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未来 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

蔚蓝未来 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同昕 著
图书标签:
  • 新能源汽车
  • 共享出行
  • 未来交通
  • 汽车行业
  • 科技创新
  • 可持续发展
  • 智能交通
  • 出行方式
  • 产业趋势
  • 汽车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84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31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152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带你解密:电动汽车、拥堵费、停车管理、自动驾驶、网约车、分时租赁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汽车产业观察、交通政策的分析解读,以及结合作者在美国及欧洲的游学亲历,阐述了汽车产业的新变革,以及如何对落后的交通设施与管理的改良。本书分为八章,分别是电动汽车、改进传统燃油汽车、拥堵费、停车管理、自动驾驶、网约车、分时租赁、交通政策,深入介绍了这八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领域中产生了哪些创新,面对无法绕行的困难我们能够参考哪些方法来解决,从而展望未来即将实现的绿色、智能的汽车及出行方式。

作者简介

徐同昕,笔名鱼非鱼,知乎网站汽车类问答优秀答主及知乎专栏“V?T?E?C”主持人,第三届知乎盐Club荣誉会员,擅长领域为汽车及汽车选购;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通政策研究博士在读,在车、道路与城市中“真诚地生活”。

目录

第一章 革命性的电动汽车 /001
01 什么是电动汽车 /002
02 性能更优良的电动汽车 /009
03 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那只“看得见的手” /013
04 世界电动汽车市场概览 /019
05 电动汽车的挑战和机遇 /022
06 小而美还是小而丑?――低速电动车之辩 /025
第二章 电动汽车是唯一的未来吗 /029
01 电动汽车需要清洁的能量来源 /030
02 一举两得的企业平均油耗标准 /035
03 不插电也环保的混合动力汽车 /038
04 内燃机也能用“新能源” /045

第三章 拥堵与拥堵费 /049
01 拥堵是什么 /050
02 拥堵,凭什么要收费 /057
第四章 与寸土寸金斗争的停车 /067
01 更高效的停车收费管理 /068
02 更先进的停车技术与装置 /073
第五章 分时租赁――汽车的共产主义时代 /078
01 分时租赁汽车在全球的发展 /081
02 汽车共享在中国可行吗 /099
第六章 从出租车到网约车 /103
01 出租车在美国 /104
02 网约车的诞生 /107
03 网约车:治堵还是添堵 /111
第七章 并不遥远的自动驾驶 /117
01 自动驾驶是什么 /118
02 自动驾驶,能带我们驶出拥堵吗 /126
第八章 交通政策之辩 /129
01 交通,如何征税是好 /130
02 降低汽车能耗的三条路 /133
03 发展技术还是改变行为 /136
04 管制型政策和市场型政策 /139

前言/序言

纵观20世纪的人类社会,汽车的普及是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汽车在发明之初,技术很不成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只是作为少数发达国家中富人的玩具,经过了百年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才成了很多国家的民众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到20世纪末,全世界已经拥有近10亿辆汽车。

汽车的普及在中国起步稍晚,但在21世纪短短的十几年里,中国私家车的保有量从几百万辆变成了一亿多辆,整个中国社会也随之被重塑。

私家车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买了车以后,人们的活动半径增大,不再局限于公共交通可达的地方,在出行的时间、路线上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灵活和自由。自驾游开始兴起,周末郊游变得便捷,并愿意前往城市外围的大型购物中心进行一整天的购物和娱乐活动。

迅速普及的汽车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给社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交通的管理方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跟不上私家车的高速增长,堵车成为了“城市病”。私家车对道路拓宽与停车位的需求,挤占了其他交通方式及街道的空间。汽车的尾气排放则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尽管今天一辆汽车尾气的污染水平已经只是几十年前的几千分之一,但因为汽车数量太多,排放氮氧化物、小颗粒、一氧化碳等几种污染物的总量仍无法忽视。而能源则是汽车社会赖以发展的难题,内燃机汽车行驶燃烧的汽油是化石燃料,全球的储量有限,按照现有的消耗速度,不出几十年就会耗尽。对于中国这样石油储量有限却又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大量的私家车也给国家的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

虽然有诸多问题,但作为一种私人交通工具,汽车已难以被完全替代。汽车提供的自主性、私密性和乘坐舒适性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那么,有没有可能让我们既能享受汽车的便利,又能够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汽车的负面影响呢?

其实,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少的思考与实践。希望通过新的汽车技术、大数据分析管理城市与商业模式,让未来的汽车交通变得清洁、通畅、便利。

2018年,我将完成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交通政策研究博士的学业。经过专业的学习、对全球范围内汽车产业的观察、交通政策的分析解读,以及在美国及欧洲的游学亲历,我认为汽车新材料与智能化的发展已成定局,而围绕着汽车产业新变革展开的交通与汽车生活,注定要进行重构、重组、重塑。在本书中,我把即将到来的变革分为八章进行阐述,分别是电动汽车、改进传统燃油汽车、拥堵费、停车管理、自动驾驶、网约车、分时租赁、交通政策,介绍了这八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领域中产生了哪些创新,面对无法绕过的困难我们能够参考哪些方法来解决,从而到达美好的交通社会。

在经济新常态的浪潮下,绿色、智能的汽车及出行方式,将再次重塑社会,这与每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存息息相关。


《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 一部洞察未来出行变革的深度之作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出行革命。传统的燃油汽车时代正逐渐走向落幕,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清洁、智能、高效的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出行模式。《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正是这样一部凝聚了前瞻洞察与严谨分析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场变革的核心,理解其深刻的驱动力,并描绘出触手可及的未来出行图景。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技术革新的简单罗列,而是从多个维度剖析了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未来社会形态的复杂图景。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审视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环境保护压力以及消费者出行习惯的演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能源汽车之所以成为未来趋势的必然性。从纯电动汽车(BEV)的续航里程突破与充电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到混合动力汽车(HEV)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作用,本书对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评估,并分析了各自的优劣势与发展前景。 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刻地揭示了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之间的共生关系。共享出行,特别是网约车、分时租赁、共享单车/电单车等模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为共享出行提供了环保、低成本的技术支撑。本书详细探讨了共享出行如何通过优化车辆使用效率、减少城市拥堵、降低碳排放,成为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难题的有效途径。作者深入分析了共享出行平台的技术演进,包括智能化调度系统、数据分析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与自动驾驶技术相结合,共同构建更加安全、便捷、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蔚蓝未来》还对这场变革背后的产业生态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汽车制造商的战略转型,到电池技术、充电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再到政策法规的引导与支持,本书描绘了一个庞大而活跃的产业图景。读者将了解到,传统汽车巨头如何积极拥抱新能源,新兴造车势力如何凭借颠覆性创新挑战市场格局,以及跨界科技公司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出行领域。本书尤其关注了电池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的突破性进展,包括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的研发动向,以及它们可能为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革命性改变。 此外,本书并没有回避这场变革可能带来的挑战与争议。在享受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其可能面临的瓶颈,例如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不均、电池回收与处理的环保压力、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本书对这些挑战进行了坦诚的讨论,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思考与解决方案,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框架。 《蔚蓝未来》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与实践性。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研究的著作,更是一本为决策者、行业从业者、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关心未来出行的人们提供的宝贵参考。通过对宏观趋势的把握、对技术细节的解析、对产业生态的梳理以及对潜在风险的预判,本书帮助读者建立起清晰的认知,理解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并最终重塑我们的城市生活与个体出行体验。 本书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即便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它以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将复杂的科技与商业模式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叙述,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洞悉未来出行发展的大方向,为迎接更加清洁、智能、可持续的“蔚蓝未来”做好准备。无论您是希望把握时代脉搏的投资者,还是正在为城市交通规划献计献策的政策制定者,亦或是对未来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都将是您不可错过的思想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有幸翻阅了《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一书,其对于未来能源结构转型与汽车产业融合的深刻洞察,令我受益匪浅。书中,作者不仅仅是将新能源汽车视为一种交通工具的替代品,更是将其置于全球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他清晰地阐述了,随着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普及和发展,其与新能源汽车的结合将形成一个全新的能源生态系统。书中对“车联网”技术如何实现车辆与电网的互动,即“车队储能”(V2G)模式的描绘,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设想,未来的电动汽车不仅可以从电网获取电力,还可以在电网负荷较低时储存多余的电力,并在电网负荷较高时将电力回馈给电网,从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为构建更加稳定、高效的智能电网贡献力量。这种将汽车从单一的能源消费者,转变为能源系统的积极参与者的视角,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不仅仅是交通领域的变革,更是整个能源产业一次深刻的重塑。

评分

《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这本书,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未来交通出行领域的新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同时,也对共享出行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共享经济”如何重塑传统汽车产业格局的分析感到印象深刻。他指出,随着共享出行平台的兴起,汽车制造商的商业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卖车”转向“提供出行服务”,这不仅对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方式提供了可能。书中对智能汽车、网联汽车如何与共享平台深度结合,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的出行方式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未来的城市街道上,穿梭的不再是形态各异、被私人占有的车辆,而是统一化、智能化、高度互联的共享出行载体,它们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精准而高效地输送着每一位乘客。这种对未来城市交通的想象,既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又让我充满了对新时代的憧憬。

评分

《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一书,在探讨共享出行这一概念时,展现出了超越一般行业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滴滴、Uber等现有平台的模式解读,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更远,深入剖析了共享出行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性变化和潜在的颠覆性影响。作者对“出行即服务”(MaaS)理念的阐释,让我大开眼界。他描绘了一个未来城市,在那里,私家车的所有权可能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度集成、按需分配的出行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包含汽车,还可能整合了公共交通、自行车、滑板车等多种交通工具,通过智能算法进行最优调度,为用户提供无缝连接的个性化出行方案。书中对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城市拥堵缓解、停车位需求下降、以及公共空间重新被激活的设想,都极具启发性。我尤其对作者关于“数据”在共享出行中扮演角色的论述印象深刻。他强调了数据作为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核心,以及如何通过对出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更精准的供需匹配、更高效的路线规划、甚至是更人性化的服务设计。当然,他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共享出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如数据隐私保护、平台垄断、以及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性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解决方案。读完这部分,我对共享出行的理解,从一个简单的出行工具,升华到了一个重塑城市生活、改变人际互动模式的复杂系统。

评分

读完《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这本书,我仿佛在作者构建的蓝图里,窥见了一个正在发生的、关于交通出行方式的深刻革命。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严谨的论证和细致的推演,让我不得不为作者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功底所折服。在探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时,作者并没有拘泥于眼前的技术参数,而是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如何赋能未来的汽车,进行了充满想象力的描绘。例如,书中关于自动驾驶技术如何与共享出行深度融合,从而彻底改变个人出行体验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他设想了车辆能够根据用户的日程安排、天气状况,甚至心情,自主规划最优出行路线,并在途中提供个性化的娱乐或工作空间。这种“懂你”的出行体验,确实是令人期待的。同时,作者也对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挑战,如网络安全、伦理困境等,进行了审慎的讨论,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思想家和预言家的多维度视角。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未来的交通出行,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位移,而是一种融合了技术、服务、以及个性化体验的全新生态系统。

评分

在我阅读《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未来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变革的深刻洞察所深深吸引。书中,作者不仅仅是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本身,更是对其背后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他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共享出行的兴起,传统的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以及维修保养等环节都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书中对“服务化”商业模式的强调,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设想,未来的汽车公司,可能不再仅仅是“卖车”,而是转向“提供出行服务”,通过提供订阅式的出行方案,或者基于使用量的付费模式,来获取收益。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变,不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灵活、经济的出行选择,也能够帮助汽车制造商建立更加稳定、可预测的收入来源。此外,书中对新兴的出行服务提供商、技术集成商、以及数据服务商等角色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未来汽车产业生态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未来的汽车产业,将不再是孤立的制造业,而是一个融合了技术、服务、数据、以及金融等多个维度的复杂生态系统。

评分

《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这本书,在探讨共享出行模式的未来发展时,让我看到了其在解决社会公平性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作者并没有将共享出行仅仅看作是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能够弥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出行鸿沟。他指出,在传统的出行模式下,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有限,而私家车拥有成本高昂,这使得一些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残障人士在出行上面临着诸多不便。而共享出行,尤其是与自动驾驶技术相结合的共享出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可及性,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加便捷、尊严的出行选择。书中关于共享出行如何能够服务于偏远地区、农村地区,解决“出行难”问题的设想,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的温度。此外,作者还对共享出行平台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以及如何通过与政府合作,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实现普惠性出行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考,让我对共享出行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这本书,让我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书中,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共享出行的兴起,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指向了一个更加绿色、高效、低碳的未来。作者在分析新能源汽车的环保优势时,不仅仅停留在“零排放”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探讨了整个产业链的碳足迹,包括电池的生产、回收,以及发电的清洁化程度。他清晰地展示了,要实现真正的“蔚蓝未来”,技术进步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整个社会系统性的转型,包括能源结构的优化、循环经济的构建,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书中关于共享出行如何优化车辆使用率,从而减少整体汽车保有量,进而减轻对土地资源、能源消耗的压力,也让我深受触动。我曾经认为,科技的进步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科技的进步,如果方向正确,可以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强大助力。作者对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的设想,充满了对人类福祉的关怀。他设想的未来城市,不仅仅是交通便利,更应该是空气清新、噪音污染减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之地。这种愿景,既充满了科技的魅力,又饱含着人文的温度,让人在阅读时,既感到兴奋,又倍感温暖。

评分

《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这本书,以一种极为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出行将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作者在书中对“出行”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让我耳目一新。他认为,未来的出行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从A点到B点的物理位移,而是成为一种集信息获取、娱乐体验、社交互动,甚至是在车内完成工作的多功能空间。书中对智能网联汽车内部空间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前瞻性设想,都充满了令人兴奋的想象力。例如,他设想了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轻松控制车内环境、选择娱乐内容,甚至与远程的家人或朋友进行视频通话。这种将汽车从一个交通工具,转变为一个集成了多种服务的“移动生活空间”的理念,让我对未来的出行充满了无限期待。同时,作者也对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对传统汽车维修、销售行业的影响,以及如何保障用户在车内活动的隐私和安全等问题,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评分

在我阅读《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的过程中,被作者对于未来城市规划与交通体系演变的深刻洞察所深深吸引。书中关于新能源汽车普及和共享出行发展将如何改变城市空间布局的论述,着实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认为,随着私家车拥有率的下降和共享出行模式的普及,城市对于停车场的需求将大幅减少,这为城市空间的重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设想,曾经被停车场占据的宝贵土地,可以被改造为绿地公园、社区活动空间,甚至是创新产业园区,从而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活力。此外,书中对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描绘也让我惊叹不已。作者预言,未来城市的交通将不再是依靠简单的红绿灯和人工指挥,而是由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系统进行统一调度,通过实时收集车辆、行人、以及天气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动态优化,从而实现交通流量的最大化、拥堵的最小化。这种将科技力量融入城市治理的理念,让我看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名为《蔚蓝未来:可预见的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出行》的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对未来科技和出行方式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太多引人入胜的观点和令人振奋的展望。首先,作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从早期电池技术的瓶颈,到如今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的突破,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并没有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技术原理如何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安全性以及生产成本。让我特别受启发的是,书中并没有将重心仅仅放在技术本身,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宏观的社会经济趋势相结合,探讨了政策法规、消费者偏好、以及全球能源格局如何共同塑造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例如,作者对各国政府推出的补贴政策、碳排放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这些政策在加速市场接受度和推动技术创新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他也对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和对科技尝鲜的渴望进行了详实的阐述。读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思考,当这些技术真正成熟并普及后,我们的城市面貌、生活节奏,甚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会发生怎样的深刻变革。这本书让我觉得,未来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而新能源汽车正是这场变革中最具象化的载体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