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度被埋没的“大家”。他的旧学修养颇深,尤其对诗文具有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英文系出身的他又兼有中国古典与西方文学两方面的学识修养。这本《驼庵诗话》是叶嘉莹教授根据20世纪40年代在辅仁大学听顾随讲课的笔记整理而出,采用中国古代的诗话体。书中涉及方面颇广,很难系统归纳作者的诗歌思想与理论。而书中对于“诗心”的强调、对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发展,近年来也都为学界关注;尤其一段段诗话文字妙论层出,许多判断都来自于作者对诗歌的强烈感受力,会给读者以很好的启发。
叶嘉莹先生根据40年代听顾随讲课的笔记整理而出,采用中国古代的诗话体,涉及古典诗词方面颇广。书中论点近年来颇受学界关注,一段段诗话文字妙论迭出,更见顾随的诗心诗意。本次重版,特邀两位学者对其进行精心修订,改正原版大量的错误,并做了很多普及性的注释工作。这使得本书面貌大大区别于过去各版,应能达到后出转精的效果。
顾随(1897-1960),字羡季,河北省清河县人,古典诗词学者、美学批评家。自30年代起,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惜其多种未刊稿在十年动乱中惨遭毁弃。后经叶嘉莹等人推动,整理出版《顾随文集》《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等书。四十多年教学生涯,门下治学突出者众多,有《驼庵学记》(三联书店,2016)可资参读。
一、总论之部
(一)
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
凡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人创作时将生命精神注入,作品即作者之表现。
凡诗可以代表一诗人整个人格者,始可称之为代表作。诗所表现是整个人格的活动。
中国后世少伟大作品,便因小我色彩过重,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一个诗人,特别是一个伟大天才的诗人,应有圣佛不度众生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精神。出发点是小我、小己,而发展到最高便是替全民族、全人类说话了。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固然人无自己不能成为生活,但不能只知自己,至少为大众,为人类,甚至为一个人也好。
人在恋爱的时候,最有诗味。从“三百篇”、楚骚及西洋《圣经·雅歌》、希腊的古诗直到现在,对恋爱还在赞美、实行。何以两性恋爱在古今中外的诗中占此一大部分?便因恋爱是不自私的,自私的人没有恋爱,有的只是兽性的冲动。何以说恋爱时不自私?便因在恋爱时都有为对方牺牲自己的准备。自私的人无论谁死都行,只要我不死。唐明皇在政治上、文学上是天才,但在恋爱上绝非天才,否则不能牺牲贵妃而独生。《长恨歌》、《长恨歌传》写唐明皇至紧要时期却牺牲了爱人,保全了自己。这是不对的。恋爱是牺牲自己为了保全别人,故恋爱是给予而非取得,是义务不是权利。
恋爱如此,整个人生亦然,要准备为别人牺牲自己,这才是最伟大的诗人。
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只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花间集》有句: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
实则“换他心为我心”、“换天下心为我心”始可。人、我之间,常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物、我之间,只知有物,忘记有我,皆不能“推”。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
一切文学的创作皆是“心的探讨”。吾国多只注意事情的演进,而不注意办事人之心的探讨,故无心的表演。其次,吾国文学中缺少“生的色彩”。生可分为生命和生活二者,吾国文学缺少活的表现、力的表现。
如何始能有“心的探讨”、“生的色彩”?此则需要有“物的认识”。既曰心的探讨,岂非自心?既曰力的表现,岂非自力?既为自心、自力,如何是物?此处最好利用佛家语“即心即物”。自己分析自己、探讨自己的心时,则“心”便成为“物”,即今所谓“对象”。
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己怎样活着而知道别人怎样活着的人。不知自心,何以能知人心?能认识自己,才能了解人生。老杜的诗是有我,然不是小我,不专指自己,自我扩大,故谓之大我。
要在诗中表现“生的色彩”。
中国自六朝以后,诗人此色彩多淡薄,近人写诗只是文辞技术功夫,不能打动人心,生的色彩才能动人。
如何能使“生的色彩”浓厚?
第一须有“生的享乐”。此非世人所谓享乐,乃施为,生的力量的活跃。生命力最活跃,心最专一。
第二须有“生的憎恨”。憎恨是不满,没有一个文学艺术家是满意于眼前的现实的,唯其不满,故有创造;创造乃生于不满,生于理想。憎恨与享乐不是两回事,最能有生的享乐,憎恨也愈大,生的色彩也愈强。有憎就有爱,没有憎的人也没有爱。
此外还要有“生的欣赏”。前二种是于生活中实行者,仅此二种未必能成为诗人,诗人在前二者外更要有生的欣赏。太实了,便写不出。不能钻入不行,能钻入不能撤出也不行。在人生战场上要七进七出。
诗之好,在于有力。有力,然:一、不可勉强(勉强便成叫嚣),不勉强即非外来的;二、不可计较。不勉强不是没力,不计较不是糊涂。一般人享权利唯恐其不多,尽义务唯恐其不少。所谓不计较只是不计算权利、义务。栽树的人不是乘凉的人,但栽树的人不计较这些,是“傻”,但是伟大。有力而不勉强、不计较,这样不但是自我扩大,而且是自我消灭。
文人是自我中心,由自我中心至自我扩大至自我消灭,这就是美,这就是诗。否则但写风花雪月、美丽字眼,仍不是诗。
文人,特别是诗人,自我中心。人说话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一个诗人写诗也有个范围,只是这个范围并非别人给他划出。试将其全集所用名词录出来,如夕阳、残阳、斜日、晚日……可见其不说什么,爱说什么,其所用词语范围之大小,其中皆不离“我”。黄山谷不好说女性,工部、退之、山谷,—系统;义山、韩偓便不然。义山、韩偓,唐代唯美派诗人,不但写女性写得好,即其诗的精神也近女性。杜、韩、黄便适当其反,是男性的。美的花,山谷也不以美女比,而比美男子。由此归纳可考察其生活范围,他只在范围中活动,还是有一个center,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的路径有两种:一、吸纳的,二、放射的。如厅堂中悬一盏灯,光彩照到处即为光明,光所不及处便是黑暗,愈近愈明,愈远愈暗。
吸纳——静;放射——动。
一个诗人的诗也有时是吸纳,有时是放射。王摩诘五律《秋夜独坐》是吸纳的: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所闻所见岂非外物?但诗是向内的,老杜没这种感受。而王维《观猎》一首像老杜,是向外的,好: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岂止不弱,简直壮极了。此诗“横”得像老杜,但老杜的音节不能像摩诘这么调和,老杜放射,向外,而有时生硬。老杜写得了这么“横”,写不了这么调和;别人能写得调和,写不了这么“横”。老杜诗偏于放射,义山学杜最有功夫,但又绝不相同者,杜的自我中心是放射的,动的;义山的自我中心是吸纳的,静的。老杜,向外,壮美;义山,向内,优美。
《驼庵诗话[修订本]》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初读时,我甚至以为自己在读一本散文集,因为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温润和富有感情。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诗歌时,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分析层面,而是更侧重于从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背景去理解。他会将每一首诗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让我们看到诗歌是如何与社会、与人生息息相关的。 书中对于一些传统解读的颠覆,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不盲从前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并且言之有物。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如今的阅读环境中尤为可贵。 我还发现,作者的选诗眼光独到,他所挑选的诗歌,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作品。他能够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解读,展现出古典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驼庵诗话[修订本]》让我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远不止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与我分享他对诗歌的独特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带来的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感受。
评分初次翻开《驼庵诗话[修订本]》,就被其质朴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阅读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内容同样是如此的真诚而动人。这不是一本堆砌辞藻的评论集,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将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用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者对于诗歌的解读,常常是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开始,然后层层深入,最终揭示出诗歌背后宏大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他善于抓住诗歌中最具特色、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并加以细致的描摹。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精彩的分析时,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复咀嚼,体会其中的韵味。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谈论诗歌时,很少使用那种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阐述。这使得我对一些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就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诗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波澜。 此外,书中对于诗歌的选材也十分考究。作者似乎总是能选到那些既有代表性,又能引发读者共鸣的诗篇。每一个篇章都像是精心挑选的珍珠,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绚丽的诗歌画卷。我甚至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构思画面,将文字转化为具象的景象。 《驼庵诗话[修订本]》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学会了更加关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蕴。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书,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它。
评分这本《驼庵诗话[修订本]》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书页泛黄,墨迹清雅,仿佛能感受到时光在指尖流淌。我并非专业的诗词鉴赏家,但书中的内容却深深吸引了我。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那些古老的诗篇重新展现在我眼前。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解读,更像是引领我进入了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孤寂与豪情。 每一首诗,在作者的笔下都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我常常会被那些看似寻常的词句所打动,原来它们承载着如此深沉的情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意象。书中对诗歌意境的描绘,既有宏大的山河壮丽,也有细腻的儿女情长,仿佛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诗歌背后典故和历史背景的阐释,这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温柔的长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诗歌的往事。他从不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循循善诱,用他独特的视角,引导我一步步去发现诗歌的美。这种阅读体验是如此的沉浸,我常常会放下书,独自回味,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诗意盎然的时代,与古人一同感受文字的温度。 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诗歌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通过《驼庵诗话[修订本]》,我学会了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如何用更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更细腻的心去感受情感。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更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惊喜和可能。 总而言之,《驼庵诗话[修订本]》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历史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诗歌,或者希望在忙碌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与思考的读者。它一定会成为你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员。
评分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驼庵诗话[修订本]》,实在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稍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诗歌的解读往往存在一定的门槛,但这本书的风格却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老朋友在分享他多年的心得体会。 作者的解读方式非常独到,他并非简单地分析字词句,而是善于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我特别欣赏他对诗人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考证,这使得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时代意义和作者的创作初衷。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就能看到诗人生于那个时代,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这种代入感非常强。 这本书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特点,就是它不回避诗歌中的争议和不同解读。作者会引用一些不同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更渴望理解“为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被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精妙的语言所吸引。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将复杂的诗歌意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即使是不太了解诗歌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在我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学问。 《驼庵诗话[修订本]》让我重新认识了古典诗歌的魅力,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与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让我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共鸣。我会把它推荐给所有希望拓宽阅读视野,感受中国古典文学魅力的朋友们。
评分拿到《驼庵诗话[修订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诗歌鉴赏类书籍那样,过于注重理论和分析,反而更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 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带着一种洗练而有力的质感。他在解读诗歌时,总能一针见血地抓住核心,并且用一种非常概括而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常常觉得,他笔下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堪称一绝。他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妙情感,并将它们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对诗歌中“空灵”和“留白”的解读,这让我明白了诗歌为何能够如此触动人心,因为它总是在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这本书的结构也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按照朝代或诗人来划分,而是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呈现。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自由,也更容易发现不同诗歌之间的联系和异同。我甚至会跳跃着阅读,然后又回到前面,反复品味。 《驼庵诗话[修订本]》让我深刻体会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凝聚和思想的升华。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诗歌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风景。我一定会将它作为一本珍藏,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
评分书质量好
评分打折购入 商品未拆 京东物流很快
评分大神顾随的书,看不懂也要收藏
评分好书不贵,京东购书有实惠。
评分物流很快,书籍很好,很喜欢!
评分物流很快,书籍很好,很喜欢!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买书一直信赖京东,速度快
评分包装的好,书的质量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