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觉书:诗选:2011—2017

后觉书:诗选:2011—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伟棠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当代诗歌
  • 诗选
  • 后觉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情感
  • 人生
  • 思考
  • 2011-2017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505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01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岛、梁文道、耿占春、柯雷 鼎力推荐。

◆廖伟棠先生继《春盏》热销后又一部诗集力作。


内容简介

《后觉书:诗选:2011—2017》是廖伟棠先生继《春盏》热销后又一部诗集力作,精选了2011年至2017年间的诗歌,丰富而准确地展示出香港桂冠诗人廖伟棠诗风的一贯和茧破,他的怊怅与沉吟也让一代文人的风骨,挺立与坚韧起来。

作者简介

廖伟棠,诗人、作家、摄影家,一九七五年出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并曾在北京生活五年。一九八九年开始写作,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等,香港艺术发展奖二零一二年年度作家,获邀参加鹿特丹国际诗歌节等。


出版诗集《少年游》《野蛮夜歌》《春盏》,评论集《游目记》《深夜读罢一本虚构的宇宙史》《反调》,散文集《衣锦夜行》《波希米亚香港》《寻找仓央嘉措》《有情枝》以及小说集、摄影集等二十余本。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廖伟棠总能够把我们的视觉经验引向人们通常所未觉察之处,在可见的视界里展现出一种不可见的视域。

在廖伟棠谦逊的方法中有着小型史诗的抱负。在某种意义上这曾是杜甫的方式,在途中写作,以时事入诗,做时代的见证人,记录着似乎是偶然的见闻,记录着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耿占春(著名文学评论家)


身为诗人,廖伟棠腹中似乎真有一条巴尔加斯.略萨所说的绦虫,总是不可抑止他写诗的冲动与才华,所做所为莫不是为了写诗。

——梁文道


廖伟棠的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思考,在他描述香港的时候,他以独特的风格建构着张力。

——北岛


这些诗高度个人化又保持开放,背后是对艺术和社会的意识,它们嬉戏,而又高贵,这是一场感官的盛宴,鲜活感人,它想要跟你说话。

——柯雷(著名汉学家)


精彩书摘

后觉书




我在人间的历练远远未够

请让我继续洗碗、擦地、晾衫

请让我再重复一次一个父亲

夜半的惊醒、日晏的困倦、傍晚的自燃

当然也请不吝把我送给森林和幽谷

不吝让我结识那些野鹿一般的青年

还有那些春溪一般的老人

我愿意是被吞咽的青草或者雪泥

也愿意是漆黑中深嗅血腥的公熊

哦让我被盐和月光加冕

那些熊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事物

让我手执盐罐与锅铲如兴奋的造物者

在自己的腿腱上跃起如一条不知归的抛物线

急速穿过厨房、阳台、公车站与码头

每一次换气都变成一艘远洋货轮的体量

全身空空荡荡,锃亮的甲板上除了我一家人

运载的全是昂贵的浪沫

四十岁才喝到的美酒啊

我不知道向谁称谢,跟谁结账

也许我应该再去一趟超市,看看能否遇见

二十四小时待机的惠特曼


2016.4.24







父亲节写给小儿女之诗




爸爸要提前感谢你们

在日子来临的那一刻

调暗灯光,息我双眼

开窗把最后的呼气放走

把寒骨送进火焰片刻温暖

余烬装在沙漏里面

送给你们的妈妈

一切如我所愿

一切宁静如海洋

然后我去寻找我的父亲母亲

不管那海洋有多深、多么黑暗

我们将一再穿过彼此,像自由的粒子

我们将一再拥抱彼此,一再被爱困阻

被爱解剖

被爱缝合

笑一笑吧,英勇的小兄妹

假如你们看到云,学习它变幻而不消弭

2017.6.15


前言/序言

诗的介入:谈诗言志与文以载道

◇廖伟棠


首先,诗人必须有志,方能言志,方能为诗。无志者,诗写得再冠冕堂皇也立不住脚。志一方面是一种态度:是志气,是矜持,是高贵,是有立场;另一方面是心胸的包罗万象、坎坷磊落、慷慨抑扬。“诗言志”就是要求我们的诗承担严肃的问题、针对这世界的现象发出诗人的声明,诗去质问、阐明、判断诗人之心。而志,于我,还是忧愤、是执着、是理想主义、是信。

“诗言志”后面还有“歌永言”,我理解为诗歌自身的要求—超越诗人的“志”所控制的、又反过来补充“志”的,属于语言本身的魔术。诗歌语言能带领诗人去到他自己也难以想象的境地,在那里艺术的法则和道德法则统一了,美包含了真和善。

我所向往的那个高贵的中国,也就是我志之所向的中国,她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文明的灵魂所在、一种精神,她由一些耿介、认真、智慧、仁义的人组成。

坚持“诗言志”也是要求诗歌存在“心中有道德律,头上有星空”这一坐标系,来要求自己:言说生命的痛苦与欢欣,言说世界的绝望与希望、社会的不公与抗争。在这个“后现代”的嘻哈语境中,我仍然相信诗人是负有使命去发出不合时宜的声音的。

诗“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纯然我们的理想也!是否真能如此,自己良心判断即可,相信神秘主义的人完全可以做具体的理解,不相信的人也可以做出精神意义上的衡量。至于“言”是否足“志”,这就是诗对自己的要求,世俗的言语是“不尽意”,诗歌语言却寻找最准确的可能,甚至还不止,诗歌还冒险寻找超越“准确”的可能性,追溯本源实际上等于重造一个起源。从最高意义上说:海德格尔“说那不可言说的神秘”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在不断尝试中,诗歌和真理的距离一点点缩短,直至“奇迹”出现。

而回到诗人本身,诗言志本身,诗歌最起码也是人类渴望阐明自己的一种极端的努力。我这两天在读宇文所安的《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刚读罢的一章“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中有言:“韩愈遵循着儒家诗学的主流,认为文字‘取之于心’,因而可以由文字进入作者的内心……一旦获得‘醇’也就恢复了心、言间的连贯。”所以诗人提高自己技巧的努力也就是使自己的语言获得“醇”的努力,你越想把自己的心迹表明、越想阐明自己深远的“志”,你就越需要高超的技巧,“言以足志”方成为诗。

“现实”在不少诗人那里未得到准确的表达—甚至没有得到任何表达,读他们的诗我们甚至怀疑他仍然生活在精致的明朝、生活在欧洲士绅的小城堡或者生活在梵蒂冈的图书馆里,这不是“不能尽力地记录已经发生的事实”的问题,要从事记录,有比诗歌准确得多的工具,摄影或者DV都行,新现实主义诗歌需要做到的是看穿现实、抓获游荡在现实上空的那个幽灵;而所谓现实主义的态度,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和儒家思想甚至存在主义相通的。未来是不可预期的,我不是悲观论者也毫不乐观,但也不焦虑,总有一些优秀的灵魂把真正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而且,我再次强调:选择“写什么”并不影响“怎么写”,就像乔伊斯选择高度的实验手法来写作《尤利西斯》并无碍于他写出的是一个极端现实的都柏林一样,我写作现实题材也可以在形式上追求实验追求完美,最后还要做得比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更精彩。说回去“怎么写”,其实这属于基本要求,是每个诗人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而“写什么”却是你真正成就你诗人形象的充分条件。

我再说说我对“文以载道”的一些想法:诗歌是能够和观点、意义并存的,那些畏惧“文以载道”的诗人,只是因为他们还欠缺承载道德和处理现实的能力而已。

没有无观点的诗歌,即使是自动写作的产物也有观点,选择一种写作方式就是一种观点。你或许可以不接受、甚至不屑,但诗与道仍然同时存在着并发生关系,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你生存着同时使用语言制造作品,你的写作行为本身就是你选择的生存态度。奥斯威辛以后,不是没有诗歌,而是严肃的诗歌变得更困难了,你再也不能耸耸肩说我是纯诗艺匠我和现实无关然后一走了之,因为现实仍在把你紧追。艾曼达·海特在《阿赫玛托娃传》里说得好:“要知道缪斯赋予诗人认识的方法,于是诗人在为一切事物命名的同时还创立法则,成为立法者。若是没有演完这个神圣的角色便沉默不语,那是可耻的。”艾曼达·海特的意思就是反对所谓的不屑,当然你完全可以有能力但不屑于运用这能力,但在需要你发言的时候你放弃你的能力,“沉默不语,那是可耻的”。

诗歌不是无意义的,人类在这个反意义的世界、在那些邪恶的时代仍然坚持诗歌写作、坚持语言的修炼,这行为本身就带来意义,诗歌反对虚无。诗歌也不是无用的,诗歌能告诉我们无论战乱、暴政、死亡都不能抹杀精神的高贵,诗人的存在告诉不幸的人:在另一个时代、或者就在同一个时代,也有人和你一样承受过这些不幸,并坚持书写自由的灵魂、坚持去辩论幸福与不幸。

继而,我想提出“道以载文,文以证道”的想法。《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在杨牧《陆机文赋校释》中被他注为:“任何题材,皆有其当然之理;作者应把握题材之理以成为文章之质,由质而树立一篇之干。质必作多方面之发挥而始显,亦犹木之干必有众多之枝条而始茂。文即文辞,发挥有赖于文辞运用的技巧,所以由文辞的运用技巧,将质作多方面(垂条)的发挥,而成其繁盛。”这里的关键仍然是“理”,所谓“题材之理”超越文学概念来看实在就是对“万物之道”的理解,“理扶质以立干”是道在起主动作用,支撑起一首诗的存在理由,是道承载起文字。

再读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此“气”即是诗人悟道的程度,继而成为写作的依持,让人在诗中开口说话时“中气十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很多哲人虽非诗人(如孔子、庄子),但其言论却有大诗意的原因。而诗人之能又在于他能返回再“文以证道”:“文垂条而结繁”,他使用文辞之力灌溉、护理道之树苗,使之生长出更丰富的含义,以至于一首诗成为道之生长过程,引向未知之道,此乃诗歌发现之上还有创造之奇妙。诗人为何能够如此,那是因为他有赤子之心,有狮子的勇猛和婴孩的心。

宇文所安关于“宋代以前的中国文学思想……希望世界和文学创作之间保持一种有机的关系”和“宋代许多理论家坚决反对有机关系……是彻底丧失创作信仰的征兆”所言准确且微妙。要理解其中所谓的“丧失”先要理解何为“世界和文学创作之间保持一种有机的关系”这一“创作信仰”。且看宇文氏在《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对“宋以前的创作信仰”的阐述:“中国古代文明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假设文章与政治或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古时期有关这一假设命题的阐述,远远超出了儒家核心原则‘正名’本身,即言辞之得体确保了社会和道德规范之得体。对这重关系的一种天真说法便是简单的反映论—文章(representations)‘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秩序……还有一种说法,虽然也并非中国所独有,不过它在中国传统中却有特殊的分量:这样的命题就是好文章能够或者应当改变政治和社会秩序。”

我的信仰基于此并希望超乎此。“道”包括“政治和社会秩序”但远不只是,“秩序”乃是人类努力于混沌中建立的道路,而大道却是混沌中蕴涵的神秘的道路,诗歌不但反映那已建立的道路,自身也从事建立道路的工作,而最终它还负有彰显源初之道路的使命。这就是我对诗歌“载道”之道的理解。宋之后的理论家遗忘了“大道”,仅有少数优秀的诗人和思想家仍惦记着、眷念着,因此诗歌尚未丧失“创作信仰”。


2006

与诗评家木朵笔谈



《未央集》:时空的低语,人心的回响 一、 编纂缘起:时间的回声与心灵的刻录 《未央集》的诞生,并非出于某种预设的宏大叙事,而是源于一次对时光流转与情感积淀的深切体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仿佛总在追赶,在奔波,却常常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以及那些在不经意间,却又深刻地烙印在生命中的瞬间。编纂此集,正是为了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感悟,将它们定格,如同琥珀中的昆虫,既展现了生命的原初姿态,也承载了时间的重量。 “未央”,取自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意指长久,绵延不绝。这不仅仅是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更是对精神世界无限拓展的渴望。我们期望这本诗集能够超越个体生命的短暂,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它所收录的诗句,是编纂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于不同的心境下,对周遭世界、对内在情感的一次次回应。这些回应,或轻盈如风,或沉重如石,或热烈如火,或宁静如水,共同构成了生命的丰富层次。 编纂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险。在翻阅、筛选、梳理的过程中,我仿佛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那些曾经触动我的事物重新相遇。那些文字,如同沉睡的种子,在合适的时节被唤醒,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们见证了岁月的痕迹,也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从都市的繁华,到自然的静谧;从人生的欢喜,到离别的忧伤;从哲学的思辨,到日常的琐碎,生命的一切面向,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 《未央集》并非一次孤立的创作,而是无数次观察、思考、感受的结晶。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编纂者在特定时空下的精神轮廓;它也是一张地图,指引着读者在纷繁世界中,寻找自己内心的坐标。我们希望,当读者翻开这本书时,能感受到一种共鸣,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一种在陌生文字中找到熟悉情感的力量。 二、 诗歌的面貌:万象的折射,情感的潮汐 《未央集》的诗歌风格,呈现出一种多元而又统一的面貌。它没有刻意追求某种固定的格律或范式,而是以情感的自然流淌为导向,以意境的深远悠长为追求。因此,诗集中的作品,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内核却始终围绕着对生命、对世界、对人心的深刻关照。 (一) 意象的运用: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 诗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意象的运用。《未央集》中的意象,既有随处可见的自然景物,如“晨曦中的露珠”、“黄昏染红的山峦”、“冬夜的寒星”;也有承载着复杂情感的器物,如“一杯残茶”、“一封旧信”、“窗前的一抹斜阳”。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巧妙地编织进诗人的情感网络中。 例如,一滴露珠,可能折射出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也可能象征着新生的希望与活力;一封旧信,承载的或许是逝去的爱情,或许是久别的思念,又或者是年少时青涩的梦想。编纂者善于从平凡的细节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将微观的观察延展至宏观的思考。 更进一步,诗歌中的意象也常常从具象走向抽象。当诗人描绘“城市的脉搏”,它不再仅仅是交通的流动,而是现代生活节奏的象征;当诗人诉说“时间的低语”,那是一种无形却深刻的存在,渗透在每一个角落。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跳跃,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二) 情感的抒发:克制中的深情,流动中的力量 《未央集》的情感表达,并非一味地宣泄与呐喊,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克制中的深情。诗人将情感隐藏在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和哲理思考之中,让读者在细品的过程中,逐渐体味到那份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澎湃。 有离别的惆怅,但并非撕心裂肺的哭诉,而是“雁影南飞,捎不去故园的牵挂”;有青春的迷惘,但并非颓废的呻吟,而是“青春是一场烟火,绚烂后,归于沉寂,留下一片星空”;有对故人的怀念,但并非沉湎于过去,而是“你在我心里,是那棵不曾老去的树,枝繁叶茂,年年皆是春天”。 情感的流动,是诗集的一大特色。诗人笔下的情感,如同一条河流,时而平缓,时而激荡,但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脉络。从最初的惊喜与好奇,到中年时的责任与担当,再到晚年的平和与释然,情感的潮汐在诗集中此起彼伏,展现了生命不同阶段的丰富体验。这种流动性,使得诗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引起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共鸣。 (三) 思想的触角:对存在、时间与人性的探问 《未央集》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情感的记录,更是对存在、时间与人性的深刻探问。诗人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进行思考。 例如,关于“存在”,诗人会从“我是谁?”的困惑,到“我为何在此?”的追问,再到“我如何存在?”的实践。这些思考,渗透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索中,对社会角色的反思中,以及对宇宙奥秘的窥探中。 关于“时间”,诗人会感叹“光阴似箭”,也会体悟“慢即是快”。时间不再是单纯的线性流逝,而是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和意义的重量。无论是对过去的回望,对当下的珍惜,还是对未来的期许,时间都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立体而生动。 关于“人性”,诗人会描绘人性的复杂,既有善良与美好,也有自私与脆弱。但即便如此,诗歌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对人性的温情和宽容。诗人相信,在每一个平凡的生命背后,都隐藏着不平凡的故事,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三、 时空的跨度:从个体经历到时代印记 《未央集》的创作时间跨度,涵盖了编纂者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恰恰是现代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因此,诗集中不仅有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描摹,也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印记。 (一) 都市的脉动与自然的低语 编纂者身处都市,自然能够感受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诗歌中,常常能捕捉到都市的“霓虹闪烁,却照不进内心的角落”、“人群熙攘,却难寻灵魂的伴侣”的场景。这种疏离感,使得诗人更加珍视那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宁静的时刻。 因此,诗集中也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与眷恋。“青山依旧,流水不息”、“微风拂过,带来泥土的芬芳”等意象,构成了诗歌中一抹亮丽的底色。自然,成为了诗人逃离喧嚣,汲取力量的港湾。这种在都市与自然之间的穿梭,反映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内心矛盾与追求。 (二) 时代的变迁与个体的宿命 在《未央集》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脉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重塑,价值观的多元碰撞,都在诗人的笔下留下了痕迹。或许是“指尖轻触,连接着世界的另一端,却也隔断了眼前的温度”,或许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带来迷茫,也带来新的可能”。 然而,时代变迁并非是冰冷的大背景,而是与个体命运紧密相连。诗人并没有将自己视为时代的旁观者,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体察时代洪流中个体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种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宿命的思考,赋予了诗集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 (三) 个人成长的轨迹与生命的多重维度 《未央集》的时间跨度,也恰好记录了编纂者个人成长的轨迹。从青年的理想主义,到中年的现实主义,再到后来的超越现实的某种通透,诗歌的风格和情感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早期的诗歌,可能更加纯粹,带着一丝不羁的锐气;中期的诗歌,则可能更加沉稳,多了几分对生活的体察和责任;后期的诗歌,则可能更加趋于平和,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包容。这种成长的轨迹,使得《未央集》成为一部“活的”诗集,它随着编纂者的生命一同呼吸、一同成长。 诗集所展现的生命维度,也更加丰富。它包含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友情的温暖与背叛,亲情的守护与疏离,事业的奋斗与失意,甚至是对死亡的思考与对永恒的追寻。每一个维度,都被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呈现。 四、 阅读的启示:与心灵对话,与世界共振 《未央集》的阅读,并非一次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一场与世界的共振。它期望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能够被触动、被启发、被温暖的力量。 (一) 共鸣的发现:在文字中找到自己 编纂者相信,即使是最细微的情感,最独特的经历,也可能在他人身上找到回响。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试图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当读者读到某一句诗,突然觉得“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吗?”,那种惊喜和释然,便是《未央集》最希望带给读者的。 通过阅读,读者可以发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迷茫与困惑,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人类情感谱系中的一部分。这种发现,能够消解孤独感,增强归属感。 (二) 启发的获得:在思考中拓展边界 《未央集》中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它们不直接灌输道理,而是通过诗意的意象和含蓄的语言,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对生命、时间、人性的探讨,可以帮助读者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 或许,读完一首关于“选择”的诗,你会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决定;或许,读完一首关于“等待”的诗,你会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思想上的启发,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三) 慰藉的给予:在静谧中获得力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焦虑。《未央集》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停歇的港湾。诗歌的静谧之美,语言的节奏感,意境的悠远,都能够帮助读者放松身心,获得内心的平静。 当读者在某一句诗中找到了慰藉,找到了被理解的温暖,他们的内心就会获得一股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五、 结语:未央之思,永恒之问 《未央集》的编纂,是一段与自我对话、与时光共舞的旅程。它所收录的诗句,是编纂者在人生长河中,捕捉到的点点星光,是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低语。编纂者希望,这本诗集能够成为读者在喧嚣世界中的一处静谧之地,在迷茫时刻的一盏指路明灯。 “未央”之思,是生命未尽的感慨,更是精神无止的探索。这些诗句,或许只是一瞥,或许只是一问,但它们承载的,是对生命最真挚的热爱,对世界最深刻的关怀,以及对人类永恒的追问。愿《未央集》能与你的心灵产生共振,激荡起属于你自己的“未央之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选篇眼光非常独到,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精准地捕捉到当代人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细微情感波动。我读到好几首诗,那种笔触的细腻和情感的厚度,让我仿佛在另一个时空与作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有些诗句的意象构建得极其精巧,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张力,需要你停下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我感觉作者非常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提炼出永恒的哲思,那种对存在、时间与记忆的追问,既有年轻的锐气,又不失沉淀后的深邃。每次合上书,心里都会留下一些余韵,一些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情绪和思考,这正是一本好诗集应有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难忘的是它带来的情绪的“回甘”。有些诗读完,当时可能觉得震撼,但过后就淡了;而这本书里的许多句子,却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滋味。我发现自己时不时会想起某一句,它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突然跳出来,精准地概括了我此刻的心情。这说明作者的文字已经渗透进了我的感知系统,成为了我理解世界的一个新棱镜。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稍纵即逝的、最真实的人性瞬间。这种细腻而又持久的影响力,是衡量一本优秀文学作品的黄金标准。它让我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静沉思的角落,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个时期的诗歌了解不多,但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清晰而迷人的文学图景。它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带着我穿越了某个特定年份里文坛的脉动和时代的暗流。里面的某些主题,比如对都市疏离感的描摹,或者对人际关系中隐形边界的探讨,都让人感到强烈的共鸣。我能从中感受到一股强劲的生命力,那是创作者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所展现出的不屈服和探索欲。而且,不同篇章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它们虽然独立成篇,但串联起来,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示了作者在这段时间内的心路历程和技法演进,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阅读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冲击力,让人在拿到书的那一刻,就已经对内容产生了无限的遐想。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带着一种淡淡的墨香,仿佛能闻到时间的味道。排版上,无论是字体的大小、行距的疏密,还是页边距的留白,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痕迹。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抽象而富有张力的图像,完美地烘托出一种深邃、内敛的诗意氛围。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书脊上的烫金文字,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迷人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地摩挲、把玩。它让我觉得,阅读本身也可以是一种仪式感十足的享受,是对文字和审美的双重致敬。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在场感”。不是那种直白的描述,而是通过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构建了一个让人完全沉浸其中的世界。阅读的过程像是在走一条蜿蜒的小径,每一步都有新的风景出现,时而开阔,时而幽深。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惊叹,他似乎能将最寻常的词汇组合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充满实验性的篇章,它们挑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迫使我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解码信息。这种阅读体验是主动的、充满探索欲的,它不是被动地接受故事,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诗意的建构之中,这让阅读的成就感倍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