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政治經濟學的現代應用:産業協同發展理論實踐與創新》圍繞産業協同發展展開論述。三次産業協同帶動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一個重大命題,通過推進三次産業的結構調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經濟的內生增長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提高最終消費在國民經濟的比重,保持經濟“穩中求進”。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主要力量是創新,在這一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動力的發展階段,藉鑒美日韓等國成功的科技發展模式,上海、江蘇、廣東等先進地區探索齣瞭各具特色的産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成功路徑,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遼寜省,西部地區的成都、重慶等城市也進行瞭探索性的實踐,取得瞭許多成功經驗。
作者簡介
田敏,教授,博士後,四川省海外高層次留學人纔,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現為西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訪問學者,2016年6月獲“四川省海外高層次留學人纔”身份認定,2013年5月獲四川省第十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四川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西南財經大學産業經濟學專業博士並獲博士學位。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傢,四川省科學技術奬評審專傢,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委員會專傢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嚮:産業經濟,綠色城市經濟與管理,戰略管理。
“培育四川省特色小城鎮研究”入選2016年四川省政務調研成果選編,“旅遊目的地規劃建設標準研究與示範”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奬,“房地産産業化發展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奬。先後主持國傢留學基金委項目“城市産業布局和區域空間分布協調發展研究”,博士後流動站基金項目“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機理研究”,教育部專項基金項目“經濟發展中城鄉生態格差與經濟發展的共贏模式研究”,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四川省産學研協同創新驅動産業轉型升級研究”,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項目“特色小鎮建設中的‘互聯網+’新經濟平颱發展研究”和“兩化互動城鄉統籌推進我省重點小城鎮建設研究”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並被CSSCI收錄和EI檢索。
內頁插圖
目錄
摘要
1 導論
1.1 選題背景和意義
1.2 研究思路及創新點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及創新點
1.3 相關範疇界定
1.3.1 對經濟發展方式概念的界定
1.3.2 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內涵的理解
1.3.3 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內涵與外延
2 政治經濟學相關理論及其現代運用
2.1 政治經濟學理論綜述
2.1.1 古典政治經濟學及馬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貢獻
2.1.2 新政治經濟學
2.2 豐富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剋思主義
2.3 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論綜述
2.4 産業協同帶動的理論綜述
2.5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5.1 新常態下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大創新和根本舉措
2.5.2 為世界經濟走齣發展睏境提供瞭中國方案和範式
2.5.3 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成果
2.5.4 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認識
3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相關關係分析
3.1 內生增長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3.2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3.3 三次産業協同帶動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
3.4 三次産業協同融閤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方嚮
3.5 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模式推進産業融閤
4 三次産業協同帶動內在機理分析
4.1 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結構條件:産業關聯
4.2 産業協同帶動的微觀機理之一:行業內的競爭性效應
4.3 産業協同帶動的微觀機理之二:産業問的溢齣和波及效應
4.4 産業協同帶動的産業經濟學機理: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
4.5 對産業協同帶動機製的協同學解釋:融閤和自組織機製
4.5.1 産業融閤
4.5.2 自組織
4.5.3 耗散結構理論對産業帶動演進的分析
5 産業協同帶動影響因素分析
5.1 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5.2 對人口結構和人力資本作用的考察
5.3 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的貢獻率
5.4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帶動
5.5 産業政策和市場規製的作用
6 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時間序列進程探討
6.1 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動態過程和實質
6.1.1 理論模型
6.1.2 我國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動態過程
6.2 經濟發展的時序錶現為先導産業和特色優勢産業更替
6.2.1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先導性和區域根植性推進特色優勢産業發展
6.2.2 豐導産業選擇及相關製約因素
6.2.3 我國主導産業演進過程
6.3 三次産業協同融閤:信息化條件下的産業關聯方式擴展-
6.3.1 工業化初期産業體係結構形態
6.3.2 工業化中期現代産業體係結構形態
6.3.3 後工業化時期多維立體創新型結構形態
7 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空間展開過程探討
7.1 我國産業空間展開曆程
7.1.1 均衡發展戰略
7.1.2 以效益為中心的非均衡發展戰略
7.1.3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7.1.4 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
7.1.5 中部崛起戰略
7.1.6 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7.1.7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7.2 産業集聚:價值鏈和産業鏈的深化和拓展
7.2.1 價值鏈下的專業化分工是産業集聚的內在動力
7.2.2 完整的産業鏈推動産業集聚,並帶來外部性
7.3 産業轉移:動態比較優勢和要素流動的結果
7.3.1 專業化生産産生區域間的溢齣效應
7.3.2 行業溢齣和互動促進産業轉移
7.3.3 我國産業轉移實踐
7.4 三次産業協同帶動在不同地理空間形態不同
8 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製度保障研究
8.1 産業協同帶動對現行政策的挑戰
8.1.1 現行政策對産業發展監管不足,城鄉一體化方嚮和路徑指導性有待強化
8.1.2 産業聯動力不強,小城鎮在城鄉協調中的紐帶作用較薄弱
8.1.3 現行政策與各地政府執行矛盾
8.2 對促進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的政策調整的構想
8.2.1 中央與地方政府政策相輔相成,加大農村各項製度改革
8.2.2 監管與放鬆管製相結閤,完善經濟體製
8.2.3 完善三次産業分類法及相應的政策法規
8.2.4 不斷完善與産業發展階段相配套的政策
8.2.5 推進信息化建設
8.3 政府在推動三次産業協同帶動中的角色和作用
9 統籌城鄉綜閤配套改革試驗區三次産業協同帶動實踐
9.1 試驗區行政區劃下三次産業分析
9.1.1 成都、重慶地區三次産業現狀
9.1.2 成都、重慶地區各子區域三次産業現狀
9.1.3 成都、重慶地區三次産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9.1.4 成都、重慶地區各次産業組織分析
9.2 試驗區經濟區劃下三次産業分析一
9.2.1 試驗區各子區域三次産業發展現狀
9.2.2 試驗區三次産業問的比例關係
9.2.3 試驗區各子區域的産業關聯
9.3 實驗區三次産業協同帶動實現路徑——以成都市為例
9.3.1 加強成都市周邊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經濟發展環境
9.3.2 進一步調整成都市農業産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9.3.3 優化産業布局,提高支柱産業的投資力度
9.3.4 大力發展第三産業,推動成都市産業結構閤理化
9.4 我國三次産業協同帶動經濟發展模式實踐總結-
9.4.1 中心城市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模式
9.4.2 區域性中心大城市發展總部——加工製造業
9.4.3 專業鎮發展模式
9.4.4 現代農業引領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10 四川省城市群經濟實力實踐分析
10.1 城鎮的宏觀區域布局要求中小城市融人城市群中
10.2 城市群經濟實力評價體係構建
10.2.1 指標的選取
10.2.2 評價方法的確定
10.2.3 指標選取的過程
10.3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經濟實力分析
10.3.1 經濟發展水平
10.3.2 經濟發展質量
10.3.3 三大産業狀況
10.3.4 三大需求
10.3.5 城鎮化水平和城鄉居民收入
10.4 四大城市群存在的問題
10.4.1 城市群間經濟實力懸殊,難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
10.4.2 城市群內規模等級不完善
10.4.3 産業結構還需調整
10.5 提升城市群綜閤經濟實力
10.5.1 進一步明確總的發展思路,全域謀劃、頂層設計
10.5.2 培育以中小城市為空間載體的經濟增長點
10.5.3 強化産業支撐,引導差彆競爭,加強創新閤作機製建設
11 産業協同發展創新——宜居社區關鍵要素的培育和發展
11.1 宜居社區的提齣及內涵
11.2 國內外宜居社區關鍵要素比較分析
11.2.1 美國小鎮社區的精明增長開發模式
11.2.2 美國“社區經濟發展(CED)”模型
11.2.3 國傢科技支撐計劃對宜居社區指標體係的構建
11.2.4 西雅圖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
11.3 培育和發展體現時代特徵的宜居社區關鍵要素
11.3.1 宜居社區評價關鍵要素選取及指標體係的設計思想
11.3.2 宜居社區評價基礎信息模型及說明
11.4 進一步的思考
12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政治經濟學的現代應用:産業協同發展理論實踐與創新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