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资料研究(第一辑-2009年12月31日)

恐怖主义资料研究(第一辑-2009年12月31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志亮,王淑华 编
图书标签:
  • 恐怖主义
  • 反恐
  • 情报研究
  • 安全研究
  • 国际关系
  • 政治学
  • 社会学
  • 犯罪学
  • 历史
  • 21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出版社
ISBN:9787562079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4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9
字数: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当前,对恐怖主义的研究资料的匮乏是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恐怖主义资料研究(第一辑-2009年12月31日)》以一种全球视角对全世界各国的发生的恐怖主义事件进行归类总结,以期发现恐怖主义成因、发展规律、行动模式、行为后果,以及应对措施进行系统研究。全书包括五个部分:一、欧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二、美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三、非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四、澳洲的恐怖主义犯罪;五、亚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作者简介

  王志亮,法学博士,教授,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反恐立法、去极端化、刑罚执行研究。
  
  王淑华,辽宁警察学院教师,辽宁省法学会犯罪学会常任理事,侧重于犯罪学和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
  出版监狱学专著3部,《监狱学典藏精义》《清末监狱改良源流》《外国监狱制度》。主持完成公安部、司法部、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社科等省部级专项课题5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

目录

前言
一、欧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一)北欧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二)东欧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三)中欧、西欧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四)南欧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二、美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一)北美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二)中美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三)加勒比海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四)北部南美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五)中西部南美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六)东部南关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七)南部南美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三、非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一)北部非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二)东部非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三)南部非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四)西部非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四、澳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五、亚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一)东部亚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二)东南部亚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三)南部亚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四)中部亚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五)西部亚洲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

精彩书摘

  《恐怖主义资料研究(第一辑-2009年12月31日)》:
  (39)2002年10月27日破获一起恐怖爆炸预谋袭击案。2002年10月27日,俄罗斯安全部门逮捕了一名携带炸药的车臣男子,并搜出了一份在莫斯科一个主要火车站作案的详细计划,这名26岁的男子是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居民,是当地一个犯罪团伙的成员,同一天俄罗斯逮捕了两名莫斯科人质危机事件的嫌疑人。据统计,在车臣恐怖分子的武器中,有45010是俄军10多年前遗留下的,30010是从俄各军工厂中直接流失的,20%来自邻近的独联体国家,还有5010来自独联体以外的国家。恐怖分子配备有手枪、冲锋枪、机枪、狙击步枪、掷弹筒、“黄蜂”式火焰喷射器、手榴弹、地雷、TNT炸药、塑料炸弹、卫星电话、夜视仪等。由于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车臣恐怖分子采取的袭击形式更加隐蔽,令俄罗斯安全部门防不胜防。目前,车臣恐怖分子采取的袭击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袭击形式是“自杀腰带”。这是车臣“黑寡妇”惯用的袭击方式,它一般都是由塑料炸药、引爆装置和钢珠、铁钉等杀伤物共同组成的。2002年8月23日,俄两架客机几乎同时坠毁,机上近百人遇难,就是两名“黑寡妇”利用“自杀腰带”制造的自杀性袭击事件。
  第二种袭击形式是“汽车炸弹”。这是恐怖分子针对固定目标采取的袭击方式。2002年12月,一辆满载炸药的汽车将车臣政府大楼夷为平地,70多人被炸死。2003年8月,汽车炸弹在车臣一家医院旁爆炸,导致50多人丧生。不久前,俄警方在莫斯科市中心发现两辆装有爆炸装置的汽车,其中一辆汽车就停放在普京总统车队的必经之路上。
  第三种袭击形式是埋设地雷,进行“定点清除”。2002年5月9日,车臣恐怖分子引爆了一枚事先埋在格罗兹尼狄纳莫体育场主席台下混凝土地板内的地雷,车臣总统卡德罗夫当场被炸死。
  第四种袭击形式是用肩扛式导弹打飞机。目前车臣恐怖分子拥有大量可移动的“针式”导弹。这种导弹携带方便、操作简便,对飞行速度较慢、飞行高度较低的直升机威胁特别大。近几年来,多架俄军直升机被车臣匪徒用这种导弹击落。
  除了常规武器袭击外,车臣恐怖头目马斯哈多夫和巴萨耶夫还威胁要对俄使用核或毒剂进行袭击。最近,俄军在马斯哈多夫的一个秘密藏身地发现大量剧毒物质——一氯化汞和砷。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指出,这说明车臣匪徒正试图制造和使用毒剂发动恐怖袭击。不过,对于恐怖分子威胁要发动核恐怖袭击,俄罗斯官员和专家都指出,车臣恐怖分子尚不掌握制造核爆装置的技术。不过,俄国际生态保护组织领导人斯利瓦克认为,车臣恐怖分子可能发动两种核袭击:一是攻击核电站;二是盗取放射性物质制造“脏弹”。俄罗斯核电站的安保状况一向令人担忧,恐怖分子很容易进入核电站。斯利瓦克还指出,在俄罗斯,许多放射性物质是不加控制的,比如铯-137和一些核废料。恐怖分子很容易就能搞到这些原料制造“脏弹”。原叶利钦时期的总统顾问、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雅布拉科夫指出,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曾秘密制造了132个“核手提箱”,但目前有84个不知去向。
  (40)2002年12月2日俄罗斯军方人员居住点附近恐怖爆炸袭击案。2002年12月2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辆汽车在莫斯科郊外一处俄罗斯军方人员居住点附近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当时,这辆汽车在距莫斯科东部大约45公里处的一个俄罗斯空军高级官员居住的村庄附近发生爆炸,死者是一名俄罗斯商人,经营一家肉类交易公司,同时丧命的还有他的司机和保镖。爆炸是由一枚地雷引起的,这枚地雷被伪装成了“隐身警察”(指为防止车速过快在住宅区道路上建造的突出路面)。它是在俄罗斯空军官员经常使用的一条公路上发生爆炸的。
  (41)2002年12月27日车臣首府格罗兹尼政府大楼恐怖爆炸袭击案。2002年12月27日14时30分左右,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发生严重恐怖爆炸事件,恐怖分子驾驶两辆满载炸药的卡车冲入政府大楼院内,实施自杀性爆炸,造成72人死亡、570人受伤。当时,一辆“卡马兹”牌卡车和一辆“乌拉尔”牌卡车一前一后驶向车臣政府大楼所在的院落,车速很慢,突然间卡马兹疯狂提速撞开了大门,进院后一直冲向政府大楼;而“乌拉尔”则拐向旁边的停车场,那里不仅停放着多辆政府官员的小轿车,旁边还安放着车臣政府同莫斯科和俄联邦其它地区进行联络的卫星设备。两辆卡车上的恐怖分子几乎同时引爆了炸弹,两次巨大的爆炸声相隔不过数秒。
  ……

前言/序言

  自19世纪末以来,国际社会已经历了四次恐怖主义浪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无政府主义浪潮;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反殖民主义浪潮;20世纪70~80年代盛行的意识形态浪潮;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9·11”事件为高潮的宗教极端主义浪潮。前三次恐怖主义浪潮和现在正在经历的第四次恐怖主义浪潮显然具有不同特征:
  (1)宗教动机和宗教目标不同。在前三次浪潮中,恐怖主义一般是世俗动机主导的,往往会为其所从事的恐怖活动寻找一个理性的政治理由。而在冷战结束以后,宗教动机成为现代恐怖主义的主要特征,在事实层面上产生了与当今世界“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合法化机制、道德原则和世界观”。
  (2)追求的目标效果不同。在前三次浪潮中,恐怖主义在从事暴力活动时,一般在目标、程度和烈度上会与其所追求的目标相适应。特别是在冷战时期,恐怖主义经常表现为一种“以行为来宣传”的模式,恐怖主义活动如同为媒体准备的一个剧场一样。但是,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9·11”事件爆发以后,恐怖主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暴力活动及其所造成的伤亡结果,不仅仅是为了造成恐怖气氛从而迫使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让步,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其宗教目标。
  (3)恐怖主义依赖的基础不同。在前三次浪潮中,恐怖主义往往与国家间的冲突有关,恐怖主义活动经常成为有关国家从事非对称战争的一种工具,恐怖组织也经常可以从有关国家获得援助,国家是他们的依赖基础。对于当时的很多国家来说,恐怖分子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的,另一种是“敌人”的。但是,现代宗教极端主义则不愿意与任何国家、特别是现代世俗国家为伍,他们“并不想在桌子上获得一个位子,而是想彻底摧毁这张桌子和坐在桌子旁的每一个人”。所以,现代宗教极端主义已经站到了全世界的对立面,很难从国家层次获得援助。这种情况下,很多宗教极端组织有时会从一些合法工商业活动和慈善机构获得资助,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只能与贩毒、走私和制售盗版商品等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相结合。
  (4)存在的形式、职能特征不同。在前三次浪潮中,恐怖主义以建立一个世俗国家或世俗政权为目标,其组织结构也往往表现出与国家类似的等级制特征,经常拥有一个中心指挥体系。但是,现代恐怖主义由于目标不同,所受到的打击和压力也远远超过以往的恐怖主义,再加上全球化所带来的信息流通便利,网络、扁平化遂成为当代宗教恐怖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小型化、当地化、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恐怖组织分支盛行。在当代恐怖主义的最大危险在于:宗教极端主义会像“蠕虫”病毒一样传播,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自服务分支机构。这种分支并不需要等待上级组织的命令和指挥,本身具有资金筹集、行动策划和从事恐怖活动的全部功能。恐怖主义的这种转变,与美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努力有关,在庇护场所被摧毁以后,基地、IS等大型恐怖组织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具体策划、组织恐怖活动,转向对各国的恐怖分子和基层组织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主要发挥宣传功能和示范效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3条,对“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本法所称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恐怖主义资料研究(第一辑-2009年12月31日) 图书简介 引言 在21世纪初,恐怖主义以其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复杂性和破坏性,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它不仅威胁着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更冲击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恐怖主义资料研究(第一辑-2009年12月31日)》应运而生。本书集结了一系列针对恐怖主义这一复杂现象的深入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根源、表现形式、演变趋势以及应对策略。本辑资料的汇编,聚焦于2009年底之前,力求客观、全面地呈现当时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议题的认知与探索,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辑内容概述 本辑资料的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了恐怖主义的多个维度,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一、 恐怖主义的定义、特征与历史溯源 在深入研究恐怖主义的最新动态之前,理解其基本概念至关重要。本辑资料首先着力于厘清“恐怖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研究人员通过梳理不同学派、不同国家对于恐怖主义的界定,揭示了其定义上的模糊性与争议性,同时也提炼出了一些普遍认同的核心要素,如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非国家行为者、政治或意识形态目的、制造恐惧心理等。 在此基础上,资料深入剖析了当代恐怖主义的典型特征。与历史上的政治暴力相比,当代恐怖主义呈现出更加系统化、国际化、组织化和技术化的趋势。例如,其行动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增强,攻击目标趋于平民化,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和恐吓的手段愈发娴熟,以及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进行招募、联络和策划等。 同时,本书并未回避恐怖主义的历史演进。通过回顾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政治暴力形式,如革命时期的政治暗杀、民族独立运动中的武装斗争等,研究人员试图追溯恐怖主义的根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表现形式和演变逻辑。理解其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代恐怖主义的特殊性与继承性。 二、 恐怖主义的根源与动因分析 对恐怖主义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是制定有效反恐策略的关键。本辑资料从多个层面探讨了导致恐怖主义滋生的深层原因: 政治与地缘政治因素: 研究深入分析了国际政治格局、地缘冲突、国家内部不稳定、民族矛盾、宗教纠纷等因素在催生恐怖主义中的作用。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了某些地区长期存在的政治压迫、权力真空、外部干预所引发的极端主义思潮,以及这些思潮如何转化为恐怖主义活动。 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隔离感等问题,也可能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本辑资料探讨了这些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加剧个体或群体的疏离感和不满情绪,使其更容易受到极端思想的蛊惑和招募。 意识形态与宗教因素: 极端化的意识形态和歪曲的宗教教义,往往为恐怖主义活动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合法性辩护。研究分析了各种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内容以及其如何被恐怖组织用于动员支持者、合理化暴力行为。一些案例研究也聚焦于某些宗教教义如何被选择性地曲解,以服务于恐怖主义的政治目的。 心理与个体因素: 除了宏观的社会政治因素,本辑资料也关注了导致个体走向恐怖主义的心理动因。这包括个人经历的创伤、身份认同危机、寻求归属感、对社会的不满、被边缘化感、以及受到个体或群体心理暗示和煽动等。 三、 主要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活动模式研究 本辑资料精选了若干在2009年底之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恐怖主义组织,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梳理了组织的起源、发展历程、意识形态、领导层构成,更着重分析了其具体的活动模式: 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 研究揭示了不同恐怖组织的结构差异,有的高度中央集权,有的则呈网络化、分散化特征。同时,也分析了其资金筹集、人员招募、训练、策划、执行和宣传等运作机制。 战术与策略: 针对不同组织,资料详尽分析了其惯用的战术,如爆炸袭击、劫持人质、自杀式袭击、绑架勒索、网络攻击等。同时,也探讨了其战略选择,如针对特定国家、特定群体、特定目标的攻击,以及其通过制造恐慌以达到政治目的的策略。 国际化与跨国性: 许多研究着重分析了这些组织如何超越国界,进行跨国联络、招募、训练、资金流动和策划行动,以及其与当地极端势力、犯罪集团的勾结。 四、 恐怖主义的全球化趋势与新挑战 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并呈现出新的挑战,本辑资料也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基地”组织及其演变: 针对“基地”组织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支和效仿者,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重点关注了“基地”组织如何利用全球化网络进行意识形态传播、招募新成员、策划跨国恐怖袭击,以及其在不同地区适应和演变的情况。 新形式的恐怖主义: 除了传统的政治和宗教极端主义,研究也开始关注一些新的恐怖主义形式。例如,一些研究初步探讨了“独狼式”袭击、网络恐怖主义、以及可能出现的利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威胁。 反恐斗争的复杂性: 资料也认识到,反恐斗争并非易事。它不仅是军事和情报层面的较量,更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研究探讨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挑战,以及国内反恐政策面临的困境。 五、 反恐策略与国际合作 在呈现恐怖主义的严峻挑战的同时,本辑资料也聚焦于国际社会为应对这一威胁所做的努力: 法律与政策层面: 研究分析了各国在反恐立法、情报共享、边境管控、金融监控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军事与情报层面: 资料也涉及了军事打击、情报搜集与分析、以及执法合作等反恐手段。 预防与根除: 更重要的是,本辑资料强调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公平、推动文化交流、加强教育、以及化解民族宗教矛盾等方式,来削弱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国际合作的模式与困境: 面对跨国恐怖主义,国际合作至关重要。本辑资料分析了当前国际反恐合作的模式、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如国家主权、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等。 结语 《恐怖主义资料研究(第一辑-2009年12月31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恐怖主义进行系统性、多维度理解的入口。本辑资料的汇编,是对2009年底之前相关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呈现。它不仅记录了当时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这一复杂现象的认识深度和研究广度,更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以及探索更有效的应对之道,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和思想资源。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更广泛的讨论,促进更深入的研究,为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恐怖主义资料研究(第一辑-2009年12月31日)》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光是翻阅它那略显泛黄的纸张和密密麻麻的引用文献,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编辑团队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汇编,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时间胶囊”。2009年底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关键,它正好位于“9·11”事件后的关键反恐时期,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理解和应对策略正处于快速演变之中。书中对当时全球热点地区安全局势的分析,那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即时性和历史记录般的客观性,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对于某区域性极端组织在次年(2010年)的战略转移的某些预判,现在回看,简直像是一份精确的路线图,这绝非一般学术著作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当然,阅读过程中也有些许挑战,比如某些特定术语的解释,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需要查阅更多辅助资料,但这或许正是其作为“资料研究”的本色所在——它面向的是需要深度挖掘一手信息的专业人士,而非轻松的入门读者。总而言之,它为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全球安全图景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基准点。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套资料集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其装帧设计——那种朴素到近乎复古的封面,完全没有现在市面上那些畅销书追求的视觉冲击力,反而透着一股子沉静的、不容置疑的严肃性。内容上,我尤其关注的是其资料的来源和分类逻辑。编辑显然采用了跨学科的视角,将政治学、社会学、军事战略甚至区域经济学的数据都纳入了考量范围,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特定国家内部社会矛盾如何被意识形态“捕获”并转化为暴力行动的案例剖析,那种深入骨髓的社会肌理分析,远比单纯罗列恐袭事件要深刻得多。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为什么”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交织的“可能性路径”。读完关于某次跨境行动的报告后,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阅了当时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记录,试图将书中的论述与官方的措辞进行比对,这种主动探究的欲望,正是优秀研究资料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告诉你该相信什么,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去质疑和验证。

评分

我通常阅读学术性资料会比较注重其论证的严谨性,而这本《恐怖主义资料研究(第一辑)》在这一点上几乎挑不出毛病。它的引文标注系统极其详尽,几乎每一处关键论断后都有明确的出处指向,这为后续的追踪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过,作为一个对现代网络极端化传播路径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感觉2009年这个时间点对线上宣传策略的探讨略显保守和滞后。当时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爆发性增长尚未完全被安全机构和学者们充分认识到其颠覆性作用,因此,书中对“虚拟圣战”的讨论,相较于今天我们所见的复杂性,显得有些理论化和传统化了。这并非是批评,而是历史局限性使然,但同时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研究对象是如何随着技术迭代而不断进化的。所以,我建议后来的研究者在阅读此辑时,最好能结合2010年之后的资料进行对比阅读,那会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范式变迁”观察窗口。

评分

老实讲,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智力马拉松。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轻松在咖啡馆里与人津津乐道的“速成读物”,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专注力去消化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和复杂数据图表的章节。我个人最受启发的是其中关于“资金流动与合法掩护组织”的章节。作者们似乎掌握了一些极为敏感的一手信息,对于特定非政府组织(NGO)和商业实体如何被用作洗钱和资源调配的通道进行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拆解。那些看似无害的商业交易和慈善捐赠链条,在本书的抽丝剥茧下,变成了一张张精密计算的风险图谱。这种对“灰色地带”运作模式的深入描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恐怖主义组织财务生存逻辑的理解,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恐怖分子只靠小额现金”的刻板印象。读完这部分,我不得不感叹,反恐的复杂性,远比打击前线战事要来得更为隐蔽和持久。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干货”含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文本的“可读性”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它更像是资料库的精选输出,而非精心雕琢的散文。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原始数据报告”的风格,赋予了它一种近乎不可撼动的权威感。当我试图寻找关于某个特定地区在2009年前后内部派系斗争如何影响其对外部行动政策的转变时,书中提供了多份长篇的内部备忘录或情报摘要的节选翻译,这些材料的细节丰富到令人咋舌,包括关键人物的私人往来和资源分配的微小变动,这些信息在主流媒体中是绝对看不到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淹没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的、决定历史走向的“微小变量”,以一种极度集中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反恐行动背后的权力博弈和情报战的严肃研究者而言,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