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转基因和我们——遗传科学的历史和真相

基因、转基因和我们——遗传科学的历史和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定干  著
图书标签:
  • 基因
  • 转基因
  • 遗传学
  • 科学史
  • 生物技术
  • 基因工程
  • 生命科学
  • 科普
  • 遗传
  • 真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9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0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36
字数:10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转基因话题关注者

转基因是福不是祸

揭露“转基因致癌”伪科学风波始末

神奇的横向基因传递

DNA特征分析的神奇妙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遗传科学的科普书,通俗地介绍了遗传、基因和基因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特别对近年来公众关心的“转基因”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说明了事实真相。内容翔实可靠,易读易懂,可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基因和转基因以及遗传(基因)科学,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这些科学知识。

作为一位退休的研究基因的科学家,本书作者希望此书在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击和消除伪科学在群众中的恶劣影响方面,能做出微薄的贡献。


作者简介

刘定干,男,1952年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资深研究员、博导(已退休),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 九三学社社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3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常务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是肿瘤分子生物学,重点为抗癌核酸调控元件、抗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癌的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等奖

目录

第一章“转基因”:福兮?祸兮?



一、“转基因大豆吃不得”吗/1

二、谣言的源头:欧洲的“转基因致癌”伪科学风波始末/2

三、基因和转基因是什么/7


第二章遗传规律的发现


一、人类对遗传现象的利用和研究/11

二、孟德尔对植物杂交的研究结果:孟德尔定律/14

三、DNA的发现/16


第三章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一、X射线晶体学和DNA的结构/21

二、DNA测序/25

三、染色体和细胞分裂/28

有丝分裂/29

减数分裂/30

四、染色体、基因和DNA/32

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发现/32

昆虫遗传学和摩尔根团队/33

五、DNA的复制及其精确度/37

六、遗传密码与蛋白质合成/40

自然界的“密电码”——遗传密码/40

核糖核酸和核糖体/41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概要/43

DNA和RNA病毒:生命的边沿/45


第四章基因突变、癌变和核事故


一、基因突变和遗传/48

二、突变的种类和原因/50

生物因素引起的突变/50

化学因素引起的突变/51

物理因素引起的突变/53

三、放射性污染事故/55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爆炸事故/55

福岛第一核电厂放射性泄漏事故/56

美国研制原子弹时的放射线致死事故/58

四、基因突变在生产中的应用/61


第五章自然界的转基因现象和物种进化


一、玉米基因的转位:转座基因的发现/63

二、细菌和无脊椎动物中的横向基因传递/65

“超级细菌”/65

沃尔巴克体和衣原体/66

鞭毛虫/67

三、动物中的横向基因传递/68

线虫/68

节肢动物和鱼类/70

四、植物和微生物中的横向基因传递/71

原叶绿素氧化还原酶/71

植物基因通过直接接触转入细菌/72

T-DNA/72

被子植物向裸子植物的横向基因传递/73

五、嫁接——细胞DNA和叶绿体在接穗和砧木间的横向传递/73

六、人体中的横向基因传递/76

七、横向基因传递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获得性的遗传/77


第六章转基因研究:创造新物种以满足人类需要


一、人工转基因的目的:创造具有人类需要特性的新物种/81

二、分子遗传学和限制性内切酶:回文结构/83

三、基因工程技术:分子克隆/87

用基因工程技术建造人工蛋白质/87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抗生素抗性的利用/89

细菌的感受态和DNA转化、分子克隆/90

四、转基因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91

五、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转基因研究及其面临的问题/93

转入什么样的基因:要转入基因的选择问题/93

转基因作物长期栽培会有什么变化:转基因作物的“转归”

问题/94

转入转基因食物中的外源基因会转到人体内吗:转基因

对人的“危害”问题/95


第七章遗传病解密


一、基因、等位基因和遗传病/98

二、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99

表型/99

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100

三、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101

单基因遗传病/101

多基因遗传病/103

四、遗传病的治疗和预防问题/104

遗传病的中西医治疗/104

遗传病的预防问题/105


第八章聚合酶链式反应


一、DNA聚合酶和引物/108

二、人工扩增DNA:聚合酶链式反应的诞生/109

三、PCR的用途/112

四、PCR实验:扩增哪个DNA片段/113

引物的重要性/113

PCR的步骤/114

PCR的自动化和多样化/116

引物的设计/117

PCR实验的注意事项/119


第九章DNA特征分析和亲子鉴定


一、DNA特征和DNA多态性/122

二、DNA特征分析的应用/124

鉴定个体/124

亲子鉴定/125

三、采用其他DNA基因座的DNA特征分析/125

Y染色体分析和杰斐逊丑闻/126

线粒体DNA特征分析和真假俄国公主/127

四、做DNA特征分析要注意什么/128


第十章DNA分析和法医昆虫学


一、昆虫和刑事案件侦破/130

二、对食尸昆虫种属的DNA鉴定/130

三、昆虫作为现场“人”证——吸血昆虫体内的人DNA/131

四、利用嗜尸昆虫推定死亡时间和DNA分子鉴定/133


结束语/136


前言/序言

为什么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都有一个头和四条肢体?为什么树木能用绿色的叶子从太阳光吸收能量,而我们却不能?为什么蛇和蚯蚓只有身子而没有腿?为什么池塘里有许多用眼睛都看不见的小虫等微生物,还能把水搞脏弄臭?为什么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有各自独有的形状、色彩、大小、活动特性、生活地点、身体结构、寿命等特征?

读者看到这些问题也许会觉得好笑,这些不都是大家天天都看见的,不是“就该如此”吗?还有什么可稀奇的呢?

的确是这样。我们对于天天见到的许多现象,往往会“习惯成自然”,把它们看成“没有什么可奇怪”,而不去想想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这里面还有什么奥秘。但是,有一些人却把提出和解决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他们就是科学家。

让我们用科学家的眼光来看看刚才的问题。

科学家们发现,生物体内有一种能控制那些特征的东西叫“基因”。“基因”就是细胞核里的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生物分子的一段;这种奇特的分子是各种生物一切特征的“设计图”和“样板”。因此,对于上面那些“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所有生物都拥有自己种属特有的一大群基因,这些基因确定了各种生物的特征,并且使所有物种能代代相传。

因此,在这本小书里,笔者要给大家讲讲基因的故事:详细地说说基因究竟是什么,基因是怎样被发现的,基因的遗传规律是什么,我们和其他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遗传到下一代的,研究基因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基因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什么样的阻碍,等等。还要回答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研究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希望大家能感兴趣,更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积极投身于基因科学研究的队伍中去。


编著者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所提及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星际拓荒者:远征奥德赛》 宇宙的边界,人类的抉择 作者:亚历山大·冯·赫尔曼 译者:林语溪 出版时间:2024年秋季 --- 卷首语:寂静的呼唤 在人类仰望星空数千年之后,我们终于不再满足于漂浮在地球这颗蓝色弹珠上的想象。技术奇迹将我们推向了太阳系的边缘,但真正的挑战——跨越无尽的黑暗、抵达未知的彼岸——才刚刚开始。本书并非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部基于未来可能性推演的纪实性研究,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大规模、最耗费资源的跨星系探索项目:“奥德赛计划”的起源、实施及其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星际拓荒者:远征奥德赛》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资源枯竭、气候剧变,以及对“第二家园”的迫切需求。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主义的颂歌,而是对宏大工程背后的人性、伦理困境和工程学的极致考验的冷静审视。 --- 第一部分:地球的黄昏与星辰的黎明 解析:人类文明的“大撤退”驱动力 本书开篇追溯了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地球环境的急剧恶化如何迫使全球精英阶层启动了“奥德赛计划”。我们详细考察了“熔炉效应”——由不可逆转的气候反馈回路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崩溃——如何将人类的生存预期压缩至百年之内。 资源的极限与循环经济的失败: 探讨了铱、稀土等关键资源的枯竭如何扼杀了现有的能源和制造体系,以及在新体系下,对地外小行星带资源的依赖性如何成为跨星际旅行的首要技术驱动力。 “阿卡迪亚”理论的兴起: 介绍了在社会动荡中,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的“必要性流散”理论,该理论认为,文明的延续必须依赖于分散化,即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为庞大且不计成本的星舰建造提供了道德和政治上的基础。 核心聚焦: 我们审视了2150年通过的《星际迁移法案》,该法案如何重新定义了国籍、人权,以及“公民责任”的概念,尤其是在一个精英阶层被优先挑选、普通民众被留在“维持区”的背景下。 --- 第二部分:巨舰的诞生——“方舟”工程的物理学与社会学 “奥德赛计划”的核心是建造四艘巨型世代飞船——“方舟”级星际殖民舰。本书用大量篇幅揭示了这些工程奇迹背后的艰辛与争议。 1. 推进系统的突破与代价 我们深入解析了“零点能驱动器”(ZED)的原理及其对传统火箭推进的颠覆。然而,ZED的部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对地球磁场稳定的轻微干扰,以及对船上生态系统关键微生物群落的潜在破坏。 “黑箱测试”的伦理争议: 揭露了第一艘方舟“黎明号”在最终试航中,船上第一代拓荒者(并非自愿者,而是通过严格的基因和心理筛选体系选拔出的“稳定载体”)所承受的极端环境压力,以及数据泄露引发的全球性抗议。 2. 封闭生态系统的平衡艺术 本书详尽描绘了飞船内部的“生物圈 3.0”设计。这不是简单的温室,而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循环的人造行星模型。 “苔藓与机械的共生”: 探讨了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以及维持数万人在密闭空间中数百年所需的心智健康维护技术。重点关注了“记忆存档与植入程序”,以确保信息不会在代际传递中丢失或扭曲。 --- 第三部分:遥远的航行——时间、距离与身份危机 当飞船以接近光速的百分之七十航行时,时间膨胀效应成为最大的哲学挑战。 1. 代际飞船的社会结构演变 在漫长的旅程中,第一代拓荒者会衰老死亡,他们的后代将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成长——一个由金属墙壁和人造光源构成的微观宇宙。 “轨道主权”的形成: 探讨了在缺乏外部参照系的情况下,飞船内部的等级制度如何固化甚至极端化。出现了“原初血脉”与“新生代”之间的文化隔阂。新生代对地球的记忆是抽象的、通过数据库获取的,而原初血脉则坚守着“旧世界”的规范。 “航行休眠”的局限性: 详细比较了主动休眠技术(Cryo-Stasis)与低速世代飞行的优劣,特别是针对休眠技术在长达二百年时间尺度上难以保证生物体完整性的技术瓶颈。 2. 信号延迟与“孤立的文明” 与地球的通讯延迟是巨大的,数十年间的通讯往返使得地球对飞船的控制权彻底丧失。 信息黑洞: 当“方舟”驶入特定星系臂后,与地球的最后一次清晰通讯记录显示,地球文明自身也进入了一个高度保守和信息隔离的阶段。这本书探讨了殖民者如何应对这种“被遗弃”的现实,以及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道德和法律体系,不再受地球宪章的约束。 --- 第四部分:目标降临——对“新伊甸”的初步考察 经过漫长的旅程,首批抵达目标星系——“开普勒-186f 衍生星系”——的“方舟”号,开始了侦察阶段。 环境适应与生物圈的冲突: 尽管目标行星理论上宜居,但其独特的微生物群落与飞船上携带的地球生物圈之间产生了剧烈的、不可预见的化学反应。本书记录了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如何在首次着陆尝试中,仅仅是为了避免生物灭绝而被迫进行的环境改造。 “静默协议”的终结: 描述了当拓荒者第一次向地球发出胜利信息时,却未收到任何回复。这种终极的孤独感,是如何转化为对新世界的坚韧和排他性的决心。 --- 结语:拓荒者的遗产 《星际拓荒者:远征奥德赛》并非以一个圆满的结局收尾。它以严谨的笔触勾勒出人类为了生存所付出的难以估量的代价:文化断裂、身份重塑,以及对一个我们再也无法回归的故乡的集体哀悼。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我们思考:当“家园”的概念从一个星球变成一艘船、一代人的记忆时,我们究竟在继承什么,又在抛弃什么? 这是一部对人类生存意志的深刻文献,也是对未来星际旅行伦理的预警。 --- 读者群体推荐: 对未来学、太空探索史和系统工程学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社会学、伦理学在极端环境下的演变的研究人员。 热爱硬科幻和基于科学推演的宏大叙事的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基因、转基因和我们》这本书,着实让我开了眼界。我一直对科学进展,尤其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事情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那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都会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作者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从基因的发现讲起,娓娓道来。我以前只知道DNA,以为它就是生命的蓝图,但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基因是如何运作,它们如何决定我们的特征,以及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它们如何塑造了整个生命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讲述遗传学发展历史的部分,那些科学家们前仆后继的探索过程,充满了智慧和毅力,也让我对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伟大有了更深的体会。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联想到自己,也联想到身边的人,原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如此复杂而精妙的遗传信息,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存在。这本书让我不再对遗传学感到陌生和遥远,而是感觉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神秘又迷人的色彩。

评分

拿起《基因、转基因和我们》,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想看看作者怎么把“基因”和“转基因”这种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的东西讲明白。结果,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故事,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我一直觉得“转基因”听起来有点“非自然”,好像在人为地改变生命,但读完这本书,我对这个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转基因技术是如何通过改变基因来实现特定的目标,比如让作物抵抗病虫害,或者提高营养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转基因技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如食物短缺和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描述,这让我看到了科学进步带来的希望。当然,书中也提到了相关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并没有一味地鼓吹,而是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这本书让我觉得,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应该对新科技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去了解它的原理、它的应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

《基因、转基因和我们》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生命科学领域一直抱持着好奇心,但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它以一种极其清晰、富有逻辑的方式,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基因和转基因技术的完整认知框架。我之前对“基因”的理解,大多来自于零散的科普文章,显得碎片化且不够系统。这本书从基因的最基本单位出发,详细阐述了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体和物种层面发挥作用。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将这些理论知识与人类探索遗传科学的历史紧密结合。那些关于早期遗传学研究的片段,以及科学家们在解开基因之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突破,都充满了故事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我逐渐理解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基因科学,是无数代科学家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基因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让我觉得,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伟大的探索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类对生命科学充满疑虑但又迫切想了解真相的普通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转基因”这个词汇保持着警惕,媒体上的信息往往充斥着争议和片面之词,让人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而《基因、转基因和我们》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回避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讨论,反而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科学背景下进行解读。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转基因技术在解决粮食危机、提高作物产量、甚至研发新型药物方面的潜力。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担忧和疑虑,并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回应。这种平衡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转基因,而不是被情绪化的信息所裹挟。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探索、验证和改进,而转基因技术也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基因”的理解仅停留在生物课本上的模糊概念,认为它就是决定一个人长什么样子的某种东西。但《基因、转基因和我们》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基因、转基因和我们》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深奥的遗传学知识,用最生动、最形象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它不仅仅是关于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更是关于人类如何一步步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我被作者对科学史的梳理所吸引,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再到后来的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技术,每一个里程碑都伴随着无数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的闪光。我读到那些关于基因的“真相”,不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决心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基因不仅仅是遗传物质,更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密码,它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也驱动着生命不断向前演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