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电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精品课程主干教材。
★配套资源丰富,包括学习指导、试题库与题解、电子教案与精品课程网站。
★在注重与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基础上,将电路课程知识体系进行了合理调整与编排,以强化学生对电路基础理论的掌握,形成了先“直流电路分析”后“交流电路分析”、先“基本概念介绍”后“具体电路分析”、先“时域分析”后“复频域分析”的框架结构。该体系兼顾了经典电路理论和现代电路理论,体现了电路理论在不同电路应用的相对独立和相互渗透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路理论的基础核心内容。
内容简介
《电路原理 第3版》是根据教育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工业学校电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充分考虑各院校新的教学计划及电路理论自身特点,为电气信息类各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电路原理 第3版》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谐振电路、互感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等。本书基本概念讲述清楚,易于读者理解;基本分析方法归类恰当、思路清晰、步骤明确、易于读者掌握。为了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基本内容,书中配有丰富的例题及详尽的解题步骤,并将每章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与难点进行归纳,通过简明扼要提炼各章的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电路理论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促进读者对电路理论的掌握。《电路原理 第3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电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陈晓平,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专业,1994年6月获江苏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现为江苏大学教授,硕导。 自任教以来,一直从事电路、信号与系统、线性系统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电路课程的主要负责人,电路课程在2002年获得江苏省一类课程、2006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获得江苏省成人教育精品课程。主讲的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生课程,在2009年获得江苏省课程。已主编教材有16部,其中二部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两部获得江苏大学精品教材。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期刊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被EI及SCI收录8篇;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实际电路
1.1.2电路模型
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2.1电流的参考方向
1.2.2电压的参考方向
1.2.3电压与电流的关联参考方向和
非关联参考方向
1.2.4国际单位制(SI)中变量的
单位
1.3电功率和能量
1.3.1电能
1.3.2功率
1.4电阻元件
1.4.1电阻和电导
1.4.2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1.4.3电阻元件的开路和短路
1.4.4电阻元件的功率和电能
1.5电压源和电流源
1.5.1电压源
1.5.2电流源
1.6受控电源
1.7基尔霍夫定律
1.7.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7.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8运算放大器
1.9本章小结
1.9.1本章基本知识点
1.9.2本章重点与难点
1.10习题
第2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1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1.1电路等效变换的概念
2.1.2电阻的串联
2.1.3电阻的并联
2.1.4电阻的混联
2.2电阻的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结的
等效变换
2.2.1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
2.2.2星形—三角形联结之间的
等效变换
2.3电源的等效变换
2.3.1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
并联
2.3.2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
等效变换
2.4本章小结
2.4.1本章基本知识点
2.4.2本章重点与难点
2.5习题
第3章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3.1电路的图
3.1.1电路的图的基本概念
3.1.2电路的图的有关名词
3.2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2.1KCL的独立方程数
3.2.2KVL的独立方程数
3.3支路电流法的列写
3.3.1支路法(2b法)
3.3.2支路电流法
3.4回路电流法的列号
3.4.1网孔电流法
3.4.2回路电流法
3.5结点电压法的列写
3.6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3.7本章小结
3.7.1本章基本知识点
3.7.2本章重点与难点
3.8习题
第4章电路定理
4.1叠加定理和齐次定理
4.1.1叠加定理
4.1.2齐次定理
4.2替代定理
4.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3.1戴维宁定理
4.3.2诺顿定理
4.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4.1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4.4.2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计算
4.4.3传输效率
4.5特勒根定理
4.6互易定理
4.7对偶原理
4.8本章小结
4.8.1本章基本知识点
4.8.2本章重点与难点
4.9习题
第5章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5.1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5.1.1电容元件
5.1.2电感元件
5.1.3电容与电感的等效变换
5.2换路定律和初始值的确定
5.2.1换路定律
5.2.2初始值的确定
5.3一阶电路的动态响应
5.3.1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3.2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5.3.3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5.4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5.5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5.5.1阶跃函数
5.5.2阶跃响应
5.6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5.6.1冲激函数
5.6.2冲激响应
5.7二阶电路的动态响应
5.7.1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7.2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
全响应
5.8本章小结
5.8.1本章基本知识点
5.8.2本章重点与难点
5.9习题
第6章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6.1正弦量及其相量表示
6.1.1正弦量
6.1.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6.2电路定律及电路元件的相量形式
6.2.1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6.2.2电阻元件的相量模型
6.2.3电感元件的相量模型
6.2.4电容元件的相量模型
6.3复阻抗与复导纳
6.3.1复阻抗
6.3.2复导纳
6.3.3复阻抗与复导纳间的等效变换
6.3.4复阻抗(复导纳)的串、并联
6.4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5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6.5.1正弦稳态一端口电路的功率
6.5.2复功率
6.5.3功率因数的提高
6.5.4最大功率传输
6.6本章小结
6.6.1本章基本知识点
6.6.2本章重点与难点
6.7习题
第7章谐振电路
7.1串联谐振电路
7.2并联谐振电路
7.2.1简单RLC并联电路
7.2.2电感线圈与电容并联电路
7.3串并联谐振电路
7.4本章小结
7.4.1本章基本知识点
7.4.2本章重点与难点
7.5习题
第8章互感电路
8.1互感电路的基本概念
8.1.1互感现象
8.1.2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
8.1.3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及耦合电感
的电路模型
8.1.4耦合因数
8.2互感电路的计算
8.2.1耦合电感的串联
8.2.2耦合电感的并联
8.2.3耦合电感的三端连接
8.3空心变压器
8.3.1空心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及
方程
8.3.2空心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及
引入阻抗
8.4理想变压器
8.4.1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及方程
8.4.2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作用
8.5本章小结
8.5.1本章基本知识点
8.5.2本章重点与难点
8.6习题
第9章三相电路
9.1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9.1.1对称三相电源
9.1.2对称三相电路的连接方式
9.1.3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
之间的关系
9.2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9.2.1星形—星形系统
9.2.2星形—三角形系统
9.2.3三角形—星形系统
9.2.4三角形—三角形系统
9.2.5复杂的对称三相电路
9.3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9.4三相电路的功率及测量
9.4.1三相电路的功率
9.4.2三相电路的瞬时功率
9.4.3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9.5本章小结
9.5.1本章基本知识点
9.5.2本章重点与难点
9.6习题
第10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10.1非正弦周期信号的谐波分析
10.1.1非正弦周期信号
10.1.2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10.1.3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10.1.4傅里叶级数与波形对称性的
关系
10.2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
平均
前言/序言
前言
江苏大学的“电路”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电路原理》教材是“电路”课程的主要教材,并于2007年12月获评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该教材正确阐述了电路理论、概念及分析方法,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具有启发性,使读者能很好地学习并掌握电路理论知识,为后继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书系《电路原理》的第3版,与第2版对比,在每一章的后面增加了电路理论基本知识点和重点与难点的归纳,其目的是让读者在学习完本章内容之后能清楚了解本章主要针对什么样的知识点而展开的讨论,这些知识要点在实际工程中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运用这些知识点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要点等等,通过简明扼要提炼各章的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电路理论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促进读者对电路理论的掌握。本书删除了第2版中的MATLAB软件及应用以及非线性电路和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删减不会影响后继课程教学,合理优化内容体系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突出和强化电路理论的主要内容,以满足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
合理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理解一门课程的内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保留了第2版大部分内容与例题,满足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培养要求,适合多层次、多类别的电路课程教学,兼顾与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依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将电路课程知识体系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编排,以强化学生对电路基础理论的掌握,形成了先“直流电路分析”后“交流电路分析”、先“基本概念介绍”后“具体电路分析”、先“时域分析”后“复频域分析” 的框架结构。该体系兼顾了经典电路理论和现代电路理论,体现了电路理论在不同电路应用的相对独立和相互渗透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路理论的基础核心内容。
本书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参考已出版的同类优秀教材而开展的修订工作。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陈晓平教授、李长杰副教授、傅海军副教授、殷春芳副教授。本书由陈晓平教授、李长杰副教授承担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的不足与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电路原理 第3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