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新時期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誌(套裝上下冊)》廣攬博收各方資料,悉心整理,現編為上海城隍廟誌及資料類編兩部分,廟誌部分介紹上海城隍廟的沿革、殿宇、園林、要事、機構、公益事業等;資料類編部分從類史籍、碑刻、報刊、檔案、雜紀中選編相關內容。
目錄
上海城隍廟誌
編纂緣起
第一捲 沿革
第二捲 城隍
第三捲 殿宇
第四捲 住持
第五捲 園林
第六捲 歲事
第七捲 要事
第八捲 機構
第九捲 公益
上海城隍廟誌·資料類編
編纂說明
第一捲 誌乘類
1.宋紹熙《雲間誌》(1193年)
2.明《新安文獻誌》(1497年)
3.明弘治《上海誌》(1504年)
4.明正德《鬆江府誌》(1512年)
5.明嘉靖《上海縣誌》(1524年)
6.明萬曆《上海縣誌》(1588年)
7.明崇禎《鬆江府誌》(1630年)
8.清康熙《高密縣誌》(1710年)
9.清雍正《畿輔通誌》(1733年)
10.清乾隆《山東通誌》(1740年)
11.清乾隆《上海縣誌》(1750年)
12.清乾隆《江南通誌》(1779年)
13.《欽定續通典》(1783年)
14.清乾隆《上海縣誌》(1784年)
15.《明史》(1789年)
16.《大清一統誌》(1789年)
17.清嘉慶《上海縣誌》(1814年)
18.清嘉慶《鬆江府誌》(1817年)
19.清同治《上海縣誌》(1872年)
20.清光緒《南匯縣誌》(1879年)
21.清光緒《鬆江府續誌》(1883年)
22.《上海市自治誌·公牘乙編》(1915年)
23.《上海縣續誌》(1918年)
24.《陳行鄉土誌》(1921年)
25.民國《上海鄉土地理誌》(1927年)
26.民國《上海縣誌》(1935年)
27.民國《高密縣誌》(1935年)
28.《上海城隍廟》(1928年)
29.《邑廟風光》(1946年)
30.《上海城隍廟》(1948年)
第二捲 碑刻類
1.《上海碑刻資料選輯》
2.《豫園》
3.其他
第三捲 報刊類
1.《申報》
2.《民國日報》
3.《新聞報》
4.《學燈》
5.《颱灣日日新報》
6.《中央日報》
7.《大晚報》
8.《中國教會新報》
9.《畫圖新報》
10.《廣益叢報》
11.《警務叢報》
12.《善導報》
13.《禮拜六》
14.《青年友》
15.《興華》
16.《上海市公報》
17.《藝術界》
18.《會報》
19.《旅行雜誌》
20.《上海特彆市土地局年刊》
21.《上海市社會局業務報告》
22.《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23.《中華畫報》
24.《金剛鑽月刊》
25.《警察月刊》
26.《十日談》
27.《時代》
28.《現象》
29.《新人周刊》
30.《京滬滬杭甬鐵路日刊》
31.《錢業月報》
32.《上海生活》
33.《新語》
34.《現世報》
35.《上海婦女》
36.《華洋月報》
37.《知識與趣味》
38.《大觀園月刊》
39.《婦女界》
40.《上海特彆市市政公報》
41.《吉普周刊》
42.《新上海》
43.《海風》
44.《海花》
45.《文物周刊》
46.《永安月刊》
47.《新園林》
48.《七日談》
49.《兒童世界》
50.《紅綠燈》
第四捲 檔案類
第五捲 雜紀類
1.《梧岡集》
2.《儼山外集》
3.《翰林記》
4.《殿閣詞林記》
5.《奔山堂彆集》
6.《雲間據目抄》
7.《三岡識略》
8.《春明夢餘錄》
9.《經義考》
10.《滬城備考》
11.《墨餘錄》
12.《瀛蠕雜誌》
13.《滬遊雜記》《淞南夢影錄》《滬遊夢影》
14.《上海雜誌》
15.《宣統元年上海指南》
16.《滬稗類鈔》
17.《上海軼事大觀》
18.《滬蠕話舊錄》
19.《退醒廬餘墨》
20.《增訂上海指南》
21.《中華(全國)風俗誌》
22.《上海研究資料》
23.《上海研究資料續集》
24.《上海市大觀》
25.《銀元時代生活史》
第六捲 藝文類
1.《義豐集》
2.《四焉齋文集》
3.《淞南樂府》
4.《滬城歲事衢歌》
5.《上海縣竹枝詞》
6.《上海洋場竹枝詞》
7.《上海曆代竹枝詞》
8.《上海城隍廟竹枝詞》
9.《豫園》
10.《文以興遊——豫園匾對、碑文賞析》
11.《上海佛寺道觀楹聯對聯集》
12.楹聯
13.其他
第七捲 故事類
1.《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上海捲南市區故事分捲》
2.《老城隍廟的傳說》
精彩書摘
《上海城隍廟誌(套裝上下冊)》:
民國五年(1916)四月,頭門至大殿以及兩廊房屋等處,斷絕交通,開工修葺。所需經費,由各會首分彆擔任及分投勸捐。
民國五年(1916)七月,邑廟各會首集議妥恰,並濛款産處丁庚堯允準,將原在小東門猛將堂、後被搬至南門外野三官堂安置之關公塑像,舁入城隍廟玉清官供奉。
民國十一年(1922)十月,大殿東首內皂班房失慎,延燒東廊樓屋二幢、過街樓一間,北及猛將堂,東及玉清官樓麵三間,大殿屋麵損毀,重簷焦灼。
民國十二年(1923)二月,款産處緻函上海縣知事公署日:“城隍廟失慎,延燒廟宇,蹂躪殿屋,完全修復,約需銀三、四萬元,前經函報在案。茲據水木作楊雲山開來工賬,修理正殿屋麵,實需銀一萬四韆餘元,其他屋宇,尚未估計。並稱該屋高大異常,瓦木等料,必須預行定造。是工作雖待明春,而購料之費,應先籌措。”因此,“敬求縣長繕發布告多張,分貼南北市熱鬧地方,勸諭地方居民,多方募捐”。
民國十三年(1924)四月,頭門外旗杆兩根,前因年久損壞,被風吹斷其一,各會首聚議更換新杆,但苦無極長並相當堅固之木料,遂由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捐銀三韆五百兩,換作水泥旗杆兩根,並重修照牆、吹鼓亭;葉培德堂捐銀二韆元,獨修大門;程瑾記捐銀二韆四百五十元,獨修玉清官;修理大殿,銀一萬二韆五百元;東樓,銀一韆六百六十五元;玉清官西樓房三幢,銀一韆五百六十元。實收捐款一萬四韆四百四十八元九角九分六厘(獨捐者除外),不敷銀一韆二百七十六元四厘,由款産處籌墊。此次集資改建,於十三年(1924)七月完工,共計費用三萬餘金。
民國十三年(1924)舊曆七月十五日午刻,邑廟各會首舁城隍神像齣巡未幾,大殿忽告火警。此時,燒香人眾,錠帛、元寶焚化過多,火勢熊熊,焚及堆置西隅之冥錠等物,緻成燎原。大殿完全被毀,殿內金山神像(即俗稱“坐殿城隍”)暨兩旁判官及內殿偶像,計差吏八尊,門房內內皂、內班各十餘尊,中軍四尊,三班、二班二、三十尊,馬快十餘尊等七、八十尊偶像,陰陽古鏡一麵,悉數被焚。惟殿前陰皂隸像八尊,因係石身,僅遭薰壞,間有跌倒者;殿之東首財神殿,被火焚去西首殿角;西首許真君殿及對麵打唱颱(又名奏樂颱),均焚去樓麵;大殿屋頂,本未燃及,經奮力拆除,以防蔓延。共計焚毀房屋十三、四間,寢宮幸未殃及,城隍夫人及老太爺、老太太(即城隍父母)等三尊神像,經廟祝及香火等於火熾時背負而齣,暫假樂圃閬安置,至傍晚時,仍由廟祝等將神像三尊,由後門遷迴內寢。惟城隍神像齣巡迴廟,未便由後門入內,故暫假玉清官東嶽大殿駐節。火災次日,款産處處長秦锡田、副處長瀋周及廟董毛子堅、姚子讓、姚慕蓮等,特開臨時會議,當即議決:(1)建築。擬定改建水門汀大殿,以資堅固。(2)募捐。決定組織委員會,分投勸募。估計此次損失,共約七、八萬金。
民國十五年(1925)正月,因去歲大火,金山神像被焚,身首異處,相次枯焦,故權奉神首於萬年颱上,外罩紅綢,以俾善信對其叩首焚香。
民國十四年(1925)八月,整理邑廟豫園委員會假邑廟點春堂開成立會,到會者共約三百餘人,選舉委員十五人。
民國十四年(1925)鞦,整理邑廟豫園委員會發起修整荷花池。所有池水,一律車乾,再掘深三尺。九麯橋撤除疊造,改用水泥,係十六麯,東自得意樓茶館起,西至粹華刻字社止。至十二月底,撈挖荷池、改建橋梁、鋪砌道路等一切工程,曆時三月,始告竣工。上海市公所董事會總董、董事等,會同該會主任,邀集軍警政商學各界人士,前往參觀。
民國十五年(1926)一月,南北兩市各紳商李平書、莫子經、王一亭、姚紫若、葉惠鈞、王彬彥、張效良、範迴春、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等四十餘人,為重建邑廟大殿並創辦上海市乞丐教養所事,藉北區救火會開會集議。議決重建邑廟大殿、二殿、中廳、東首財神殿、西首許真君殿等;定於陰曆二月初一日開工,限年底竣工,請久記營造廠承擔工程;其材料用鋼骨水泥,以避火災;大殿地位,按照原址口口兩間,並闢東、西太平弄兩處。至乞丐教養所地址,擬用紫微庵前公地,即日繪圖,同時進行。以上二事經費,約估十五萬元。
民國十五年(1926)五月初,上海縣知事公署頒發布告兩道,略日:“案據上海地方款産經理處總董秦锡田、副董瀋周函稱:本邑城隍廟大堂被毀年餘,迭遭兵亂,民力艱難,未遑修復。茲有黃金榮、範迴春、杜月笙、張嘯林等,倡捐巨款,商由久記營造廠承接建築工程。該廠定於五月三日開工,先行拆除舊料,輸運沙石。”
……
上海城隍廟誌(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