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套装18-卡伦·霍妮经典心理学大全: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套装全2册)

畅销套装18-卡伦·霍妮经典心理学大全: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卡伦·霍妮 著,刘丽,徐珊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 卡伦·霍妮
  • 经典
  • 畅销书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精神分析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ISBN:12355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35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我们内心的冲突》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在试图逃避他人,不想跟世界发生联系?为什么有的人把爱视为活着的独一目的,为了爱不惜委屈自己?为什么有的人不顾一切地追求名利,终日沉溺于汲汲营营?本书将人格分为屈从型、孤立型、攻击型三种类型:屈从型的人缺少安全感,他们努力的让自己迎合别人;孤立型的人找不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别人的接近只会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攻击型的人把生活视作一场战斗,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功利和对抗。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但是当我们看清了内心的冲突,试着重新发展自己,我们也就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生活的意义。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

我们生活这个社会由于竞争的压力充满了普遍的敌意,人与人之间这种潜在的敌对性紧张,其结果是导致不断产生的恐惧——害怕遭到失败的恐惧以及对他人潜在敌意的恐惧,这种恐惧又因为害怕自己的敌意遭到他人的报复而增强。霍妮对病态人格的种种心态进行了精彩而透彻的分析:我们的焦虑、痛苦,以及我们在个人生活和他人交往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本书是一本很好的自省式读物,它指引我们保持每个人的个性,而不是把所有的人放在竞争的大潮中听之任之。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早期倡导者之一,1967年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目录

《我们内心的冲突》
第一部分 现代人内心的冲突和解决办法
第一章 激烈的内心冲突
一、冲突的形成 / 003
二、冲突的普遍存在性 / 006
三、病态人格冲突的特点 / 009
第二章 内心冲突的几种基本类型
一、冲突的确切标志 / 015
二、冲突的根源 / 018
三、基本焦虑 / 022
四、几种冲突的关系 / 027
第三章 与人亲近型的内心冲突
一、冲突的不同类型 / 031
二、屈从型内心冲突的表现 / 033
三、屈从型冲突的双重动机 / 038
四、屈从型患者对性和爱情的态度 / 042
第四章 与人对抗型的内心冲突
一、攻击型患者的行为特色 / 047
二、攻击型患者的内心意识 / 052
三、攻击型与屈从型的差别 / 055
第五章 回避他人型的内心冲突
一、自我孤立是回避他人的典型特征 / 059
二、对自我孤立者的分析 / 064
三、自我孤立形成的症结 / 070
四、自我孤立对治疗内心冲突的利弊 / 075
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
一、理想化意象的本质 / 083
二、理想化意象与理想的区别 / 086
三、理想化意象的功能 / 087
四、理想化意象的利弊 / 096
第七章 外化作用
一、外化作用的内涵 / 103
二、外化倾向中的自我鄙夷 / 106
三、自我恼怒的三种外化作用表现 / 108
四、理想化意象与外化作用的关系 / 112
五、外化属性与理想化属性的对照 / 114
第八章 虚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一、辅助手段之盲点现象 / 121
二、辅助手段之自我控制 / 124
三、辅助手段之自以为是 / 128
四、辅助手段之犬儒主义 / 130
第二部分 待解决冲突的结果
第九章 恐惧
一、恐惧的存在 / 135
二、恐惧的具体表现 / 140
三、恐惧的根源所在 / 142
第十章 人格衰竭
一、病态人格冲突给人格的巨大破坏 / 147
二、三种典型的紊乱失调 / 150
三、相互矛盾的道德价值 / 155
四、无意识的假象 / 157
五、无意识的自大 / 161
六、病态人格所有者对责任的态度 / 164
七、患者常用的避免内心冲突的三种方法 / 169
第十一章 绝望
一、无望感存在的原因 / 173
二、冲突带来绝望 / 178
三、认识或改变绝望状态的方法 / 181
第十二章 虐待狂趋势
一、虐待狂趋势的产生 / 185
二、虐待狂的几种表现形式 / 186
三、虐待倾向的缘起 / 193
四、虐待狂的嫉妒心态 / 196
五、虐待狂报复性心理的分析 / 199
六、虐待狂患者的焦虑根源 / 203
七、虐待冲动被压抑的主要原因 / 205
八、公然虐待狂与倒错虐待狂 / 208
第三部分 如何解决病态人格
一、改变患者的负面状态 / 213
二、分析病态人格的结构 / 216
三、谨慎对待理想化意象 / 219
四、对不同的病态人格所有者要对症下药 / 223
五、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的行为 / 227
六、改变患者的无助状态 / 232
七、帮助病态人格所有者内心独立 / 236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
第1章 病态人格的文化及心理内涵 /
第2章 我们时代病态人格的由来 /
第3章 焦虑 /
第4章 焦虑和敌意 /
第5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
第6章 对爱的病态需要 /
第7章 再论对爱的病态需要 /
第8章 获得爱的方式和对冷落的敏感 /
第9章 性欲在爱的病态需要中的作用 /
第10章 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 /
第11章 病态竞争 /
第12章 逃避竞争 /
第13章 病态的罪恶感 /
第14章 病态受苦的意义——受虐狂问题 /
第15章 文化与病态人格 /

精彩书摘

  二、对自我孤立者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病态人格所有者都需要一种优越感,但是本类型中却更加强调这一点,因为它与超凡脱俗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平时说的“象牙塔”“高耸独立”等词语,或是一些普通的日常口语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优越和孤立是连在一起的。或许,那些既不能使人变得聪慧、敏捷又不能使人觉得不可一世的孤立,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不可忍受的。这在临床医学上已经得到了认可。不管是因一次失败还是内心冲突的增加,当患者这种优越感被暂时击碎时,就再也不能承受孤独,就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感情的支持。这种变化在他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他十几岁或二十几岁时也可能有过不愠不火的友情,但总的来说,他过着很孤独的生活,而且也很享受这种感觉。他常常编织着自己未来的故事,幻想着自己能成就大业,但这些美好的愿望却在现实生活中被逐一地击碎。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在高中,他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碰上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就望而却步了。第一次感情上的失败,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到自己的梦想很难变成现实,那么,孤傲离群对他来说就变得再也无法忍受了,受到强迫性驱动力的驱使,他无法控制地渴望异性和婚姻,只要有人爱他,他宁愿委屈自己。当患者求助于医生来进行分析治疗时,他并不愿意医生触及他这些明显而突出的表现,他需要医生做的是帮他找到任意一种形式的爱。只有感到自己比以前更加充满力量,他才会更宽慰地发现自己其实更愿意过独自一人的生活而且很喜欢这样。他的变化会使人觉得他是旧病复发了,又一次地陷入自我孤独里。但实际情况是,这是他第一次坚定而自信地认为自己要求的就是孤独。而此刻,也正是医生对其展开孤独症治疗的最好时机。
  自我孤立者对于优越的地位有着某种特定的要求,他害怕竞争,但又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得到优异的成绩获取成功。正好相反的是,他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贵品质应该是无须自己费什么心思就一望可知的,他认为自己潜在的优点是无须自我表现别人就能体会得到的。例如:他会在梦中看到遥远的地方有一栋装满了珍宝的房子,鉴赏家们远道而来就是为了一睹其光彩。就像所有与优越地位有关的概念一样,这个梦中也包含着真实的因素:暗藏的宝物象征的就是他被魔圈守护着的智慧与感情。
  他的优越感还有一种表现就是他认为自己的存在是绝无仅有的,这种优越感直接来源于他独树一帜的追求。他可能将自己比作山巅上独立的一棵大树,在脚下的丛林中,树木却只能在相互阻碍中生长。如果说屈从型的人在心中对于伙伴有这样的质疑:“他会喜欢我吗?”那么攻击型的人想知道的就是:“这个对手的实力如何?”而孤立型的人关心的是:“他会干涉我吗?他是想影响我还是让我独自一个人?”培尔·金特先生(Peer Gynt)与纽扣铸型机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形象的比喻,代表并说明了孤立者进入群体后内心感到的恐慌。只要处在“地狱”里的那间自己的屋子里,无论怎样都是好的,但若是被扔到一个熔炉中被铸造成型,或改变成其他的形状,就会令他毛骨悚然。他感到自己好像是珍贵的东方地毯,设计独特,图案和色彩都堪称一绝,永远不会改变。他特别骄傲的一点就是能高姿态地抵御环境带来的一切影响,并有信心坚持下去。他把这种行为当成对自己的一种宠爱,并将病态人格固有的僵硬性当成神圣的原则来加以崇拜,他不断地扩充自己模式的范围,让其变得纯净自然,不允许任何人打扰。正如培尔·金特有一句既单纯又荒谬的格言:“对你自己,那就足够了。”
  自我孤立者的感情生活不像其他类型的人那样能保持一致的模式。不同患者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原因在于:他不同于前面的两种类型,前面的两种类型主要倾向于肯定的目的——屈从型的人要求温情、亲近和关爱,攻击型的人追求的是生存、支配和成功,而自我孤立型的人的追求则带有否定性目的,他不需要别人过多地介入自己的生活,不希望别人干预自己或影响自己。所以,他的感情世界更多依赖的是在这种否定性的模式中生存并发展的特殊欲望,而这种欲望是由这种孤立症所共有的少量的内在倾向形成的。
  患者表现出来的总体倾向是压抑一切感情,甚至不相信世界上有感情。在这里我将引用安娜·玛利亚·阿密特(Anna Maria Amit)一部小说中的片段来举例。这段文字比较简明,不仅能够表现这种趋势,还能说明孤立型患者的其他典型态度。这部分内容是主人公回忆自己青年时代时说的一些话:“那时我能清楚地体验到我与父亲之间的血统关系,也能体会到我与自己所崇拜的英雄们之间精神上的联系,但我唯独看不出这当中有什么感情。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感情,就像人们对许多事情都撒谎一样,人们说有感情也是在撒谎。B女士很吃惊,她反问我说,‘那你如何认识自我牺牲的品质呢?’为她这句话的正确性我惊讶了好一会儿,但我还是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自我牺牲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谎言,就算不是谎言,那也是一种生理或精神的行为。那时我希望过独身生活,不结婚,我希望自己能变得强壮,内心能够平静,少说话,不向别人求助。我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得到更大的自由,我不会再幻想什么,而是要清醒地度过每一天。我觉得道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要是真的,还管什么对错?只有向他人乞求同情与帮助才是大罪。在我看来,心灵就如同一座神庙,我要守护好它,只有庙内的监护人——僧人才有权知道里面进行的奇特的仪式。”
  对于感情的排斥关键是排斥与他人有关的感情,主要表现是爱和恨,这就是保持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的必然结果。因为有意识体验到的强烈的爱恨之情只会产生两种后果,或是使人与他人接近,或是使人与他人发生冲突。在这里,若是采用H.S.沙利文(H.S.Sullivan)的“距离机制”一词,倒是很恰当。不过,这并不是说,感情在人际交往范围之外就是被压制的,所以它就在对书本、动物、自然、艺术、美食等的兴趣中异常活跃。但这一点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对一个富有创作激情的人来说,要控制一部分感情,并且这部分感情对于自己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那就只有压抑自己全部的感情才能做到。虽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但以下这些事实可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孤立型的艺术家在其有创作能力的时候,不仅能感受也能表现出这种感受,但就像上面所引的那段话所展示的那样,他们往往都在青少年时期经历过感情完全麻木或坚决排斥感情的阶段。一般情况下,在这些艺术家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失败后,他们就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地适应了自我孤独的状态,也可以这样说,他在有意无意中与人保持距离或是让自己适应了这种孤立的状态——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们进入了创作期。现在,在他看来,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安全可靠的,他们能在这种状态下宣泄与人际关系无直接关联的许多感情。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早期感情的否定是后来实现孤立的必要条件。
  ……

这是一套深入探讨个体内心世界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经典心理学著作。它并非简单罗列心理学理论,而是通过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困扰与焦虑的细致剖析,揭示了在现代社会生存的个体所面临的深刻挑战。 第一册:《我们内心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个体的内心体验变得日益复杂与矛盾。《我们内心的冲突》正是这样一部著作,它犹如一面透视人心的镜子,照见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拉锯。卡伦·霍妮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将那些潜藏在日常行为之下的、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内心冲突一一呈现,并系统地分析了它们是如何形成、发展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 本书的核心并非在于提供一套僵化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诚实而深刻的自我审视。霍妮认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内心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童年时期,与父母、家庭及社会环境互动时,所形成的一系列应对策略。这些策略,最初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应对焦虑和不安全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演变成我们内在的、甚至不自知的行为模式。 霍妮将这些冲突归纳为九种主要的神经质需求。它们不是健康的、适应性的需求,而是由于过度或不当的满足,导致个体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表现出一种过度依赖、过度追求或过度规避的倾向。例如,对爱与赞许的神经质需求,并非是健康的人际交往中的渴望被爱,而是指一种强烈的、不计一切代价地想要获得他人关注和认可的病态渴望。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个体可能会变得极尽讨好,压抑真实的自我,甚至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 又如对权力与控制的神经质需求,它并非是健康地追求成就和自我实现,而是表现为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认为只有掌控一切,才能获得安全感,从而衍生出强迫性的控制欲,对他人或环境进行过度干预,并由此带来更大的焦虑。对他人和社会的过度依赖,则是另一种常见的神经质需求,表现为个体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将自己的幸福和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一旦失去支撑,便会陷入巨大的恐慌和无助。 霍妮指出,这些神经质需求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常常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内在动力系统。当这些需求与现实发生碰撞,或者与个体真实的自我发生冲突时,便会产生我们所熟知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如常人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的“我想做A,但又怕做B”那样浅显。它往往是深层的、结构性的,涉及到个体核心的自我认知、价值判断和人生目标。 例如,一个在童年时期长期遭受忽视和批评的孩子,可能形成了强烈的“我不够好”的内在信念。为了对抗这种信念,他可能会发展出一种骄傲而自负的自我形象。他需要不断地向自己和他人证明自己的优越,但这恰恰与他内心深处对自我的否定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这种内在的鸿沟,便是他内心冲突的根源。他可能在人前表现得自信满满,却在无人之时感到极度的空虚和自我怀疑;他渴望成功,却又常常因为害怕失败而自我设限。 卡伦·霍妮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并非止步于对这些冲突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根源。她将目光投向了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她认为,许多神经质需求的产生,是父母在无意中(有时是出于自身的神经质)传递给孩子的。例如,一个父母本身就极度焦虑,总是担心孩子会遭遇不幸,就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世界是危险的,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的信号,从而助长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同样,现代社会文化中所推崇的一些价值观,也可能加剧个体的内心冲突。比如,过度强调竞争、物质成功和个人主义,可能导致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忽略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情感上的疏离和孤独。社会对“完美”的定义,也可能让个体背负沉重的压力,觉得自己永远无法达到标准。 《我们内心的冲突》引导我们认识到,这些内心的挣扎并非是“有病”的标志,而是我们作为有情感、有意识的个体,在复杂环境中成长所必然会经历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觉察到这些冲突,并且理解它们的根源。霍妮并不提倡压抑或否认这些冲突,而是鼓励我们以一种更诚实、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它们。 通过对这些神经质需求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它们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种种表现的细致描绘,霍妮帮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在行为之下的驱动力。她让我们明白,我们所表现出的许多不健康的或令人困惑的行为,并非是无缘无故,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在竭力应对某种痛苦和焦虑。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全新视角。它教会我们,要理解一个人,不能仅仅看到他做了什么,更要看到他为什么这样做。当我们将这些神经质冲突视为个体在不断适应和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策略”时,我们便能以更宽容、更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理解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扰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冲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内心自由的道路。这种自由并非是摆脱一切束缚,而是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整合自己内心的各种力量,不再被那些不健康的驱动力所奴役。它鼓励我们去认识真实的自我,去区分哪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需求和价值,哪些是由于恐惧或焦虑而产生的虚假追求。通过认识到这些冲突,我们才有可能开始做出真正的改变,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充实的人生。 第二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 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个体内心世界复杂性的大门后,《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则将视角进一步扩展,深刻地审视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集体性的心理困境如何塑造了特定类型的人格,并将其称之为“病态人格”。卡伦·霍妮在这部著作中,并非使用“病态”这个词来简单地给个体贴标签,而是意在揭示,当社会环境的压力与个体的心理需求发生长期、系统性的不匹配时,个体所发展出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适应性的,但同时又是不健康的人格模式。 霍妮观察到,在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价值观的变迁,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相似心理特征的人。这些人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深层的心灵结构和行为模式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她将这些人格模式归纳为几种主要的类型,并详细分析了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 其中,谄媚型人格(Compliant Personality)是她着重探讨的一种。这种人格类型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常见。这些人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取悦他人的倾向,渴望被接纳和喜爱,并倾向于将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压抑起来,以适应他人的期望。他们害怕冲突,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是试图成为“好人”,以获得安全感。然而,这种过度的迎合,并非源于真正的爱与善良,而是源于深层的不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他们将自己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之上,一旦感受到被排斥或批评,便会陷入极度的焦虑。 与之相对的,是攻击型人格(Aggressive Personality)。这类人常常表现出野心勃勃、控制欲强、以及对他人采取敌对态度的特征。他们倾向于将他人视为竞争对手,并将情感的表达视为软弱的表现。他们追求权力、名誉和财富,并将之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然而,这种攻击性并非源于健康的自信和能力,而是源于内心的恐惧和脆弱。他们害怕被伤害,因此选择先发制人,用攻击性来保护自己。他们同样无法建立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和输赢。 另一种重要的类型是孤僻型人格(Detached Personality)。这类人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隔离,避免情感的卷入,并追求独立和自主。他们对情感的表达感到不适,认为依赖他人是软弱的表现。他们可能在外在表现上显得冷漠、疏离,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然而,这种孤僻并非是真正的独立,而是由于过去在人际关系中遭受过伤害,从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们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因此选择筑起高墙,将自己封闭起来。 霍妮强调,这些类型并非完全独立的类别,个体身上常常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特征,并且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侧重。更重要的是,她揭示了这些“病态人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她认为,现代社会在某些方面,反而加剧了这些问题的产生。 例如,一个竞争激烈、强调个人成就的社会,很容易催生出攻击型人格。当个人价值更多地通过与他人比较、通过赢得竞争来衡量时,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采取更具攻击性的策略来获得成功。 同样,消费主义盛行、信息爆炸的社会,也可能催生出谄媚型人格。媒体和广告不断地向人们灌输“你应该如何”、“你需要什么”的观念,使得个体容易迷失自我,将他人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需求,从而变得越来越在意他人的看法。 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疏离感、人际关系模式的改变,也可能促使一些人走向孤僻。虚拟世界的交流虽然便捷,却难以替代真实的情感连接,这使得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更加难以建立深厚的关系,从而选择自我封闭。 卡伦·霍妮的深刻之处在于,她并没有简单地谴责这些“病态人格”,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她认为,这些人格模式,是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为了生存和适应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解决方案”。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度过了艰难的时期,但长远来看,却阻碍了他们真正获得幸福和心理健康。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不仅是对个体心理困境的深刻洞察,更是一面社会批判的镜子。它让我们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正在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所推崇的价值观,是否在无形中制造了更多的心理困境?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框架。通过认识这些“病态人格”的特征及其成因,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社会大潮的裹挟下,个体是如何变得相似又矛盾。它鼓励我们去警惕那些看似“正常”的社会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陷阱,并提醒我们,真正的心理健康,并非在于完美地适应社会,而在于能够保有真实的自我,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要我们去互相指责或隔离那些具有“病态人格”的人,而是要我们提升自身的觉察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它鼓励我们去追求一种更少受社会压力驱动,而更多地遵循内心真实需求的生存方式。它呼唤一种更加人本、更加关注个体内心真实体验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能够摆脱那些不健康的生存模式,走向真正的心理自由和完善。 总而言之,这两本书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个体内心世界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宏大图景。它们以深刻的洞察力、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迷雾,去认识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冲突,去理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可能不知不觉地成为“病态人格”的缩影。它们是献给所有渴望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人们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小我就对“为什么人会那样想、那样做”这个问题充满疑问,也因此,心理学书籍一直是我的心头好。卡伦·霍妮,这位在心理学界享有盛誉的大师,她的著作,我一直都很想认真研读。这次,我入手了她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的套装,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礼物。我常常会感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内心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在拉扯,一种想要前进,另一种却害怕失败而停滞不前。这种内心的斗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内在矛盾的根源,并找到与之和解的方式。同时,《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从职业竞争到人际关系,似乎都在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霍妮她是如何分析出那些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的心理模式的?她提出的“病态人格”的定义,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周围那些可能存在心理困扰的人?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并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健康和稳定。

评分

我对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卡伦·霍妮在我看来,是一位非常独特的思想家。她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又对其进行了重要的修正和发展,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这次入手的《畅销套装18-卡伦·霍妮经典心理学大全: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套装全2册)》,我感到非常欣喜,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她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我一直很好奇,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如何在各种冲突中寻找平衡的?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外在的现实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冲突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性格,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些内在的矛盾,理解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安和挣扎的原因。同时,《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霍妮是如何定义“病态人格”的?她提出的那些“病态”的特质,在当今社会是否随处可见?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人在心理层面所面临的困境,并从中找到自我疗愈和成长的方向。

评分

卡伦·霍妮的书,一直是我在迷茫时期寻找慰藉和理解的宝藏。这次入手的是她《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的套装,还未拆开,就已经能感受到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一直对人性中的复杂性充满好奇,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日益加速、压力倍增的环境下,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外在的表现,究竟是怎样的相互作用?霍妮这位心理学巨匠,她是如何洞察到这些隐藏在日常行为之下的根源性问题的?我特别期待她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如何剖析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内在驱动力,比如我们渴望爱却又害怕亲密,渴望独立却又依赖他人,这些撕扯是否就是现代人普遍的焦虑来源?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更是直指当代社会所塑造出的那些不健康的心理模式,例如过度追求成就、对他人缺乏同理心、习惯性地将责任推卸给外部因素等等,这些“病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社会环境使然,还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在哪些方面可能正在经历着类似的困扰,从而找到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我更相信霍妮的文字,能够触及灵魂,引发深刻的反思,帮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质感,纸张的触感和排版都很舒服,让人在阅读时能获得良好的体验。

评分

卡伦·霍妮的书,总是能以一种直击人心的方式,剖析我们内心的隐秘角落。这次我入手了她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的套装,感觉就像收到了两把能够解锁自我认知密码的钥匙。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明明想要亲近,却又害怕受伤而选择疏远?为什么我们渴望被认可,却又常常做一些适得其反的事情?这些内心的矛盾,就像一层层迷雾,困扰着我们。《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智慧的导师,引导我穿透这些迷雾,理解那些根植于我们内心的、看似无法调和的冲突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各种不健康的心理模式似乎层出不穷,比如过度焦虑、人际疏离、对成功的病态追求等等。霍妮她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到这些时代特有的“病态”的?她提出的分析框架,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挑战?我希望通过这两本书的学习,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也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个时代,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平静和健康人格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对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卡伦·霍妮的名字,在这些领域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她对精神分析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强调,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次购入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套装,更是我一直以来都想深入阅读的经典。我常常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和人际关系中,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需求,是否会与社会的要求产生尖锐的冲突?《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期望它能为我揭示这些内在的斗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世界和与他人互动的方式。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则更加直接地触及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过度追求物质、人际关系中的疏离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迷茫等等。霍妮她是如何定义和分析这些“病态”的?她提出的理论,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社会性的心理困境?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获得更深刻的洞察,从而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条健康、自主的生活之路。

评分

我是一个对心理学一直保持着高度兴趣的学习者,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私下里阅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卡伦·霍妮的名字,在我接触的心理学大师中,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位。她对精神分析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以及她所提出的“基本焦虑”、“神经症性需求”等概念,都极具启发性。这次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套装,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份厚礼。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即使我们拥有了物质上的富足,内心的空虚感却依然挥之不去?为什么我们渴望被爱,但又总是无意识地推开那些靠近我们的人?这些“冲突”究竟源于何处?霍妮会不会在这个套装的书中,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这些内在的纠葛,并提供一些走出困境的思路?尤其是《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我非常好奇她如何定义当下社会中的“病态”心理。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淡漠的时代,很多人似乎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冷漠、焦虑、或者过度自我中心。她是如何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病态”的,又是如何分析其成因的?我期待能从她的分析中,看到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层面的解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个体层面。这本书,我预期会是一次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一次深入自我探索的旅程。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揭示人类内心深处奥秘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卡伦·霍妮,这位将精神分析理论推向新的高度的心理学家,她的作品,在我看来,是理解人性的绝佳窗口。这次购入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套装,更是让我充满了阅读的动力。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些行为对自己不好,却还是会不自觉地去做?为什么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内心的空虚感却越来越强烈?《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帮助我理解那些让我们感到纠结和痛苦的内在力量。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更是直击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在竞争激烈、信息泛滥的时代,许多人都面临着焦虑、抑郁、或者人际关系困扰。霍妮她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到这些时代特有的“病态”的?她提出的分析,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挑战,找到一条通往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之路?我希望通过阅读,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也能对这个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起点,而卡伦·霍妮,正是一位善于引导人们进行自我探索的心理学大师。这次入手的《畅销套装18-卡伦·霍妮经典心理学大全: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套装全2册)》,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期待的书籍。我常常会感到,自己在追求某一个目标时,内心总会冒出各种各样的疑虑和担忧,仿佛有一股力量在阻止我前进。《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解释清楚,这些内在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常常让我陷入困境的心理模式,并找到与之和平共处的方法。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更是让我对当下社会中的心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更容易出现焦虑、空虚,甚至对他人缺乏同理心等问题。霍妮她是如何分析出这些“病态”的,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出现?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洞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个时代,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人际关系复杂性的书籍,尤其是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和内心深处矛盾的剖析。卡伦·霍妮的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在心理学界享有盛誉,因此,当看到《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的套装时,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我深信,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承受着来自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解答那些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遇到的困惑,比如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表现出与真实想法相悖的行为,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自我设定的僵局,以及这些内在的矛盾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和生活轨迹的。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更是触及了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过度竞争带来的焦虑、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人格异化、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迷茫等等。霍妮会如何分析这些“病态”的根源?她提出的“病态人格”是否能帮助我们识别出那些阻碍我们健康成长的心理模式?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建立更真实、更具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的深刻见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自我审视和成长的契机。

评分

我是一位对人类心理有着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深入剖析人性复杂性的著作。卡伦·霍妮,这位心理学巨匠,她的名字早已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次,我终于集齐了她的两本代表作:《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心中充满了期待。我总是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在追求某些事物的同时,又会下意识地阻碍自己的脚步?为什么我们渴望真诚的连接,却又常常戴着面具与人相处?《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矛盾和挣扎,帮助我理解这些冲突是如何在我们身上上演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做出选择的。而《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更是让我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迷失自我,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霍妮她是如何洞察到这些时代特有的“病态”的?她提出的分析,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条走出迷茫、重塑健康人格的路径?我期待着,在这两本书的陪伴下,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