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儒學述要》和《孟子比誼》兩部分。《儒學述要》是羅庸先生在雲南省教育廳的講演,在整個中國學術的背景下談儒學,源流並舉,鮮活自如,將儒學的發展曆程由此娓娓道來,可以說是一部言簡意賅的儒學簡史。《孟子比誼》是羅庸先生為講授《孟子》而對《孟子》進行的重新編次,作為課堂筆記之用。偶有傳至於今者,使我們得以窺見羅庸先生以內省方式重新編排儒傢經典的實踐成果。這部依據1943年石印本整理的《孟子比誼》,分為七捲,各捲皆有羅先生所擬題目,各目之下皆為重新分割後的《孟子》原文材料,使得孟子的思想體係躍然目前。
作者簡介
羅庸(1900—1950),西南聯大的標誌性人物,西南聯大校歌歌詞的作者、西南聯大紀念碑的書寫者,西南聯大中文係的係主任。字膺中、號習坎,濛古族,原籍江蘇江都、齣生於北京,揚州八怪之一“兩峰山人”羅聘的後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1924年畢業後,在教育部任職(與魯迅同事),同時在北大、北師大等學校兼課。1927年鞦應魯迅之邀,到立中山大學任教;1931年任浙江大學任教;1932年迴北京大學任教,抗日期間隨校南遷,曾任西南聯閤大學中文係主任。聯大宣布解散後留在昆明師範學院;1949年赴重慶,到梁漱溟創辦的勉仁文學院任教。1950年病逝於北碚。
他生前僅僅留下《陳子昂年譜》《鴨池十講》,以及未整理齣版的《習坎庸言》。近年,鄭臨川記錄、徐希平整理瞭《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杜誌勇輯錄瞭《中國文學史導論》《儒學述要》等。
精彩書評
先生的人品和學識可並顧炎武和黃宗羲。
——齊燕銘
羅先生上課,不帶紙片。不但杜詩能背寫在黑闆上,連仇注都背齣來。
——汪曾祺
目錄
儒傢的根本精神
儒學述要
一、周禮與魯禮
二、孔子與顔淵
三、曾子、子思與孟軻
四、七十子以後的儒學
孟子比誼
重印題記
捲一 孟學大旨
捲二 大人之學
捲三 人倫
捲四 仁政
捲五 齣處辭受
捲六 雜事
捲七 異學
精彩書摘
一、周禮與魯禮
我們平常讀《論語》,常常見到孔子對於周公是非常的贊美。他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又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為什麼孔子要盛贊周朝呢?因為周的文化,實際上就是儒傢的理想。中國的文化,自夏以來,一嚮是以農業為根據的,大禹會治水,便是一個說明。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夏朝的文化,是以農業為主的。殷朝的文化,特點是工商業,所以現在一般人,還稱經商的人為“商人”。不過到瞭商的末葉,農業也很發達。周本來不是農業民族,但到瞭周變為農業民族。從曆史的眼光看來,一個民族,從遊牧變為農業民族,這實在是文化上一大進步。中國自周起,奠定瞭農業社會的基礎,這對以後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大概說來,凡是農業社會,其特點有四:(1)地址固定;(2)有傢庭組織;(3)有宗法製度;(4)實行封建製度。
政治方麵,自君主以至諸侯,多為血統關係。社會組織的倫理,便是封建社會的基礎,有人曾把西洋的封建製度,來比中國的封建製度,這是很大的錯誤。因為中國的社會,大體上說,是以倫理為中心的,傢庭亦然。所以中國的社會,不能以法治,隻可以禮治。因為這種製度,係建立在人與人的情感之上的。中國的文化與西洋的文化不同便在於此,維係中國社會的,並不是法,而是禮。周代的社會組織,是以此為根據的。根據這一點,便將一切製度,建立在宗法倫禮的“禮”上。我們知道,周代的婚禮,是非常隆重的,說中國不重視女權,從過去看,實屬不然。例如男子當娶,必須到女傢親迎,並且還要替女子趕車,這些都是尊重女子的錶徵。現在也有人說,這是掠奪婚姻的遺跡。倘若論周朝文化的偉大,就在於能熔各代文化於一爐,給予新的意識。這是周的特點。而且禮樂相聯,造成一個統整的社會製度,這實在可以代錶中國文化的特點,也便是奠定以後各代文化的基礎。直到周東遷以後,周朝文化的熔閤性的光輝,纔逐漸減退。其中隻有魯國,尚能保持周代文化的整體。周以後,魯人保留周代文化為最多。春鞦以後,人們仰周之餘威,便視魯為具體而微的“周朝”。故後人常以周公和孔子相提並論,實因孔子與周,有文化上共鳴的緣故。
周朝的文化,到瞭春鞦戰國,從重禮義一變而為重利害。這個時候,人的本性,日趨於下。孔子當日看到此種情形,甚為擔憂。因為當時的社會,存在三大危機:(1)統一的政權崩潰;(2)國內社會組織的混亂;(3)文化的變化和變質。
孔子大聲疾呼,希望能夠力挽狂瀾而謀安定,是因為過去周禮所錶現的是人類正常的心理,此後即變為反常的發展。那麼,人的精神上的禮法,便要從動搖而至於崩潰。這種情形在孔子時代極為顯著,這便是孔子急於作《春鞦》的動機,以為文化既已逆轉,則人類將恢復到曆史獸性的時代。為瞭扭轉此種醜惡現象,惟有恢復周朝的禮樂。但這不過是一個理想。因之退一步主張恢復人性,認為人性可以恢復,則天下尚有可救,所以孔子晚年的思想,多從哲學上發展,尤以讀《易》為主。所以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晚年研究哲學,啓發人性,即以“仁”為中心。到瞭孟子,主性善,不惟把孔子的哲學發揚光大,而且除“仁”字之外,更加上“義”字,便成瞭“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儒學,於是中國文化從“禮樂”而為“仁義”瞭。孔子以前,學在官守,孔子以後,學在私門。學在官守時,提倡禮樂尚有依據;學在私門時,既無以興禮樂,則惟有講“仁義”而已矣。這便是由周公到孔子的這一段變遷。
前言/序言
儒學要在力行親證
杜誌勇
“先生的人品和學識可並肩顧炎武和黃宗羲。”“眾所周知,先生的道德文章屬於儒傢正宗,其中還融有釋老之學;如果生在唐世,近乎所謂‘三教論衡’。”這兩段評述,分彆齣自齊燕銘和吳曉鈴,作為羅庸先生的弟子,他們中肯的評價,為我們烘托齣儒者羅庸的形象。
目前能瞭解到的羅庸先生的學術活動,多是在儒學背景下展開的。先生從《論語》齣發,觀攝儒學。從初讀《論語》到講授《論語》,從在中山大學撰著《論語本證》到為西南聯大《大一國文》編選《論語》十章,可以看齣先生對《論語》的研讀是一以貫之的。而從中體悟齣的“儒學要在力行親證,決不許你徒騰口說”,則成為先生要求自己和觀照學問的準則,《鴨池十講》《習坎庸言》《中國文學史導論》無不依此展開。而入編本書的《儒傢的根本精神》《儒學述要》《孟子比誼》三部分,則是要集中呈現羅庸先生對儒學思考的理論與實踐。
《儒傢的根本精神》是羅庸先生1942年在昆明電颱的一篇演講稿,後來收入《鴨池十講》中齣版。這篇文章是先生對儒學認知的集中闡發,具有開宗明義的作用。羅庸先生指齣,儒傢的根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根本精神,其核心就是“仁”,而“仁”則需要“剋己復禮”來實現。先生通過詳細分析剋己的兩重境界,即能剋去外誘之私的“寡欲”和無憂無懼的“無我”,指齣“仁”的實現全在這內省力行的功夫,而這正是問津儒學奧義的法門。
《儒學述要》是在雲南省教育廳的講演,先生直言:“中國學術的麵貌,便是儒傢的麵貌。”在整個中國學術的背景下談儒學,源流並舉,鮮活自如。文章相對較長,分為四個小節:《周禮與魯禮》《孔子與顔淵》《曾子、子思與孟軻》《七十子以後的儒學》。周文化是儒傢的理想樣闆,羅先生將儒學的發展曆程由此娓娓道來。此篇雖是文章,卻不啻為一部言簡意賅的儒學簡史。
羅庸先生在中山大學執教時編撰過一部《論語本證》,收入本書十分閤適。
在民國十四五年的時候,……便把《論語》中有關論學、論禮的話類抄起來,拿來解釋“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一章,自謂訓詁頗有義據。其實對這一章全未瞭解,結果害得梁漱溟先生從北平西郊大有莊跑進城來,親自登門下問,以為我真懂一章,直鬧得我手足無措。現在既要教這書,便把這一套老傢當搬齣來,編瞭一種講義叫《論語本證》,意在以本書證本書,不至於跑野馬。
但此書當時作為講義,印量稀少,時至今日,尚未見其存世者。值得慶幸的是,先生曾在西南聯大中文係和中法大學文史係講《孟子》,“始略依《近思錄》體例取原書依類重編之,為《比誼》七捲就,油印發布之”。《孟子比誼》與《論語本證》內省(以本書證本書)的編纂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並且此書作為講義,從油印本到石印本,印製數量相對較多,偶有傳至於今者,使我們得以窺見,羅庸先生以內省方式重新編排儒傢經典的實踐成果。我們依據1943年石印本整理的這部《孟子比誼》,分為七捲,各捲皆有羅先生所擬題目,分彆為:孟學大旨、大人之學、人倫、仁政、齣處辭受、雜事、異學,各目之下皆為重新分割後的《孟子》原文材料,孟子思想體係躍然目前。這種排列方式,其突齣價值當有兩端:一方麵,為初學者綜觀《孟子》而不受“徒騰口說”影響,提供瞭可能;另一方麵,重新擇取後的材料,雖然脫離原文章而成為孤立個體,但由於受共同主題統攝,其言說相似甚至相同之處不少,這為研究孟子錶達方式甚至諸篇相互影響及其定型等諸多重要問題,提供瞭可供開拓的縱深空間。
搜羅整理羅庸先生的著述,已經有《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文學)、《中國文學史導論》、《習坎庸言校正》、《鴨池十講》(增訂本),算上這本即將編成的小冊子,加起來五本瞭。這三四年時間裏,羅庸先生的文章,筆者讀之又讀,愈讀愈覺得先生學養浩瀚博大,難以用言辭錶達周全。簡而言之,不得肯綮,方傢多指正為盼。
大傢小書 儒學述要(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