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西藏通史》立足史料,充分吸收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遵循“厚今不薄古”的原则,实事求是,努力探讨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编者根据西藏历史发展与祖国内地王朝更迭进程大体接近,以及元朝西藏地方纳入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辖之下以来基本相同的特点,把《西藏通史》分为“早期卷”、“吐蕃卷”(2册)、“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2册)、“民国卷”(2册)、“当代卷”(3册)8卷13册。每卷分为上下编,上编以专门论述各个时代西藏地方政治史发展脉络为主,下编集中叙述专题和制度史。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为民国卷,系全面撰述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的历史。
内容简介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以民国时期西藏政治史为主,但也尽可能地展现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及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及其特征。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第一章至第十章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史,下编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则是这一时期西藏的政教制度(包括法律、军事制度)、社会经济及制度、宗教及汉藏宗教文化交流、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西藏
第一节 辛亥革命爆发后西藏的局势及民国政府发布“五族共和”宣言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及西藏的局势
二、民国政府发布“五族共和”宣言
第二节 第一次康藏战争及民国政府与英国的交涉
一、第一次康藏战争及川滇军队的西征
二、英国干涉川滇军西征及中英交涉
第三节 达赖喇嘛返藏及民国政府宣慰西藏的新举措
一、达赖喇嘛返藏及其发布的《水牛年文告》
二、民国政府宣慰西藏的新举措
三、所谓的“藏蒙协定
第二章 西藏地方政府与西姆拉会议
第一节 西姆拉会议及其破产
一、英国策划的所谓中英藏三方面会议
二、西姆拉会议
第二节 英国与西藏地方秘密新订通商章程和私划印藏边界
一、英国与西藏地方秘密新订通商章程
二、英国与西藏地方关于藏印边界的秘密换文及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第三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与第二次康藏战争
第一节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改革的背景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措施
第二节 1917年-1918年第二次康藏战争
一、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二、康藏战争与《暂议停战退兵条件》的签订
第四章 英国催促续议藏约及民国中央政府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第一节 英国催促续议藏约与中国各阶层的坚决反对
一、1918年-1919年英国催促续议藏约
二、全国各阶层坚决反对与英国续议藏约
第二节 民国政府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一、甘肃督军奉命派遣李仲莲、朱绣等入藏
二、民国政府接待达赖喇嘛派遣的驻京堪布
第五章 1920年-1926年西藏地方政局的变化
第一节 英国派遣贝尔人藏及对西藏社会的影响
一、贝尔入藏和英国胁迫续议藏约
二、贝尔入藏对西藏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1923年-1926年西藏政局的变化
一、九世班禅离藏北上
二、西藏亲英军人集团夺权事件
第六章 西藏地方与国民政府关系的改善及其与康、青的战争
第一节 国民政府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一、国民政府派遣贡觉仲尼入藏及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成立
二、国民政府先后派遣刘曼卿、谢国梁入藏及英国的维尔使团
第二节 西藏与康、青的战争
一、大金寺与白利争产纠纷引发的西藏与康、青的战争
二、岗拖协议与青藏和约
第七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西藏地方政局
第一节 1932年-1933年的西藏政局及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
一、1932年一1933年的西藏政局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
第二节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西藏上层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
一、土丹贡培事件
二、邦达昌事件
第八章 热振活佛摄政时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节 热振活佛摄政与龙夏改革及其失败
一、热振活佛摄政
二、龙夏改革及其失败
第二节 黄慕松人藏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返藏受阻
一、黄慕松入藏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
二、九世班禅返藏受阻及英国的干涉
第三节 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及吴忠信入藏主持灵童坐床典礼
一、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及热振活佛执掌西藏政教大权
二、吴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及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正式成立
第四节 热振活佛摄政后期的西藏政局及其卸任
一、热振活佛摄政后期的西藏政局
二、热振活佛的卸任
第九章 达札活佛摄政前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节 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建中印公路和“西藏外交局”事件
一、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建中印公路
二、“西藏外交局”事件
第二节 1942年-1946年的西藏局势
一、关于使用西藏畜力运输线问题
二、英国对国民政府出兵西藏的干涉
三、美国首次派遣代表团入藏
四、英国调整对藏政策及其对西藏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觊觎、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
一、1941年前英国觊觎和蚕食“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
二、1942年后英国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及与西藏的交涉
三、印度独立前夕英国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的活动
第四节 国民政府加强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一、驻藏办事处处长沈宗濂加强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二、西藏代表参加南京国民代表大会
三、“西藏革命党”事件
四、十世班禅转世坐床
第十章 达札活佛摄政后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节 1947年的“泛亚会议
一、“慰问同盟国代表团”在印度的活动
二、1947年的“泛亚会议”及西藏代表在会上的活动
第二节 热振事件
一、林周宗事件及达札与热振矛盾的激化
二、热振事件及其后果
第三节 “西藏商务代表团”的分裂活动
一、印度独立后的对藏政策及美国对藏政策的调整
二、“西藏商务代表团”的组成
三、“西藏商务代表团”的印度之行
四、“西藏商务代表团”在内地的活动
五、“西藏商务代表团”的英美“签证”及美英之行
第四节 噶厦的反共活动与“拉萨七八事件
一、1949年的国内形势和国民政府驻藏机构
二、“冷战”格局下美国对藏政策的变化
三、噶厦的“反共活动”与“拉萨七八事件
下编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
第一节 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
一、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摄政
二、噶厦及其所属机构
三、班禅的扎什伦布寺拉章和堪布会议厅
四、官员扩大会
五、西藏职官品级制度
第二节 西藏地方各地的行政机构
一、基巧公署
二、宗谿
三、谿卡
第三节 西藏地方的军事制度
一、藏军的体制和装备
二、藏军的规章、军风、军纪和训练
三、军士的来源、军费和装备
第四节 西藏地方的法律制度
一、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治藏法律
二、西藏地方法律制度
第五节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涉藏、驻藏机构
一、蒙藏事务处(局)、蒙藏院与蒙藏委员会
二、驻藏官员和机构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经济和制度
第一节 农业与畜牧业
一、农业
二、畜牧业
第二节 手工业和商业
一、手工业及近代工业的萌芽
二、商业与交通
第三节 西藏地方与英国的贸易及其影响
一、英藏贸易的增长及其特征
二、藏印贸易的影响
第四节 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人身依附
二、土地经营方式和封建地租
三、藏北牧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营方式
四、阶级和等级制度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西藏的宗教与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 以格鲁派为主的藏传佛教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对格鲁派的整顿与改革
二、格鲁派主要寺院的整修和扩建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藏的寺院制度
一、寺院与僧官
二、寺院内部组织
三、寺院僧兵
第三节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
一、民国初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复兴及特征
二、民国后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兴盛及意义
第十四章 民国时期西藏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一、文学艺术
二、科学技术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传统的寺院教育
二、官办俗官、僧官学校和私塾
三、近代教育
四、西藏留学生
第三节 社会生活
一、谿卡农民的社会生活
二、部落牧民的社会生活
三、世俗贵族的社会生活
四、寺院僧侣的社会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藏学研究
一、研究概况
二、政治研究
三、经济研究
四、历史与地理研究
五、宗教文化与教育研究
六、文学艺术与文献研究
大事记
专有名词汉藏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地名索引
编撰说明
总后记
精彩书摘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
一、大金寺与白利争产纠纷引发的西藏与康、青的战争
自1918年川军与藏军在甘孜绒坝岔签订停战退兵条件后,川藏的局势缓和,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武装冲突。然而,由于四川及川边政局不稳,军阀混战,驻军日趋涣散,至1925年民国政府裁撤川边镇守使,以刘成勋为西康屯垦使,局势仍无起色。①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拟改西康特区为行省,任命刘文辉为川康边防总司令。次年,设西康政务委员会于康定,主持边政,又建川康防军两旅。第一旅旅长余松琳驻雅安,第二旅旅长马辅驻康定,镇抚康地。刘文辉还次第整顿、恢复西康各县,使边政稍有起色。②但是,刘文辉兼四川省主席,因川事牵掣,未得全力经营,只是维持现状,整个西康的局势仍然处于不稳定之中。
1930年6月,在西康甘孜县西的大金寺(又作达结寺、大吉寺、达吉寺等)与西南的白利乡(又作白茹、伯利等)因夺产引起纠纷,发生械斗。大金寺为格鲁派寺院,因商致富,约有僧千余人,按1918年川藏停战退兵条件,其地为川边、西藏均不驻军地区,但其倾向于西藏地方政府。白利乡原为白利土司所属,清末土司制废止,但土司仍有一定的势力。其乡有亚拉寺(又作业热寺、雅拉寺、雅纳寺等),为土司家寺,寺内住持智古活佛(或作“亚拉佛都督”、“确拥贡呷曲吉降泽”等),转世于林葱桑多家,该家族与大金寺关系密切。因亚拉寺主过去有恩于白利土司,故土司让寺主共管地方事务,并分有15户当差。1927年白利老土司卒,众迎其女孔撒土司妇承嗣为白利土司。女土司与土司所属另一寺院春则寺管家师本联合,与智古争权,双方多次发生矛盾,虽经和解,但怨隙已深。1930年初,智古终因与女土司等关系不和,遂入居大金寺(或说被逼迫入大金寺),将亚拉寺产及15户民户送与大金寺,白利不愿付给,双方因此而发生争执。大金寺诉之于甘孜县知事韩又琦,韩不受理;而白利也向县知事申诉,并要求派军队保护等,但均未得到解决。
到1930年6月18日,大金寺激进僧人遂武装攻人白利乡,强占亚拉寺,并焚烧房屋。大金寺、白利乡均诉之县知事韩又琦,韩以卸任为由,置此案而不顾,反而请驻康军队来甘防范。西康政务委员会在大金寺攻占白利乡后,急商旅长马骕,派两连康军进驻甘孜,武力调解。但条件苛刻,大金寺拒不接受,并求助于驻德格藏军德墨色代本。于是,西康政务委员会及驻康军队任命团长马成龙为“征甘先遣司令”,又率军进驻甘孜。当时,驻甘康军曾致函驻德格之藏军德墨色代本,表明康军驻甘系保护地方秩序,将秉公办理甘孜村寺纠纷,决不袒助何方,静候解决。7月8日,康军遂占据亚拉寺。此后,大金寺与驻甘康军对峙,形势紧张,虽经藏军德墨色代本、马成龙司令共同约请汉藏相关各县绅商、喇嘛头人来林葱议和,以及班禅驻康办事处的调解,但均无结果。①至8月30日,康军排长李哲生为大金寺游骑击毙。9月1日,驻甘康军遂大举进攻,收复白利,进围大金寺。此时,藏军也正式介入战争,助大金寺防守.并收复若干失地。康军久攻大金寺,不克。②由此,原本为大金寺与白利争产的“大白”小纠纷,转化为康藏的军事冲突,正式揭开了第三次康藏战争的序幕。
……
前言/序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新时代,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历史上,仅有38年的这一历史阶段一般称之为“民国时期”(1912—1949年)。本卷为《西藏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系全面撰述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的历史。
我们在编写这部《西藏通史·民国卷》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的宗旨是:
1.在尽可能收集、整理我国和英国、俄国、美国档案为主的各种文字的史料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有关的研究成果,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力图多方位地再现民国时期西藏的历史。
2.以西藏地方民国时期历史为主体,大致划分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执政、热振活佛摄政和达札活佛摄政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3.以民国时期西藏政治史为主,但也尽可能地展现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及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及其特征。体现在本卷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第一章至第十章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史,下编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则是这一时期西藏的政教制度(包括法律、军事制度)、社会经济及制度、宗教及汉藏宗教文化交流、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
民国时期只是短短的38年,然而却是西藏地方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这一历史时期西藏地方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藏族与内地汉、蒙古等族的关系,仍然是整个西藏地方历史,也是这一时期西藏地方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如前所述,本卷不能写成上述的关系史,但这种关系仍是影响和决定这一时期西藏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乃是元明以来,特别是清以来,中国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继续,是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仅从民国历届中央政府治藏政策、法律和西藏地方的法律大多沿袭清朝法律,即可窥其大概。因此,不能割断西藏历史,孤立看待民国时期的西藏历史。
其次,民国时期,从当时世界与中国的形势出发,中国正经历着艰难的近代化过程。西藏地方自辛亥革命后,在英国的支持下,曾一度与中央政府疏离,驱走中央驻藏官员和驻军,采取“两面政策”,然而在政治上始终未与中央政府完全断绝关系,双方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改善关系的接触和谈判。这就是本卷一再提到这一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不正常的关系”。而作为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尽管在国内军阀混战、列强侵侮的严重局势之下,仍然一贯以国家根本大法及各种法律,坚决维护对西藏地方的主权,坚持西藏地方为中国的一部分,并以此处理一切与西藏地方有关的事务。
在民国时期,特别是在国民政府执政时期,中央政府先后派大员入藏,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典礼,在拉萨设立派驻机构——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西藏地方政府和在内地的九世班禅也设立驻京办事处,并先后派代表参加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或代表会议,享有与中国其他省区一样的参政议政权利。特别是两千多年以来,西藏地方与内地频繁的经济、文化(包括宗教)交往,在民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割不断的纽带,是双方关系的基础。
近代以来,国外有些学者和逃亡国外的达赖集团,一直鼓吹“西藏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谬论,其中民国时期“西藏事实上是独立的”就是他们的根据之一。民国西藏地方的真实历史,无情地批驳了这种谬论。就是当时极力支持、鼓动西藏脱离中国“自治”、“独立”的英国政府,也未敢公然打出“西藏是独立国”的旗帜,而是歪曲中国对西藏地方的主权,承认或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民国后期也企图染指西藏的美国及独立后的印度等国,均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这是铁的历史事实,是任何人歪曲和篡改不了的。
第二,民国时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活动,是影响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点是,英国积极支持和扶植西藏地方上层中的亲英份子,通过各种方式,将侵略势力深入扩展到西藏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各方面;策划“中英藏三方”会议,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其印度北边的“缓冲国”,觊觎和侵占西藏东南部的门隅和察隅等地;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改善,每当中央与西藏关系有所改善时,英国总是立即采取各种手段加以阻挠和破坏,甚至通过外交方式,向民国中央政府施加压力。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冷战战略的需要出发,开始染指西藏,进行了一系列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
第三,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仍然保存着自清代以来的政教合一的体制。但是,在世界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思潮的影响下,十三世达赖喇嘛开始逐步实施改革(又称“新政”)。改革涉及政治制度、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在西藏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主动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改革。改革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但客观上具有促使西藏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性质。如在噶厦中新增加了一些办事机构,诸如藏军司令部、拉萨警察局、电信局、电报局、银行等具体实施各项近代化建设的职能部门;试办近代化的工业;注重文教事业,派遣留学生;建立和装备近代化的藏军等。这一切都是西藏社会近代化的开端,影响深远,具有进步的意义。这也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又具有明显的“两面性”(表现在与中央政府和英国的关系上)和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不仅如此,随着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对外的逐渐开放和外界接触的增多,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族解放运动思潮,在西藏一小部分知识阶层中也产生了影响,并且逐渐渗入到西藏社会的诸多方面。1934年西藏龙夏的改革,1944—1946年的“西藏革命党”事件,以及近代藏族著名学者、人文主义先驱根敦群培的思想、论著和活动等,均是这一时期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西藏社会中的反响。
第四,尽管在民国时期西藏社会出现近代化萌芽,但是其政治体制仍然是牢固的政教合一体制,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生产力落后,封建农奴制度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土地进一步集中到西藏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三大封建领主手中,他们为满足日趋腐化的生活而加重了对广大农奴的压榨。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某些改革措施,特别是扩充和武装藏军一项,清查和增加贵族、寺院的税收以为军费,自然使三大领主加重了对一般农奴的压榨。英国对西藏的经济掠夺,也加重了广大农牧民的负担。1923年九世班禅被迫北上,龙夏的改革等等,都清楚地反映出民国时期腐朽的西藏农奴制的没落。这应是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
在编写本卷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通史》编辑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经过5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但是,却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其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湾“国史馆”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西藏档案馆,以及英国国家档案馆、印度事务部档案馆等,保存了浩如烟海的有关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第一手档案资料。然而,虽经我们多方收集和整理,却因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不可能全部见到或收集到,因而影响了本书对某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认识。
其二,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历史,仅短短的38年,在此期间,西藏社会经济及作为经济基础的封建农奴制变化不大;西藏社会的上层建筑,诸如政教合一体制、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未发生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在撰写这些方面时,尽可能地凸现民国时期的变化和特点,但势必与清代后期西藏的情况有所重复,且因资料的局限,我们在研究分析民国时期西藏的经济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多利用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资料,故内容略显单薄和不足。
此外,本卷在史料的引用、辨析、评述和结论,篇章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