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器
  • 电磁兼容
  • EMC
  • 工程技术
  • 航空航天
  • 电子技术
  • 国防科技
  • 科研
  • 专业书籍
  • 国之重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62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818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
2.反映“互联网+”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
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
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
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系统介绍航天器电磁兼容性管理、分析、设计、改进及试验验证技术和方法的专业著作。全书包含5个部分,共11章。第1~3章重点介绍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总体设计技术,包括绪论、常用电磁干扰控制方法和电磁兼容性管理技术要求;第4、5章重点介绍电磁兼容性预测分析技术,包括预测分析方法和航天器系统级电磁兼容性分析;第6~8章重点介绍航天器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包括通用EMC设计、典型模块EMC设计和典型电子设备EMC设计;第9章重点介绍航天器磁设计和试验技术;第10、11章重点介绍航天器电磁兼容性试验验证技术,包括设备级试验验证和系统级试验验证。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张华,研究员,航天器电磁兼容领域专家,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主要从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总体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业技术带头人、载人空间站工程电磁兼容专业组成员、军委装备发展部电磁兼容和防护专业组成员。负责行业电磁兼容标准制定和多个通信、载人、深空和导航等系列航天器的电磁兼容性工作。

目录

第 1章 绪论 001
1.1 航天器电磁兼容性的特殊性 003
1.2 电磁干扰接口控制的主要方法 005
1.3 专业技术发展前景 008
1.3.1 电磁兼容性技术的主要发展阶段 008
1.3.2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009
1.3.3 发展趋势 010
1.4 本章小结 012
第 2章 常用的电磁兼容性基础知识和电磁干扰控制方法 013
2.1 电磁兼容性基础知识 014
2.2 航天器电磁兼容性工程手册和标准概况 016
2.3 航天器电搭接 018
2.3.1 电搭接的功能和作用 018
2.3.2 电搭接的主要类型 019
2.3.3 电搭接的主要方式 024
2.3.4 搭接表面的清洁和防护 025
2.3.5 搭接的验证 026
2.4 航天器接地 027
2.4.1 航天器接地概述 027
2.4.2 接地系统的类型 029
2.4.3 接地测试验证的方法 031
2.4.4 航天器规模与接地方式的选择 031
2.4.5 航天器接地设计 033
2.5 航天器电缆布局和屏蔽 039
2.5.1 电路的分类 039
2.5.2 电缆屏蔽和接地要求 041
2.5.3 电缆和连接器的选择 043
2.5.4 电缆束布局 044
2.5.5 电缆的质量保证 046
2.6 本章小结 049
第3章 电磁兼容性管理 050
3.1 电磁兼容性管理标准概况 051
3.2 航天器实施EMC管理的必要性 052
3.3 电磁兼容性工作组 054
3.3.1 电磁兼容性工作组的责任 054
3.3.2 电磁兼容性工作组的工作内容 055
3.3.3 电磁兼容性工作组各级职责 055
3.4 EMC控制大纲和技术要求 057
3.4.1 制定EMC控制大纲的目的 057
3.4.2 EMC控制大纲和技术要求的内容 057
3.5 EMC试验大纲和报告 061
3.5.1 EMC试验大纲 061
3.5.2 EMC测试报告 062
3.6 航天器主要研制阶段的EMC管理工作 063
3.6.1 可行性论证阶段 063
3.6.2 方案阶段 063
3.6.3 初祥研制阶段 064
3.6.4 正样研制阶段 065
3.6.5 各研制阶段的主要EMC工作汇总 066
3.7 本章小结 068
第4章 航天器电磁兼容性预测分析方法介绍 069
4.1 EMC的电磁场分析方法 070
4.1.1 电磁兼容性分析的任务和特点 070
4.1.2 电磁兼容性的电磁场分析方法 071
4.2 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 072
4.2.1 电磁场分析方法的基础知识 072
4.2.2 加权残数法与数值求解方法 075
4.3 统计电磁学分析方法 078
4.3.1 统计电磁学的基本知识 078
4.3.2 统计电磁学的分析方法 080
4.4 天线间互耦的S参数分析 082
4.4.1 天线间互耦的原理和对于电磁兼容性的影响 082
4.4.2 天线间互耦的S参数分析方法 085
4.5 频谱兼容性分析 088
4.6 本章小结 093
第5章 航天器系统级电磁兼容性分析 094
5.1 航天器系统级电磁兼容性标准规范概况 095
5.2 裕度的确定 102
5.3 系统间电磁兼容性分析 104
5.3.1 航天器与运载和发射场电磁兼容性分析 104
5.3.2 一箭多星测控干扰分析 108
5.3.3 编队飞行航天器间的电磁环境分析和验证 113
5.3.4 航天器多径效应分析 114
5.3.5 同步轨道卫星共轨极化隔离分析 117
5.4 电磁兼容性限值分析 119
5.5 航天器射频兼容性分析 121
5.5.1 航天器射频兼容性分析类型 121
5.5.2 航天器射频设备间耦合分析方法 121
5.5.3 航天器射频设备与其他设备间耦合分析方法 125
5.5.4 系统射频兼容性分析软件 130
5.6 无源互调的场路结合分析 132
5.6.1 无源互调的原理及其对于电磁兼容性的影响 132
5.6.2 无源互调的分析方法 135
5.6.3 无源互调的场路结合分析方法 135
5.7 航天器线缆串扰分析方法 141
5.8 航天器场线耦合分析 150
5.9 电磁辐射对人员和电起爆装置的危害及防护 156
5.9.1 电磁辐射危害的量化要求 156
5.9.2 电磁辐射危害分析与验证 161
5.10 本章小结 164
第6章 电子设备通用EMC设计和实施 165
6.1 航天器设备级EMC标准和规范概况 166
6.2 设备通用EMC设计要求 178
6.2.1 航天器EMC设计原则 178
6.2.2 航天器电子设备EMC设计依据 179
6.3 通用EMC分析设计和实施 182
6.3.1 稳态传导发射设计(CE101、CE102、CE106) 182
6.3.2 瞬态传导发射设计(CE107) 190
6.3.3 稳态传导敏感度设计(CS101、CS102、CS103、CS104、
CS105、CS114) 192
6.3.4 瞬态传导敏感度设计(CS106、CS115、CS116) 200
6.3.5 辐射发射设计(RE101、RE102、RE103) 204
6.3.6 辐射敏感度设计(RS101、RS103) 211
6.3.7 静电放电敏感度(ESD)设计 216
6.4 设计案例 219
6.4.1 PCB设计 221
6.4.2 屏蔽设计 230
6.4.3 滤波设计 237
6.4.4 搭接和接地设计 243
6.4.5 线缆设计 246
6.5 本章小结 249
第7章 航天器典型电子部件选用和模块EMC设计 250
7.1 典型电子器件和模块的选用 251
7.1.1 电阻器 251
7.1.2 电容器 252
7.1.3 电感器 253
7.1.4 半导体分立器件 254
7.1.5 变压器 255
7.1.6 数字电路器件 256
7.2 供配电电子单机功能、组成及特点介绍 257
7.3 配电单元EMC设计 260
7.4 DC/DC变换器模块EMC设计(EMI干扰分析、吸收电路设计、滤波设计) 264
7.4.1 EMI干扰分析 264
7.4.2 元器件布局 269
7.4.3 吸收电路设计 269
7.4.4 电源滤波器设计 270
7.5 数据采集单元EMC设计 275
7.5.1 元器件合理选用 275
7.5.2 PCB设计 276
7.6 通用处理器模块EMC设计 278
7.6.1 处理器模块介绍 278
7.6.2 处理器模块的电磁干扰特性 278
7.6.3 处理器模块EMC设计 281
7.7 总线管理模块EMC设计 283
7.7.1 总线接口模块的特点简要介绍 283
7.7.2 1553B接口电路特点以及布局(隔离总线) 284
7.7.3 RS-422接口电路特点以及布局(差分总线) 286
7.7.4 CSB电路特点以及布局(单端总线) 289
7.8 射频电路EMC设计 291
7.8.1 方案与布局 291
7.8.2 屏蔽设计 292
7.8.3 滤波接地 293
7.8.4 布线规则 295
7.9 射频单机的电源EMC设计 297
7.9.1 电源噪声对射频单机的影响 297
7.9.2 常见滤波元件的非线性化效应 298
7.10 射频单机的EMC结构设计 301
7.10.1 屏蔽效能 301
7.10.2 屏蔽设计 302
7.10.3 产品腔体谐振 309
7.10.4 屏蔽材料 312
7.10.5 接地与搭接 315
7.11 射频单机的PCB及高速数字电路EMC设计 316
7.11.1 PCB的EMC设计基础 317
7.11.2 高速数字信号的串扰和反射 318
7.11.3 高速数字信号的印制线阻抗和EMI控制 319
7.11.4 电源完整性(PI) 320
7.12 本章小结 322
第8章 航天器典型电子设备EMC设计和整改 323
8.1 供配电整机EMC设计 324
8.1.1 整机布局设计 324
8.1.2 整机滤波设计 326
8.1.3 屏蔽设计 326
8.1.4 接地设计 327
8.1.5 整机EMC测试及改进 327
8.2 综合电子系统管理单元EMC设计和整改 330
8.2.1 系统管理单元的组成和电磁特性 330
8.2.2 系统管理单元的EMC设计 331
8.2.3 系统管理单元EMC测试与整改 332
8.2.4 设计改进建议 335
8.3 综合电子综合业务单元EMC设计 337
8.3.1 综合电子产品的组成和电磁特性 337
8.3.2 综合电子产品的EMC测试和整改 338
8.3.3 设计改进建议 341
8.4 固态放大器EMC设计 342
8.4.1 固态放大器概述 342
8.4.2 固态放大器的结构EMC设计 344
8.4.3 固态放大器的电路EMC设计 347
8.4.4 工艺对固态EMC的影响 349
8.4.5 固态放大器EMC设计实例 350
8.5 射频接收机EMC设计 354
8.5.1 接收机概述 354
8.5.2 接收机射频电路的EMC设计 356
8.5.3 接收机EMC设计实例 363
8.6 红外地球敏感器EMC设计改进实例 371
8.6.1 红外地球敏感器产品工作原理及特点 371
8.6.2 红外地球敏感器在轨出现的电磁敏感问题 372
8.7 带有通用处理器模块的星载电子单机EMC改进实例 376
8.8 本章小结 380
第9章 航天器磁设计与试验技术 381
9.1 航天器的磁性及其影响 382
9.1.1 影响航天器姿态 382
9.1.2 影响航天器磁敏感仪器的测试精度 383
9.2 航天器主要磁性来源 384
9.2.1 磁性材料 384
9.2.2 工作电流 385
9.3 航天器磁性指标确定与分配 386
9.3.1 系统指标的确定 386
9.3.2 单机指标的确定 387
9.4 航天器磁矩预估与磁场仿真方法 390
9.4.1 航天器磁矩预估方法 390
9.4.2 航天器磁场仿真方法 392
9.4.3 系统级磁性建模与仿真方法 403
9.5 单机设备的磁设计与控制要求 406
9.5.1 单机设备磁设计程序 406
9.5.2 单机设备元器件选择与布局设计 408
9.5.3 单机设备的材料选择 409
9.5.4 单机设备的电流设计 410
9.5.5 单机设备的磁试验验证 411
9.6 分系统及整星磁设计与控制要求 412
9.6.1 整星设备布局设计 412
9.6.2 电缆布线设计 412
9.6.3 太阳电池阵磁设计 414
9.7 磁试验技术 419
9.7.1 磁试验要求 419
9.7.2 磁试验流程 421
9.8 本章小结 427
第 10章 航天器电子设备EMC试验验证 428
10.1 程控测试软件中插值和因子的说明 429
10.2 电子设备EMC试验带宽和步进等参数 431
10.3 主要的程控EMC试验方法 433
10.3.1 CE101电源线传导发射 433
10.3.2 CE102电源线传导发射 438
10.3.3 CE106 天线端口传导发射 442
10.3.4 CS101电源线传导敏感度 444
10.3.5 CS102 地线传导敏感度 447
10.3.6 CS114电缆束注入传导敏感度 450
10.3.7 RE101磁场辐射发射 455
10.3.8 RE102电场辐射发射 457
10.3.9 RE103天线谐波和乱真输出辐射发射 464
10.3.10 RS101 磁场辐射敏感度 467
10.3.11 RS103 电场辐射敏感度 468
10.4 主要的非程控EMC试验方法 473
10.4.1 CE107电源线尖峰信号(时域)传导发射 473
10.4.2 CS103天线端口互调传导敏感度 474
10.4.3 CS104天线端口无用信号抑制传导敏感度 476
10.4.4 CS105天线端口交调传导敏感度 477
10.4.5 CS106电源线尖峰信号传导敏感度 478
10.4.6 CS112静电放电敏感度 479
10.4.7 CS115和CS116电缆束注入瞬态传导敏感度 481
10.5 特殊设备的EMC试验 484
10.5.1 PCU EMC试验方法 484
10.5.2 电推进EMC试验方法 491
10.5.3 PIM 试验方法 505
10.5.4 微放电试验方法 517
10.6 电子设备EMC结果评价和改进建议 533
10.7 本章小结 536
第 11章 航天器系统级EMC试验验证 537
11.1 电磁环境效应的试验 538
11.1.1 试验要求 538
11.1.2 试验内容 539
11.1.3 电磁环境效应的评价 542
11.2 航天器系统典型工况下内部电子设备间的兼容性 545
11.2.1 相互干扰测试矩阵 545
11.2.2 相互干扰试验工况选择 546
11.2.3 相互干扰试验的实施 547
11.3 航天器系统与外部电磁环境的兼容性验证 549
11.3.1 航天器与运载火箭的EMC试验验证 549
11.3.2 航天器间的EMC试验验证 553
11.3.3 航天器与地面电磁环境的兼容性试验 555
11.4 关键电子设备EMC裕度验证 556
11.4.1 关键电子设备的定义和裕度要求 556
11.4.2 设备和分系统EMC试验验收 557
11.4.3 关键电子设备单机及分系统级安全裕度验证 558
11.4.4 航天器关键电子设备EMC裕度验证 560
11.5 特殊的系统级EMC试验 564
11.5.1 航天器紧缩场有效载荷PIM 测试 564
11.5.2 电推进点火状态整星射频兼容性试验 570
11.5.3 空间站等大型航天器系统级验证 572
11.6 本章小结 576
参考文献 578
缩略语 584
符号表 589
索引 591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一书,是国家“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航天器电磁兼容性(EMC)这一关键领域。本书旨在系统性地阐述航天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可靠运行所必须遵循的原理、方法和工程实践。 核心内容概览: 全书围绕航天器电磁兼容性展开,深入剖析了航天器系统在设计、制造、测试及发射过程中的电磁兼容性挑战,并提供了应对策略。主要内容涵盖: 1. 电磁兼容性基础理论: 详细介绍了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包括电磁干扰(EMI)、电磁敏感性(EMS)及其产生的机理。本书将理论与航天器应用场景相结合,阐述了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耦合途径(传导、辐射、感应等)以及电磁干扰对航天器电子设备性能的影响。 2. 航天器电磁环境分析: 重点分析了航天器所处的特殊电磁环境,包括空间自然电磁环境(如地球磁场、宇宙射线、太阳活动产生的辐射等)和人为电磁环境(如火箭发射、地面测试、其他航天器产生的电磁辐射等)。本书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量化和评估这些电磁环境对航天器载荷的影响,以及如何预测和控制潜在的电磁干扰。 3. 航天器电磁兼容设计原则与方法: 深入探讨了在航天器设计阶段如何贯彻电磁兼容性原则。这包括: 系统级设计: 如何进行电磁兼容性系统架构设计,合理布局,优化布线,减少电磁耦合。 设备级设计: 针对不同的电子设备,如传感器、通信模块、电源系统、指令与数据处理单元等,阐述其特有的电磁兼容设计要求和实现技术,例如滤波、屏蔽、接地、隔离等。 材料与结构选择: 探讨了具有优异电磁屏蔽性能的材料选择,以及结构设计对电磁兼容性的影响。 软件与算法: 分析了软件设计和控制算法在电磁干扰发生时的容错和纠错机制。 4. 航天器电磁兼容测试与验证: 详细介绍了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测试的标准、方法和设备。这部分内容将涵盖: 实验室测试: 常见的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如传导发射、辐射发射、传导敏感性、辐射敏感性、静电放电(ESD)、瞬态过载等。本书会具体说明这些测试的测试原理、测试配置、测试步骤以及数据分析方法。 空间环境模拟测试: 针对航天器可能遇到的特定空间电磁环境,介绍相关的模拟测试技术。 地面验证与集成测试: 在航天器总装完成后,进行的电磁兼容性集成测试,确保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5. 电磁兼容性故障分析与对策: 总结了航天器电磁兼容性设计和测试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分析方法和工程对策。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识别潜在的电磁兼容性风险,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6. 相关标准与规范: 介绍了国内外航天器电磁兼容性相关的标准、规范和指导文件,为读者提供了遵循的依据和参考。 本书的价值与特色: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集理论、工程实践、技术发展趋势于一体的参考手册。本书的显著特色在于: 系统性强: 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工程应用,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践性突出: 结合航天器研制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大量工程设计的指导和测试方法的介绍。 前沿性: 关注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的最新发展,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权威性: 作为“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一部分,本书汇集了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内容严谨、准确、权威。 可读性: 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清晰,图文并茂,便于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理解和学习。 本书是航天器系统设计、研制、测试、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航天器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从而提升航天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和性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家重大工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被《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个书名深深吸引。我一直对那些支撑着我们国家走向太空的宏伟项目感到敬畏,而“国之重器”这四个字更是点燃了我探究背后技术奥秘的渴望。航天器的诞生,绝不仅仅是几个工程师的智慧结晶,背后一定蕴含着无数精密的设计、严苛的测试以及对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预判。我对电磁兼容性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它听起来就像是确保一件精密的机器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依然能够稳定运行的关键。在太空这样极端且充满未知电磁信号的环境中,航天器如何才能避免被各种信号干扰,甚至互相干扰?这其中的技术门道,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方式,揭示航天器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如何考虑和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它是否会讲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次关键任务的成功,其中电磁兼容性技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或者,它会探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电磁干扰,是如何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功亏一篑,从而凸显这项技术的重要性?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智慧、创新与责任的故事集,讲述了无数科研人员在攻克技术难关时的艰辛与执着。它或许会带领我们走进实验室,看到那些闪烁着神秘光芒的仪器,听到那些枯燥但至关重要的测试报告,感受到科技进步的脉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中国航天事业背后强大技术支撑的认知之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国之重器”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庞大,更是科技实力上的厚重。

评分

我个人对那些能够解释复杂现象背后原理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偏好。我一直对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我们肉眼无法感知却至关重要的因素。电磁兼容性,在我看来,就像是给航天器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防护衣”,确保它在充满电磁波的宇宙中能够“耳聪目明”,不受干扰地执行任务。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国之重器”暗示了其内容的战略意义和国家层面的重要性,而“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则精准地指出了其核心议题。我非常好奇,在设计一艘飞船或者探测器时,工程师们是如何预见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电磁干扰问题的?例如,当航天器自身的设备产生电磁波时,如何防止它们影响到其他敏感的电子元件?又或者,当航天器接收到来自地球的控制信号,或者被其他太空探测器发出的信号干扰时,它们又如何保持通信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详细阐述各种电磁兼容性设计原则,从材料选择到布局规划,再到电路设计,甚至是测试验证的整个流程。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例如某个特定航天器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电磁兼容性难题,以及科研人员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解决方案将其一一克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深入到实践层面,让我们看到这些高深的技术是如何落地生根,最终服务于国家的航天事业。它就像一本关于“隐形战争”的教科书,讲述着科学家们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在看不见的电磁世界里,为航天器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评分

说实话,我对《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它所代表的“未被看见的力量”。我们仰望星空,惊叹于航天器的壮丽,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是什么在幕后默默地支撑着这一切的完美运行。电磁兼容性,这个听起来略显晦涩的技术名词,在我看来,便是这股“未被看见的力量”中的重要一环。它关乎着航天器能否在宇宙这个充斥着各种电磁波的“大杂烩”中保持镇定,不被信号的洪流所淹没。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带领我们深入到航天器内部,去了解那些精密的电子设备是如何协同工作,又如何避免相互“打扰”的?例如,卫星上的相机、传感器、通信模块,它们在工作时都会产生电磁辐射,那么设计师是如何确保这些辐射不会影响到彼此,甚至不会对整个航天器的指令系统造成误导?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测试方法和标准,比如在真空舱内进行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或者是在模拟太空环境中进行的屏蔽实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这些复杂的技术细节。它或许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具体的实例,来解释电磁干扰的原理以及如何对其进行防护。例如,它会不会讲述一个关于“电磁幽灵”的故事,描述某个潜在的电磁干扰源是如何被发现并被最终“驱逐”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航天器的可靠性背后所付出的技术努力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它将是我探索国家科技实力的一扇窗口,让我看到,原来支撑“国之重器”的,不仅仅是钢铁与火箭,还有如此精妙而又不可或缺的电磁兼容性技术。

评分

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当看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国之重器”不仅仅体现在其宏大的规模和震撼人心的外观,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尖端技术和精密设计。而“电磁兼容性”,这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被提及的词语,在我看来,却是在航天领域至关重要的技术命脉。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宇宙中,航天器孤独地遨游,它不仅要承受极端环境的考验,更要面对来自自身和宇宙中无数电磁信号的“攻击”。如果航天器内部的设备互相干扰,或者被外部信号“欺骗”,那么整个任务的失败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我的疑问:航天器是如何做到在如此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保持“静默”和“清醒”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基本原理,例如信号的屏蔽、滤波、接地等技术手段?它是否会通过一些典型的航天器设计案例,来展示这些技术是如何被实际应用的?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细节的阐述,例如,在高速数据传输的电路设计中,如何有效抑制电磁辐射?在接收微弱信号时,如何抵抗外部强电磁干扰?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份关于航天器“健康体检报告”的解读,让我能够了解航天器内部的“免疫系统”是如何构建和维护的。它将是我理解中国航天事业强大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一环,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辉煌的航天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技术难题的攻坚克难。

评分

初次接触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艘巨大的航天器,在漆黑的宇宙中静静地漂浮,周围充斥着各种我们无法想象的电磁波。而在这艘航天器内部,无数精密的电子设备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协同工作,而这一切的和谐,都离不开“电磁兼容性”这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技术。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是那些支撑着国家关键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而航天领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国之重器”这个词,更是点燃了我对本书内容的好奇心。我迫切想知道,在建造这些令人惊叹的航天器时,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是如何确保它们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的?书中是否会介绍各种电磁干扰的来源,例如设备自身的辐射、雷达信号、宇宙射线带来的电磁效应等等?它又将如何解释,这些复杂的电磁干扰是如何被有效地隔离和消除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或许是某个著名航天任务的幕后故事,讲述了电磁兼容性设计是如何克服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战,从而确保任务的成功。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籍,更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到中国航天事业背后那支庞大而又精密的科研队伍的智慧与汗水。它将帮助我理解,所谓的“国之重器”,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更是那些看不见的,但却支撑起一切的,最核心的技术力量。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代表着国家顶尖科技水平的工程项目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国之重器”这四个字,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内容的非凡意义。航天器,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其复杂性和精密性是毋庸置疑的。而“电磁兼容性”,这个在很多领域都至关重要的技术,在航天器上更是承担着关键的使命。我很好奇,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宇宙空间,航天器是如何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电磁干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各种潜在的电磁干扰源,以及它们可能对航天器造成的危害?它又将如何解释,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在航天器内部构建起一道道看不见的“电磁屏障”,确保各个系统能够协同工作,互不干扰?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航天器的研发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攻克电磁兼容性难题,最终实现任务的成功?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和方法,让我们了解到这些“国之重器”在出厂前所经历的严苛考验?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关于航天器“内部健康”的诊断手册,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在那些宏伟的航天成就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令人惊叹的技术智慧和工程实力。它将帮助我认识到,电磁兼容性技术,虽然低调,但却实实在在地扮演着守护“国之重器”安全运行的关键角色。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国家尖端科技的无限遐想。我一直深信,一个国家的实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能够自主掌握和运用的核心技术上,而“国之重器”这四个字,无疑将我引向了那些支撑国家战略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领域。航天器,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国之重器”之一,其背后蕴含的技术复杂度和精密程度,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而“电磁兼容性”,这个词汇,在我的认知里,就是确保这些精密装置能够在充满电磁信号的环境中稳定运行的关键。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向我解释,航天器在设计之初,是如何考虑到各种电磁干扰的可能性?例如,当航天器自身发射信号时,如何防止这些信号影响到同样重要的接收设备?又或者,当航天器穿越星际空间,可能会遇到各种未知的电磁现象时,它又是如何保持通信的畅通和指令的准确执行?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具体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理念,也许是关于材料选择的考量,亦或是电路布局的优化,甚至是软件层面的干扰抑制策略。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深入了解航天器“神经网络”的机会,让我能够触摸到那些支撑着航天器“生命”的隐形脉络。它将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看似简单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却能成为影响一项宏伟航天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并对为之付出努力的科研人员们肃然起敬。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严谨、权威和重要的气息,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始终认为,那些能够被冠以“国之重器”称号的工程,背后一定蕴藏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智慧和技术。航天器,作为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尖端装备,其复杂性和对可靠性的极致要求,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着迷的。而“电磁兼容性”,在我看来,就像是为航天器量身定制的“免疫系统”,它决定了航天器能否在充满电磁信号的复杂环境中安然无恙地运行。我十分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电磁兼容性在航天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它是否会涉及各种电磁干扰的类型,例如近场干扰、远场干扰,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工程师们又是如何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消除这些干扰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实例,比如模拟极端电磁环境下的测试过程,或者是在真实飞行任务中遇到的电磁干扰事件及其解决方法。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揭示航天器“内心深处”秘密的旅程,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和欣赏这些宏伟工程背后的技术支撑。它将帮助我明白,正是那些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技术细节,构筑了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坚实基础,让它们能够承载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梦想。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个书名,极具吸引力,它直接点明了书籍的战略价值和技术深度。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彰显国家科技实力、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工程项目充满敬意,而航天领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国之重器”四个字,更是将我对书籍内容的期待推向了极致。我一直好奇,在太空中,远离地球的保护,航天器是如何确保自身的正常运行,不受各种电磁信号的干扰?“电磁兼容性”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为我解答:航天器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具体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例如,不同电子设备之间产生的电磁辐射如何被控制?来自地面控制信号的干扰如何被有效过滤?甚至,在遭遇宇宙中的电磁风暴时,航天器又如何保持通信的稳定?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或者是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性难题,以及科研人员是如何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克服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航天器的一本“内部工作手册”,它揭示了那些支撑航天器在严酷太空环境中可靠运行的幕后技术。它将帮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成功的航天任务,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在解决复杂技术难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个书名时,便被它所蕴含的宏大叙事和技术深度所吸引。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国之重器”,不仅仅是其物理上的庞大,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尖端科技和创新能力。“国之重器”的定语,更是为本书的内容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而“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技术”,这个听起来略显专业但却至关重要的领域,立刻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航天器在浩瀚宇宙中如何维持其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感到好奇。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种电磁波的环境中,航天器如何才能避免被干扰,确保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指令执行的可靠性?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基本原则,比如信号的屏蔽、滤波、接地技术,以及在电路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也许是某个著名航天任务在电磁兼容性方面遇到的挑战,以及科研人员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解决方案来化解危机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深入了解航天器“健康管理”的书籍,它将帮助我理解,在那些令人惊叹的航天成就背后,隐藏着如此多不为人知的技术细节和工程智慧。它将让我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才使得这些“国之重器”能够安全、可靠地翱翔于太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