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圣的前半生

陶希圣的前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渊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近代史
  • 陶希圣
  • 回忆录
  • 政治
  • 文化
  • 民国史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86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16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前,陶希圣背负着汉奸和战犯的骂名。深入了解后,会发现他的身份其实是学者和政客。作为学者,陶希圣对法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都有过研究,且曾经在中国社会结构和性质的讨论,本位文化的讨论,以及在运用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切入社会学等方面,颇具建树;政治上,二十年代起至1940年止,他属于汪精卫派,1942年以后转向蒋介石,成为蒋的幕僚;思想上,二、三十年代他主张民主反对专权,四十年代后,他却认同专权,并积极主动地服务于蒋介石政权。

陶希圣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从政知识分子,一个生自1899湖北,卒于1988台湾的动荡年代亲历者,本身就是这一时期历史的载体,将陶希圣作为个案进行呈现,可以加深民国政治史、民国学术史、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研究。为了体现陶希圣政治与学术两栖的特色,也为了学术性和可读性并存,全书分为上下二卷:上卷以政治活动为主,以时间先后为序;下卷以学术思想活动为重,进行专题研究。力图比较全面地展现陶希圣复杂、多变而又丰富的一生。


作者简介

贺渊,女,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思想史及民国政治史的研究,出版《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新生命研究》《陈仪全传》等专著,参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等多卷本著作的写作。

精彩书评

(本书)研究游走于学术和政治之间、从有政治见解和独立人格到依附于quan威的陶希圣的半世生涯;从陶希圣看大社会,同时又在大社会中寻找陶希圣。

———汪朝光


目录

上篇 政治活动篇

第一章 一生的基础 3

第一节 早期教育 3

第二节 涉世之初 8

第二章 国民党“左”派 19

第一节 投身国民革命 20

第二节 渐成汪派 30

第三节 沪宁三年 42

第三章 北平六年 51

第一节 纷扰的生活 52

第二节 应对“九一八” 59

第三节 “坚定的”国民党党性 66

第四章 投身国事 78

第一节 牯岭茶话会 78

第二节 倡言“低调” 84

第三节 参政议政 97

第五章 从事“和平运动” 110

第一节 参加“和平运动” 110

第二节 汪陶结仇 126

第六章 智囊生涯 135

第一节 留港两年 135

第二节 纳入蒋营 142

第三节 主笔《中央日报》 165

第四节 俨然心腹 180

第五节 无果之搏 203

下篇 思想学术篇

第一章 社会学与社会历史观 223

第一节 广泛的社会学 223

第二节 取舍唯物史观 227

第三节 欣赏考茨基 230

第四节 旧小说中读社会 235

第二章 经济、历史与食货时代 240

第一节 《食货》与食货派 240

第二节 创办目的 246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兴趣 249

第四节 领军食货派 256

第五节 《食货》归来 259

第三章 建言新体制 260

第一节 分析当下社会 260

第二节 制定政策 266

第三节 反集权政制 278

第四章 国际关系分析 289

第一节 “低调”理论化(1937—1938) 289

第二节 以“战略”观世局(1940—1941) 294

第三节 日本必败 301

第四节 “识破”苏俄 309

第五节 战后局势悲观(1943) 313

第五章 幕僚之笔 316

第一节 鼓吹“本位文化” 316

第二节 参写《中国之命运》 333

第三节 沉淀的经济理论 352

后记 367

附录一 陶希圣年谱简编(1899-1949) 370

附录二 《新生命》月刊中陶希圣文章目录 381

附录三 《独立评论》中陶希圣文章目录 383

附录四 《食货》半月刊中陶希圣文章目录 385

附录五 主要参考资料 38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一生的基础

第一节 早期教育

一、家世与启蒙

陶希圣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故乡湖北黄冈出生。原名陶汇曾,字希圣。祖上务农。父亲陶炯照,字月波,号月舸,前清秀才。1903年,清政府第一次举行“经济”特科考试,陶月波考得经济特科一等第四名,分发河南省。清末历任河南夏邑(1904)、新野(1906—1907)、安阳(1908)、叶县(1909)、洛阳(1911)诸县知县事。民国初任湖北黄陂县长及河南汝阳道道尹。

中原、古道、骡车,父亲缓缓道来的故事,是陶希圣对于儿时温馨的记忆。陶希圣四岁开始随父亲来到河南开封。1906年,陶父从开封转往新野上任,带着全家坐着骡车走了一个多月。“沿途到处都是古迹,如《诗经》上的汝坟,《左传》上颍考叔的故里,朱仙镇的岳庙,许州至南阳和新野一带又有三国时代或真或假的遗迹,增加我的历史与小说的兴趣。”他的父亲显然慈祥而有耐心,“他自己教我读《书经》和《礼记》,接着就读《史书》和《汉书》。他在庚子年从北京经太原走西安,对‘楚汉之争’的地理形势,亲身经历,特为熟悉。他为我讲《汉书》,描摹分析,使七八岁的孩子仿佛亲眼得见刘、项两军在河南对垒,韩信在河北、山东迂回作战的情景”。①厚重的中原文化,通过传说、书本和古迹早早地融入陶希圣的生活,引领着他以后的人生。

县衙、监狱及官场的交接,同时镌刻在陶希圣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陶家居住在县署之中。陶父作为一个县官,主要接触的是刑名和钱谷,陶希圣1971年回忆说:“吾父以缉捕之勤敏与问案之严明,著名于河南省。历任巡抚与藩司派他署理县事,除安阳及洛阳为‘冲、繁、难’的县份而外,如夏邑、新野及叶县皆是盗贼丛集的地方。夏邑有响马,新野有水盗,叶县的强劫案尤多。吾父每日的工作,白天看案卷,办公文,晚饭后问案断案,夜间出城缉捕盗贼,至次日清晨回衙。我自四岁至十二岁,先是随父读书,后来进中学受课。只要是居留县衙的时候,不仅视审听判,每晚皆在,并与幕宾长随,谈说刑名,虽当时见识有限而此后记忆仍清。”②童年的际遇,使他成年后自然而然地接近政治,对政治制度、行政制度有着特殊的敏感。

儒学、新学以及革命的氛围,塑造着变革时代的陶希圣,陶希圣身上承载着传统文化而又沐浴着欧风美雨。早期,陶希圣所学以儒家的读本为基础。陶希圣升中学时,正值清政府实行新政,新政的重要内容是对教育的改革。陶希圣入旅汴中学,成为清末第一代中学生。中学学习科目包括算学、英文、历史、地理、格物(即物理和化学)以及博物(讲述动植矿物)和体操等课程,属于最新式的教育。因此,陶希圣也接触到进化论、法国革命等西方文明。随后,他又先后就读于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武昌外国语专门学校等,成绩一直很优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陶希圣回到湖北继续中学学业。他比较偏爱英语,考入英文馆,他的英语老师是一个英国人。

社会正在变革,给他切身体会的是河南一中龙健行先生。这位先生教他们英文,以拿破仑小传来讲读。后来,得知清廷要捉他,龙先生先一步逃出。陶希圣才知道龙先生是同盟会革命党。20世纪60年代中期,师生在台北再续前谊。此前,龙已入佛门为僧。1968年龙健行先生去世,陶希圣作挽词,颇有感情:“早年革命,中年遁世,托信仰于禅悦,寄抱负于诗词。深知爱国热忱,老年弥笃。划报执贽,近日重逢,念河南之拜别,喜台北之快晤。只惜道山挥手,为日无多。”①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陶希圣的前半生》的书籍的不包含其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我们将聚焦于描述一本可能与之并置、但主题截然不同的书籍的背景、结构和价值。 --- 《时代的回响: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 导言:在巨变中求索的群体肖像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命轨迹,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近乎编年史的方式,梳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一批杰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剧烈变革中所经历的信仰冲突、学术转型与个人抉择。我们旨在描绘的,是一幅在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内省与行动之间撕扯的群像画卷。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清廷覆灭、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的烽烟四起,以及最终到来的民族独立战争。这些知识分子,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蛰伏民间,他们的思想和选择,共同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精神底色。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这些复杂的个体简单地标签化为“革命者”或“保守派”,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以及外部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学术路径和政治立场。 第一部分:旧梦的黄昏与新思的萌芽(1900-1920) 本部分将时间锚定于清末民初的剧变时期。这是一个旧秩序崩塌、新文化萌发的交汇点。我们将细致考察第一批具有现代学术训练的学者如何回国,他们携带的不仅是西方的学科知识,更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悖的思维模式。 章节重点: 1. 留日与留欧的知识分野: 对比不同留学经验对知识分子世界观的塑造差异。例如,受日本影响的知识分子如何更早地接触到民族主义思潮,而欧陆归来的学者则可能更偏向于哲学思辨和社会学理论。 2. “打倒孔家店”的思潮冲击: 探讨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对儒家经典和传统伦理的猛烈批判。我们分析了这种批判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特别是当他们试图用激进的西方理念取代根深蒂固的本土价值时所产生的文化断裂感。 3. 早期学术机构的建立: 考察如北京大学等新式学府的创建过程,这些机构如何成为思想交锋的熔炉。我们关注早期教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动荡的政治环境中,艰难地建立起现代学科体系的雏形。 第二部分:思想的疆域与政治的拉扯(1921-1930) 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面临一个核心困境:是专注于纯粹的学术研究,以期通过思想启蒙自下而上地改变中国,还是必须投身于具体的政治实践,以求速效救亡? 章节重点: 1. “主义”的涌入与选择: 详细梳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多种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被接受程度。本书侧重于分析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如何根据自己的教育背景和阶级体验,对这些“主义”进行本土化的诠释。 2. 大学的自治与政治干预: 描述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如何捍卫学术自由,抵抗来自北洋政府或地方军阀的干预。一些著名的“教授抗议事件”将被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学术良知与生存压力之间的博弈。 3. 从“五四”到“北伐”的路线分歧: 探讨知识精英内部在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路径上的分歧。部分人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重塑来等待“良性演化”,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有加入或支持特定的政治力量,才能阻止中国的彻底解体。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大学与知识的坚守(1931-1945) 抗日战争的爆发,将知识分子推向了空前的考验。国家危亡之际,学术研究不再仅仅是象牙塔内的活动,而成为了民族精神的最后堡垒。 章节重点: 1. 西迁的“大后方”: 详尽记录西南联大的艰难历程。本书不仅叙述了物质的匮乏,更关注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学者们如何坚持高标准的教学和研究。例如,物理学、化学等需要精密仪器的学科,其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 2. 敌占区的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极少被正面叙述的群体。本书将探讨那些留在沦陷区的学者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是合作以求保全文化遗产,还是消极抵抗以示清白?我们力求呈现其复杂性,避免简单地用“汉奸”或“受害者”来概括。 3. 战争中的思想统一: 战争极大地压制了内部的分歧。在民族存亡的外部压力下,不同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抗日救亡这一共同目标下,暂时达成了理论上的和解与协作。这种“战时统一”的性质和持续性,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结语:经验的遗产与未尽的对话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跳出具体的年代叙事,对二十世纪前半叶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进行反思。他们的探索,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关于精英责任、学术独立、以及如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保持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教训。 《时代的回响》是一部旨在理解历史肌理的著作,它邀请读者与那一代在风雨中前行的思想家们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理解他们的选择,而非仅仅评判他们的结果。这是一部关于一代人如何努力定义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时代如何不可避免地重新定义他们的史诗。 --- 目标读者: 历史学、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以及对知识分子群体行为模式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全书特点: 资料翔实,侧重于思想的交叉影响与个体在结构性压力下的能动性,叙事流畅,兼顾学术深度与可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朋友推荐中。朋友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仿佛在听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他特别强调了作者在细节上的描绘,比如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刻画,对人物情感的捕捉,都显得格外生动和真实。我虽然对书本的具体内容还不太了解,但仅仅是朋友这样的描述,就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更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爱恨情仇。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物的呼吸和心跳,那它一定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我对这种能够将历史人物“还原”到读者面前的叙述方式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不是被时间和尘埃所掩盖的过往。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去亲历那些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事件。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读者阅读体验的用心。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略带复古感的字体,它能很好地烘托出历史类书籍的氛围,让阅读的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这本书的纸张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不会显得廉价,翻页时的触感也很舒适。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仅从这些细节上,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努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够遇到一本精心制作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观一样,经得起细细品味,而不是浮光掠影。我喜欢那些能够引起我深度思考的书,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的书。陶希圣先生这个名字,我之前在一些历史资料中零星地看到过,但对他一生的了解却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仅是他的政治生涯,更是他作为一个人,在那个复杂时代中的成长与蜕变。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期待,在于它是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历史。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官方的叙述或者主流的解读,但真正的人物,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如果这本书能够挖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侧面,或者提供一些不同于常规的观点,那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很大的惊喜。我尤其对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争议点”感兴趣,那些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既有认知的细节。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是那种能够不断挑战我固有观念的内容,让我有机会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去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陶希圣先生的人生无疑是充满戏剧性的,他在那个时代扮演的角色也十分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揭示他做出某些选择的原因,以及这些选择对历史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我期待着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对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到好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起过关键作用的人物。陶希圣先生,无疑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本书的书名,“前半生”,暗示着这可能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但即使是前半生,也足以承载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政治格局以及思想潮流。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体的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是如何塑造了这些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又是如何影响了历史。我对那种能够让我产生共鸣,能够让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书籍,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一直很喜欢,那种复古的色调和字体,似乎瞬间就将人拉回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我记得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时,就被那股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仿佛封面之下藏着一个时代的缩影,无数的秘密和故事等待着被发掘。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这视觉上的冲击,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间的入口,通往那个我只能在历史书上窥见的时代,去感受那些风云变幻,去理解那些人物的挣扎与抉择。我常常在想,陶希圣先生这样一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重量,他的人生故事,想必也如那个时代一样,充满了曲折和复杂。这本书的书名,简洁而有力,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一目了然。我毫不怀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一定隐藏着许多关于那个时代重要的印记,那些我所好奇的,关于历史进程的微小却又关键的细节,或许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对历史的敬畏,促使我去翻开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京东活动价格格力,给京东点赞!

评分

京东活动价格格力,给京东点赞!

评分

好书,京东购书有实惠有收获。

评分

买来收藏

评分

好书,京东购书有实惠有收获。

评分

趁着活动买的,还是比较划算吧。

评分

物流很给力,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East Asia: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ersian Conquest

评分

京东活动价格格力,给京东点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