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虚无主义与现代性批判》围绕着现代性与虚无主义问题展开,从文艺理论、文化批评和哲学、思想史等角度,结合具体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问题与现象,探讨了以下问题,即虚无主义与现代性的基本关系,虚无主义在现代性知识话语与结构中的位置和问题谱系,虚无主义的核心理论和基本类型;现代文化多元论与虚无主义的关系,则先从施特劳斯与伯林这两大思想史家之间的思想战力入手,梳理了价值多元论的现代哲学依据和思想渊源,进而反思了这种观念的虚无主义倾向与危险;辨析虚无主义的典型观念之一历史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中的表现;分析了在价值多元、价值虚无的“诸神之争”的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的信仰危机和选择困境,同时反思了制度化写作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的影响;从技术统治问题出发,结合生态问题、电子媒介、电视审美文化等,分析和批评了工具理性和技术人格背后的价值虚无与功利主义问题;从“现代性反思”角度重新审视古典智慧,通过对经典问题的讨论。
内容简介
虚无主义是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大问题,也被西方诸多思想家视为现代性的本质。张兴成著的《虚无主义与现代性批判》企图以虚无主义问题为核心与线索,深入探索现代人与现代性思想的内在问题与困境,通过梳理、辨析虚无主义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庄子、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韦伯、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等人的思想为基础,从哲学、文学、社会理论以及文化批评等角度,结合诸多重大的思想、文化与社会问题,如柏拉图主义、基督教传统与现代虚无主义的关联,存在主义小说与现代人的死亡意识、信仰与存在感,工具理性与技术统治时代的道德、政治与生态危机,当代历史主义的文化表征与思想悖论,现代价值多元论思想中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倾向,后现代主义与电子传媒时代的精神放逐与人性异化,古典价值重审、经典教育论争与现代人的灵魂重塑等,意在深入分析和批判现代性的价值亏空等内在问题,揭示现代人思想与精神危机的一些深层原因,从而引发我们去认真思考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
作者简介
张兴成,1972年生,四川邻水人,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文化认同的美学与政治》(人民出版社.201 1年)、《逍遥游人生解脱的艺术》(重庆出版社.2012年)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现代性与虚无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诸神之争:现代性问题结构中的虚无主义
一、“事物和人的巨大变形”:现代性与现代现象
二、悖谬的时代与思想:现代性的矛盾性与自反性
三、“西方价值观向全世界的投射”:多元现代性与西方霸权
四、“与时俱进”:历史主义的价值虚无
第二节 尼采:柏拉图主义与虚无主义
一、虚无主义问题在尼采思想结构中的位置
二、“上帝死了”与西方形而上学的危机
三、尼采的虚无主义
第二章 存在的遗忘与现代人的虚无感
第一节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加缪:上帝、苦难与反抗
一、存在的悖谬:通过自杀证明自己也可以成为上帝
二、反抗上帝变成反抗人类,杀人是一道利弊权衡的计算题
三、权力是没有目的的手段,无选择的选择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四、“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
五、“存在就是幸在”
第二节 托尔斯泰、海德格尔:“向死而生”与存在的澄明
一、“虚无主义既是最大的伦理和政治的灾难,也是最大的哲学的可能性”
二、“最后的人”:“生命价值”隶属于“有用价值”
三、常人统治与存在的沉沦
四、存在的本真乃“向死而生”
第三章 技术理性与虚无主义
第一节 海德格尔、韦伯与鲍曼:技术理性的虚无主义面相
一、海德格尔:技术与存在的遗忘
二、韦伯:现代体制的合理化悖论与非人性化
三、鲍曼:官僚机器、技术理性与大屠杀中的道德虚无主义
第二节 自然消费的失控与不义:现代性、技术统治与生态政治
一、理性神话与技术统治
二、发展主义与“现代化陷阱”
三、技术享受、消费民主与社会正义
四、技术意志与现代性悖论
第三节 洞穴魅影:电子传媒时代的人类心灵
一、“感觉都一样”
二、战争、游戏与正义
三、电子媒介时代的群众心理
四、自我的迷失与“碎片化”
五、电子媒介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第四章 历史主义与虚无主义
第一节 列奥·施特劳斯:历史主义与现代思想危机
一、虚无主义与现代性危机
二、自然权利论的古今之争:现代思想史与虚无主义
三、重启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之路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第二节 价值多元与价值虚无:施特劳斯与伯林的思想张力
一、一元论、多元论与现代虚无主义
二、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与自由主义的悖论
三、文化认同、身份政治与“好人政治”
四、作为起点而非终点的价值多元论
第三节 从唯物史观到新历史主义:现代性叙事与当代中国文艺史观
一、“进化论”“阶级斗争论”和“现代化论”
二、两种对立的现代性历史叙事
三、新历史主义与“释放历史阐释权”
四、当代文艺史观中的虚无主义倾向
五、历史阐释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幽灵”
第四节 “传统”和“西方”的双重误读: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换论的悖论
一、多元现代性:“反西化的西化”,还是“反西化的现代化”?
二、被发明的“传统”:“我们的”传统高于“好的”传统?
三、被发明的“西方”:是谁造成的“失语症”?
四、历史主义的陷阱
第五章 现代性反思与古典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 “经为常道不可不读”:现代性反思与重读经典的意义
一、阅读经典既是对思想史的“重述”,也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
二、重新研读经典是现代人的“灵魂的转向”
三、“潜心古典学问是成为有教养的学人的唯一途经”
四、经典训练是人文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 化声以相待:庄子与相对主义——《庄子·齐物论》解读(上)
一、序曲:“天籁”与“丧我”
二、智辩无穷,物论不休:知识人的迷失与芒昧
三、照之于天,因是以明:化解成心
第三节 化声以相待:庄子与相对主义——《庄子·齐物论》解读(下)
一、复归其根,道通为一:“言无言”与“不知之知”
二、超越相对,和以天倪:梦与觉的吊诡
三、尾声:“有待”与“物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虚无主义与现代性批判》:
对生命与生活的遗忘,在尼采看来,哲学家的这种逻辑恰恰是在处理概念的木乃伊,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生动活泼地出自他们之手。理性成为我们篡改感官明证的根源,那些“最高的概念”,存在者、绝对者、善、真实、完美等,被视为是自因自足的,不是由低级的东西长成的,其结果不过就是使得“最高的概念”变成最单薄、最空洞的概念——“上帝”和“理念”。“对蜘蛛来说,蜘蛛就是最完满的动物;对形而上学家来说,上帝就是一个形而上学家:这就是说,他在编造。”②尼采说:“我担心,我们无法摆脱上帝,因为我们还相信语法。”③
尼采后来构想的“未来的哲学”和哲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化解或超越这种对立思维。“柏拉图与尼采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柏拉图来说,有多个原本与预定的形式( Prediscursive vision),多少可以规范我们言说以便区分有益与有害、高贵与颓废、真实与虚假。对尼采来说,就没有这样的原本。原本即混沌。随之也就意味着,‘有益’与‘有害’、‘高贵’与‘颓废’、‘真实’与‘虚假’都是派生概念。它们就是解释。”①通过尼采,上帝(或柏拉图主义)之死给予我们最直接的教诲就是,上帝以及以上帝为象征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体系及其价值系统实则都是“混沌”,都是毫无意义和目的性、整体性的,所有的意义、价值、目的、秩序、规则等,都不过是人的创造,产生于人的生命意愿和强力意志而已。
基于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的形而上学否定了真实的生命和存在本身,从而使人生陷入压抑、不自由而感到虚无,而吊诡的是,一旦取消形而上的意义追求,还原生命本身的意愿,生命却会因为没有了超越性的目标追求,陷入一种无聊和平庸而感到益发虚无,这两种虚无的交替或许也是一种相同者永恒复返的表现形式。尼采也企图在这种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因为维持生命及其超越性之间的张力是克服虚无主义的关键。因此列奥·施特劳斯说:“尼采并不打算为了虚无而牺牲上帝,因为当认可上帝死亡这一致命真理的时候,他是在致力于将其转化为一个激发生命的上帝,或者更确切地说他要在这一致命真理的深处发现其反面。为着虚无而牺牲上帝将会是否定世界或者悲观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但是,为‘某些神秘的欲望’所推动,尼采曾经长时间地尝试着突入悲观主义的深处,着意把它从与其否定世界的倾向相矛盾的道德幻想中解放出来。如此一来,较之此前的任何悲观主义者,他就把握了一种更倾向于否定世界的思考方式。然而,一个走上了这条道路的人却可能无意识地向相反的理想睁开了眼睛,向属于未来宗教的理想睁开了眼睛。……对虚无的崇拜证明了是从所有的对世界的否定到对世界的无限肯定——那永恒的对过去存在的与现在存在的万物的肯定——的一个必要的过度。”②
……
虚无主义与现代性批判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