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董建华(1918-2001)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董老在临证中所涉病种遍及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外感热病及脾胃病,用心良多,体会尤深,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今值董老诞辰百年之际,其家人董乾乾、饶芸将先生医论及医案之精华,重新编辑整理成册,并将先生手稿的膏方病案附于书末以飨读者。
《董建华临证治验录》从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董老的学术思想,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董建华(1918.12.17-2001.01.26)中医内科学专家。上海市青浦县人。1935年至1942年随上海名医严二陵学医。1955-1956年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进修。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录
临证心悟
通降乃治胃之大法
疏调肝木法在脾胃临证中的应用
治胃病用补法小议
心悸治例
胁痛的病理及其治疗
慢性泄泻医疗诸法
痢疾的证治
热性病辨治规律
浅谈温病的主症、治法和代表方剂
宣畅气机乃治温之常法
下法在温热病临床中的应用
清法治温琐谈
暑湿和湿温用药大要
论治白喉为病
肠痈三法
治痹之要
要识误补之弊
试论吴鞠通学术思想的特点
情志所伤和心理治疗
医案选编
春温
春温夹湿
风温
风温发疹
风温转疟
暑温
暑温夹湿
暑温发疹
暑温发黄
暑痫
伏暑
暑寒夹湿
湿温
湿温发痦
秋燥犯肺
温疟
冬温
冬温夹湿
冬温发疹
麻疹重症
蛤蟆瘟
黄疸
低热
内伤发热
发热
中风
半身不遂
郁证
癫狂
癫痫
不寐
抽搐
脑肿瘤术后抽搐
头痛
秃发
摇头风
鼻渊
舌痛
失音
梅核气
偏头痛、眩晕
眩晕
胸痹、眩晕
胃脘痛、眩晕
湿痰咳喘
寒痰咳喘
热痰咳喘
虚喘
哮喘
咳血
血痹
肌痹
痹证
胸痹
胸痛
胃脘痛
嘈杂
吐酸
湿阻
积滞
感冒夹滞
腹痛
蛔厥
瘰疬并发癥结
骨痨
消渴
吐泻
暑湿泄泻
寒湿泄泻
寒热夹杂泄泻
脾虚泄泻
痢疾
石淋
气淋
热淋
风水
浮肿
泄泻、浮肿
湿热流注下焦
失精
遗尿
子痫、子肿
月经不调
行经感邪
经行乳胀
崩漏
带下
湿疹
缠腰蛇丹
脓疱疮
脓疱疮、麻疹
膏方病案
精彩书摘
《董建华临证治验录》:
胃痛又称胃脘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证,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常伴有嗳气、烧心、吞酸、呕吐等候,危害着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前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如李杲创设的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李杲认为脾胃成病,发自内伤,内伤不足,应用补益法,肺为气之本,故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故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之气”,脾气下流,则生湿热,而补气升阳,须防阳亢,故以白术、当归除湿和阴;胃中清气在下,故用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并引黄芪、甘草等甘温之性上升,以补胃气而实肌表。综观其立方大旨,就在于益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元气充足则肌表固密而腠理坚,故恶寒发热诸症得以悉除。我对这种论点,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
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伤寒论》指出:“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如《灵枢·胀论》上讲的“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就是胃失通降之故。所以《灵枢·平人绝谷》指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由此可见,“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点,只有深刻地认识这种特点,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病理病机所在,才能通过治疗来调整它的生理功能,使生理异常转化为正常而恢复健康。
胃的病理特点突出在一个“滞”字
胃为传化之腑,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其纳食传导之功。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就会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因的种种胃痛,此乃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所致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自从中生,则属于虚而夹滞。《素问·调经论》指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就是在论证胃虚而夹滞的病机: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能降,郁滞于中,因而成病。所以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特征。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只有深刻地认识了这种特点,才能正确地进行辨证施治。
胃病的治疗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胃主纳,就是摄取食物,纳入食物。纳入食物,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手段。“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纳谷者昌,失谷者亡”。但是纳入之后,又必须吸取精微,输出糟粕。出与入,既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有人有出,出而复入,吐故纳新,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人无出,只出不入,均无生命。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胃主纳,喜通利而恶壅滞,一旦得病,机枢不运,只人不出或少出,就无法再纳。因而临床治疗,着重疏通气机,使上下畅通无阻,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应入则入,该出则出,则寒热自除,阴阳调和。所以,胃痛虽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亦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的都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于一个“通”字。所谓通,就是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胃腑实者,宜消积导滞,专祛其邪,不可误补;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中有滞,宜补虚行滞,而又不可壅补。
临床运用通降法治疗胃病时,我常常把它分为以下十种方法。
……
《古今医案精粹:辨证施治的智慧与实践》 卷首语 医学之道,源远流长,乃救死扶伤之圣业,也是求索生命奥秘之学问。历代医家,殚精竭虑,薪火相传,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智慧。然古籍浩瀚,学理精深,初学者往往感到茫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时,亦可能陷入困惑。《古今医案精粹:辨证施治的智慧与实践》的编纂,正是出于此番初心。本书汇集了历代名医的经典医案,力求呈现一种系统而详实的辨证施治思路,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对古今医理进行梳理与阐释。我们期望通过本书,为广大医学同仁,尤其是中青年医师,提供一个学习、借鉴、提升的平台,共同探索医学的无穷奥秘,为人类健康贡献绵薄之力。 概述 《古今医案精粹:辨证施治的智慧与实践》并非一本孤立的医案汇编,而是以“辨证施治”为核心主线,系统梳理和展现中医学这一独特诊疗体系的精髓。本书的编纂者并非专注于某一家的临证经验,而是广采博取,从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医案,涵盖了内、外、妇、儿、杂病等多个领域,并力求体现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治疗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呈现医案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的辨证思维、立法遣药、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等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我们相信,医案是活的医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载体。通过对这些医案的细致解读,读者可以深刻理解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灵活运用,体会“因证立论”、“因证施治”的严谨逻辑,以及“辨证求因”、“审因治果”的根本原则。 内容构成 本书内容庞杂,体系严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 基础理论与辨证思维的精讲 在正式进入医案赏析之前,本书首先会对中医学中与辨证施治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梳理。这部分内容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医案的内涵。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辨证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阴阳的相对、相成、相杀、相复等关系,以及五行生克制化、相乘相侮的规律,并结合具体病证,说明如何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分析病变的性质、部位和传变趋势。 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 深入剖析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在疾病状态下的病理变化,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脏腑的虚实、寒热、升降。 病因、病机与证候的辨识: 详细讲解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常见病因,以及邪正斗争、病位传变、发病缓急等病机。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最终归纳出准确的证候。 八纲辨证的深化理解: 详细解析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大量实例,展示如何运用八纲辨证来概括疾病的整体状况。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体系的融会贯通: 介绍不同辨证体系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重点讲解如何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灵活选用不同的辨证方法,并能将不同辨证体系的结论进行整合,得出更为精准的辨证结果。 情志致病与情志调理: 探讨七情过极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辨证施治中,兼顾情志因素的调理。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强调个体体质差异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并介绍如何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 二、 历代名医经典医案精选与深度解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们精选了大量出自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病种的医案,每一则医案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 医案的呈现方式: 病案原文: 尽可能保留医案的原始记录,让读者直接感受当时医者的诊疗过程。 病史脉案: 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陈述、医生查体所见、脉象舌象等客观信息,为辨证提供详实依据。 辨证分析: 针对每一则医案,由编纂者或特邀专家进行详细的辨证分析,阐述为何做出如此辨证,其依据何在,并与基础理论相结合。 治法治则: 明确指出所采取的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温阳散寒”、“滋阴潜阳”等。 方剂组成与加减: 详细列出所用方剂的组成,并解释方剂中各味药物的配伍意义,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的加减调整。 用药经验与配伍心得: 挖掘方剂中蕴含的用药规律,如某些药物的独特应用,或者药物之间的配伍巧思。 疗效评述与体会: 评价治疗效果,并结合医案,总结出重要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提示读者从中学习。 现代医学视角解读(可选): 对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医案,会尝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补充性解读,探讨其可能的科学依据,以期达到中西医结合的启示作用。 医案的分类: 内科杂病: 涵盖了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常见病,如咳嗽、哮喘、胃痛、泄泻、心悸、头痛、失眠等。 妇科疾病: 如月经不调、带下、崩漏、妊娠呕吐、产后病等。 儿科疾病: 如小儿感冒、发热、泄泻、惊风等。 外感热病: 重点关注伤寒、温病等不同性质的外感疾病,以及其传变规律和治疗要点。 其他病证: 杂病、痹证、痿证、癥瘕等。 三、 临证经验与治疗策略的升华 除了具体的医案解析,本书还提炼出一些贯穿于医案中的普遍性临证经验和治疗策略。 “治未病”思想的实践: 强调预防保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疾病早期或亚健康状态下进行干预,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搜集和整理了一些将中医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相结合,以及中西医协同治疗的成功案例,为读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针灸、推拿、食疗等辅助疗法的应用: 在一些医案中,会穿插介绍针灸、推拿、食疗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以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医者德与术的相辅相成: 在对医案的解读中,也会适当提及医者的人格魅力、医德修养,以及这些因素在赢得患者信任、促进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四、 附录与参考 为了方便读者深入学习,本书还可能包含一些附录内容: 常用中药及配伍歌诀: 整理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以及重要的配伍禁忌。 经典方剂集锦: 选取一些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并对其进行简要解析。 中医学基本术语解释: 对书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目录: 列出本书引用的相关文献,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 读者对象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院校学生: 作为辅助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临床思维和辨证施治方法。 中青年医师: 提高临床辨证水平,拓展治疗思路,丰富临床经验。 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医学爱好者: 了解中医的魅力,学习养生保健知识。 希望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有所建树的医务工作者: 借鉴古今医案,探索更优化的诊疗方案。 结语 《古今医案精粹:辨证施治的智慧与实践》的编纂,是一次对中医经典宝藏的再发掘,也是一次对现代医学实践的深刻反思。我们期望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沟通理论与实践,帮助每一位读者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发现真知,掌握实用的诊疗技艺,最终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辨证施治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指引,而对古今智慧的融会贯通,则是我们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