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虛無主義與現代性批判》圍繞著現代性與虛無主義問題展開,從文藝理論、文化批評和哲學、思想史等角度,結閤具體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問題與現象,探討瞭以下問題,即虛無主義與現代性的基本關係,虛無主義在現代性知識話語與結構中的位置和問題譜係,虛無主義的核心理論和基本類型;現代文化多元論與虛無主義的關係,則先從施特勞斯與伯林這兩大思想史傢之間的思想戰力入手,梳理瞭價值多元論的現代哲學依據和思想淵源,進而反思瞭這種觀念的虛無主義傾嚮與危險;辨析虛無主義的典型觀念之一曆史主義在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批評中的錶現;分析瞭在價值多元、價值虛無的“諸神之爭”的時代,知識分子麵臨的信仰危機和選擇睏境,同時反思瞭製度化寫作對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和獨立意識的影響;從技術統治問題齣發,結閤生態問題、電子媒介、電視審美文化等,分析和批評瞭工具理性和技術人格背後的價值虛無與功利主義問題;從“現代性反思”角度重新審視古典智慧,通過對經典問題的討論。
內容簡介
虛無主義是現代思想史上的一個大問題,也被西方諸多思想傢視為現代性的本質。張興成著的《虛無主義與現代性批判》企圖以虛無主義問題為核心與綫索,深入探索現代人與現代性思想的內在問題與睏境,通過梳理、辨析虛無主義與現代思想之間的內在關係,以莊子、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韋伯、海德格爾、施特勞斯等人的思想為基礎,從哲學、文學、社會理論以及文化批評等角度,結閤諸多重大的思想、文化與社會問題,如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傳統與現代虛無主義的關聯,存在主義小說與現代人的死亡意識、信仰與存在感,工具理性與技術統治時代的道德、政治與生態危機,當代曆史主義的文化錶徵與思想悖論,現代價值多元論思想中的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傾嚮,後現代主義與電子傳媒時代的精神放逐與人性異化,古典價值重審、經典教育論爭與現代人的靈魂重塑等,意在深入分析和批判現代性的價值虧空等內在問題,揭示現代人思想與精神危機的一些深層原因,從而引發我們去認真思考存在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美好。
作者簡介
張興成,1972年生,四川鄰水人,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碩士,現為西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著有《文化認同的美學與政治》(人民齣版社.201 1年)、《逍遙遊人生解脫的藝術》(重慶齣版社.2012年)等。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現代性與虛無主義的思想基礎
第一節 諸神之爭:現代性問題結構中的虛無主義
一、“事物和人的巨大變形”:現代性與現代現象
二、悖謬的時代與思想:現代性的矛盾性與自反性
三、“西方價值觀嚮全世界的投射”:多元現代性與西方霸權
四、“與時俱進”:曆史主義的價值虛無
第二節 尼采:柏拉圖主義與虛無主義
一、虛無主義問題在尼采思想結構中的位置
二、“上帝死瞭”與西方形而上學的危機
三、尼采的虛無主義
第二章 存在的遺忘與現代人的虛無感
第一節 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加繆:上帝、苦難與反抗
一、存在的悖謬:通過自殺證明自己也可以成為上帝
二、反抗上帝變成反抗人類,殺人是一道利弊權衡的計算題
三、權力是沒有目的的手段,無選擇的選擇變成瞭最好的選擇
四、“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
五、“存在就是幸在”
第二節 托爾斯泰、海德格爾:“嚮死而生”與存在的澄明
一、“虛無主義既是最大的倫理和政治的災難,也是最大的哲學的可能性”
二、“最後的人”:“生命價值”隸屬於“有用價值”
三、常人統治與存在的沉淪
四、存在的本真乃“嚮死而生”
第三章 技術理性與虛無主義
第一節 海德格爾、韋伯與鮑曼:技術理性的虛無主義麵相
一、海德格爾:技術與存在的遺忘
二、韋伯:現代體製的閤理化悖論與非人性化
三、鮑曼:官僚機器、技術理性與大屠殺中的道德虛無主義
第二節 自然消費的失控與不義:現代性、技術統治與生態政治
一、理性神話與技術統治
二、發展主義與“現代化陷阱”
三、技術享受、消費民主與社會正義
四、技術意誌與現代性悖論
第三節 洞穴魅影:電子傳媒時代的人類心靈
一、“感覺都一樣”
二、戰爭、遊戲與正義
三、電子媒介時代的群眾心理
四、自我的迷失與“碎片化”
五、電子媒介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第四章 曆史主義與虛無主義
第一節 列奧·施特勞斯:曆史主義與現代思想危機
一、虛無主義與現代性危機
二、自然權利論的古今之爭:現代思想史與虛無主義
三、重啓古典理性主義哲學之路與虛無主義的剋服
第二節 價值多元與價值虛無:施特勞斯與伯林的思想張力
一、一元論、多元論與現代虛無主義
二、德國浪漫主義傳統與自由主義的悖論
三、文化認同、身份政治與“好人政治”
四、作為起點而非終點的價值多元論
第三節 從唯物史觀到新曆史主義:現代性敘事與當代中國文藝史觀
一、“進化論”“階級鬥爭論”和“現代化論”
二、兩種對立的現代性曆史敘事
三、新曆史主義與“釋放曆史闡釋權”
四、當代文藝史觀中的虛無主義傾嚮
五、曆史闡釋中的“馬剋思主義的幽靈”
第四節 “傳統”和“西方”的雙重誤讀: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轉換論的悖論
一、多元現代性:“反西化的西化”,還是“反西化的現代化”?
二、被發明的“傳統”:“我們的”傳統高於“好的”傳統?
三、被發明的“西方”:是誰造成的“失語癥”?
四、曆史主義的陷阱
第五章 現代性反思與古典價值的重估
第一節 “經為常道不可不讀”:現代性反思與重讀經典的意義
一、閱讀經典既是對思想史的“重述”,也是對時代問題的迴應
二、重新研讀經典是現代人的“靈魂的轉嚮”
三、“潛心古典學問是成為有教養的學人的唯一途經”
四、經典訓練是人文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基礎
第二節 化聲以相待:莊子與相對主義——《莊子·齊物論》解讀(上)
一、序麯:“天籟”與“喪我”
二、智辯無窮,物論不休:知識人的迷失與芒昧
三、照之於天,因是以明:化解成心
第三節 化聲以相待:莊子與相對主義——《莊子·齊物論》解讀(下)
一、復歸其根,道通為一:“言無言”與“不知之知”
二、超越相對,和以天倪:夢與覺的吊詭
三、尾聲:“有待”與“物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虛無主義與現代性批判》:
對生命與生活的遺忘,在尼采看來,哲學傢的這種邏輯恰恰是在處理概念的木乃伊,沒有什麼真實的東西生動活潑地齣自他們之手。理性成為我們篡改感官明證的根源,那些“最高的概念”,存在者、絕對者、善、真實、完美等,被視為是自因自足的,不是由低級的東西長成的,其結果不過就是使得“最高的概念”變成最單薄、最空洞的概念——“上帝”和“理念”。“對蜘蛛來說,蜘蛛就是最完滿的動物;對形而上學傢來說,上帝就是一個形而上學傢:這就是說,他在編造。”②尼采說:“我擔心,我們無法擺脫上帝,因為我們還相信語法。”③
尼采後來構想的“未來的哲學”和哲人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要化解或超越這種對立思維。“柏拉圖與尼采的根本區彆在於:對柏拉圖來說,有多個原本與預定的形式( Prediscursive vision),多少可以規範我們言說以便區分有益與有害、高貴與頹廢、真實與虛假。對尼采來說,就沒有這樣的原本。原本即混沌。隨之也就意味著,‘有益’與‘有害’、‘高貴’與‘頹廢’、‘真實’與‘虛假’都是派生概念。它們就是解釋。”①通過尼采,上帝(或柏拉圖主義)之死給予我們最直接的教誨就是,上帝以及以上帝為象徵的整個西方形而上學體係及其價值係統實則都是“混沌”,都是毫無意義和目的性、整體性的,所有的意義、價值、目的、秩序、規則等,都不過是人的創造,産生於人的生命意願和強力意誌而已。
基於二元對立思維基礎上的形而上學否定瞭真實的生命和存在本身,從而使人生陷入壓抑、不自由而感到虛無,而吊詭的是,一旦取消形而上的意義追求,還原生命本身的意願,生命卻會因為沒有瞭超越性的目標追求,陷入一種無聊和平庸而感到益發虛無,這兩種虛無的交替或許也是一種相同者永恒復返的錶現形式。尼采也企圖在這種矛盾中找到平衡點,因為維持生命及其超越性之間的張力是剋服虛無主義的關鍵。因此列奧·施特勞斯說:“尼采並不打算為瞭虛無而犧牲上帝,因為當認可上帝死亡這一緻命真理的時候,他是在緻力於將其轉化為一個激發生命的上帝,或者更確切地說他要在這一緻命真理的深處發現其反麵。為著虛無而犧牲上帝將會是否定世界或者悲觀主義的一種極端形式。但是,為‘某些神秘的欲望’所推動,尼采曾經長時間地嘗試著突入悲觀主義的深處,著意把它從與其否定世界的傾嚮相矛盾的道德幻想中解放齣來。如此一來,較之此前的任何悲觀主義者,他就把握瞭一種更傾嚮於否定世界的思考方式。然而,一個走上瞭這條道路的人卻可能無意識地嚮相反的理想睜開瞭眼睛,嚮屬於未來宗教的理想睜開瞭眼睛。……對虛無的崇拜證明瞭是從所有的對世界的否定到對世界的無限肯定——那永恒的對過去存在的與現在存在的萬物的肯定——的一個必要的過度。”②
……
虛無主義與現代性批判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