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年来,长株潭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试行成果转化产权激励、探索产业创新联盟搭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世界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超级杂交稻育种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为湖南和中部区域科技创新的“富矿”。究竟是什么体制要素促成长株潭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横向联合体?是什么机制激励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长株潭创新背后的体制活力与机制推力是否具有独特性、典型性?认真总结长株潭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经验,《长株潭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与体制机制优化研究》深入研究长株潭科技创新背后的体制机制性规律,既是国家对于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体制机制政策经验探索的客观要求,更是进一步推进长株潭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
作者简介
盛明科,1979年生,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首批十大智库领军人才,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效果评价研究》等4部。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国管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主要从事政府绩效管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网络舆情应急与安全等问题研究。
朱玉梅,1990年生,湖南衡阳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等8项。参与撰写《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创新研究》等著作3部。在《中国行政管理》《理论探索》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被《新华文摘》转载1篇。获湘潭大学研究生校长奖。主要从事政府绩效管理、教育科技公共服务评价研究。
目录
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破解创新体制机制难题(代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亟待政策总结与理论研究
二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自主创新来突破
三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亟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述评
一 区域自主创新及创新系统研究
二 产业组织和企业自主创新研究
三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
四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五 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及公共政策研究
六 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技术线路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线路
三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创新系统视域下“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阐释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
一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概念
二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结构
三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特征描述
一 科技创新资源聚集程度高
二 科技创新成果水平提升显著
三 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成长快
四 创新驱动辐射带动作用强
第三节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视域下“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成因分析
一 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
二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支撑
三 创新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第三章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绩效与能力实证测评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界定
二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测评的理论阐述
三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测评
一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的基本描述
二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测评体系设计
三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综合测评
第三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剖析
一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
二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三 与武汉东湖示范区、中关村示范区、苏南示范区影响因素的比较
第四节 提升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对策分析
一 加大对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的投入
二 扩大长株潭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
三 创造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第四章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因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一 国家创新能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 新常态下自主创新在国家建设中的功能
三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实践面临结构困境
第二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阐释
一 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区域自主创新活动的展开
二 以优良的环境支撑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为我国其他区域的机制创新提供结构蓝本
第三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实践的理路思考
一 从结构功能角度明确创新体制改革的公共价值
二 以系统理论引领创新体制改革的整体协调推进
三 在治理理论的视域下提升创新体制的改革绩效
第五章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体制因素与地区壁垒制约创新资源流动与共享
一 体制机制阻滞创新资源多主体间灵活流动
二 地区壁垒阻隔创新资源无缝隙整合与共享
第二节 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欠发达
一 创新投入总量不足
二 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
三 创新融资渠道单一
四 创新活动的民间资本投入匮乏
第三节 科研管理体制束缚着创新能量释放
一 人才管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偏离
二 科研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创新资源缺乏共享
三 院校分割制约了创新能量发挥
第四节 面向区域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一 政府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不足与均量不够并存
二 政府科技研发政策法规不健全
三 自主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第六章 深化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主体培育机制
一 围绕提井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二 创建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能力的多主体合作联盟
三 培育促进创新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 加快长株潭区域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一 构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二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三 建立健全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第三节 提升长株潭区域科研院所创新水平
一 构建科技人才的交流、共享及激励机制
二 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平台建设
三 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第四节 实现政府管理制度与公共政策创新
一 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二 完善自主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
三 加大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力度
第七章 长株潭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和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阐释
一 区域自主创新的界定
二 科技资源配置的界定
三 区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面向区域自主创新的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一 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
二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
三 面向区域自主创新的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科技资源配置体制的影响
二 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的制约
三 科技资源配置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面向区域自主创新的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路径
一 以区域自主创新需求为导向优化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
二 健全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支撑体系
三 优化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四 健全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监测评估机制
五 完善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配套机制
第八章 面向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研究
第一节 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
一 科技政策构成要素及政策协同的界定
二 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的结构维度
三 科技政策区域协同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功能体现
第二节 基于SWOT模型的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现状分析
一 优势: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的成效
二 劣势: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存在的不足
三 机遇: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面临的外部环境
四 挑战: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第三节 国内相关区域科技政策协同治理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 国内相关区域科技政策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二 国内相关区域科技政策协同治理的主要经验
三 国内相关区域科技政策协同治理的启示
第四节 面向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优化路径
一 构建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伙伴关系
二 完善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信息共享网络
三 健全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保障机制
第九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自主创新绩效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自主创新绩效测评模型构建与指标遴选
一 自主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
二 自主创新绩效的测评模型
三 自主创新绩效的测评方法
第二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自主创新绩效测评的实证分析
一 样本与数据选取
二 创新投入一产出测评结果分析
三 创新产出一效益测评结果分析
四 创新效率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T0bit回归分析
第三节 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自主创新绩效的建议与对策
一 创新无效城市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建议
二 创新有效城市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对策
三 高创新效率城市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路径
四 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对策
附录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
前言
一 基础和形势
二 总体发展战略
三 重点任务
四 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长株潭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与体制机制优化研究》:
二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测评体系设计
(一)测评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相结合。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与实用的基础上。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测评指标的设计与选取,既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使测评指标切实反映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客观实际情况,还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使效率测评体系适应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水平。因此,要尽可能选取含义明确、口径一致的统计指标,尽量采用现行统计制度中易得到且可以量化的统计指标,以及利用现有最新的统计资料,构建可操作性与时效性兼具的指标体系。
动态性与静态性原则相结合。动态性原则要求对评估对象的演变状态进行评价,揭示评估对象动态发展演变过程。选取具有发展动态变化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地反映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未来动态变化趋势。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既需要有反映区域自主创新活动的过程指标,也需要有能测度区域自主创新活动的现实指标,即静态指标。静态性原则要求在构建区域自主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设置能反映评估对象现实状态的指标,体现自主创新发展的静态情况。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相结合。区域自主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可以综合反映区域内自主创新整体情况,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区域自主创新投入效率阶段、区域自主创新产出效率阶段是测量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主要阶段,涉及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文化等方面。因而,对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总体情况的描述,不能单一地从经济指标分析,而应该从不同环节和不同层次构建一套覆盖面较广的指标体系。根据区域自主创新整体结构特点,从不同维度考察评估对象发展变化情况,逐个层次分析评估体系的子系统,遵循同一目标级和同一维度相一致的原则,对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子系统进行评价。
(二)测评指标体系的遴选
从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指标的“投入一产出”系统模式和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两个角度考虑,建立起与本研究主题相切合的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研究体系,主要从投入效率、产出效率两个维度来构建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指标体系。根据这两个准则层,综合考虑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权威性,设置了两个领域层和五个指标层,力求较为全面地反映现阶段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情况。
区域自主创新投入效率。区域自主创新投入效率主要涵盖了两个领域层,即人力资源投入和财力资源投入。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实施是以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基础。人力资源投入主要以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加以衡量,反映了科技活动中投入的人员数量及结构情况。科技活动人员是指在科技活动过程中,为科研结构研发提供服务的人员。R&D;人员指单位内部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是开展区域自主创新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自主创新效率的重要指标。财力资源投入主要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加以衡量,反映了区域自主创新活动中使用的经费数量及结构情况。科技经费支出额指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与科技活动有关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投入科技经费的总量,不包括产业化阶段的投入,反映了一个地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教育与培训及相关科技服务等全部科技活动的支出情况,衡量政府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一个区域政府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和科技投入力度。
……
前言/序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了全面系统部署,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实践链条和逻辑体系。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这是推进湖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内生动力,也是重塑经济空间、厚植发展优势、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五个强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长株潭区域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核心区,破解其现存的难题及疏浚相关阻滞障碍,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与绩效,激发科技创新要素活力,关键在于从体制机制层面实现改革创新,这是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亦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区域创新领域的重要体现。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长株潭区域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重大创新成果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取得了整列装载永磁牵引系统列车、可变径硬岩隧道掘进机、深海采矿设备、超级杂交水稻、异种胰岛移植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诞生了世界上首批经全基因测序出生的试管婴儿、中国首例“无癌宝宝”,建立国内第一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干细胞库。新增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26家国家级“星创天地”。长株潭区域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早在2014年,湖南省科技厅就印发了《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在探索院所转制和军民融合创新、资金管理、科技项目管理、财政资金投入等方面“先行先试”。
一是探索院所转制和军民融合创新。依托科研所转制内生培育出中联重科、南车时代、海利化工、隆平高科、红太阳光电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联重科在20年间实现了从研究院到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全球化公司的“三级跳”,开始向混合所有制经济迈进。据统计,长株潭区域72家科研机构(其中中央驻湘单位20家),目前已有39家转制为企业(其中中央驻湘单位18家)。2013年,39家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中已有l家主营业务收入过900亿元、1家过140亿元、5家过10亿元。院所转制企业成为产出成果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近五年,转制企业取得应用类科技成果3850项、转化成果2690项,产生专利4160项、应用专利2430项,制定国家标准150个,研发形成重点新产品1600个。近五年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达35%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速超过40%。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模式。2012年,省政府依托国防科技大学创立湖南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设立军民融合创新科技产业基金。株洲依托中航动力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了南方宇航非航产业园、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产业园、山河智能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军民融合产业园。
长株潭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与体制机制优化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