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国际持续关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大形势下,行业减排方法学及技术实施路线图一直是其中一个国际热点问题。早在2005年6月,由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六国商定成立的“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组织,就成立了包含钢铁、水泥、制铝、发电和输电等在内的八个工作组,重点推进主要工业和能源供给行业的减排方法和技术方案。国际铝业协会、国际钢铁协会、国际可持续发展商会、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等国际行业协会(组织)也对铝、钢铁、水泥、石油等先后制定了全球范围的行业减排框架。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发展中,航空航海行业也曾率先开展了行业减排行动。低碳技术是实施行业减排行动的关键支撑。低碳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应用已是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许多发达国家更是将其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刺激经济复苏、占据经济制高点和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2015年12月12日,具有历史性转折点的《巴黎协定》获得通过,一个具有普遍约束力、公平、灵活且持久的国际协定形成,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为全球经济实现低碳、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转型创造了新的环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加快促进工业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参与国际行业减排公约的谈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实现对外承诺的2030年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递交了中国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重申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排放峰值,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了《巴黎协定》,表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抵御全球变暖、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行业减排路径与低碳发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我国重点行业的低碳发展路线图,重点介绍国内外行业减排现状与趋势,选择了电力、钢铁、水泥、石油、电解铝、生物质燃气、交通及建筑八个行业,分析了各行业低碳发展潜力和减排成本,提出了各行业低碳发展的实施机制。下篇主要介绍了各行业中成功的低碳技术集成案例,包括了集成模式介绍、示范案例及效果以及推广应用情况等信息,为行业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提供借鉴。上篇共包括八章。第一章系统梳理国际上行业减排方法,以及其在世界各地区及国际机构中的发展情况;第二章重点阐述了我国行业低碳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了重大低碳发展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和趋势;第三章介绍了国际上行业低碳标准现状及其在减排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章评估了我国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现状,针对行业特点分析未来的减排难点;第五章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国际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梳理了各行业主要的减排技术及其潜力;第六章、第七章重点介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构建的行业减排潜力分析和减排成本评估的模型方法学,运用自主开发的模型定量化地评估了各行业多情景下的减排潜力及其相应的减排成本,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提出了减排路线图;第八章考虑了行业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需求,筛选了优先引进的技术清单,提出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国产化的机制建议。下篇为第九章至第十四章,重点选取煤电、钢铁、水泥、化工、交通、建筑六个行业,调研分析了关键低碳技术的关联性和集成示范工程,形成了行业低碳技术集成与示范的36个模式。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行业低碳发展之路
一、行业低碳发展形势
二、产业低碳化的手段
三、行业低碳发展展望
上篇 重点行业减排及低碳发展路径
第一章 行业减排方法国别分析
一、行业减排方法的提出
二、行业减排方法分类
三、国外行业减排方法综述
四、国际行业减排方法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我国行业低碳发展的方法与趋势
一、我国行业低碳发展的方法
二、行业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
三、行业低碳发展的重大政策分析
四、我国行业减排方法同国外的比较
第三章 国际行业低碳标准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现有低碳标准的主要特点
二、国际低碳标准对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三、我国与国际低碳标准体系上的差异分析
四、国际低碳标准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第四章 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与减排难点
一、重点行业排放总量评估
二、电力行业排放现状及特征
三、石油行业排放现状及特征
下篇 行业典型低碳技术集成模式
第九章 燃煤发电行业低碳技术集成模式
一、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技术集成模式
二、超超临界+广义回热发电技术集成模式
三、超超临界发电+CCU/CCS技术集成模式
四、燃气发电+CCU/CCS技术集成模式
五、燃气发电+低温省煤器技术集成模式
六、热电联产项目梯级利用+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集成模式
第十章 水泥行业低碳技术集成模式
一、水泥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生产自动控制技术集成模式
二、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或污水污泥)与富氧燃烧技术集成模式
三、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或污水污泥)与生产自动控制技术集成模式
四、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或污水污泥)、旁路放风、余热发电技术集成模式
五、水泥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集成模式
六、两挡短窑、高效分解炉、第四代篦冷机及大推力燃烧器技术集成模式
第十一章 化工行业低碳技术集成模式
一、双低压醇氨联产技术集成模式
二、电石节能减排技术集成模式
三、煤制烯烃技术集成模式
四、煤间接制油技术集成模式
五、含烃尾气回收技术集成模式
六、油气回收技术集成模式
第十二章 钢铁行业低碳技术集成模式
一、钢渣处理与余热回收技术集成模式
二、焦化中低温烟气余热利用及煤调湿技术集成模式
三、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集成模式(蒸汽螺杆串级ORC螺杆膨胀发电)
四、钢铁联合企业“一罐到底”技术集成模式
五、转底炉处理钢厂固体废物技术集成模式
前言/序言
在国际持续关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大形势下,行业减排方法学及技术实施路线图一直是其中一个国际热点问题。早在2005年6月,由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六国商定成立的“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组织,就成立了包含钢铁、水泥、制铝、发电和输电等在内的八个工作组,重点推进主要工业和能源供给行业的减排方法和技术方案。国际铝业协会、国际钢铁协会、国际可持续发展商会、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等国际行业协会(组织)也对铝、钢铁、水泥、石油等先后制定了全球范围的行业减排框架。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发展中,航空航海行业也曾率先开展了行业减排行动。低碳技术是实施行业减排行动的关键支撑。低碳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应用已是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许多发达国家更是将其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刺激经济复苏、占据经济制高点和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2015年12月12日,具有历史性转折点的《巴黎协定》获得通过,一个具有普遍约束力、公平、灵活且持久的国际协定形成,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为全球经济实现低碳、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转型创造了新的环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当前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加快促进工业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参与国际行业减排公约的谈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实现对外承诺的2030年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递交了中国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重申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排放峰值,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了《巴黎协定》,表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抵御全球变暖、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我国重点行业的低碳发展路线图,重点介绍国内外行业减排现状与趋势,选择了电力、钢铁、水泥、石油、电解铝、生物质燃气、交通及建筑八个行业,分析了各行业低碳发展潜力和减排成本,提出了各行业低碳发展的实施机制。下篇主要介绍了各行业中成功的低碳技术集成案例,包括了集成模式介绍、示范案例及效果以及推广应用情况等信息,为行业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提供借鉴。上篇共包括八章。第一章系统梳理国际上行业减排方法,以及其在世界各地区及国际机构中的发展情况;第二章重点阐述了我国行业低碳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了重大低碳发展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和趋势;第三章介绍了国际上行业低碳标准现状及其在减排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章评估了我国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现状,针对行业特点分析未来的减排难点;第五章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国际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梳理了各行业主要的减排技术及其潜力;第六章、第七章重点介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构建的行业减排潜力分析和减排成本评估的模型方法学,运用自主开发的模型定量化地评估了各行业多情景下的减排潜力及其相应的减排成本,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提出了减排路线图;第八章考虑了行业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需求,筛选了优先引进的技术清单,提出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国产化的机制建议。下篇为第九章至第十四章,重点选取煤电、钢铁、水泥、化工、交通、建筑六个行业,调研分析了关键低碳技术的关联性和集成示范工程,形成了行业低碳技术集成与示范的36个模式。
《绿色脉动: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经济蓝图》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驱动当代全球经济转型的核心力量——能源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我们不再将能源视为单纯的生产要素,而是将其置于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公平的宏大叙事之下。《绿色脉动: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经济蓝图》力求构建一个全面、动态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指导我们迈向低碳、韧性强韧的未来经济形态。 第一部分:转型的驱动力与历史回溯 本部分首先界定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即气候危机的紧迫性与发展中国家对能源可及性的迫切需求之间的张力。我们不再局限于罗列碳排放数据,而是着重探讨促使各国政府、企业乃至社会公众接受结构性变革的内在动因——从《巴黎协定》的法律约束力,到资本市场对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标准的日益重视,再到消费者偏好对“绿色溢价”的接受度变化。 历史维度上,本书追溯了“三次工业革命”与化石燃料的兴衰史,指出能源范式转换的周期性特征。当前正处于从“化石能源主导”向“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剧烈过渡期。我们详细考察了技术突破(如电池储能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先进核能的潜力)如何重塑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经济性,并分析了传统化石能源产业链在去碳化浪潮下面临的“搁浅资产”风险与应对策略。 第二部分:技术革命与能源系统的重构 核心章节聚焦于能源技术的前沿进展及其对现有基础设施的颠覆性影响。本书系统梳理了电力部门的去碳化路径,详细分析了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的大规模并网所需要的智能电网技术、需求侧响应机制(Demand Response)以及跨区域输电网络的优化。我们特别关注了能源存储领域的突破,不仅限于锂离子电池,还深入探讨了长时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重力储能)的商业化前景及其对电网灵活性的贡献。 电力部门之外,工业、交通和建筑这三大高排放领域是本书重点分析的对象。对于工业脱碳,我们探讨了“绿色氢能”在钢铁、水泥和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潜力,对比了直接电解、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以及生物质能等不同技术路线的成熟度与经济可行性。在交通领域,本书不仅分析了电动汽车(EV)的普及趋势,更探讨了重型卡车、航运和航空业的替代燃料解决方案,如氨、甲醇和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建筑领域则侧重于能效提升、材料替代(如低碳混凝土)以及区域供暖/制冷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第三部分:经济转型与政策工具箱 能源转型绝非单纯的技术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结构重塑。本部分详细剖析了支撑这一转型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工具和国际合作机制。 在政策层面,本书对比了碳税、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和补贴政策的优劣及其在不同经济体中的实际效果。我们特别强调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推出如何影响全球贸易格局,以及各国如何通过制定清晰的长期“净零排放路线图”来引导私人资本的流向。 金融市场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探讨了绿色债券、气候风险披露标准(如TCFD)的普及,以及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如何通过宏观审慎工具来管理转型风险。我们分析了如何激活“棕色资产”向“绿色资产”的资本再配置,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气候融资方面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与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如混合金融工具和风险分担机制。 第四部分:社会公平、治理与韧性建设 能源转型必须是公正且包容的。本书的社会维度分析着眼于“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我们探讨了淘汰化石燃料相关产业工人再培训、社区经济多元化以及能源贫困的应对策略,确保转型不以牺牲弱势群体利益为代价。 在治理层面,本书强调了多层次治理结构的重要性——从国际气候谈判到地方层面的能源社区实践。我们分析了公私伙伴关系(PPP)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以及数据共享、透明度建设在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和信任度上的关键地位。 最后,本书探讨了能源系统的“韧性”建设。面对日益频繁的气候极端事件,如何构建分散化、模块化、具备快速恢复能力的能源系统,成为保障经济连续运行的生命线。这涉及到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物理和网络安全保护,以及在分布式能源时代,如何平衡效率与冗余度之间的关系。 结语:迈向可持续的繁荣 《绿色脉动》总结指出,全球能源转型是一项复杂、长期且不可逆转的系统性工程。它要求我们在技术创新、政策设计、资本配置和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金融机构以及关注未来发展的公众,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地图,指引我们穿越当前的复杂性,抵达一个更清洁、更具韧性、更加繁荣的可持续经济未来。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揭示实现未来所需的路径选择、权衡取舍以及关键的干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