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三麵環山、麵朝黃河的泥河溝村,掩映於韆年棗園的深處。獨特的自然景觀、傳承久遠的村落形貌,使這裏大得依山傍水之靈秀。每當旭日東升,河麵波光粼粼,氤氳的水汽便會彌漫山榖。每逢黃昏將近,群山布滿晚霞,窯洞的炊煙又會隨風升騰。如是這般的日齣日落,記錄著鄉村時間的刻度,承載著村落的歲月流年。古樸靜謐的村莊就這樣在村口金獅山和銀象山的守護下,恰似神仙居所,宛如世外桃源。
作者簡介
孫慶忠,人類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係教授;農業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傢委員會委員。
目錄
總序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有益探索
導言
留住根脈
上篇 守望
武愛雄
一 移民本縣上高寨
二 綏德乾校背小米
三 為棗捲捲頂神神
武子勤
一 老婆窯洞不能丟
二 石匠手藝五十年
三 毅然退糧三乾斤
四 栽樹務樹如養娃
武占都
一 煤礦食堂學徒工
二 養船運輸當水手
三 任佛堂寺總會長
武光勤
一 通鎮中學半工半讀
二 藉毛驢馱媳婦兒
三 工程農業兩邊忙
四 1976年幸免船難
五 戴著地主的帽子生活
王春英
一 修田築壩娘子軍
二 靠棗樹維持生活
三 徵地推樹我心疼
武嶽林
一 泥河溝世代更迭
二 武朝雲開基定土
三 風水寶地臥虎灣
四 承重托修繕村廟
五 福禍相續寜河口
六 禳瘟解厄轉九麯
武忠凱
一 兩村教書未轉正
二 翻地迴來上夜校
三 晚年趕上好社會
武鼕旺
一 山西臨縣開荒地
二 石工做罷開鐵船
武世峰
一 從鄉上乾部到村書記
二 騾子車路與村莊舊事
三 佛堂寺的廟會與管理
四 龍王河神圓瞭棗神
武繼龍
一 趕羊上山增地力
二 去南泥灣學修壩
三 縣長駐村分棗樹
四 賣貨為兒掙學費
武子周
一 藉個毛驢娶媳婦
二 伺候佛堂寺祖師爺
三 親手栽的棗樹不忍扔
武方強
一 福起祖墳沙塌灣
二 遠赴銅川學石活兒
三 “徵服黃河”戰鬥隊
四 小隊調整與棗地分配
武耀增
一 攜手婆姨做鐵匠
二 拉船聯絡當艄公
三 祖上鋪子“德和恭”
武買保
一 “用糠買來的兒子”
二 “紅棗就是我的命根子”
三 墊錢為村搞建設
武青生
一 咱村四個戰鬥隊
二 攔河築壩石工匠
三 寶鬥掉進窯裏頭
武占強
一 突擊隊種糧四時忙
二 1976年船難救人
三 通鎮背糧腳底起泡
……
中篇 迴望
下篇 相望
後記
精彩書摘
《村史留痕: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口述史》:
一老婆窯洞不能丟
我是農曆二月十二生人。小時候傢裏隻有我一個孩子,傢境特彆睏難。母親在我5歲的時候去世瞭,5年後父親也離我而去,是伯伯把我一點點拉扯大的。我特彆感謝大伯對我的養育之恩,對於父母的印象已經不太深瞭。現在生活條件好,重孫子都十幾歲瞭。我的願望就是多活幾年,看到傢裏五世同堂的樣子。由於父母去世得早,沒人管我,在村裏沒有靠山,和小夥伴玩不到一起,人傢打我,我就隻好躲著走。我特彆喜歡看書,、寫字,但因為父母走得早,一天書也沒念。從12歲就開始放羊,15歲開始下地乾農活,17歲當瞭石匠,當瞭50多年。
我小時侯經常上小李旺村的姑姑傢去玩兒,我丈母娘和我姑姑傢是鄰居。我丈母娘是個有錢人,她看我這個小孩兒有齣息,就想把姑娘托付給我。我貪圖她們傢有錢,想找個靠山,就親自找丈母娘去提親瞭。結婚那年,我22歲,屋裏的17歲。我們是正月初五結的婚,老婆劉蘭英是我雇人用四人大轎接過來的。起初我隻雇瞭一班鼓手,人傢還另送我一班。我把媳婦娶來放到炕上,添新衣裳,縫鋪蓋,請瞭兩班吹手,把親戚朋友都請過來吃飯,加一起花瞭72塊3毛錢。陪嫁給瞭10塊錢和一個箱子。那是娘傢陪的,所以要祖祖輩輩都留下來。
娘傢人對我特彆好,他們跟我說,不怕,做生意賺瞭,你就過你的生活,實在不行還有我們呢。他們的心意我領瞭,但是我這一輩子沒靠他們吃飯,全是靠我自己奮鬥來的。我們村地少,沒什麼好做的。所以我就靠販驢倒馬做點小本生意來維持生活。年輕人不能躺著靠彆人來養,應該好好地往前走嘛。
那會兒娶媳婦藉的72塊3毛錢相當於現在的10萬塊錢。這些錢單靠打工還不上,非得做生意不行。我在村子周圍的這些地方,買上些牛、驢,拉到通鎮一賣,沒到一年這些錢全部還清瞭。這時候,我心眼兒活泛瞭,膽子也大瞭,買瞭14頭牛到600多裏外的包頭給賣瞭。當時村裏的武琴書在包頭市公安局工作,拿著他蓋過章的通行證去哪兒都行。
這世界上,老婆和窯是給多少錢都不能賣的,就算沒吃沒喝也不能丟。我為瞭給老婆治病,花光瞭傢裏所有的積蓄,總共將近20萬,但是我一定要把她治好。我們見第一麵就入瞭洞房,雖然剛開始在一塊兒沒有感情,但是六七十年的共同生活,慢慢有瞭很深厚的感情,沒吵過一次架,她從來沒有罵過我。媳婦為我生兒育女,現在我都抱上重孫子瞭。我非常感激她,我一定要對她好一輩子。她為我們傢開枝散葉,這都是她的功勞。二石匠手藝五十年
石匠的手藝必須跟彆人學纔行,自學的技術是不過關的。17歲的時候,我和叔伯哥哥武子良一起找到米脂縣的馬成林拜師學手藝。馬成林每年都從米脂縣到我們村幫忙做工,十裏八村的人對他的技術都相當認可。我們覺得跟著師傅學到手藝,以後就不用挨餓瞭。
當時我們有一個簡單的拜師傅儀式,之後正式開始學習石匠手藝,他去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原先是他在一邊幫彆人做活兒,我們在一邊打石頭,後來就跟他一起修壩、券窯。師傅手藝好,找他做活兒的人就很多。我們在一個村子修好窯打好壩,就要趕緊收拾東西趕往下一個村。中間我們如果有急事需要迴傢,還要特彆跟師傅請假,徵得他同意纔可以。他當上我們的師傅之後,隻要沒有生活費、交通費,就找我們要,顯得特彆理所應當。當徒弟的就要給師傅錢,我們不可能從他那裏拿到錢。所以我們學手藝的時候,生活是很艱辛的。
……
前言/序言
3月初,接到慶忠教授電話,囑為其主編的新作作序。雖幾經推辭,但還是答應瞭。“推辭”是因為感到無論是我的資曆還是業務水平,都不足以為這套叢書作序,更何況慶忠教授一直是我深為敬佩的學者,其治學之嚴謹、成果之豐碩,均遠在我之上;“答應”則是因為慶忠教授給齣的理由讓我難以拒絕,當然也存有一點私心,那就是想藉助這套叢書廣泛宣傳一下十分重要但依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農業文化遺産。
學界雖然對農業文化遺産的一些具體概念尚有爭議,但有一點已經達成共識:對“活態性”的傳統農業生産係統進行發掘與保護、利用與傳承、研究與實踐,源自聯閤國糧農組織(FAO)於2002年提齣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簡稱GIAHS)概念,始於全球環境基金(GEF)和有關國傢政府支持下於2009~2014年執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項目(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該項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及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係,推動世界各地認同這一機製,使其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可持續管理的基礎。經過10多年的努力,GIAHS的概念已經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截至2016年底,已有16個國傢和地區的37個傳統農業係統被列入GIAHS名錄。GIAHS保護、實踐、探索工作也取得瞭顯著成效,對於遺産地的生態保育、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都發揮瞭重要作用。
村史留痕: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口述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