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一个女人的点滴消息

有关一个女人的点滴消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前 著
图书标签:
  • 女性
  • 生活
  • 情感
  • 成长
  • 回忆
  • 散文
  • 随笔
  • 日常
  • 内心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1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12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顾前,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遗珠,被作家们称为“都市隐客”,被读者称为“温暖的契诃夫”和“中国的雷蒙德·卡佛”。

内容简介

《有关一个女人的点滴消息》由二十五篇短篇故事构成,讲述了“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经历。 “我”是一个中年男子,一事无成,而“我”的朋友们也比我好不多哪去,我们或是被另一半背叛,或是早已离异,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我们习惯了这一切,并学会平静地和它相处。

作者简介

顾前 南京人,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与韩东,苏童同属“他们”作家群,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文学刊物上先后发表小说多篇。现为自由作家。已出版作品:《去别处》《嗨,好久不见》等,《去别处》获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精彩书评

顾前小说就是凭借这种直抵常识的生活经验,反讽性地消解了任何大词对人的驾驭,同时这种反讽建立在一个并不对峙的立场上。日常性,才是反讽的真理基础。不夸张,不造作,不尖锐,不否定,不自居,这是弱性反讽修辞的真实姿态。在顾前的小说中,这种反讽形式比比皆是,并形成了其小说叙事的基本情绪。

——肖涛(先锋评论家)


目录

1 爱情离我们有多远

10 炎热的岛屿

32 你激动什么

42 方糖放在哪里

49 立 杆

58 蝙 蝠

67 大丈夫

75 姐妹俩

83 任大友

93 有关一个女人的点滴消息

99 温情不再

目 录

115 生 日

126 肚 子

137 安安的夜晚

148 女诗人

158 萎靡不振

168 吴陶然回来了,又走了

195 巧克力玫瑰

207 对一件事情我们了解多少

225 夜 晚

234 回 家

242 唯美人生

255 结婚礼物


精彩书摘

我不知道许亮为什么滞留在这个炎热的岛屿上,这里就像桑拿

浴室中那块烧红的石头,无边的海浪哗哗地泼上去,蒸腾出永无休止

的热气。也许是对于干一番事业抑或发一笔大财的执着信念,才使他

迟迟不肯离去。他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北方的某个宁静的小城,

那里有他的老婆和一个五岁的儿子,还有他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

那里生长着白桦和胡杨,那里到了秋季景色优美,郊外一片悦目的

金黄。

海南岛没有秋季,这里除了刺目的阳光就是泛滥成灾的绿。

许亮在一份小杂志当编辑。

这是份内刊,既无影响也无什么像样的发行量可言,因而待遇之

低可想而知。

许亮和跑发行的老马住在二楼的杂物间。房间在走廊的尽头,正

对着厕所兼冲凉房,门口永远是湿漉漉的,还不时飘来一阵阵复杂的

气味。屋内,沿墙堆放着一捆捆发了霉的旧杂志,以及过期的报纸、

牛皮信封、稿笺,等等。还有蟑螂,许亮对这玩意儿深恶痛绝。海南

的蟑螂与内地的不同,无疑是此辈中的良种。个大体红,腿特别长,

而且不怕人,爬起来慢腾腾的,似乎是在庄严地踱步。啪地踩死一

只,旁边的依然不为所动,大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许亮被这种不

顾一切的气势所压倒,对这丑陋的小动物产生了近乎神秘的恐惧感,

为了不见到它们,他夜里小便连灯都不敢开,连蹦带跳地冲出门去。

同屋住的老马是贵州人,长着一脸猪鬃似的络腮胡子,身上经常

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汗酸味。老马以前是煤矿工人( 不知道挖煤跟发行

杂志有什么关系。不过在海南什么事都说不准,这里不少知名度甚高

的人物以前在内地干的营生都不值一提),后来煤矿塌方,别人死了,

他还活着,因此觉得命是额外捡来的,不妨到海南闯闯,好坏都无

所谓。

老马不但长得像条好汉,喝起酒来更像条好汉。一包“鸡拐

弯”( 鸡翅膀),一瓶老白干,天天如是。他多次邀许亮共饮,都被许

亮借口喝酒过敏推掉了。许亮其实也能喝一点,可他不想跟老马喝。

老马叉着腿,光着上身,坐在一捆发霉的旧杂志上独酌。喝到兴

头上,开始第一百遍地讲他的笑话。

“从前一帮秀才斗对联,一个秀才出了上联:莲藕荷花草。别的秀才想了半天,都对不上来。喂,你猜猜看,能对上来吗?”

许亮照例摇摇头。

“这时候过来一个农民,听了上联后随口就说:‘皮蛋瘦肉粥。’

哈哈哈,这不是对出来了。”

老马边笑边说这个对联如何如何巧妙,许亮也微笑,心里想着老

马一喝酒记性可真差。

两人也聊家常。许亮问老马给不给家里寄钱,老马就说寄个?,

既来了海南,别的什么也不想了,自己痛快一天是一天。他问许亮寄不寄,许亮承认每个月尽量挤出一百元寄给家里。

“你这么爱家,跑到海南来干什么?”老马不以为然。

“想到海南来干点事。”

“在这个?杂志社,你能干什么?”

许亮不想深谈,含糊其词地说:“等等看,没准以后会有机会。”

“算了,哥们儿,我劝你想开点,能乐就乐一下吧。”

老马一个月乐两下。事先跟许亮打好招呼,所以许亮等老马领着

叮咚( 妓女) 来了,就拿上书搬把椅子,到过道去看。有时都到了半

夜,许亮早睡着了,老马才把人领来,大约是找便宜货耽搁了时间。

通常,许亮在过道一坐起码半小时。在这走廊的尽头,任何细微的声

响都仿佛被放大了无数倍,直往耳朵里钻,还有蚊子,叮得人浑身是

包,坐立不安,许亮耐不住了,就朝屋里喊:“喂,喂,老马,完事

了没有?快点。”

“马上就好。”老马像是被人扼住了喉咙似的叫道。一会儿,门

开了,叮咚面无表情,汗津津地从里面走出来,许亮总是不眨眼地盯

着看。有一次,许亮对一个年龄不大、模样还不错的叮咚说:“小姐,

你是哪儿的人?”

“干什么?”

“不干什么,随便问问。”

“你想干一次吗?”

“不,不想干。你能坐一会儿跟我闲聊聊吗?”

“找你妈去聊吧。”叮咚扭着屁股走了。老马穿着三角裤从屋里跑出来:“哥们儿,你是不是也想来一炮?我把那个叮咚叫回来,让她便宜点。”

“不不不。”

“是不是怕得病?那你就戴……”

“我没有钱。”

老马犹豫了一下:“我请你一炮,咱哥们儿好说。”

“我不想干不愿意干,老马实在是谢谢你了,真的谢谢你了。”

许亮负责杂志的经济论坛和经济广角镜两个栏目。这是两个大栏

目,篇幅占了杂志的二分之一,但稿源却异常困难。大多数来稿不是

颠三倒四文句不通,就是空空洞洞毫无内容。许亮的大部分时间,就

是找出些稍微像样的稿子,重新写过。有的乱七八糟的稿子长得惊

人,光是弄明白里面写了点什么已很不易,何况要根据主题思想( 如

果有主题思想的话,没有就安上一个) 重写。许亮常常望稿兴叹,不

知道这些稿子的作者都是何许人也。

不久他就见识到一个。

一天他刚上班,一个人跑到编辑部办公室来吵吵嚷嚷,声称他发

表出来的文章给窜改得面目全非,且精华部分完全被无耻地阉割了。

他确实用了“无耻”这个词。

这人显得颇为古怪,大热天居然穿了件皱皱巴巴的黑西装,里

边还系了根麻绳一样的红领带。许亮询问了他,得知他是《试论海南

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道路》一文的作者。许亮还记得这是一篇多么可

怕的文章。句子长得惊人,好像一个人患了谵妄,一口气不停顿地说

了一长串胡话;而且内容循环往复,第一页提了一个问题,第四页又

提,第八页再提。为了这篇稿子,许亮足足花了两天时间( 因为这篇

稿子似乎模模糊糊地提出了一点新问题),反复琢磨,多方体会,最

后把洋洋一万两千字狗屁不通的东西,改写成了一篇三千字的像样的

文章。

现在他得到了报答—无耻。

“你的文章有独到之处,”许亮说,“但你的文笔实在不够流畅。”

“你读过黑格尔的著作吗?”作者说,“读过,那好。你能指责

黑格尔的文笔不够流畅吗?有的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就需要一种特殊的文笔,它和文学作品不一样。我的文章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观点,可

以这样说,这在国内还是首创,新的东西就需要新的表达方式,你

懂吗?”

“我懂。但我认为不管何种表达方式都离不开语文基础,理论文

章尤其如此。”

“语文基础,笑话,你跟我谈什么语文基础,请问你才当了多长

时间编辑?”

许亮老实承认,大学毕业后当了九年。

“我说嘛,”作者得意地说,“怪不得你都当了九年编辑,就你这

个水平,还要当一辈子小编辑呢。”

他不再理睬许亮,好像老师放过已经认错的孩子,转而对主编

说,尽管发生了这种不愉快的事,但我还会继续投稿支持你们的。主

编说承蒙赐教非常感激,以后多多联系,接着不容分说地伸出手来跟作者握别。

作者走后,主编半开玩笑地对许亮说:“我早就发现了,在海南这个地方,头脑正常的人是不会写文章的,都做生意发财去了,只有低能儿才干这种出力不出钱的勾当,所以你根本不必把他们当一回事,随便瞎扯两句打发走了就是。”

我和许亮是朋友。

尽管我认为他不怎么中用—至少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但我依然拿他当朋友。他瘦瘦条条的样子,总在我的脑子里引起某些模糊的有关生存和价值的思考,正是这类模糊的思考,时常给我欢快奔放的( 总的来说) 异地生涯投下一丝阴影。也许就是因为这一丝阴影我才喜欢许亮的。而且,许亮整个人也就像投在海南这个明亮的大背景上的一丝阴影。

我是一年前认识许亮的。

那时我在一家报社任广告部主任。有一阵子,我们需要招聘几个拿基本工资结合效益提成的广告员。启事登出后,各路神灵蜂拥而至( 那时正是海南最萧条的时期,工作很难找)。那几天,我装腔作势

地接待着应聘者,享受着权力的荣耀。

你的文凭。你来海南多久了?从前干过什么?谈谈你对报纸广告

的看法。谈谈你对经济特区的看法。谈谈你的抱负。

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我特别关注那些漂亮的女性,这一方面是从工作的角度考虑,另一面纯属我的个人兴趣。对男人我则相当冷漠( 他们拉广告不具备性别优势,他们可能是我潜在的情场对手),总之,我不准备收留男人,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去拼、去闯、去碰运气吧。本人爱莫能助。


我不知道许亮为什么滞留在这个炎热的岛屿上,这里就像桑拿

浴室中那块烧红的石头,无边的海浪哗哗地泼上去,蒸腾出永无休止

的热气。也许是对于干一番事业抑或发一笔大财的执着信念,才使他

迟迟不肯离去。他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北方的某个宁静的小城,

那里有他的老婆和一个五岁的儿子,还有他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

那里生长着白桦和胡杨,那里到了秋季景色优美,郊外一片悦目的

金黄。

海南岛没有秋季,这里除了刺目的阳光就是泛滥成灾的绿。

许亮在一份小杂志当编辑。

这是份内刊,既无影响也无什么像样的发行量可言,因而待遇之

低可想而知。

许亮和跑发行的老马住在二楼的杂物间。房间在走廊的尽头,正

对着厕所兼冲凉房,门口永远是湿漉漉的,还不时飘来一阵阵复杂的

气味。屋内,沿墙堆放着一捆捆发了霉的旧杂志,以及过期的报纸、

牛皮信封、稿笺,等等。还有蟑螂,许亮对这玩意儿深恶痛绝。海南

的蟑螂与内地的不同,无疑是此辈中的良种。个大体红,腿特别长,

而且不怕人,爬起来慢腾腾的,似乎是在庄严地踱步。啪地踩死一

只,旁边的依然不为所动,大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许亮被这种不

顾一切的气势所压倒,对这丑陋的小动物产生了近乎神秘的恐惧感,

为了不见到它们,他夜里小便连灯都不敢开,连蹦带跳地冲出门去。

同屋住的老马是贵州人,长着一脸猪鬃似的络腮胡子,身上经常

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汗酸味。老马以前是煤矿工人( 不知道挖煤跟发行

杂志有什么关系。不过在海南什么事都说不准,这里不少知名度甚高

的人物以前在内地干的营生都不值一提),后来煤矿塌方,别人死了,

他还活着,因此觉得命是额外捡来的,不妨到海南闯闯,好坏都无

所谓。

老马不但长得像条好汉,喝起酒来更像条好汉。一包“鸡拐

弯”( 鸡翅膀),一瓶老白干,天天如是。他多次邀许亮共饮,都被许

亮借口喝酒过敏推掉了。许亮其实也能喝一点,可他不想跟老马喝。

老马叉着腿,光着上身,坐在一捆发霉的旧杂志上独酌。喝到兴

头上,开始第一百遍地讲他的笑话。

“从前一帮秀才斗对联,一个秀才出了上联:莲藕荷花草。别的秀才想了半天,都对不上来。喂,你猜猜看,能对上来吗?”

许亮照例摇摇头。

“这时候过来一个农民,听了上联后随口就说:‘皮蛋瘦肉粥。’

哈哈哈,这不是对出来了。”

老马边笑边说这个对联如何如何巧妙,许亮也微笑,心里想着老

马一喝酒记性可真差。

两人也聊家常。许亮问老马给不给家里寄钱,老马就说寄个?,

既来了海南,别的什么也不想了,自己痛快一天是一天。他问许亮寄不寄,许亮承认每个月尽量挤出一百元寄给家里。

“你这么爱家,跑到海南来干什么?”老马不以为然。

“想到海南来干点事。”

“在这个?杂志社,你能干什么?”

许亮不想深谈,含糊其词地说:“等等看,没准以后会有机会。”

“算了,哥们儿,我劝你想开点,能乐就乐一下吧。”

老马一个月乐两下。事先跟许亮打好招呼,所以许亮等老马领着

叮咚( 妓女) 来了,就拿上书搬把椅子,到过道去看。有时都到了半

夜,许亮早睡着了,老马才把人领来,大约是找便宜货耽搁了时间。

通常,许亮在过道一坐起码半小时。在这走廊的尽头,任何细微的声

响都仿佛被放大了无数倍,直往耳朵里钻,还有蚊子,叮得人浑身是

包,坐立不安,许亮耐不住了,就朝屋里喊:“喂,喂,老马,完事

了没有?快点。”

“马上就好。”老马像是被人扼住了喉咙似的叫道。一会儿,门

开了,叮咚面无表情,汗津津地从里面走出来,许亮总是不眨眼地盯

着看。有一次,许亮对一个年龄不大、模样还不错的叮咚说:“小姐,

你是哪儿的人?”

“干什么?”

“不干什么,随便问问。”

“你想干一次吗?”

“不,不想干。你能坐一会儿跟我闲聊聊吗?”

“找你妈去聊吧。”叮咚扭着屁股走了。老马穿着三角裤从屋里跑出来:“哥们儿,你是不是也想来一炮?我把那个叮咚叫回来,让她便宜点。”

“不不不。”

“是不是怕得病?那你就戴……”

“我没有钱。”

老马犹豫了一下:“我请你一炮,咱哥们儿好说。”

“我不想干不愿意干,老马实在是谢谢你了,真的谢谢你了。”

许亮负责杂志的经济论坛和经济广角镜两个栏目。这是两个大栏

目,篇幅占了杂志的二分之一,但稿源却异常困难。大多数来稿不是

颠三倒四文句不通,就是空空洞洞毫无内容。许亮的大部分时间,就

是找出些稍微像样的稿子,重新写过。有的乱七八糟的稿子长得惊

人,光是弄明白里面写了点什么已很不易,何况要根据主题思想( 如

果有主题思想的话,没有就安上一个) 重写。许亮常常望稿兴叹,不

知道这些稿子的作者都是何许人也。

不久他就见识到一个。

一天他刚上班,一个人跑到编辑部办公室来吵吵嚷嚷,声称他发

表出来的文章给窜改得面目全非,且精华部分完全被无耻地阉割了。

他确实用了“无耻”这个词。

这人显得颇为古怪,大热天居然穿了件皱皱巴巴的黑西装,里

边还系了根麻绳一样的红领带。许亮询问了他,得知他是《试论海南

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道路》一文的作者。许亮还记得这是一篇多么可

怕的文章。句子长得惊人,好像一个人患了谵妄,一口气不停顿地说

了一长串胡话;而且内容循环往复,第一页提了一个问题,第四页又

提,第八页再提。为了这篇稿子,许亮足足花了两天时间( 因为这篇

稿子似乎模模糊糊地提出了一点新问题),反复琢磨,多方体会,最

后把洋洋一万两千字狗屁不通的东西,改写成了一篇三千字的像样的

文章。

现在他得到了报答—无耻。

“你的文章有独到之处,”许亮说,“但你的文笔实在不够流畅。”

“你读过黑格尔的著作吗?”作者说,“读过,那好。你能指责

黑格尔的文笔不够流畅吗?有的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就需要一种特殊的文笔,它和文学作品不一样。我的文章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观点,可

以这样说,这在国内还是首创,新的东西就需要新的表达方式,你

懂吗?”

“我懂。但我认为不管何种表达方式都离不开语文基础,理论文

章尤其如此。”

“语文基础,笑话,你跟我谈什么语文基础,请问你才当了多长

时间编辑?”

许亮老实承认,大学毕业后当了九年。

“我说嘛,”作者得意地说,“怪不得你都当了九年编辑,就你这

个水平,还要当一辈子小编辑呢。”

他不再理睬许亮,好像老师放过已经认错的孩子,转而对主编

说,尽管发生了这种不愉快的事,但我还会继续投稿支持你们的。主

编说承蒙赐教非常感激,以后多多联系,接着不容分说地伸出手来跟作者握别。

作者走后,主编半开玩笑地对许亮说:“我早就发现了,在海南这个地方,头脑正常的人是不会写文章的,都做生意发财去了,只有低能儿才干这种出力不出钱的勾当,所以你根本不必把他们当一回事,随便瞎扯两句打发走了就是。”

我和许亮是朋友。

尽管我认为他不怎么中用—至少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但我依然拿他当朋友。他瘦瘦条条的样子,总在我的脑子里引起某些模糊的有关生存和价值的思考,正是这类模糊的思考,时常给我欢快奔放的( 总的来说) 异地生涯投下一丝阴影。也许就是因为这一丝阴影我才喜欢许亮的。而且,许亮整个人也就像投在海南这个明亮的大背景上的一丝阴影。

我是一年前认识许亮的。

那时我在一家报社任广告部主任。有一阵子,我们需要招聘几个拿基本工资结合效益提成的广告员。启事登出后,各路神灵蜂拥而至( 那时正是海南最萧条的时期,工作很难找)。那几天,我装腔作势

地接待着应聘者,享受着权力的荣耀。

你的文凭。你来海南多久了?从前干过什么?谈谈你对报纸广告

的看法。谈谈你对经济特区的看法。谈谈你的抱负。

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我特别关注那些漂亮的女性,这一方面是从工作的角度考虑,另一面纯属我的个人兴趣。对男人我则相当冷漠( 他们拉广告不具备性别优势,他们可能是我潜在的情场对手),总之,我不准备收留男人,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去拼、去闯、去碰运气吧。本人爱莫能助。



《有关一个女人的点滴消息》 序章:尘封的回响 总有一些时刻,生活会在不经意间掀开遗忘的尘埃,显露出那些曾经以为早已消失不见的痕迹。就像古老宅邸阁楼里蒙着薄霜的相册,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模糊的签名,都可能牵扯出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这本书,便是关于这样一些“点滴消息”的拾掇与梳理。它们零散,微小,如同夜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又如同海边被潮水冲刷后留下的一捧细沙,看似不起眼,却共同勾勒出一个模糊而又真实的身影——一个女人。 “点滴消息”,顾名思义,不是一场轰轰烈烈史诗般的叙事,也不是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完整故事。它更像是一场寻迹,一次搜集,一种拼凑。我们不是在追寻一个清晰的面孔,而是在捕捉那些散落在时间缝隙中的微光。这些微光,或许来自一份旧日的信件,或许来自一段模糊的对话,或许来自一件被遗忘的旧物,又或许,仅仅是空气中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一段不期而遇的旋律。 这并非一个关于“她”的传记。我们无法描绘她一生的全貌,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手握的仅仅是碎片。我们没有她完整的童年,没有她青年时期的全部经历,没有她老年时的种种心绪。然而,正是这些破碎的“点滴”,却能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读者心中构建起一个鲜活的个体。这种构建,或许更加令人动容,因为它迫使我们去参与,去想象,去填补那些空白。我们是侦探,也是艺术家,用手中的工具,试图在迷雾中勾勒出轮廓。 这本书的起源,也并非源于某种宏大的写作计划,而是更像一种不期而遇的缘分。也许是整理故纸堆时偶然瞥见的一行笔迹,也许是听到一段早已遗忘的歌谣,又或许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脑海中闪过的一个名字,一个眼神。这些“点滴”,像一颗颗散落在荒野的种子,一旦被发现,便在心底悄然生根,然后,一点点地,在作者的意识中,在文字的王国里,滋生出更多的枝蔓。 我们尝试去理解,去感受。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那些被岁月冲淡的色彩,是否依然残留着某种温度?那些被遗忘的笑容,那些被掩埋的泪水,是否还能在文字的触碰下,重新泛起涟漪?“点滴消息”的力量,就在于此。它们不强求你全盘接受,不苛求你理解全部。它们只是存在,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的拾取,有缘人的解读。 对于“她”而言,这些“点滴消息”可能意味着什么?或许是生命中某一个转折的预兆,或许是某个重要决定的动机,或许是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的寄托。而对于我们而言,这些“点滴消息”更像一面面镜子。当我们凝视它们时,或许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某些侧影,看到人性的某些共通之处,看到时间流逝的无情与美好。 本书的结构,也并非严谨的线性叙事。它更像是一组散文诗,一段意识流的探索,或者说,是一场心灵的漫游。我们将在不同的时空片段中穿梭,在不同的情感维度中跳跃。有时,我们将沉浸在一封泛黄的书信里,细读那些娟秀却带着些许颤抖的笔迹;有时,我们将驻足于一个模糊的剪影,想象她当时的心情与处境;有时,我们甚至可能因为一段无意间听到的对话,而对她的人生产生新的联想。 “点滴消息”的收集,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偶然与惊喜的过程。每一次的发现,都可能带来新的视角,新的线索,以及更多未知的谜团。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自我的过程。在试图理解一个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与认知投射进去,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我们不回避“不确定性”。事实上,“点滴消息”本身就充满了模糊与遗漏。我们不会去制造那些不存在的故事,也不会去臆测那些无法证实的细节。我们所做的,只是尽力还原那些已有的“点滴”,并将它们以一种最真实、最动人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者可能会发现,书中某些片段的结尾,并非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是一个开放式的邀请,邀请读者一同去思考,去感受,去完成那最后的拼图。 “有关一个女人的点滴消息”,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邀请。邀请你放慢脚步,邀请你用心去感受,邀请你在这零散的信息中,捕捉那生命特有的温度与光泽。它不是一个关于“完美”的叙述,而是关于“真实”的探寻。因为,生命本身,从来就不是由完美的弧线组成,而是由无数个细微的、闪光的、甚至有些粗糙的“点滴”汇聚而成。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点滴消息”,能够触动你内心深处某些柔软的情感,能够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连接,一种跨越个体的情感共鸣。那些曾经的过去,那些微小的瞬间,它们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留存在了我们共同的记忆,或者,留存在了这字里行间。 第一章:未寄出的情书 泛黄的纸张,带着一种古老的、略显沉闷的气息。在阳光并不充裕的午后,我独自坐在书桌前,小心翼翼地展开这张已经有了岁月痕迹的纸。纸的边缘有些毛糙,仿佛被无数次摩挲过,上面用一种娟秀却带着些许不确定的笔触,写着一些不完整的句子。这是一封未曾寄出的情书,或者,至少,从它被妥善地收纳在某个角落,从未抵达收信人手中这一点来看,它未能完成它的使命。 信的开头,并没有通常的称谓,仿佛写信的人,在落笔之前,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最直接也最含糊的方式——“我写下这些,并非为了得到回应,只是,我无法再将它深埋。”我看着这句,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位女性的形象,她的眼神里,似乎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又似乎藏着一些未曾说出口的秘密。 信中的内容,并不激烈,没有狂风骤雨般的倾诉,也没有海誓山盟的承诺。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袒露,一种细微的情感波动。她描述了一个黄昏,她在窗边眺望,看着落日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她写道:“那时候,我突然觉得,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或许并非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这样安静的,可以一个人沉思,或者,两个人默默相对的瞬间。” 接着,她提到了一个名字,一个男人的名字。这个名字,在信中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都带着一种克制的、不张扬的情感。她没有描绘他的容貌,没有描述他的声音,只是反复提及他出现在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时刻。例如,“在我最沮丧的时候,他曾静静地坐在我对面,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手里拿着一本书,但他的存在,就足以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我常常会想起他笑起来的样子,眼角会微微眯起,就像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温暖而有层次。”这是信中唯一一处关于他的外貌描绘,却又是如此的含蓄,如此的意象化,仿佛她捕捉的不是他确切的形象,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 信中还记录了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关于一朵花的凋零,关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关于一本读到一半的书。然而,这些琐事,在她笔下,却都沾染上了一种特别的色彩。例如,她写到:“那盆向日葵,最后一片花瓣落下的时候,我坐在它旁边,看着它一点点枯萎,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仿佛生命中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也随之悄然逝去。” 从这封信中,我感觉到的是一种内敛而深沉的情感,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以及一种对某个特定的人,难以言说的依恋。她似乎并不期待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她所渴望的,或许只是在平淡的生活中,能有一个人,能够懂得她,能够与她分享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 信的结尾,是一句简短的话:“也许,这就是我们之间,注定无法触及的距离。”这句话,让这封信的未寄出,似乎有了更深的含义。它并非因为疏忽,而是因为一种清醒的认知,一种对现实的妥协。她选择了将这份情感,永远地留存在纸上,成为一段永远的风景,而并非将其暴露在现实的风雨之中。 这封未寄出的情书,就像一个微小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女性内心深处的一角。她的世界,或许并不喧嚣,但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她的“点滴消息”,就藏匿在这些未曾说出口的文字里,藏匿在她对生活每一个细微之处的观察里。 第二章:褪色的照片 在一个布满灰尘的旧木盒深处,我发现了一张已经褪色的老照片。照片的边缘已经有些发黄,画面中的人物模糊不清,但仔细辨认,依稀可以看出是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一棵老树下。她的脸上,似乎带着淡淡的笑容,但由于照片的质量,这种笑容显得有些模糊,难以捉摸。 我不知道这张照片拍摄于何时,也不知道照片中的女子是谁,但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却油然而生。她身上的衣着,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与简洁。背景中的老树,枝繁叶茂,仿佛承载了无数的故事。 我仔细地端详着照片,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她的眼神,虽然模糊,但却仿佛带着一种坚毅,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她站在那里,就像一朵静静绽放的花,美丽而又带着几分孤寂。 照片的背面,用铅笔写着几个潦草的字迹:“XX年的夏天,风很大。” 这几个字,并没有提供更多的线索,反而增添了几分神秘感。XX年,是什么样的夏天?风又为何如此令人印象深刻? 我尝试着去想象,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或许,是某个重要的时刻,她选择将自己定格在这张照片里。或许,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又或许,这张照片仅仅是她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片段,却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显得格外珍贵。 这张褪色的照片,就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它记录了一个瞬间,却隐藏了无数的故事。它没有鲜活的色彩,没有清晰的面容,但正是这种模糊,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想要去探寻,这张照片背后的,关于一个女人的,那些“点滴消息”。 我将照片放在灯下,反复地摩挲,试图从中找到更多可以解读的线索。她的姿势,她的眼神,她所站立的地点,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往事。 例如,她站立的那棵老树,是否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否是她童年时常玩耍的地方?又或者,是她与某个重要的人,曾经约定过的地方? 她的笑容,为何如此模糊?是因为拍照时的光线,还是因为她内心的某种复杂情感? 这张照片,只是一个开始。它像一个引子,引导着我,去更深入地挖掘,那些关于这个女人的,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微小而珍贵的“点滴消息”。 第三章:角落里的旧物件 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我发现了一个小巧的、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的木盒子。盒子的表面,有着一些自然的磨损,但依然能看出曾经精心雕琢的痕迹。打开盒子,一股淡淡的、混合着樟脑丸和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 盒子里,并没有什么贵重的物品,只是一些零散的小玩意儿。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一取出,仿佛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枚精致的胸针,上面镶嵌着几颗细小的、已经失去光泽的珍珠。胸针的设计,带着一种复古的美感,但又并不显得过时。我轻轻地用指尖摩挲着它,想象着它曾经佩戴在一位女性胸前的样子,它在灯光下闪耀,在人群中吸引着目光,或者,只是默默地陪伴着她,度过生命中的某个平凡的日子。 紧接着,我发现了一个小巧的、已经有些变形的金属发梳。发梳的梳齿有些参差不齐,但依然能看出它曾经的细腻。我试着拿起它,想象着它曾经被用来梳理一头浓密的秀发,或是盘起一个优雅的发髻。发梳的表面,刻着一个细小的、难以辨认的符号,或许是她的名字缩写,或许是一个特殊的标记。 盒子里,还有几颗颜色鲜艳却已经失去光泽的纽扣,以及一小段已经断裂的、带有精致刺绣的花边。这些小小的物件,都曾是某个衣物上的组成部分,它们各自独立,却又共同构成了某一件衣服的完整。当它们被拆卸下来,放进这个盒子里时,它们又从完整的整体,回归到个体的碎片。 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盒子里还有一张用油纸包裹的小纸条。我小心翼翼地展开油纸,里面是一张写满了密密麻麻小字的纸。纸上的字迹,非常工整,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我凑近了仔细辨认,上面记录的,竟然是一些关于花草种植的笔记。 “月季需要充足的阳光,但夏季中午的烈日要适当遮挡。” “薰衣草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最好,过多的水分会导致根部腐烂。” “雏菊的花语是纯洁的爱,希望它们能在花园里,带来一份宁静。” 这些笔记,虽然是关于种植的,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以及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无法确定,这些花草,是否是她亲手栽种,是否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笔记,是她内心世界的一个侧影。 这些旧物件,就像一个个沉默的符号,它们没有声音,却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是那个女人生命中的“点滴消息”,它们微小,却承载着过往的温度和情感。它们提醒着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充满了这样细小的、被遗忘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却共同构成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最真实的部分。 第四章:模糊的旋律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茶,思绪却飘得很远。突然,一段旋律,在我的脑海中轻轻响起。那是一段从未听过的旋律,却又莫名地熟悉,仿佛来自遥远的过去,又仿佛一直就在我身边,只是我从未留意。 这段旋律,没有歌词,只是纯粹的音符。它时而悠扬,时而低沉,时而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时而又充满了希望。它不像一首完整的歌曲,更像是一段即兴的哼唱,一段心绪的流露。 我努力地去捕捉这段旋律的每一个音符,试图将它记下来。但我知道,记忆是不可靠的,它总会在不经意间,将一些细节模糊,将一些痕迹抹去。 这段旋律,让我想起那个女人。我不知道她是否会唱歌,是否会演奏乐器。但无论如何,这段旋律,就像是她内心的回响,是她不曾言说的情感的化身。 它可能是在她某个安静的午后,在窗边眺望远方时,不自觉地哼出的;也可能是在她遇到困难,内心感到迷茫时,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又或者,是在她感到幸福,内心充满喜悦时,自然流淌出的旋律。 这段旋律,没有名字,没有出处,它就像一段来自灵魂深处的低语,无声却又深刻。它提醒着我,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并非都拥有清晰的面貌和明确的含义。有些,就是这样,以一种模糊而又迷人的方式存在着。 我尝试着在脑海中,为这段旋律赋予一些场景。或许,她曾在这段旋律的陪伴下,度过了某个特殊的夜晚;或许,这段旋律曾与某个重要的人,共同分享过。 这段模糊的旋律,就是关于一个女人的,另一个“点滴消息”。它没有具体的文字,没有清晰的画面,但它却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我将这段旋律,小心地珍藏在心底,就像珍藏那些未寄出的情书,那些褪色的照片,那些角落里的旧物件一样。它们共同构成了,关于一个女人的,那些细微而珍贵的“点滴消息”。它们是零散的,却又共同指向一个,鲜活而真实的生命。 尾声:星辰的碎片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当我们试图去描绘一个人的生命时,我们往往会感到一种力不从心。因为生命本身,是如此的复杂,如此的丰富,如此的难以捕捉。而当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那些“点滴消息”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然而,正是这些“点滴消息”,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底色。它们不似宏大的叙事那般,拥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却在细微之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就像夜空中散落的星辰碎片,它们或许微小,却共同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海,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也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深邃。 《有关一个女人的点滴消息》,并非一个故事的终结,而是一个开始。它邀请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数这样细微而珍贵的“点滴消息”。它们可能是一句偶然听到的话,可能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可能是一件被遗忘的旧物,又或者,只是一段模糊的旋律。 这些“点滴”,是生命的馈赠,是时间的印记。它们提醒着我们,每一个生命,无论大小,无论平凡与否,都拥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它们是生命中最真实的写照,是时间长河中最闪耀的碎片。 当我们拾起这些“点滴消息”,就像拾起星辰的碎片,在寂静的夜空下,点燃内心的微光。它们或许无法完全拼凑出一个清晰的形象,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那种温度,那种力量,那种无处不在的美丽。 或许,真正的理解,并非源于对全貌的把握,而是源于对这些细微之处的体悟。当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些“点滴消息”时,我们或许就能,触碰到那个女人,那个生命,最柔软的灵魂。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都是,这片星辰大海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也同时,拥有着,点亮一片天空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暗沉的、略带做旧感的色调,配上那几笔遒劲有力的留白字体,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时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闲逛,原本也没抱着什么目的性,结果目光一触碰到它,就像被施了某种魔咒一样挪不开。它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深邃的神秘感。我猜想,作者在选定这个装帧风格时,一定对文字和意象的重量有着极高的敏感度。这种不张扬却极具力量的设计语言,让人对内里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仿佛在预示着这将是一段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旅程,而不是快餐式的阅读体验。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这本书被摆放在任何一个光线柔和的书架上,它都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焦点,吸引那些真正懂得欣赏内敛之美的灵魂。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直奔主题的线性叙述,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在慢慢地为你剥开一层又一层的真相。初读时,你会感到一种刻意的疏离感,作者似乎总是在关键信息前留出一段空白,让你自己去填补那些缺席的画面。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高明之处在于,它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参与到故事的建构中。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里反复咀嚼刚刚读到的只言片语,试图捕捉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这种体验非常独特,它将阅读从被动的接受转化成了一种主动的、互动的探索过程。说实话,一开始有点不适应这种慢热的风格,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设定的“呼吸频率”,你会发现,那些慢下来的时刻,恰恰是理解人物内心最深刻的时刻。

评分

从文字的打磨上来看,作者的功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那些句子,简直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反复的打磨,绝无一丝多余的赘述。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描写场景转换时的笔法,那种从喧嚣都市的霓虹闪烁,瞬间切换到乡野清晨的薄雾弥漫,过渡得极其自然,没有丝毫的割裂感。仿佛作者手里握着一支魔术师的笔,轻轻一挥,就能在你眼前构筑出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世界。这种精准的画面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能闻到文字中散发出来的气味,感受到空气的湿度。它不像某些当代小说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追求一种极简主义的极致美学,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丰富的情感层次,这对于追求文字质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对“时间”和“记忆”的深刻探讨。它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事件去推动情节,反倒是围绕着一系列零散的片段、闪回和未竟的对话展开。你读着读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错觉,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观察者,站在历史的某个交叉路口,看着那些人物的命运缓缓展开。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极其细腻和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无法言说的重量和挣扎。我时常会思考,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细节,到底对现在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时间的碎片化结构,来暗示生命中那些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无法言明的宿命感,读完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不适合心浮气躁的时候去翻阅。它需要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因为作者似乎刻意设置了一些需要读者主动去连接的“暗线”。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清晰的、按部就班的故事情节,可能会在开始的几十页感到困惑。但如果坚持下去,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散乱的线索,最终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上,像万千星辰汇聚成一个星座那样,突然清晰起来,带来巨大的震撼感。这不仅仅是情节上的反转,更是对之前所有阅读体验的一次升华。它让我重新思考了“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真正的理解往往不是被告知的,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沉浸才能获得的。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共同完成的智力游戏,最终的奖励,是那份豁然开朗的满足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