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一個女人的點滴消息

有關一個女人的點滴消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前 著
圖書標籤:
  • 女性
  • 生活
  • 情感
  • 成長
  • 迴憶
  • 散文
  • 隨筆
  • 日常
  • 內心
  • 治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96014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0122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顧前,堪稱中國當代文學的遺珠,被作傢們稱為“都市隱客”,被讀者稱為“溫暖的契訶夫”和“中國的雷濛德·卡佛”。

內容簡介

《有關一個女人的點滴消息》由二十五篇短篇故事構成,講述瞭“我”和“我”的朋友們的生活經曆。 “我”是一個中年男子,一事無成,而“我”的朋友們也比我好不多哪去,我們或是被另一半背叛,或是早已離異,我們的生活充滿瞭窘睏和不如意,我們習慣瞭這一切,並學會平靜地和它相處。

作者簡介

顧前 南京人,1985年開始發錶小說,與韓東,蘇童同屬“他們”作傢群,近年來在國內外各種文學刊物上先後發錶小說多篇。現為自由作傢。已齣版作品:《去彆處》《嗨,好久不見》等,《去彆處》獲第六屆紫金山文學奬·長篇小說奬。

精彩書評

顧前小說就是憑藉這種直抵常識的生活經驗,反諷性地消解瞭任何大詞對人的駕馭,同時這種反諷建立在一個並不對峙的立場上。日常性,纔是反諷的真理基礎。不誇張,不造作,不尖銳,不否定,不自居,這是弱性反諷修辭的真實姿態。在顧前的小說中,這種反諷形式比比皆是,並形成瞭其小說敘事的基本情緒。

——肖濤(先鋒評論傢)


目錄

1 愛情離我們有多遠

10 炎熱的島嶼

32 你激動什麼

42 方糖放在哪裏

49 立 杆

58 蝙 蝠

67 大丈夫

75 姐妹倆

83 任大友

93 有關一個女人的點滴消息

99 溫情不再

目 錄

115 生 日

126 肚 子

137 安安的夜晚

148 女詩人

158 萎靡不振

168 吳陶然迴來瞭,又走瞭

195 巧剋力玫瑰

207 對一件事情我們瞭解多少

225 夜 晚

234 迴 傢

242 唯美人生

255 結婚禮物


精彩書摘

我不知道許亮為什麼滯留在這個炎熱的島嶼上,這裏就像桑拿

浴室中那塊燒紅的石頭,無邊的海浪嘩嘩地潑上去,蒸騰齣永無休止

的熱氣。也許是對於乾一番事業抑或發一筆大財的執著信念,纔使他

遲遲不肯離去。他不屬於這裏。他的傢鄉在北方的某個寜靜的小城,

那裏有他的老婆和一個五歲的兒子,還有他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

那裏生長著白樺和鬍楊,那裏到瞭鞦季景色優美,郊外一片悅目的

金黃。

海南島沒有鞦季,這裏除瞭刺目的陽光就是泛濫成災的綠。

許亮在一份小雜誌當編輯。

這是份內刊,既無影響也無什麼像樣的發行量可言,因而待遇之

低可想而知。

許亮和跑發行的老馬住在二樓的雜物間。房間在走廊的盡頭,正

對著廁所兼衝涼房,門口永遠是濕漉漉的,還不時飄來一陣陣復雜的

氣味。屋內,沿牆堆放著一捆捆發瞭黴的舊雜誌,以及過期的報紙、

牛皮信封、稿箋,等等。還有蟑螂,許亮對這玩意兒深惡痛絕。海南

的蟑螂與內地的不同,無疑是此輩中的良種。個大體紅,腿特彆長,

而且不怕人,爬起來慢騰騰的,似乎是在莊嚴地踱步。啪地踩死一

隻,旁邊的依然不為所動,大有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許亮被這種不

顧一切的氣勢所壓倒,對這醜陋的小動物産生瞭近乎神秘的恐懼感,

為瞭不見到它們,他夜裏小便連燈都不敢開,連蹦帶跳地衝齣門去。

同屋住的老馬是貴州人,長著一臉豬鬃似的絡腮鬍子,身上經常

散發齣一股刺鼻的汗酸味。老馬以前是煤礦工人( 不知道挖煤跟發行

雜誌有什麼關係。不過在海南什麼事都說不準,這裏不少知名度甚高

的人物以前在內地乾的營生都不值一提),後來煤礦塌方,彆人死瞭,

他還活著,因此覺得命是額外撿來的,不妨到海南闖闖,好壞都無

所謂。

老馬不但長得像條好漢,喝起酒來更像條好漢。一包“雞拐

彎”( 雞翅膀),一瓶老白乾,天天如是。他多次邀許亮共飲,都被許

亮藉口喝酒過敏推掉瞭。許亮其實也能喝一點,可他不想跟老馬喝。

老馬叉著腿,光著上身,坐在一捆發黴的舊雜誌上獨酌。喝到興

頭上,開始第一百遍地講他的笑話。

“從前一幫秀纔鬥對聯,一個秀纔齣瞭上聯:蓮藕荷花草。彆的秀纔想瞭半天,都對不上來。喂,你猜猜看,能對上來嗎?”

許亮照例搖搖頭。

“這時候過來一個農民,聽瞭上聯後隨口就說:‘皮蛋瘦肉粥。’

哈哈哈,這不是對齣來瞭。”

老馬邊笑邊說這個對聯如何如何巧妙,許亮也微笑,心裏想著老

馬一喝酒記性可真差。

兩人也聊傢常。許亮問老馬給不給傢裏寄錢,老馬就說寄個?,

既來瞭海南,彆的什麼也不想瞭,自己痛快一天是一天。他問許亮寄不寄,許亮承認每個月盡量擠齣一百元寄給傢裏。

“你這麼愛傢,跑到海南來乾什麼?”老馬不以為然。

“想到海南來乾點事。”

“在這個?雜誌社,你能乾什麼?”

許亮不想深談,含糊其詞地說:“等等看,沒準以後會有機會。”

“算瞭,哥們兒,我勸你想開點,能樂就樂一下吧。”

老馬一個月樂兩下。事先跟許亮打好招呼,所以許亮等老馬領著

叮咚( 妓女) 來瞭,就拿上書搬把椅子,到過道去看。有時都到瞭半

夜,許亮早睡著瞭,老馬纔把人領來,大約是找便宜貨耽擱瞭時間。

通常,許亮在過道一坐起碼半小時。在這走廊的盡頭,任何細微的聲

響都仿佛被放大瞭無數倍,直往耳朵裏鑽,還有蚊子,叮得人渾身是

包,坐立不安,許亮耐不住瞭,就朝屋裏喊:“喂,喂,老馬,完事

瞭沒有?快點。”

“馬上就好。”老馬像是被人扼住瞭喉嚨似的叫道。一會兒,門

開瞭,叮咚麵無錶情,汗津津地從裏麵走齣來,許亮總是不眨眼地盯

著看。有一次,許亮對一個年齡不大、模樣還不錯的叮咚說:“小姐,

你是哪兒的人?”

“乾什麼?”

“不乾什麼,隨便問問。”

“你想乾一次嗎?”

“不,不想乾。你能坐一會兒跟我閑聊聊嗎?”

“找你媽去聊吧。”叮咚扭著屁股走瞭。老馬穿著三角褲從屋裏跑齣來:“哥們兒,你是不是也想來一炮?我把那個叮咚叫迴來,讓她便宜點。”

“不不不。”

“是不是怕得病?那你就戴……”

“我沒有錢。”

老馬猶豫瞭一下:“我請你一炮,咱哥們兒好說。”

“我不想乾不願意乾,老馬實在是謝謝你瞭,真的謝謝你瞭。”

許亮負責雜誌的經濟論壇和經濟廣角鏡兩個欄目。這是兩個大欄

目,篇幅占瞭雜誌的二分之一,但稿源卻異常睏難。大多數來稿不是

顛三倒四文句不通,就是空空洞洞毫無內容。許亮的大部分時間,就

是找齣些稍微像樣的稿子,重新寫過。有的亂七八糟的稿子長得驚

人,光是弄明白裏麵寫瞭點什麼已很不易,何況要根據主題思想( 如

果有主題思想的話,沒有就安上一個) 重寫。許亮常常望稿興嘆,不

知道這些稿子的作者都是何許人也。

不久他就見識到一個。

一天他剛上班,一個人跑到編輯部辦公室來吵吵嚷嚷,聲稱他發

錶齣來的文章給竄改得麵目全非,且精華部分完全被無恥地閹割瞭。

他確實用瞭“無恥”這個詞。

這人顯得頗為古怪,大熱天居然穿瞭件皺皺巴巴的黑西裝,裏

邊還係瞭根麻繩一樣的紅領帶。許亮詢問瞭他,得知他是《試論海南

鄉鎮企業改革發展的道路》一文的作者。許亮還記得這是一篇多麼可

怕的文章。句子長得驚人,好像一個人患瞭譫妄,一口氣不停頓地說

瞭一長串鬍話;而且內容循環往復,第一頁提瞭一個問題,第四頁又

提,第八頁再提。為瞭這篇稿子,許亮足足花瞭兩天時間( 因為這篇

稿子似乎模模糊糊地提齣瞭一點新問題),反復琢磨,多方體會,最

後把洋洋一萬兩韆字狗屁不通的東西,改寫成瞭一篇三韆字的像樣的

文章。

現在他得到瞭報答—無恥。

“你的文章有獨到之處,”許亮說,“但你的文筆實在不夠流暢。”

“你讀過黑格爾的著作嗎?”作者說,“讀過,那好。你能指責

黑格爾的文筆不夠流暢嗎?有的專業性很強的文章就需要一種特殊的文筆,它和文學作品不一樣。我的文章提齣瞭一種嶄新的觀點,可

以這樣說,這在國內還是首創,新的東西就需要新的錶達方式,你

懂嗎?”

“我懂。但我認為不管何種錶達方式都離不開語文基礎,理論文

章尤其如此。”

“語文基礎,笑話,你跟我談什麼語文基礎,請問你纔當瞭多長

時間編輯?”

許亮老實承認,大學畢業後當瞭九年。

“我說嘛,”作者得意地說,“怪不得你都當瞭九年編輯,就你這

個水平,還要當一輩子小編輯呢。”

他不再理睬許亮,好像老師放過已經認錯的孩子,轉而對主編

說,盡管發生瞭這種不愉快的事,但我還會繼續投稿支持你們的。主

編說承濛賜教非常感激,以後多多聯係,接著不容分說地伸齣手來跟作者握彆。

作者走後,主編半開玩笑地對許亮說:“我早就發現瞭,在海南這個地方,頭腦正常的人是不會寫文章的,都做生意發財去瞭,隻有低能兒纔乾這種齣力不齣錢的勾當,所以你根本不必把他們當一迴事,隨便瞎扯兩句打發走瞭就是。”

我和許亮是朋友。

盡管我認為他不怎麼中用—至少從某一個方麵來說,但我依然拿他當朋友。他瘦瘦條條的樣子,總在我的腦子裏引起某些模糊的有關生存和價值的思考,正是這類模糊的思考,時常給我歡快奔放的( 總的來說) 異地生涯投下一絲陰影。也許就是因為這一絲陰影我纔喜歡許亮的。而且,許亮整個人也就像投在海南這個明亮的大背景上的一絲陰影。

我是一年前認識許亮的。

那時我在一傢報社任廣告部主任。有一陣子,我們需要招聘幾個拿基本工資結閤效益提成的廣告員。啓事登齣後,各路神靈蜂擁而至( 那時正是海南最蕭條的時期,工作很難找)。那幾天,我裝腔作勢

地接待著應聘者,享受著權力的榮耀。

你的文憑。你來海南多久瞭?從前乾過什麼?談談你對報紙廣告

的看法。談談你對經濟特區的看法。談談你的抱負。

在眾多的應聘者中,我特彆關注那些漂亮的女性,這一方麵是從工作的角度考慮,另一麵純屬我的個人興趣。對男人我則相當冷漠( 他們拉廣告不具備性彆優勢,他們可能是我潛在的情場對手),總之,我不準備收留男人,讓他們到彆的地方去拼、去闖、去碰運氣吧。本人愛莫能助。


我不知道許亮為什麼滯留在這個炎熱的島嶼上,這裏就像桑拿

浴室中那塊燒紅的石頭,無邊的海浪嘩嘩地潑上去,蒸騰齣永無休止

的熱氣。也許是對於乾一番事業抑或發一筆大財的執著信念,纔使他

遲遲不肯離去。他不屬於這裏。他的傢鄉在北方的某個寜靜的小城,

那裏有他的老婆和一個五歲的兒子,還有他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

那裏生長著白樺和鬍楊,那裏到瞭鞦季景色優美,郊外一片悅目的

金黃。

海南島沒有鞦季,這裏除瞭刺目的陽光就是泛濫成災的綠。

許亮在一份小雜誌當編輯。

這是份內刊,既無影響也無什麼像樣的發行量可言,因而待遇之

低可想而知。

許亮和跑發行的老馬住在二樓的雜物間。房間在走廊的盡頭,正

對著廁所兼衝涼房,門口永遠是濕漉漉的,還不時飄來一陣陣復雜的

氣味。屋內,沿牆堆放著一捆捆發瞭黴的舊雜誌,以及過期的報紙、

牛皮信封、稿箋,等等。還有蟑螂,許亮對這玩意兒深惡痛絕。海南

的蟑螂與內地的不同,無疑是此輩中的良種。個大體紅,腿特彆長,

而且不怕人,爬起來慢騰騰的,似乎是在莊嚴地踱步。啪地踩死一

隻,旁邊的依然不為所動,大有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許亮被這種不

顧一切的氣勢所壓倒,對這醜陋的小動物産生瞭近乎神秘的恐懼感,

為瞭不見到它們,他夜裏小便連燈都不敢開,連蹦帶跳地衝齣門去。

同屋住的老馬是貴州人,長著一臉豬鬃似的絡腮鬍子,身上經常

散發齣一股刺鼻的汗酸味。老馬以前是煤礦工人( 不知道挖煤跟發行

雜誌有什麼關係。不過在海南什麼事都說不準,這裏不少知名度甚高

的人物以前在內地乾的營生都不值一提),後來煤礦塌方,彆人死瞭,

他還活著,因此覺得命是額外撿來的,不妨到海南闖闖,好壞都無

所謂。

老馬不但長得像條好漢,喝起酒來更像條好漢。一包“雞拐

彎”( 雞翅膀),一瓶老白乾,天天如是。他多次邀許亮共飲,都被許

亮藉口喝酒過敏推掉瞭。許亮其實也能喝一點,可他不想跟老馬喝。

老馬叉著腿,光著上身,坐在一捆發黴的舊雜誌上獨酌。喝到興

頭上,開始第一百遍地講他的笑話。

“從前一幫秀纔鬥對聯,一個秀纔齣瞭上聯:蓮藕荷花草。彆的秀纔想瞭半天,都對不上來。喂,你猜猜看,能對上來嗎?”

許亮照例搖搖頭。

“這時候過來一個農民,聽瞭上聯後隨口就說:‘皮蛋瘦肉粥。’

哈哈哈,這不是對齣來瞭。”

老馬邊笑邊說這個對聯如何如何巧妙,許亮也微笑,心裏想著老

馬一喝酒記性可真差。

兩人也聊傢常。許亮問老馬給不給傢裏寄錢,老馬就說寄個?,

既來瞭海南,彆的什麼也不想瞭,自己痛快一天是一天。他問許亮寄不寄,許亮承認每個月盡量擠齣一百元寄給傢裏。

“你這麼愛傢,跑到海南來乾什麼?”老馬不以為然。

“想到海南來乾點事。”

“在這個?雜誌社,你能乾什麼?”

許亮不想深談,含糊其詞地說:“等等看,沒準以後會有機會。”

“算瞭,哥們兒,我勸你想開點,能樂就樂一下吧。”

老馬一個月樂兩下。事先跟許亮打好招呼,所以許亮等老馬領著

叮咚( 妓女) 來瞭,就拿上書搬把椅子,到過道去看。有時都到瞭半

夜,許亮早睡著瞭,老馬纔把人領來,大約是找便宜貨耽擱瞭時間。

通常,許亮在過道一坐起碼半小時。在這走廊的盡頭,任何細微的聲

響都仿佛被放大瞭無數倍,直往耳朵裏鑽,還有蚊子,叮得人渾身是

包,坐立不安,許亮耐不住瞭,就朝屋裏喊:“喂,喂,老馬,完事

瞭沒有?快點。”

“馬上就好。”老馬像是被人扼住瞭喉嚨似的叫道。一會兒,門

開瞭,叮咚麵無錶情,汗津津地從裏麵走齣來,許亮總是不眨眼地盯

著看。有一次,許亮對一個年齡不大、模樣還不錯的叮咚說:“小姐,

你是哪兒的人?”

“乾什麼?”

“不乾什麼,隨便問問。”

“你想乾一次嗎?”

“不,不想乾。你能坐一會兒跟我閑聊聊嗎?”

“找你媽去聊吧。”叮咚扭著屁股走瞭。老馬穿著三角褲從屋裏跑齣來:“哥們兒,你是不是也想來一炮?我把那個叮咚叫迴來,讓她便宜點。”

“不不不。”

“是不是怕得病?那你就戴……”

“我沒有錢。”

老馬猶豫瞭一下:“我請你一炮,咱哥們兒好說。”

“我不想乾不願意乾,老馬實在是謝謝你瞭,真的謝謝你瞭。”

許亮負責雜誌的經濟論壇和經濟廣角鏡兩個欄目。這是兩個大欄

目,篇幅占瞭雜誌的二分之一,但稿源卻異常睏難。大多數來稿不是

顛三倒四文句不通,就是空空洞洞毫無內容。許亮的大部分時間,就

是找齣些稍微像樣的稿子,重新寫過。有的亂七八糟的稿子長得驚

人,光是弄明白裏麵寫瞭點什麼已很不易,何況要根據主題思想( 如

果有主題思想的話,沒有就安上一個) 重寫。許亮常常望稿興嘆,不

知道這些稿子的作者都是何許人也。

不久他就見識到一個。

一天他剛上班,一個人跑到編輯部辦公室來吵吵嚷嚷,聲稱他發

錶齣來的文章給竄改得麵目全非,且精華部分完全被無恥地閹割瞭。

他確實用瞭“無恥”這個詞。

這人顯得頗為古怪,大熱天居然穿瞭件皺皺巴巴的黑西裝,裏

邊還係瞭根麻繩一樣的紅領帶。許亮詢問瞭他,得知他是《試論海南

鄉鎮企業改革發展的道路》一文的作者。許亮還記得這是一篇多麼可

怕的文章。句子長得驚人,好像一個人患瞭譫妄,一口氣不停頓地說

瞭一長串鬍話;而且內容循環往復,第一頁提瞭一個問題,第四頁又

提,第八頁再提。為瞭這篇稿子,許亮足足花瞭兩天時間( 因為這篇

稿子似乎模模糊糊地提齣瞭一點新問題),反復琢磨,多方體會,最

後把洋洋一萬兩韆字狗屁不通的東西,改寫成瞭一篇三韆字的像樣的

文章。

現在他得到瞭報答—無恥。

“你的文章有獨到之處,”許亮說,“但你的文筆實在不夠流暢。”

“你讀過黑格爾的著作嗎?”作者說,“讀過,那好。你能指責

黑格爾的文筆不夠流暢嗎?有的專業性很強的文章就需要一種特殊的文筆,它和文學作品不一樣。我的文章提齣瞭一種嶄新的觀點,可

以這樣說,這在國內還是首創,新的東西就需要新的錶達方式,你

懂嗎?”

“我懂。但我認為不管何種錶達方式都離不開語文基礎,理論文

章尤其如此。”

“語文基礎,笑話,你跟我談什麼語文基礎,請問你纔當瞭多長

時間編輯?”

許亮老實承認,大學畢業後當瞭九年。

“我說嘛,”作者得意地說,“怪不得你都當瞭九年編輯,就你這

個水平,還要當一輩子小編輯呢。”

他不再理睬許亮,好像老師放過已經認錯的孩子,轉而對主編

說,盡管發生瞭這種不愉快的事,但我還會繼續投稿支持你們的。主

編說承濛賜教非常感激,以後多多聯係,接著不容分說地伸齣手來跟作者握彆。

作者走後,主編半開玩笑地對許亮說:“我早就發現瞭,在海南這個地方,頭腦正常的人是不會寫文章的,都做生意發財去瞭,隻有低能兒纔乾這種齣力不齣錢的勾當,所以你根本不必把他們當一迴事,隨便瞎扯兩句打發走瞭就是。”

我和許亮是朋友。

盡管我認為他不怎麼中用—至少從某一個方麵來說,但我依然拿他當朋友。他瘦瘦條條的樣子,總在我的腦子裏引起某些模糊的有關生存和價值的思考,正是這類模糊的思考,時常給我歡快奔放的( 總的來說) 異地生涯投下一絲陰影。也許就是因為這一絲陰影我纔喜歡許亮的。而且,許亮整個人也就像投在海南這個明亮的大背景上的一絲陰影。

我是一年前認識許亮的。

那時我在一傢報社任廣告部主任。有一陣子,我們需要招聘幾個拿基本工資結閤效益提成的廣告員。啓事登齣後,各路神靈蜂擁而至( 那時正是海南最蕭條的時期,工作很難找)。那幾天,我裝腔作勢

地接待著應聘者,享受著權力的榮耀。

你的文憑。你來海南多久瞭?從前乾過什麼?談談你對報紙廣告

的看法。談談你對經濟特區的看法。談談你的抱負。

在眾多的應聘者中,我特彆關注那些漂亮的女性,這一方麵是從工作的角度考慮,另一麵純屬我的個人興趣。對男人我則相當冷漠( 他們拉廣告不具備性彆優勢,他們可能是我潛在的情場對手),總之,我不準備收留男人,讓他們到彆的地方去拼、去闖、去碰運氣吧。本人愛莫能助。



《有關一個女人的點滴消息》 序章:塵封的迴響 總有一些時刻,生活會在不經意間掀開遺忘的塵埃,顯露齣那些曾經以為早已消失不見的痕跡。就像古老宅邸閣樓裏濛著薄霜的相冊,一張泛黃的照片,一個模糊的簽名,都可能牽扯齣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這本書,便是關於這樣一些“點滴消息”的拾掇與梳理。它們零散,微小,如同夜空中稍縱即逝的流星,又如同海邊被潮水衝刷後留下的一捧細沙,看似不起眼,卻共同勾勒齣一個模糊而又真實的身影——一個女人。 “點滴消息”,顧名思義,不是一場轟轟烈烈史詩般的敘事,也不是一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完整故事。它更像是一場尋跡,一次搜集,一種拼湊。我們不是在追尋一個清晰的麵孔,而是在捕捉那些散落在時間縫隙中的微光。這些微光,或許來自一份舊日的信件,或許來自一段模糊的對話,或許來自一件被遺忘的舊物,又或許,僅僅是空氣中一絲若有若無的香氣,一段不期而遇的鏇律。 這並非一個關於“她”的傳記。我們無法描繪她一生的全貌,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手握的僅僅是碎片。我們沒有她完整的童年,沒有她青年時期的全部經曆,沒有她老年時的種種心緒。然而,正是這些破碎的“點滴”,卻能夠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在讀者心中構建起一個鮮活的個體。這種構建,或許更加令人動容,因為它迫使我們去參與,去想象,去填補那些空白。我們是偵探,也是藝術傢,用手中的工具,試圖在迷霧中勾勒齣輪廓。 這本書的起源,也並非源於某種宏大的寫作計劃,而是更像一種不期而遇的緣分。也許是整理故紙堆時偶然瞥見的一行筆跡,也許是聽到一段早已遺忘的歌謠,又或許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腦海中閃過的一個名字,一個眼神。這些“點滴”,像一顆顆散落在荒野的種子,一旦被發現,便在心底悄然生根,然後,一點點地,在作者的意識中,在文字的王國裏,滋生齣更多的枝蔓。 我們嘗試去理解,去感受。那些被時間磨平的棱角,那些被歲月衝淡的色彩,是否依然殘留著某種溫度?那些被遺忘的笑容,那些被掩埋的淚水,是否還能在文字的觸碰下,重新泛起漣漪?“點滴消息”的力量,就在於此。它們不強求你全盤接受,不苛求你理解全部。它們隻是存在,靜靜地等待著,有心人的拾取,有緣人的解讀。 對於“她”而言,這些“點滴消息”可能意味著什麼?或許是生命中某一個轉摺的預兆,或許是某個重要決定的動機,或許是某種難以言說的情感的寄托。而對於我們而言,這些“點滴消息”更像一麵麵鏡子。當我們凝視它們時,或許也能從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某些側影,看到人性的某些共通之處,看到時間流逝的無情與美好。 本書的結構,也並非嚴謹的綫性敘事。它更像是一組散文詩,一段意識流的探索,或者說,是一場心靈的漫遊。我們將在不同的時空片段中穿梭,在不同的情感維度中跳躍。有時,我們將沉浸在一封泛黃的書信裏,細讀那些娟秀卻帶著些許顫抖的筆跡;有時,我們將駐足於一個模糊的剪影,想象她當時的心情與處境;有時,我們甚至可能因為一段無意間聽到的對話,而對她的人生産生新的聯想。 “點滴消息”的收集,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偶然與驚喜的過程。每一次的發現,都可能帶來新的視角,新的綫索,以及更多未知的謎團。這種探索的過程,也是一種發現自我的過程。在試圖理解一個他人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經曆與認知投射進去,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我們不迴避“不確定性”。事實上,“點滴消息”本身就充滿瞭模糊與遺漏。我們不會去製造那些不存在的故事,也不會去臆測那些無法證實的細節。我們所做的,隻是盡力還原那些已有的“點滴”,並將它們以一種最真實、最動人的方式呈現齣來。讀者可能會發現,書中某些片段的結尾,並非一個清晰的答案,而是一個開放式的邀請,邀請讀者一同去思考,去感受,去完成那最後的拼圖。 “有關一個女人的點滴消息”,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邀請。邀請你放慢腳步,邀請你用心去感受,邀請你在這零散的信息中,捕捉那生命特有的溫度與光澤。它不是一個關於“完美”的敘述,而是關於“真實”的探尋。因為,生命本身,從來就不是由完美的弧綫組成,而是由無數個細微的、閃光的、甚至有些粗糙的“點滴”匯聚而成。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點滴消息”,能夠觸動你內心深處某些柔軟的情感,能夠讓你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連接,一種跨越個體的情感共鳴。那些曾經的過去,那些微小的瞬間,它們從未真正消失,它們隻是以另一種方式,留存在瞭我們共同的記憶,或者,留存在瞭這字裏行間。 第一章:未寄齣的情書 泛黃的紙張,帶著一種古老的、略顯沉悶的氣息。在陽光並不充裕的午後,我獨自坐在書桌前,小心翼翼地展開這張已經有瞭歲月痕跡的紙。紙的邊緣有些毛糙,仿佛被無數次摩挲過,上麵用一種娟秀卻帶著些許不確定的筆觸,寫著一些不完整的句子。這是一封未曾寄齣的情書,或者,至少,從它被妥善地收納在某個角落,從未抵達收信人手中這一點來看,它未能完成它的使命。 信的開頭,並沒有通常的稱謂,仿佛寫信的人,在落筆之前,猶豫瞭許久,最終選擇瞭最直接也最含糊的方式——“我寫下這些,並非為瞭得到迴應,隻是,我無法再將它深埋。”我看著這句,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齣一位女性的形象,她的眼神裏,似乎總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又似乎藏著一些未曾說齣口的秘密。 信中的內容,並不激烈,沒有狂風驟雨般的傾訴,也沒有海誓山盟的承諾。它更多的是一種內心世界的袒露,一種細微的情感波動。她描述瞭一個黃昏,她在窗邊眺望,看著落日將天空染成一片溫暖的橘紅。她寫道:“那時候,我突然覺得,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或許並非那些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這樣安靜的,可以一個人沉思,或者,兩個人默默相對的瞬間。” 接著,她提到瞭一個名字,一個男人的名字。這個名字,在信中反復齣現,但每次齣現,都帶著一種剋製的、不張揚的情感。她沒有描繪他的容貌,沒有描述他的聲音,隻是反復提及他齣現在她生活中的某個場景,某個時刻。例如,“在我最沮喪的時候,他曾靜靜地坐在我對麵,一句話也沒說,隻是手裏拿著一本書,但他的存在,就足以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安心。” “我常常會想起他笑起來的樣子,眼角會微微眯起,就像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來,溫暖而有層次。”這是信中唯一一處關於他的外貌描繪,卻又是如此的含蓄,如此的意象化,仿佛她捕捉的不是他確切的形象,而是一種感覺,一種氛圍。 信中還記錄瞭一些生活中的瑣事,關於一朵花的凋零,關於一場突如其來的雨,關於一本讀到一半的書。然而,這些瑣事,在她筆下,卻都沾染上瞭一種特彆的色彩。例如,她寫到:“那盆嚮日葵,最後一片花瓣落下的時候,我坐在它旁邊,看著它一點點枯萎,心裏湧起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仿佛生命中有什麼重要的東西,也隨之悄然逝去。” 從這封信中,我感覺到的是一種內斂而深沉的情感,一種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感,以及一種對某個特定的人,難以言說的依戀。她似乎並不期待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她所渴望的,或許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能有一個人,能夠懂得她,能夠與她分享那些不易察覺的情緒。 信的結尾,是一句簡短的話:“也許,這就是我們之間,注定無法觸及的距離。”這句話,讓這封信的未寄齣,似乎有瞭更深的含義。它並非因為疏忽,而是因為一種清醒的認知,一種對現實的妥協。她選擇瞭將這份情感,永遠地留存在紙上,成為一段永遠的風景,而並非將其暴露在現實的風雨之中。 這封未寄齣的情書,就像一個微小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女性內心深處的一角。她的世界,或許並不喧囂,但卻充滿瞭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她的“點滴消息”,就藏匿在這些未曾說齣口的文字裏,藏匿在她對生活每一個細微之處的觀察裏。 第二章:褪色的照片 在一個布滿灰塵的舊木盒深處,我發現瞭一張已經褪色的老照片。照片的邊緣已經有些發黃,畫麵中的人物模糊不清,但仔細辨認,依稀可以看齣是一個年輕的女子,站在一棵老樹下。她的臉上,似乎帶著淡淡的笑容,但由於照片的質量,這種笑容顯得有些模糊,難以捉摸。 我不知道這張照片拍攝於何時,也不知道照片中的女子是誰,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卻油然而生。她身上的衣著,帶有那個年代特有的樸素與簡潔。背景中的老樹,枝繁葉茂,仿佛承載瞭無數的故事。 我仔細地端詳著照片,試圖從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她的眼神,雖然模糊,但卻仿佛帶著一種堅毅,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哀傷。她站在那裏,就像一朵靜靜綻放的花,美麗而又帶著幾分孤寂。 照片的背麵,用鉛筆寫著幾個潦草的字跡:“XX年的夏天,風很大。” 這幾個字,並沒有提供更多的綫索,反而增添瞭幾分神秘感。XX年,是什麼樣的夏天?風又為何如此令人印象深刻? 我嘗試著去想象,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或許,是某個重要的時刻,她選擇將自己定格在這張照片裏。或許,這張照片的拍攝者,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又或許,這張照片僅僅是她生活中的一個普通片段,卻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顯得格外珍貴。 這張褪色的照片,就像一個沉默的見證者,它記錄瞭一個瞬間,卻隱藏瞭無數的故事。它沒有鮮活的色彩,沒有清晰的麵容,但正是這種模糊,反而激起瞭我的好奇心,讓我想要去探尋,這張照片背後的,關於一個女人的,那些“點滴消息”。 我將照片放在燈下,反復地摩挲,試圖從中找到更多可以解讀的綫索。她的姿勢,她的眼神,她所站立的地點,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可能隱藏著一段被遺忘的往事。 例如,她站立的那棵老樹,是否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否是她童年時常玩耍的地方?又或者,是她與某個重要的人,曾經約定過的地方? 她的笑容,為何如此模糊?是因為拍照時的光綫,還是因為她內心的某種復雜情感? 這張照片,隻是一個開始。它像一個引子,引導著我,去更深入地挖掘,那些關於這個女人的,散落在時間長河中的,微小而珍貴的“點滴消息”。 第三章:角落裏的舊物件 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我發現瞭一個小巧的、看起來已經有些年頭的木盒子。盒子的錶麵,有著一些自然的磨損,但依然能看齣曾經精心雕琢的痕跡。打開盒子,一股淡淡的、混閤著樟腦丸和舊紙張的氣息撲麵而來。 盒子裏,並沒有什麼貴重的物品,隻是一些零散的小玩意兒。我小心翼翼地將它們一一取齣,仿佛在進行一場考古發掘。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枚精緻的胸針,上麵鑲嵌著幾顆細小的、已經失去光澤的珍珠。胸針的設計,帶著一種復古的美感,但又並不顯得過時。我輕輕地用指尖摩挲著它,想象著它曾經佩戴在一位女性胸前的樣子,它在燈光下閃耀,在人群中吸引著目光,或者,隻是默默地陪伴著她,度過生命中的某個平凡的日子。 緊接著,我發現瞭一個小巧的、已經有些變形的金屬發梳。發梳的梳齒有些參差不齊,但依然能看齣它曾經的細膩。我試著拿起它,想象著它曾經被用來梳理一頭濃密的秀發,或是盤起一個優雅的發髻。發梳的錶麵,刻著一個細小的、難以辨認的符號,或許是她的名字縮寫,或許是一個特殊的標記。 盒子裏,還有幾顆顔色鮮艷卻已經失去光澤的紐扣,以及一小段已經斷裂的、帶有精緻刺綉的花邊。這些小小的物件,都曾是某個衣物上的組成部分,它們各自獨立,卻又共同構成瞭某一件衣服的完整。當它們被拆卸下來,放進這個盒子裏時,它們又從完整的整體,迴歸到個體的碎片。 最讓我感到好奇的是,盒子裏還有一張用油紙包裹的小紙條。我小心翼翼地展開油紙,裏麵是一張寫滿瞭密密麻麻小字的紙。紙上的字跡,非常工整,但由於年代久遠,有些地方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我湊近瞭仔細辨認,上麵記錄的,竟然是一些關於花草種植的筆記。 “月季需要充足的陽光,但夏季中午的烈日要適當遮擋。” “薰衣草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最好,過多的水分會導緻根部腐爛。” “雛菊的花語是純潔的愛,希望它們能在花園裏,帶來一份寜靜。” 這些筆記,雖然是關於種植的,但字裏行間,卻流露著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細節的關注,以及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我無法確定,這些花草,是否是她親手栽種,是否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筆記,是她內心世界的一個側影。 這些舊物件,就像一個個沉默的符號,它們沒有聲音,卻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它們是那個女人生命中的“點滴消息”,它們微小,卻承載著過往的溫度和情感。它們提醒著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充滿瞭這樣細小的、被遺忘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卻共同構成瞭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最真實的部分。 第四章:模糊的鏇律 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戶,在地闆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我坐在窗邊,手中捧著一杯溫熱的茶,思緒卻飄得很遠。突然,一段鏇律,在我的腦海中輕輕響起。那是一段從未聽過的鏇律,卻又莫名地熟悉,仿佛來自遙遠的過去,又仿佛一直就在我身邊,隻是我從未留意。 這段鏇律,沒有歌詞,隻是純粹的音符。它時而悠揚,時而低沉,時而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時而又充滿瞭希望。它不像一首完整的歌麯,更像是一段即興的哼唱,一段心緒的流露。 我努力地去捕捉這段鏇律的每一個音符,試圖將它記下來。但我知道,記憶是不可靠的,它總會在不經意間,將一些細節模糊,將一些痕跡抹去。 這段鏇律,讓我想起那個女人。我不知道她是否會唱歌,是否會演奏樂器。但無論如何,這段鏇律,就像是她內心的迴響,是她不曾言說的情感的化身。 它可能是在她某個安靜的午後,在窗邊眺望遠方時,不自覺地哼齣的;也可能是在她遇到睏難,內心感到迷茫時,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又或者,是在她感到幸福,內心充滿喜悅時,自然流淌齣的鏇律。 這段鏇律,沒有名字,沒有齣處,它就像一段來自靈魂深處的低語,無聲卻又深刻。它提醒著我,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並非都擁有清晰的麵貌和明確的含義。有些,就是這樣,以一種模糊而又迷人的方式存在著。 我嘗試著在腦海中,為這段鏇律賦予一些場景。或許,她曾在這段鏇律的陪伴下,度過瞭某個特殊的夜晚;或許,這段鏇律曾與某個重要的人,共同分享過。 這段模糊的鏇律,就是關於一個女人的,另一個“點滴消息”。它沒有具體的文字,沒有清晰的畫麵,但它卻能夠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情感。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 我將這段鏇律,小心地珍藏在心底,就像珍藏那些未寄齣的情書,那些褪色的照片,那些角落裏的舊物件一樣。它們共同構成瞭,關於一個女人的,那些細微而珍貴的“點滴消息”。它們是零散的,卻又共同指嚮一個,鮮活而真實的生命。 尾聲:星辰的碎片 光陰荏苒,鬥轉星移。當我們試圖去描繪一個人的生命時,我們往往會感到一種力不從心。因為生命本身,是如此的復雜,如此的豐富,如此的難以捕捉。而當我們所擁有的,僅僅是那些“點滴消息”時,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 然而,正是這些“點滴消息”,構成瞭生命最真實的底色。它們不似宏大的敘事那般,擁有清晰的起承轉閤,卻在細微之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就像夜空中散落的星辰碎片,它們或許微小,卻共同匯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海,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嚮,也讓我們感受到,宇宙的浩瀚與深邃。 《有關一個女人的點滴消息》,並非一個故事的終結,而是一個開始。它邀請你,去思考,去感受,去發現,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也存在著無數這樣細微而珍貴的“點滴消息”。它們可能是一句偶然聽到的話,可能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可能是一件被遺忘的舊物,又或者,隻是一段模糊的鏇律。 這些“點滴”,是生命的饋贈,是時間的印記。它們提醒著我們,每一個生命,無論大小,無論平凡與否,都擁有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它們是生命中最真實的寫照,是時間長河中最閃耀的碎片。 當我們拾起這些“點滴消息”,就像拾起星辰的碎片,在寂靜的夜空下,點燃內心的微光。它們或許無法完全拼湊齣一個清晰的形象,卻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那種溫度,那種力量,那種無處不在的美麗。 或許,真正的理解,並非源於對全貌的把握,而是源於對這些細微之處的體悟。當我們用心去感受這些“點滴消息”時,我們或許就能,觸碰到那個女人,那個生命,最柔軟的靈魂。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將,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們自己。 因為,我們都是,這片星辰大海中的,一粒微小的塵埃,也同時,擁有著,點亮一片天空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它不是那種一蹴而就、直奔主題的綫性敘述,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手在慢慢地為你剝開一層又一層的真相。初讀時,你會感到一種刻意的疏離感,作者似乎總是在關鍵信息前留齣一段空白,讓你自己去填補那些缺席的畫麵。這種“留白”的藝術處理,高明之處在於,它迫使讀者必須調動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力去參與到故事的建構中。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裏反復咀嚼剛剛讀到的隻言片語,試圖捕捉到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那些細微的情緒波動。這種體驗非常獨特,它將閱讀從被動的接受轉化成瞭一種主動的、互動的探索過程。說實話,一開始有點不適應這種慢熱的風格,但一旦你適應瞭作者設定的“呼吸頻率”,你會發現,那些慢下來的時刻,恰恰是理解人物內心最深刻的時刻。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暗沉的、略帶做舊感的色調,配上那幾筆遒勁有力的留白字體,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當時在書店裏漫無目的地閑逛,原本也沒抱著什麼目的性,結果目光一觸碰到它,就像被施瞭某種魔咒一樣挪不開。它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又深邃的神秘感。我猜想,作者在選定這個裝幀風格時,一定對文字和意象的重量有著極高的敏感度。這種不張揚卻極具力量的設計語言,讓人對內裏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遐想和期待,仿佛在預示著這將是一段需要用心去體會的旅程,而不是快餐式的閱讀體驗。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這本書被擺放在任何一個光綫柔和的書架上,它都會自然而然地成為焦點,吸引那些真正懂得欣賞內斂之美的靈魂。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一種對“時間”和“記憶”的深刻探討。它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事件去推動情節,反倒是圍繞著一係列零散的片段、閃迴和未竟的對話展開。你讀著讀著,會産生一種強烈的錯覺,仿佛自己也成為瞭故事中的一個觀察者,站在曆史的某個交叉路口,看著那些人物的命運緩緩展開。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極其細膩和復雜,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無法言說的重量和掙紮。我時常會思考,那些被時間衝刷掉的細節,到底對現在産生瞭多大的影響?作者巧妙地利用瞭這種時間的碎片化結構,來暗示生命中那些無法挽迴的遺憾和無法言明的宿命感,讀完後讓人久久不能平靜,需要時間去整理思緒。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算低,它不適閤心浮氣躁的時候去翻閱。它需要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對待,因為作者似乎刻意設置瞭一些需要讀者主動去連接的“暗綫”。如果你期待的是一個清晰的、按部就班的故事情節,可能會在開始的幾十頁感到睏惑。但如果堅持下去,你會發現,那些看似散亂的綫索,最終會在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摺點上,像萬韆星辰匯聚成一個星座那樣,突然清晰起來,帶來巨大的震撼感。這不僅僅是情節上的反轉,更是對之前所有閱讀體驗的一次升華。它讓我重新思考瞭“理解”這個詞的含義,真正的理解往往不是被告知的,而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沉浸纔能獲得的。這本書,更像是一場與作者共同完成的智力遊戲,最終的奬勵,是那份豁然開朗的滿足感。

評分

從文字的打磨上來看,作者的功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那些句子,簡直可以用“滴水不漏”來形容,每一個詞匯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瞭精密的計算和反復的打磨,絕無一絲多餘的贅述。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描寫場景轉換時的筆法,那種從喧囂都市的霓虹閃爍,瞬間切換到鄉野清晨的薄霧彌漫,過渡得極其自然,沒有絲毫的割裂感。仿佛作者手裏握著一支魔術師的筆,輕輕一揮,就能在你眼前構築齣兩個截然不同卻又相互關聯的世界。這種精準的畫麵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幾乎能聞到文字中散發齣來的氣味,感受到空氣的濕度。它不像某些當代小說那樣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追求一種極簡主義的極緻美學,用最少的筆墨,勾勒齣最豐富的情感層次,這對於追求文字質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