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5版)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心强 著
图书标签:
  • 数据通信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原理
  • TCP/IP
  • 网络协议
  • 通信技术
  • 自顶向下
  • 网络安全
  • 网络工程
  • 计算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0827
版次:5
商品编码:123223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原解放军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自1997年首次出版以来,曾于2002、2007和2012年分别出版了修订版。本次改版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新进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增补和修改,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全书共12章。第1章是全书的概述。第2~4章较全面介绍数据通信基本知识、数据传输信道和数据传输技术。第5~9章重点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含局域网)、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第10章介绍因特网的多媒体应用服务。第11章介绍无线网络。第12章介绍网络安全。各章均附有丰富的习题。附录A是部分习题参考答案,附录B是英文缩写词。为了便于教学、本书还提供可修改的电子课件。 本书的特点是概念清楚,论述严谨,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全书将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融为一体,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也力求反映一些*新进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含军事院校)计算机、通信、自动化、机电等工科专业教材,对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杨心强,男,原解放军理工大学(现陆军工程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担任《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与汇编语言》、《分布式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所系统与设备》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数据通信概述 1
1.2 数据通信系统 2
1.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2
1.2.2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3
1.2.3 数据通信系统的分类 4
1.2.4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4
1.3 数据通信网络 6
1.4 计算机网络概述 7
1.4.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7
1.4.2 因特网的组成 10
1.4.3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类别 12
1.4.4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应用 13
1.4.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4
1.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模型 17
1.5.1 层次型的体系结构 17
1.5.2 计算机网络的模型 19
1.5.3 若干重要概念 22
1.6 标准及其制定机构 26
1.6.1 标准 26
1.6.2 标准制定机构 26
1.7 发展趋势 28
1.7.1 泛在网络和泛在计算 28
1.7.2 新信息服务和信息工具 30
1.7.3 云计算和大数据 31
1.7.4 下一代网络 32
1.7.5 网络融合 33
习题1 33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36
2.1 消息和信息、数据和信号 36
2.1.1 消息和信息 36
2.1.2 信号 37
2.1.3 数据 39
2.2 传输方式和传输速率 40
2.2.1 传输方式 40
2.2.2 传输速率 42
2.2.3 频带利用率 43
2.3 传输损伤和传输质量 44
2.3.1 传输损伤 44
2.3.2 传输质量 44
2.4 通信编码 48
习题2 50
第3章 数据传输信道 51
3.1 信道概述 51
3.1.1 信道概述 51
3.1.2 信道容量的计算 52
3.2 传输介质 54
3.2.1 导引型传输介质 54
3.2.2 非导引型传输介质 59
习题3 66
第4章 数据传输技术 68
4.1 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技术 68
4.1.1 模拟信号的抽样 68
4.1.2 抽样模拟信号的量化 70
4.1.3 脉冲编码调制(PCM) 71
4.1.4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 73
4.1.5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ADPCM) 73
4.2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 73
4.2.1 基带传输对信号的要求 74
4.2.2 基带信号的波形及其传输码型 74
4.3 数字频带传输技术 78
4.3.1 基本数字调制技术 79
4.3.2 正交幅度调制 87
4.3.3 幅相混合调制 87
4.3.4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 89
4.4 信道访问技术 89
4.4.1 轮询访问技术 90
4.4.2 争用访问技术 91
4.5 信道复用技术 94
4.5.1 频分复用 94
4.5.2 波分复用 95
4.5.3 时分复用 97
4.5.4 码分复用 99
4.6 同步控制技术 101
4.6.1 载波同步 101
4.6.2 位同步 102
4.6.3 群同步 103
4.6.4 网同步 104
4.7 数据交换技术 107
4.7.1 电路交换 107
4.7.2 报文交换 108
4.7.3 分组交换 108
4.8 差错控制技术 110
4.8.1 差错控制概述 110
4.8.2 差错检测 112
4.8.3 差错纠正 116
习题4 117
第5章 物理层 120
5.1 物理层概述 120
5.2 物理层接口特性 120
5.2.1 机械特性 121
5.2.2 电气特性 121
5.2.3 功能特性 122
5.2.4 规程特性 123
5.3 物理层的常用标准 124
5.3.1 EIA RS-232 124
5.3.2 EIA RS-449 127
5.3.3 RJ-45 128
5.4 数字传输系统 129
5.5 宽带接入技术 132
5.5.1 基于五/六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132
5.5.2 基于铜线的 xDSL技术 132
5.5.3 基于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的
接入技术 134
5.5.4 光纤接入技术 136
习题5 137
第6章 数据链路层 138
6.1 数据链路层概述 138
6.2 点对点信道的3个基本问题 139
6.2.1 帧定界 139
6.2.2 透明传输 141
6.2.3 差错检测 142
6.3 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142
6.3.1 PPP 和 PPPoE协议 142
6.3.2 PPP和PPPoE协议的帧格式 143
6.3.3 PPP 协议的状态图 144
6.4 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145
6.4.1 局域网概述 145
6.4.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147
6.4.3 IEEE 802 标准 148
6.5 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148
6.5.1 以太网概述 148
6.5.2 以太网的MAC子层 150
6.5.3 CSMA/CD协议 151
6.5.4 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153
6.6 扩展的以太网 154
6.6.1 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155
6.6.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156
6.7 高速以太网 160
6.7.1 100Base-T以太网 160
6.7.2 吉比特以太网 160
6.7.3 10吉比特以太网 161
6.7.4 40/100吉比特以太网 162
习题6 162
第7章 网络层 165
7.1 网络层概述 165
7.1.1 虚拟互连网络 165
7.1.2 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166
7.2 网际协议IPV4 168
7.2.1 分类的IP地址 168
7.2.2 划分子网 171
7.2.3 无分类编址 174
7.2.4 地址解释和地址转换 176
7.2.5 IP数据报的格式 181
7.2.6 IP层的分组转发机制 185
7.3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189
7.3.1 路由选择协议概述 189
7.3.2 内部网关协议 191
7.3.3 外部网关协议 197
7.3.4 路由选择的关键部件――路由器 198
7.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V4 199
7.5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202
7.5.1 MPLS概述 202
7.5.2 MPLS的基本原理 203
7.5.3 MPLS的首部和格式 206
7.6 IP多播及其协议 207
7.6.1 IP多播概述 207
7.6.2 局域网IP多播 208
7.6.3 因特网IP多播协议 209
7.7 移动IP及其协议 211
7.7.1 移动IP概述 211
7.7.2 移动IP的基本原理 212
7.7.3 移动IP的几个问题 214
7.8 下一代因特网的网络层协议 215
7.8.1 网际协议IPv6 215
7.8.2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v6 223
7.8.3 移动IPv6 224
习题7 225
第8章 传输层 230
8.1 传输层概述 230
8.1.1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 230
8.1.2 传输层的协议 231
8.1.3 传输层的服务 232
8.1.4 传输层的端口 232
8.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34
8.2.1 UDP概述 234
8.2.2 UDP报文的格式 234
8.3 传输控制协议TCP 236
8.3.1 TCP概述 236
8.3.2 TCP报文段的格式 237
8.3.3 TCP传输控制 239
8.3.4 TCP拥塞控制 249
8.3.5 TCP连接管理 255
习题8 260
第9章 应用层 264
9.1 应用层概述 264
9.2 域名系统 265
9.2.1 概述 265
9.2.2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 266
9.2.3 域名服务器 268
9.2.4 域名解析 269
9.3 万维网 271
9.3.1 概述 271
9.3.2 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272
9.3.3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273
9.3.4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277
9.3.5 万维网的文档 279
9.3.6 万维网的信息检索 281
9.3.7 博客、微博和轻博 282
9.3.8 社交网站 283
9.4 电子邮件 285
9.4.1 概述 285
9.4.2 电子邮件的格式 286
9.4.3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 287
9.4.4 邮件读取协议POP3和IMAP4 289
9.4.5 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协议MIME 289
9.4.6 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 292
9.5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292
9.6 应用进程间的通信 294
9.6.1 系统调用 294
9.6.2 应用编程接口 295
习题9 296
第10章 因特网的多媒体应用服务 298
10.1 多媒体应用服务概述 298
10.1.1 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特性 298
10.1.2 音频/视频服务的分类 300
10.1.3 音频/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和压缩 300
10.2 流式存储音频/视频 302
10.2.1 具有元文件的万维网服务器 302
10.2.2 媒体服务器 303
10.2.3 实时流式协议RTSP 304
10.3 实时交互音频/视频 305
10.3.1 IP电话的基本原理 305
10.3.2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306
10.3.3 IP 电话的信令标准 307
10.3.4 实时传输协议RTP 310
10.3.5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312
10.4 服务质量的改进 314
10.4.1 服务质量概述 314
10.4.2 改进服务质量的几种机制 314
10.4.3 综合服务 317
10.4.4 区分服务 319
10.5 P2P的流媒体应用服务 321
10.5.1 P2P流媒体应用服务概述 321
10.5.2 使用P2P的几种应用软件 322
10.5.3 P2P分发文件的分析 324
习题10 325
第11章 无线网络 327
11.1 无线局域网 327
11.1.1 无线局域网概述 327
11.1.2 802.11 局域网物理层 330
11.1.3 802.11局域网的MAC层协议 331
11.1.4 802.11局域网的MAC帧 336
11.1.5 802.11 提供的服务 337
11.2 无线个域网 338
11.2.1 蓝牙技术 338
11.2.2 低速无线个域网 339
11.2.3 高速无线个域网 342
11.3 无线城域网 343
11.3.1 无线城域网概述 343
11.3.2 IEEE 802.16标准 344
11.4 其他无线网络 346
11.4.1 无线传感器网 346
11.4.2 无线网格网 347
11.5 蜂窝移动通信网 349
11.5.1 蜂窝移动通信概述 349
11.5.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50
11.5.3 移动用户在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的
漫游通信 353






11.5.4 无线应用协议WAP 355
习题11 357
第12章 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安全 359
12.1 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359
12.1.1 网络管理概述 359
12.1.2 网络管理的一般模型 359
12.1.3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360
12.1.4 ISO的网络管理功能 361
12.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362
12.2.1 管理信息结构 363
12.2.2 管理信息库 365
12.2.3 SNMP报文和协议数据单元 366
12.3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368
12.3.1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368
12.3.2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需求 369
12.4 加密模型和密码体制 370
12.4.1 数据加密通信的模型 370
12.4.2 对称密钥密码体制 371
12.4.3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373
12.5 网络安全策略 374
12.5.1 密钥分配 374
12.5.2 鉴别 376
12.5.3 数字签名 378
12.5.4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379
12.6 因特网的安全协议 382
12.6.1 网络层安全协议 382
12.6.2 传输层安全协议 385
12.6.3 应用层安全协议 387
习题12 389
附录A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391
附录B 英文缩写词 407
参考文献 417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教材是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原解放军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前四版(1998,2003,2007,2012)均按照中国计算机学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两会)编写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之要求组织编写,被列入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规划教材,由两会推荐出版。

本教材讲授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技术。这次改版对于较为成熟和稳定的内容基本上未作较大的修改。考虑到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在新版教材中删除或简化了比较陈旧的内容,同时增写了不少新的内容,对重点内容适当地增加了一些习题,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本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前版有所调整。全书共12章。

第1章概述,着重介绍因特网的发展过程,增写了因特网交换点IXP的概念,并在介绍云计算时增写了大数据。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第3章数据传输信道,增写了塑料光纤和散射传输。

第4章数据传输技术,将脉冲编码调制技术一节改写成模拟信号数字化的传输技术。

第5~9章是按照计算机网络五层体系结构进行介绍的。

第5章物理层,将基于五类线以太网接入技术改写为基于五/六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第6章数据链路层,增写了PPPoE协议和网络适配器,简化了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改写了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第7章网络层,增写了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移动IP及其协议和移动IPv6。

第8章传输层,改写了TCP拥塞控制,增写了主动队列管理AQM。

第9章应用层,增写了博客、微博、轻博和微信,取消了文件传送协议和远程登录协议TELNET,把多媒体应用服务一节单独成第10章。

第10章因特网的多媒体应用服务,增写了服务质量的改进和P2P的流媒体应用服务的内容。

第11章无线网络,增写了蜂窝移动通信网。

第12章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安全,取消了加密策略,改写了两种密码体制的密钥分配和防火墙的主要类型,还增写了入侵检测系统。

各章末均附有习题。书后还有两个附录,附录A是部分习题参考答案,附录B是英文缩写词。为了便于教学,本书提供的可修改电子课件,请读者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注册下载。

本教材的参考学时为60~70学时。在课程学时数较少的情况下,可选用最基本的内容(在目录的相应章节前附有“*”号)。

本教材的第1~4、6~8、10~12章由杨心强编写,第5、9章由陈国友编写。最后由杨心强负责统稿和全书的定稿。

本教材的特点是概念清楚、论述严谨、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此书将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融为一体,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也力求反映一些最新进展。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含军事院校)计算机或通信以及其他有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对从事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学习参考价值。

在本教材修改过程中,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经文浩高工、王传风高工,原工信部第14研究所的杨玮、朱晔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谢希仁教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王丽辛高工为本书图稿的绘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对此,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的电子邮件地址:yang_xinqiang@163.com(来信时务请注明真实姓名、单位、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邮编)。


作者

于南京·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通信原理与网络基础》(第二版)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互联互通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理解数据如何在设备之间传输、网络如何构建和运行,对于每一个身处数字时代的人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本书《通信原理与网络基础》(第二版)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精心编撰。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易于理解的通信原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体系。本书内容紧密围绕着数据通信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平衡,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内容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信号传输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 第一部分:通信基础与数据传输 第一章 信号与传输介质: 章节开篇,我们将深入探讨通信的基石——信号。内容涵盖了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本质区别,它们各自的特性、优缺点以及在不同通信场景下的适用性。我们将分析信号的各种参数,如频率、幅度、相位,并介绍它们如何携带信息。进一步,我们将详细介绍支撑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介。这包括有线传输介质,如双绞线(UTP、STP)、同轴电缆和光纤,分析它们的结构、传输特性、损耗、带宽限制以及抗干扰能力。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无线传输介质,如电磁波的传播原理,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等不同频段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影响无线传输效率的因素,如路径损耗、多径效应和衰落。本章旨在建立读者对信息传输物理载体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理解数据如何在这些介质上传输打下基础。 第二章 数据编码与调制解调: 在理解了信号和传输介质后,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将数字信息有效地编码并传输。内容将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数据编码技术,如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NRZ(归零编码)、RNRZ(非归零编码)等,分析它们的编码规则、时序特性以及在直流分量抑制、自同步等方面的表现。随后,我们将转向调制解调技术,这是数字信号在模拟信道上传输的关键。本章将深入讲解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的基本原理,以及更先进的调制技术,如正交幅度调制(QAM)。我们会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带宽需求、抗噪声能力以及复杂度,并介绍解调过程如何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恢复原始数据。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理解数字信息如何转化为适合传输的信号,以及如何在接收端被准确还原。 第三章 数据传输速率与噪声: 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是衡量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本章将系统性地探讨影响数据传输速率的各种因素,并深入分析噪声对数据传输的干扰。我们将介绍香农-哈特利定理,这是信息论中的核心公式,它给出了在给定信噪比和带宽下信道能够可靠传输的最大速率的理论上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讨论数据率、波特率、带宽、信噪比等基本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本章将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噪声,包括热噪声、散粒噪声、冲激噪声、串扰等,分析它们的来源和特性。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抗噪声能力的策略,如提高信号幅度、增加带宽、采用更有效的编码和调制技术,以及信号处理和纠错技术。 第四章 同步与异步传输: 在数据通信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在数据传输的节奏上保持一致,即“同步”。本章将详细区分两种基本的数据传输同步方式: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我们将深入分析同步传输的原理,包括如何通过专门的同步信号来建立和维持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时间基准,常见的同步方法如外同步和内同步。我们将讨论同步传输的优点,如传输效率高、适用于大数据块传输,以及其缺点,如对时钟信号的精度要求高。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异步传输的机制,它依赖于在数据块的起始和结束添加特殊的起始位和停止位来实现同步,其优势在于实现简单、成本较低,但传输效率相对较低。本章将帮助读者理解这两种传输模式的机制、适用场景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第二部分:网络基础与协议 第五章 网络拓扑结构与介质访问控制(MAC): 明白了基本的通信原理,我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网络的构建。本章将介绍构成网络的各种物理和逻辑结构,即网络拓扑。内容涵盖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型等经典拓扑结构,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布线复杂性、故障隔离能力以及成本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聚焦于多个设备共享同一通信介质时如何避免冲突,即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我们将详细讲解两种主要的MAC访问方式:冲突检测(如CSMA/CD,广泛应用于以太网)和冲突避免(如CSMA/CA,常用于Wi-Fi)。我们将剖析这些协议的工作流程、帧格式以及它们如何保证数据在共享介质上的有序传输。 第六章 数据链路层协议: 数据链路层是网络体系结构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它负责在两个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本章将深入探讨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和常用协议。我们将详细介绍帧的封装和分帧机制,如何将网络层的数据包分割成适合在物理链路上进行传输的帧。内容还将包括差错检测与纠正机制,如奇偶校验、校验和(Checksum)以及循环冗余校验(CRC),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检测能力。同时,我们将讲解流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滑动窗口协议,以及硬件流控(如RTS/CTS)。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数据链路层中常用的协议,如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和PPP(点对点协议),分析它们的帧格式、操作模式以及应用场景。 第七章 网络层概述与IP协议: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路由到目标主机,即便它们之间跨越了多个中间网络。本章将介绍网络层的核心功能——路由选择。我们将阐述路由器的作用,以及路由表是如何构建和更新的。接着,我们将重点深入理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我们将详细讲解IPv4的地址结构、子网划分、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技术,以及IP数据包的头部格式及其字段含义。同时,我们也会触及IPv6的基本概念和地址格式,理解其设计目的和优势。此外,本章还将介绍IP协议的无连接特性、尽力而为的传输机制,以及与它紧密相关的ARP(地址解析协议)和ICMP(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的作用,如地址解析和网络诊断。 第八章 路由选择协议: 在复杂的互联网中,路由器需要高效地确定数据包的最佳传输路径。本章将深入探讨实现这一功能的各种路由选择协议。我们将首先区分两种主要的路由选择协议类别: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如RIP)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我们将详细分析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包括跳数度量、周期性更新以及“水平分割”和“毒性逆转”等避免路由环路的机制。随后,我们将深入讲解OSPF协议,分析其链路状态信息收集、区域划分、SPF(最短路径优先)算法的应用,以及它在大型网络中的优势。我们还会简要介绍BGP(边界网关协议)作为互联网骨干网的路由选择协议,理解其路径矢量机制和策略路由的概念。 第九章 传输层与TCP/UDP协议: 传输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是网络协议栈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章将重点介绍传输层的两大核心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我们将深入剖析TCP协议的可靠性机制,包括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连接建立与释放过程,序列号、确认应答(ACK)机制,以及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和拥塞控制(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算法,理解TCP如何保证数据的有序、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传输。同时,我们将介绍UDP协议的特点,即无连接、不可靠性,但其传输速度快、开销小的优势使其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如DNS、流媒体)备受欢迎。本章将帮助读者理解两种协议的设计理念、工作方式以及它们各自适用的应用场景。 第三部分:网络应用与安全 第十章 应用层协议与服务: 应用层直接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本章将介绍一些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应用层协议,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我们将深入探讨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协议,理解其请求-响应模式、报文结构(GET、POST等请求方法,状态码),以及HTTPS(HTTP Secure)如何通过SSL/TLS提供安全通信。我们还会介绍DNS(Domain Name System)协议,理解域名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以及DNS查询的层级结构和工作过程。此外,本章还将介绍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协议SMTP、POP3和IMAP,以及网络管理协议SNMP等,分析它们各自的功能、工作原理和在互联网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网络设备与连接: 构筑现代计算机网络离不开各种硬件设备。本章将详细介绍网络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关键网络设备。我们将介绍集线器(Hub)和交换机(Switch)在局域网中的作用,分析它们在信号转发、冲突域划分和广播域划分上的区别。接着,我们将深入讲解路由器(Router)的功能,它是连接不同网络的“桥梁”,分析其在数据包转发、路由选择和网络隔离方面的核心作用。此外,我们还将介绍防火墙(Firewall)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分析其不同类型(包过滤、状态检测、应用层网关)和工作原理。本章还将简要介绍无线接入点(AP)和调制解调器(Modem)等设备。 第十二章 局域网(LAN)与广域网(WAN): 本章将对不同范围的网络进行区分和阐述。我们将深入探讨局域网(LAN)的概念、特点和常见拓扑结构,重点介绍以太网(Ethernet)作为最普遍的LAN技术,分析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标准,以及其演进。接着,我们将转向广域网(WAN),理解其覆盖范围广、连接地理分散的特点,并介绍一些典型的WAN技术,如ISDN、DSL、Frame Relay,以及现代的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等。我们将分析LAN和WAN在技术实现、覆盖范围、性能指标以及管理上的差异。 第十三章 网络安全基础: 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网络安全是绕不开的重要议题。本章将系统性地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威胁和防护措施。我们将阐述网络安全的目标,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认证性和不可否认性。内容将涵盖常见的网络威胁,如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拒绝服务攻击(DoS/DDoS)、中间人攻击(Man-in-the-Middle)、SQL注入等。随后,我们将介绍多种安全防护技术,包括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公钥加密)的基本原理,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的应用,以及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的作用。本章旨在为读者建立起对网络安全的基本认知,理解常见的攻击手段和有效的防御策略。 第十四章 未来网络趋势与展望: 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本章将放眼未来,探讨当前和未来的网络发展趋势。我们将介绍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概念和架构,分析其如何通过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来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我们还将探讨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如何将传统的硬件网络功能转化为软件,在通用服务器上运行,从而降低成本并加速部署。此外,我们将展望物联网(IoT)的发展对网络基础设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5G/6G通信技术在速率、延迟和连接密度方面的革新。最后,本章还将对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与网络的融合进行讨论,帮助读者了解未来网络发展的方向和潜在影响。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清晰易懂,避免过多的晦涩术语,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章节都配有恰当的图示和实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对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通过本书的学习,相信读者能够构建起坚实的通信原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体系,为应对未来数字化世界的挑战做好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百科全书”级别的读物!它内容极其全面,从最底层的物理传输介质,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网络应用,几乎无所不包。作者的功底可见一斑,将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对于网络协议的详细阐述,例如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数据是如何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并进行可靠传输的。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路由选择、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等重要内容,这些都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框架。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小,但它的内容价值绝对对得起它的厚度。我发现,即使是那些我之前觉得很难理解的概念,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清晰易懂的解释。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把它啃完,感觉自己对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本书的内容详实,从最基础的物理层传输原理,到应用层的各种协议,几乎涵盖了整个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尤其是关于TCP/IP协议栈的部分,作者讲解得非常透彻,每一个协议的功能、工作流程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在大脑中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网络模型。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分析,比如HTTP协议是如何工作的,DNS解析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都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的图示也做得非常精美,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复杂的概念和流程,让我在理解困难时能够事半功倍。虽然篇幅很长,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又不失趣味性,让我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计算机网络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初学者,这本书绝对是你们的入门宝典。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叙述方式吸引住了。他没有直接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化的场景出发,比如我们手机是如何上网的,电脑是如何连接到互联网的,循序渐进地引入各种概念。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轻松。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我揭开网络世界的神秘面纱,从比特流的传输,到数据包的路由,再到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我都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网络安全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网络世界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安全,并教会了我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合理,阅读体验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

评分

对于我这样在IT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来说,能够找到一本真正符合实际需求,同时又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计算机网络书籍实属不易。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望。它不是那种只讲理论的“纸上谈兵”,而是深入剖析了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网络性能评估和故障排除的探讨,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非常有指导意义。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不同基础,既有对基础概念的严谨定义,也有对高级主题的深入挖掘。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介绍的一些优化策略应用到了我的工作环境中,效果显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专业而不失严谨,同时又非常具有条理性,使得复杂的网络知识变得容易消化和吸收。我已经将它列为我的必备技术参考书之一。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在学习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道路上的“救命稻草”。之前参加过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总觉得理解得不够深入,很多概念总是停留在表面。这本“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5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状态。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深入理解网络世界的奥秘。我对书中关于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的讲解印象尤为深刻,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这两个复杂的技术问题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网络在高峰期也不会完全瘫痪。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经过精心设计,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读起来不会有突兀感。而且,我发现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大大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我将会把它作为我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参考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