙设计。我们从中汲取灵感,探索仿生设计如何赋能纳米材料的创新: 荷叶效应(超疏水性)的模仿与自清洁表面的构建: 借鉴荷叶表面的微纳米结构,研究如何通过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表面能,制造出具有优异疏水、自清洁和防污性能的涂层。这些仿生表面有望应用于建筑、汽车、纺织品等领域,减少维护成本,提升使用寿命。 蜘蛛丝的力学强度与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 深入分析蜘蛛丝纤维中蛋白质分子的精巧排列和氢键作用,揭示其超乎寻常的拉伸强度和韧性。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纳米技术模拟蜘蛛丝的结构,开发出高性能的生物相容性材料,用于组织工程支架、人工肌腱和可降解缝合线等。 蝴蝶翅膀的结构色与光学材料设计: 剖析蝴蝶翅膀上纳米级结构的衍射和干涉原理,解释其产生鲜艳色彩的机制。我们将研究如何利用纳米光子晶体技术,设计和制造出无需染料即可产生特定颜色的光学材料,应用于显示技术、防伪标识和装饰材料。 生物矿化过程的启示与智能结构材料的创造: 学习生物体如何巧妙地利用简单的化学物质在纳米尺度上构建出复杂的矿物结构,如贝壳的珍珠层。本书将探讨如何借鉴生物矿化的策略,开发出能够自我修复、可响应外部刺激(如温度、pH值)的智能结构材料。 《新视界:纳米材料与仿生设计的融合》不仅仅是对前沿技术的罗列,更注重阐述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前景。书中将详细介绍多种先进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例如:化学气相沉积(CVD)、原子层沉积(ALD)、溶胶-凝胶法、纳米压印以及模板辅助生长等,并结合仿生设计的理念,探讨如何精确控制材料的形貌、尺寸和界面特性,以达到预期的功能。 本书面向对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生物工程、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工程师、研究生以及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理解纳米材料的精细调控以及仿生设计的强大启示,我们能够开启一个全新的材料设计与应用时代,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本书特色: 视角独特: 聚焦纳米材料与仿生设计的交叉领域,提供与传统材料书籍不同的前沿视角。 内容翔实: 深入剖析前沿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并结合具体的仿生案例进行讲解。 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也包含丰富的实际应用案例和技术细节。 前瞻性强: 展现未来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突破。 语言生动: 采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辅以精美的插图和示意图,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概念。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微观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智慧,共同探索材料科学的无限可能,开启材料创新研究的崭新视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之丰富,远超我最初的预期。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制备”这一核心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延展至“应用”。对于制备部分,书中详细列举了多种先进的制备技术,并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技术的机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工艺参数优化策略。例如,在纳米颗粒增强方面,书中对于如何通过球磨、超声分散、表面改性等手段,有效地将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到聚合物基体中,避免团聚,从而最大化其增强效应,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书中还引入了多种先进的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如3D打印、静电纺丝等,并详细介绍了这些技术在制备具有复杂结构和特殊性能的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对我而言,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于材料界面设计的深入探讨。金属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是影响复合材料整体性能的关键,书中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包括界面相的形成、界面结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表面处理技术改善界面性能。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热学性能以及电学性能,都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金属填料(如金属纳米颗粒、金属纤维、金属粉末)和聚合物基体(如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弹性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思路。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希望能够快速了解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市场应用趋势。而《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这本书,恰恰精准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开篇就对当前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览,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到电子信息、生物医疗,无不涉及。每一个应用领域的介绍都配以了翔实的案例,让我能够具体地了解到这些材料是如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如何利用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实现结构减重,提高飞行效率;在电子信息领域,如何利用其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制造高性能的电子元器件。书中对于不同应用场景下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制备工艺和材料组分来满足这些要求,都有着清晰的阐述。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应用,而是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例如在智能材料、自修复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潜力,让我对该领域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对于想要快速掌握行业动态,寻找新项目开发方向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能够帮助你快速定位热门方向,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让你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工作。

评分

《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这本书,如同一个详尽的百科全书,为我系统地梳理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这一复杂而迷人的领域。从宏观的材料分类、发展历史,到微观的原子排列、化学键合,书中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不同制备工艺的详尽解析,例如,如何通过精细的控制,实现金属纳米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如何通过合理的后处理,提高金属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书中对于每一种工艺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设备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进行实验室研究或工业生产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应用层面,书中也涵盖了从传统到新兴的广泛领域,例如,如何利用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优异导电性,制作高性能的电子屏蔽材料;如何利用其生物相容性,开发用于药物缓释的生物医用材料。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下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来满足这些要求,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论述。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启迪思想的宝典,它将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奥秘,并在未来的研发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评分

对于我这种长期在材料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来说,一本能够提供实际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尤为珍贵。《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它以一种高度工程化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书中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聚合物基体和金属填料,如何优化工艺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材料表征和性能评价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表征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并结合实例讲解如何利用这些表征结果来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为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制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如界面脱层、颗粒团聚、气孔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应用方面,书中也提供了大量具有借鉴意义的工程案例,例如在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阻燃性等方面的应用,为我们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痛点提供了思路。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是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评分

我一直对能够将金属的强度和刚性与聚合物的轻质和可加工性相结合的材料充满好奇。《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求知欲。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系统地梳理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工艺技术和应用前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制备方法的细致比较,例如,熔融共混、溶液共混、原位聚合等,每一种方法都配以详细的工艺流程图和相关的性能数据,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其操作要点和潜在的挑战。书中还对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填料的粒径、形貌、表面处理,以及聚合物基体的种类、分子量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微观层面的分析,对于我理解材料的性能起源,以及在实际研发中进行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在应用方面,书中也覆盖了多个重要的领域,如汽车零部件、电子封装、航空航天材料等,并对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本书的全面性和深度,使其成为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领域的一本必读之作。

评分

坦白讲,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我眼中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潜力的领域。《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作者在书中以一种严谨而全面的方式,深入探讨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如何通过精细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来赋予复合材料特定的宏观性能。书中对不同制备工艺的深入分析,例如,如何通过控制金属填料的粒径、形貌和分散状态,来优化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都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对界面工程的详细阐述,特别是如何通过表面改性、引入偶联剂等手段,来增强金属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结合,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在应用方面,书中也覆盖了汽车、航空航天、电子、能源等多个关键领域,并对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提供了丰富的工程实践指导,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着实填补了我长期以来在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领域知识上的空白。当我初次翻开它时,就被其严谨的结构和宏大的视野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宏观图景,从其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到如今蓬勃发展的现状,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书中对于材料的微观结构、成分设计,以及不同制备方法的原理和优劣,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制备工艺的细致讲解,例如熔融挤出、注塑成型、溶液共混等,每一种方法都配以详细的工艺流程图和相关的实验数据,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其操作要点和潜在挑战。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填料的形貌、尺寸、表面处理,以及聚合物基体的种类、分子量等。这些微观层面的分析,对于我后续在实际研发中进行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应用的剖析,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汽车轻量化领域,如何通过精确设计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实现强度和韧性的最佳平衡,书中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扇通往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奇妙世界的大门,它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偶然翻阅到《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这本书,我便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前沿的研究内容所吸引。作者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理论与技术,并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对于界面相的形成、结构和性能的调控,提供了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制备方法(如机械合金化、喷雾干燥、原位聚合等)的详细介绍,以及对这些方法在制备具有特定形貌和尺寸的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的展望。书中还对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等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对材料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应用方面,书中也覆盖了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本书的出版,为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平台,它将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向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评分

当我拿到《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因为我对金属与聚合物的结合所能产生的奇妙性能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详细阐述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从原材料的选择、处理,到各种复合工艺的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书中对于不同制备方法的选择,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的特性和预期的应用需求来优化工艺参数,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纳米金属颗粒与聚合物基体的复合方法,例如溶胶-凝胶法、液相还原法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制备出具有高分散性和优异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金属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纤维排布和界面设计,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应用方面,书中也覆盖了多个重要的领域,例如在阻尼减振、导电导热、电磁屏蔽等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这些应用不仅展示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独特优势,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工程参考。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该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提供了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参考资料,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类高性能材料。

评分

《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这本书,从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标题,我就预感其内容定然十分扎实。翻阅后,果然不负所望。这本书在材料科学的理论深度和工程应用的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如相容性、界面效应、增强机理等,更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制备工艺紧密结合。书中对各种宏观和微观的制备技术,如熔体共混、溶液共混、原位聚合、无机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配以大量的图示和数据,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聚合物基体(如聚烯烃、聚酰胺、聚碳酸酯等)与各种金属填料(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纳米颗粒、金属粉末等)的复合研究的系统性梳理。通过对不同组分组合的性能分析,作者揭示了材料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应用方面,书中不仅列举了传统领域的应用,如汽车零部件、电子封装等,还着重介绍了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新能源、生物医疗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例如在电池隔膜、药物缓释载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够启发他们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创新性的材料设计和应用开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