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绝对很有趣

宋朝绝对很有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飞 著
图书标签:
  • 宋朝
  • 历史
  • 文化
  • 趣味
  • 科普
  • 朝代
  • 中国历史
  • 轻松阅读
  • 历史故事
  • 宋代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70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4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本书以通俗诙谐的手法,讲述了宋朝300年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这里既有对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的褒扬,也有对其军事、外交败笔的解读和质疑,更有对历史兴亡沧桑的深思。

作者简介

李飞,笔名:东篱子,80年代生人,祖籍辽宁,非著名历史学者,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缀,纵横文史两界,笔法通灵剔透,风格诡谲多变。其历史作品,极具历史现场感和身份带入感,将人带入历史的每个瞬间。出版了《明朝绝对很有趣》《清朝绝对很有趣》《唐朝绝对很有趣》《汉朝绝对很有趣》《历史其实很有趣》等作品。



目录

上篇 北宋——生也乱世,亡也乱世

1. 陈桥兵变:捷足先登的赵匡胤

柴氏慧眼识君,郭威夺权建周 / 2

传位不传血亲,史上独此一例 / 4

御驾亲征北汉,柴荣是个人物 / 7

孤儿寡母可欺,点检黄袍加身 / 10


2. 鸟尽弓藏:一杯酒尽收兵权

篡权的家底——义社十兄弟 / 14

最后都点检——化龙除军职 / 16

权力的博弈——杯酒释兵权 / 19

太祖的诡计——灌醉讹银子 / 23


3. 李煜之死: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

绝代风雅人,错生君王家 / 25

是谁,感动了李煜的词笔 / 27

周薇忒多情,姐夫更风流 / 30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33

赵光义强幸小周后 / 35

春花秋月此时了 / 37


4. 斧声烛影:宋太祖死得很蹊跷

赵匡胤死得很有争议 / 40

“金匮之盟”的是是非非 / 42

一个关于因果轮回的传说 / 46


5. 踏破北汉: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宋太祖三伐北汉无果 / 49

宋太宗完成国家一统 / 51


6. 宋辽初争:你来我往的边界拉锯战

高梁河惨败,宋太宗中箭险丧命 / 55

满城之战,挽救大宋于危难 / 58

白岐沟之蹶,终宋不振 / 60

杨业气贯长虹,潘美冤负骂名 / 64

君子馆惨败:几乎赔光了军事力量 / 69

徐河大捷:配飨太庙的指挥大师李继隆 / 73


7. 内忧外患:斩不断的起义与边乱

王小波、李顺青城树反旗 / 76

王钧益州起兵变 / 79

不可遏止的西夏崛起 / 81

澶渊之盟:走向绥靖的策略 / 83


8. 面涅将军:狄青死得很憋屈

英雄不怕出身低 / 88

平定侬智高,再立奇功 / 90

树大招风,狄青死得憋屈 / 94


9. 熙宁变法:北宋王朝最重要的转折点

神宗欲力挽大厦于将倾 / 97

王安石来得正是时候 / 98

推行新法,第一次罢相 / 100

阻力重重,再次罢相 / 102

除旧的新法,却成了党争的源头 / 103


10. 放荡天子: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养尊处优,流连青楼 / 107

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 110

重用蔡京,朝政腐败 / 112


11. 明教教主:魔头方腊的折腾史

受花石纲困扰,方腊举旗 / 115

决策失误,图王霸业转头空 / 118


12. 引虎驱狼:海上之盟灭了大辽也毁了北宋

一拍脑袋的糊涂决定 / 122

大宋:惨不忍睹的胜利 / 124


13. 靖康之难:做了俘虏亡了国

兵临城下,卑躬屈膝求苟安 / 129

开封城破,帝国之耻莫如是 / 131

女人何辜?要为昏君还债务 / 136

惨死他乡,自作孽者不可活 / 140


下篇 南宋——你刚强一点好不好

14. 南宋开国:不争气的新朝廷

在奔逃与乞降中立国的高宗皇帝 / 144

心怀壮志,独木难支的宗泽 / 147

小丑刘豫与他短暂的伪政权 / 151


15. 血战川陕:战功不输岳飞的吴玠

川陕儿郎,少年成名 / 154

和尚原大败金兀术 / 156

血战饶凤关,死守仙人关 / 158


16. 风波惨案:十二金牌与不败而败的北伐

一心报国,三次投戎 / 162

再归宗泽,抱负难施 / 164

收复建康,军中扬名 / 166

六郡归宋,两次北伐 / 168

挥师北上,大败兀术 / 171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 174

天日昭昭,千古奇冤 / 176


17. 隆兴北伐:空有壮志却难酬的孝宗赵昚

爱“管闲事”的太上皇 / 179

来之不易的皇位 / 181

隆兴北伐和隆兴和议 / 184


18. 混乱时代:庆元党禁与开禧北伐

宋朝出了个疯皇帝 / 189

驱朱逐赵,掀庆元党禁 / 193

崇岳贬秦,兴开禧北伐 / 196


19. 乱世权相:只手遮天的政坛不倒翁史弥远

擅自废立,一手主导霅川之变 / 199

一味求和,几度遭暗杀 / 200

浊乱天下,却能寿终正寝 / 202


20. 联蒙灭金:送走暮年的狼,迎来壮年的虎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 / 204

疲夏削宋,金国腹背受敌 / 207

宋蒙关系若即若离 / 210

“假道攻金”的意外成功 / 212

“联蒙灭金”,迫不得已 / 214


21. 撕破脸皮:蒙宋鏖战天下乱

窝阔台的连续进攻 / 217

蒙哥的战略大迂回 / 221


22. 奸佞误国:蟋蟀宰相贾似道的沉浮人生

攀附裙带,小混混一步登天 / 227

敲骨吸髓,怎一个贪字了得 / 228

好色如命,视人命如草芥 / 229

弄权误国,朝堂上下万马齐喑 / 230

恶贯满盈,流放之途便是不归路 / 233


23. 山河破碎:南宋帝国的最后挣扎与消亡

鏖战襄樊,南宋兵败失根本 / 235

浮汉入江:灭宋战争的重大转折 / 237

建康失陷,南宋都城失了屏障 / 240

临安城破,举国更换大王旗 / 241


前言/序言

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一度繁荣昌盛,贫民百姓安居乐业,民间社会极度富足,朝廷对知识分子无限优容,才子能人层出不穷。

这是一个极坏的时代,军事力量孱弱,外交长期处于被动,试图以变法、改革兴国的策略,最终都沦为政治投机家的博弈,权力争斗延绵不断。

这是一个迷离和传奇的时代,“斧声烛影”、“金匮之盟”、杨门虎将,风波惨案……在天下第一的权利面前,什么血缘、亲情、爱情,都已然不那么重要;什么父子、叔侄、兄弟,都不及一颗“帝王之心”。

这是一个失落和畸形的时代,权相当道,祸国殃民;小人掌权,忠良受害;卑颜求和,丧权辱国;皇后公主,惨遭蹂躏……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新年伊始,一位年仅33岁、名叫赵匡胤的年轻军官把天地乾坤翻了过来,一夜之间建立了一个崭新的赵宋皇朝,定三百年帝国基业。刀光剑影有之,励精图治有之,力挽狂澜有之,歌舞升平有之……大宋帝国,始终在今人纠结与不解的目光中踽踽而行。

想必我们都很想知道:

为什么说宋太祖赵匡胤死得很有争议?

为什么继承太祖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他的儿子赵德昭或是赵德芳?

为什么赵构立国以后不励精图治,挥师北伐,救回自己的父兄亲族,而是偏安一偶,一味求和?

为什么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都高速发展的同时,宋代还是积弱积贫,以致被迫放弃广大的中原地区而迁至江南,并最终被蒙古铁骑所灭呢?

……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宋代这段历史,才能够做出解答。

本书以通俗诙谐的手法,讲述了宋朝300年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这里既有对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的褒扬,也有对其军事、外交败笔的解读和质疑,更有对历史兴亡沧桑的深思。

本书以宋朝正史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期间穿插种种脍炙人口的奇人异事以及民间传说,力求帮助读者在故事中细品历史,在文化中追问当下,在文学中透视人生。

这是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在风趣中不失深度,在幽默中更显深沉。这是有点不一样的宋朝,有些不一样的历史!


《宋朝那些事儿:烟云与日常的交织》 一、引言:历史的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朝堂之上君臣角力的宏大叙事,亦非专注于军事谋略的得失成败。我们试图深入历史的肌理,探寻那个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宋朝,如何在“重文抑武”的国策下,孕育出一种独特的、充满烟火气与文人雅士情怀的社会氛围。它是一部关于生活、艺术、思想与市井百态的侧写,旨在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的宋代图景。 二、风雅的极致:艺术与审美的觉醒 宋代,无疑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巅峰。这种美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士大夫阶层对“格物致知”的追求,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精致化处理。 1. 瓷器的“语汇” 宋瓷的成就,是那个时代审美情趣最直观的体现。汝窑的雨过天青色,仿佛将烟雨迷蒙的江南定格在器物之上;定窑的“泪痕釉”,在洁白中透出含蓄的内敛;钧窑的窑变,每一次烧制都是一次充满不确定性的艺术创作。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些不同窑口的烧制工艺、审美取向及其背后的文人推崇。我们不再将瓷器视为单纯的日用品,而是视为承载着宋人哲学思考的载体——追求自然、不事雕琢、浑然天成。例如,宋人对“素”的推崇,与同时期其他王朝的繁复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反映了他们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2. 书画的“意境” 宋代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展现了北宋山水的雄浑与对自然伟力的敬畏;而南宋的马远、夏圭则开创了“一角两角”的构图法,将视角聚焦于局部,营造出“留白”的无限想象空间。这种“留白”,不仅是绘画技巧,更是一种哲学——它暗示了眼见之外的无限可能,是禅宗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 在书法方面,宋四家——苏轼的丰腴端庄、黄庭坚的奇崛险峻、米芾的潇洒飘逸、蔡襄的沉稳内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的书法格局。他们不再仅仅模仿唐人的法度,而是将个人性情、学识修养直接融入笔墨之中,使书法从技艺上升为“抒情达性”的媒介。 三、市井的喧嚣:经济的繁荣与商业的活力 如果说士大夫阶层代表了宋朝的“风雅”,那么活跃的市井生活则展现了其勃勃的“生机”。宋朝的城市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坊市制的松动,使得商业活动突破了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1. 经济的“活水” 活字印刷术的成熟,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同时,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泉州、广州等港口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交趾、大食的商人云集,带来了异域的物产和文化。本书将聚焦于宋代的货币体系,以及对“交子”、“会子”等早期纸币的研究,探讨其对商业流通的巨大推动作用。 2. “夜市”与“瓦肆” 宋朝的夜市景观是前代少见的。宵禁制度的放松,使得夜晚的城市充满了活力。从早晨的“早市”到夜晚的“夜市”,饮食文化空前发达。路边的小吃摊、精致的酒楼,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瓦肆”和“勾栏”的兴盛。这些娱乐场所是市民文化的发源地。说书、杂剧、傀儡戏、相扑等表演形式层出不穷。宋朝的娱乐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雏形,这标志着平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崛起,以及对精神愉悦的日益重视。 四、士人的情怀:学问与生活的融合 宋代的士人,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在野情怀”。他们一方面在朝堂之上力图推行抱负,另一方面又对功名利禄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姿态。 1. 理学的影响与日常实践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后,其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深刻地影响了宋人的生活方式。本书将探讨理学如何渗透到日常的伦理规范、家庭教育乃至个人修养之中。例如,对“孝”的细化解读,对“节俭”的推崇,都可以在当时的家训和碑文中找到明确的体现。然而,这种“理”的追求并非一味压抑,而是在理性的框架内寻找情感的寄托。 2. 诗词中的生活哲学 宋词,正是这种复杂心境的最佳载体。词牌的婉约和豪放之分,恰好对应了士人内心“出世”与“入世”的拉扯。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尽了对世事变迁的豁达;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则映照了乱离之际个体生命的脆弱。我们不必深究其典故,而是关注词句背后流淌的情感,以及它们如何构筑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五、社会的细节:衣食住行中的变革 1. 饮食的精细化 宋人的饮食记录极其丰富,无论是《东京梦华录》还是《梦粱录》,都详细记载了当时的菜肴种类和烹饪技法。蒸、炒、烹、炸等技法日臻成熟,调味品的使用也更为考究,例如对姜、葱、蒜以及各种香料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对茶的饮用,也从唐代的煎茶演变为点茶,并发展出了斗茶的习俗,这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社交礼仪和文化竞技。 2. 服饰的演变 与唐代的华丽奔放不同,宋代的服饰趋于简洁、素雅。男子的圆领袍衫在形制上更趋于实用和内敛,强调的是修长的线条感,而非色彩的冲击力。女性的服饰则在色彩上多采用浅淡的颜色,强调整体的和谐感,这与当时的审美主流是高度一致的。 结语:未尽之意 《宋朝那些事儿:烟云与日常的交织》试图描绘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极其迷人的时代——一个在军事上相对弱势,却在文化上达到空前高度的王朝。它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伟大,并非只由疆域的大小和战场的硝烟来定义,更在于它留给后世的审美遗产与生活智慧。本书将以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回那个精致、繁华、充满思辨的宋朝。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看到它那略显学术化的封面和厚度,心里还有些打鼓,怕内容过于枯燥。然而,一旦翻开,那种被强烈的叙事驱动力所吸引的感觉立刻占据了主导。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擅长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来组织那些浩瀚的史料。比如,在描述靖康之变那段历史时,那种紧迫感和悲壮感几乎要穿透纸面。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私人信札、地方志片段甚至是诗词歌赋作为佐证,使得整个历史事件的重构充满了人情味和戏剧张力。我特别喜欢他对几位关键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的文臣武将,他们的矛盾、他们的智慧,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真实的旅程,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共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符号化的认知层面。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进度比我预期的要慢,不是因为它不好读,而是因为它太“有嚼头”了。每读完一章,我都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整理思绪,消化那些看似微小却蕴含深意的历史细节。尤其是关于宋代文化艺术的章节,作者的论述简直是赏心悦目。他对宋词美学特征的梳理,对书法绘画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探讨,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他甚至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宋代的“雅文化”是如何与新兴的“俗文化”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例如,书中对瓦舍勾栏中民间说书艺术的描述,那种市井的烟火气和高雅的文人趣味交织在一起的画面感,实在是太迷人了。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引导你去关注历史的“质感”,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趣味,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几个历史事件的日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研究”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过去涉猎过一些宋史的著作,很多时候要么过于偏重经济数据,看得人昏昏欲睡;要么过于文学化,历史的骨架不够清晰。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就高明得多。作者对于冶金技术、水利工程这些技术层面的描述,既保持了专业性,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让我这个历史门外汉也能领会其中奥妙。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澶渊之盟的长期影响时,展现了一种宏观的、跨越世纪的视角,将当时的和约放置在整个东亚地缘政治的框架内进行考察。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和平”与“边疆”概念的理解。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只是了解了一个朝代,而是获得了一套分析复杂历史现象的思维工具。

评分

这本厚厚的历史读物,我读得真是心潮澎湃,完全沉浸在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描绘一幅徐徐展开的宋代风俗画卷,每一个细节都考究到位,仿佛我正漫步在汴京的街头,耳边是叫卖声和丝竹之乐。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关于官僚制度变迁的论述,那种对权力结构、士大夫精神的深刻剖析,绝非走马观花的简单介绍。他没有停留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基层生活的细微之处,从一文钱的购买力到市民阶层新兴的娱乐方式,都描摹得栩栩如生。读完后,我对宋代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绝非教科书上那个单一的、带着一丝柔弱色彩的印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思想碰撞、技术革新的多元社会。书中对理学兴起及其对后世影响的探讨尤其精彩,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让人不得不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深度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发展中某个关键节点的深度反思,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的作品,它挑战了许多关于宋代的传统刻板印象。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军事衰落”这一敏感话题时,没有采取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皇帝或将领的做法,而是深入分析了财政体制、兵役制度以及士人政治对军事效能的系统性制约。这种深挖体制内部矛盾的分析角度,显得尤为深刻和公允。书中引用的很多一手材料都经过了严谨的辨伪和考证,使得他的论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让人心悦诚服。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老者,在堆满古籍的秘室中,被他娓娓道来地展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场景。它的分量感和厚重感,不是靠堆砌术语堆出来的,而是源自于作者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看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进步”与“衰退”的定义都有了更辩证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