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2
康震讲三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 是什么成就了文坛上闪耀璀璨的“苏家三父子”?
★ 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演绎着怎样的冷暖人生?
★ 内含多幅康震老师创作的书画,更具收藏价值。
在中国历史中,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可谓是一家人同登文坛高峰的典型代表。苏洵是一株老树,根深叶茂,繁密成荫,在他的近旁,新松茁壮,材堪栋梁;苏辙是一座火山,表面沉静,内心炽热,为人谦和敦厚,为政刚柔并济,处置有方;而苏轼更是文坛领袖,从古至今令无数中国人为之敬仰崇拜,成为融入民族血液的人格样板。康震教授在本书不仅讲述了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代表性经历以及对三人诗词、散文的品读,更延展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作者借古喻今,对今天的很多问题都有借鉴意义。
康震,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中国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康震评说唐宋文学家系列”等著作二十余部,荣获国家、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多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
2005 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等专题讲座;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民歌大会》《朗读者》《汉语桥》等栏目文学顾问与点评嘉宾。
序 1
第一讲?人见人爱苏东坡 1
名震宇内的文艺全才/3?人人倾服的士林领袖/6?游戏人间的不老顽童/10?超然物外的谪居达者/12
第二讲?自古英才出少年 15
天赋才华,神仙中人/17?自信刻苦,聪慧狡黠/19?家学渊源,贵人提携/21?西蜀胜地,人杰地灵/23
第三讲?只忧国不谋身 27
两个文豪,一对冤家/29?提携之情,君子之争/35?执着道义,坎坷仕途/39
第四讲?浪漫的实干家 41
徐州抗洪,黄楼垂名/44?治理西湖,苏堤流芳/47?爱民如子,逍遥太守/50
第五讲?十年生死两茫茫 57
结发之妻,聪敏沉静/60?患难之妻,风雨同舟/62?知音之妻,灵魂伴侣/65
第六讲?苏门六君子 69
文坛盟主,和而不同/72?道德宗师,行为楷模/78
第七讲?海内存知己 85
忘年之交/87?患难之交/91?莫逆之交/94
第八讲?布衣之交淡如水 99
重情仗义真君子/101?野老苍颜一笑温/103?方外之交方内情/105?海棠虽好不题诗/109
第九讲?黄州惠州儋州 113
反省黄州/115?领悟惠州/119?放达儋州/123
第十讲?走出豪放新天地 127
老夫聊发少年狂/12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31?旋抹红妆看使君/133?似花还似非花/135
第十一讲?也无风雨也无晴 139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141?夜饮东坡醒复醉/143?大江东去,浪淘尽/145?也无风雨也无晴/147
第十二讲?不识庐山真面目 149
不识真面目,只缘在山中/151?人生到处知何似/155?兹游奇绝冠平生/157
第十三讲?前、后《赤壁赋》 159
清风明月无尽藏/161?月白风清良夜何/163?定惠园中有余闲/166
第十四讲?写在文学边上 169
万斛泉源,随物赋形/171?万般巧思,千种天趣/173?诗三分,诵诗七分/176
第十五讲?翰墨挥洒真性情 179
本官今天不杀羊/181?我书造意本无法/182?胸有成竹,情在竹中/185
第十六讲?幽默人生 189
幽你一默没商量/191?冷嘲热讽巧伎俩/193
第十七讲?自笑平生为口忙 197
食得美味,嚼得菜根/199?东坡的系列菜系/203
第十八讲?兹游奇绝冠平生 207
儋州的大鱼/209?最后的回答/211
第十九讲?大器晚成苏老泉 217
二十七,始发愤/219?成功的父亲/221
第二十讲?九品“王佐才” 225
游学京师,一鸣惊人/227?盛名之下,求仕多艰/228?王佐之才方九品/230
第二十一讲?苏辙:冰山下的火焰 235
制科中的黑马/237?条例司里反条例/238?从失意幕僚到得志宰臣/240?岁更三黜寿更长/243
第二十二讲?各领风骚说二苏 245
惟我与兄,出处昔同/248?虽曰伯仲,和而不同/250
主要参考书目 254
三苏诗词文选读选评 256
诗/256?词/261?文/263
再版后记 268
第一讲 人见人爱苏东坡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父子兄弟并称的名人。比如三国时代的“三曹”—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西晋时代的“三张”—诗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明代的“三袁”—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兄弟;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三苏”—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人们一般称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
与其他父子兄弟并称的名人相比,“三苏”的知名度最高,“三苏”当中又以苏轼的名气最大。那么,与其他唐宋七大家相比,苏轼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人见人爱。具体而言,他有四大可爱之处。
名震宇内的文艺全才
第一,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全才与天才。何以见得?在诗歌领域,苏轼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被公认为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词的领域,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被公认为豪放派的开创者与代表作家;在散文的领域,他与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人们评价他们的散文风格是:“欧文如潮,苏文如海”;在书法领域,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在绘画领域,他是宋代“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擅长画枯木、怪石、墨竹;在学术思想领域,他是宋代三大学派(关学、洛学、蜀学)的代表人物;此外,苏轼在史学领域也颇有创见。一个人一生如果有这其中一项成就,就足以骄傲了,苏轼却在这许多领域同时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有才华,是个人才,还是个天才,更是个全面的天才,这怎么能不令人尊敬,怎么能不人见人爱呢?
天才加全才,这就是苏轼人见人爱的基础。苏轼的这个特点,在八大家当中具有唯一性,在古代众多的文学艺术家当中,也极为罕见。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这七个人,在文学以外都有所长,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像苏轼那样全面占有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为我们留下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数量、质量均居北宋著名作家之首。他去世的时候六十六岁,如果从二十岁算起,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如此之多的作品、精品,真是一个奇迹。
正因为如此,他的朋友与弟子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宋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吕本中认为:“自古以来,语文章之妙,广备众体,出奇无穷者,唯东坡一人。”(《童蒙诗训》)苏轼的弟子,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对苏轼的书法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于今为天下第一。”(《跋自所书与宗室景道》)“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跋东坡墨迹》)
举个例子。历来写庐山的诗,谁最有名?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得太好了!你要再写庐山的景色,还怎么超过他?很难!但是苏轼来写,依然会有新意。他的《题西林壁》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得更妙!避开直接描写庐山,选取了一个思考的角度。读李白的诗,我们神往庐山;读苏轼的诗,我们神思庐山。读李白的诗,让我们激动,让我们激情澎湃;读苏轼的诗,让我们成熟,让我们思绪万千。这就是天才的作品,不写他人想到的,只写他人想不到的。关于庐山的诗太多了,最有名的两首属于唐宋时代最有名的两位诗人,这两首诗写出了两个时代的性格(《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近代大诗人,京师大学堂教习(教授)陈衍认为,这首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宋诗精华录》)。
正因为如此,宋神宗虽然不满苏轼的反对变法,将他贬往黄州,但还是深深折服于苏轼的文学艺术才华。神宗在宫里吃饭的时候,如果停下筷子开始看书,宫人就知道,这一定是在看苏轼的诗文,神宗看着看着会突然感叹:“奇才!奇才!”一次,神宗与身边大臣议论古今人物,问苏轼与哪一位古人比较相似,大臣回答说,与李白比较相似。神宗想了想,说:不对。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却没有苏轼的学问。我们姑且不评价李白与苏轼孰高孰低,一个文人能够得到皇帝这样的肯定,而且是在他被贬黄州之际,这充分说明苏轼在北宋文坛的崇高地位。
苏轼的文学艺术才华,在当时的外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苏轼的好朋友张舜民奉旨出使辽国,在辽国的馆驿中,看到墙壁上刻有苏轼的诗作《老人行》。来到书店里,也看到有苏轼的诗集在售卖。张舜民非常感慨,题诗云:“谁题佳句到幽都,逢著胡儿问大苏。”(《渑水燕谈录》)没想到在国外也能看到苏轼的诗句,看来连外国人也喜欢苏轼啊!后来苏辙奉旨出使辽国,辽国大臣们也纷纷打听苏轼的情况。苏辙很有感触,写诗给苏轼说:“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声名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栾城集》)来到辽国,人人都在打听你的消息,你的大名在外,将来想要隐退江湖恐怕就难了。
其实,不仅仅是朋友、皇帝、外国人的评价高,就连他的政敌、审讯他的法官,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宋人诗话《甲申杂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天下之公论,虽仇怨不能夺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尝谓余曰:昨在侍从班时,李定资深鞫苏子瞻狱,虽同列不敢辄启问。一日,资深于崇政殿门忽谓诸人曰:“苏轼,诚奇才也。”众莫敢对,已而曰:“虽二三十年所作文字、诗句,引证经传,随问即答,无一字差舛,诚天下之奇才也。”叹息不已。
说的是苏轼因为涉嫌在诗文中讥讽皇帝、新法,被御史台抓起来审讯,审讯他的法官是权御史中丞(相当于国家监察部部长)李定。李定为人严厉而刻薄,他将苏轼过去数十年所写诗文全部翻出来,细细审问苏轼,这些诗文中,究竟哪一句哪个字有讥讽朝政之意。那真是苏轼命悬一线的时期,大臣们都噤若寒蝉,每天上朝都不敢过问苏轼的情况,离李定远远的。一天,李定在崇政殿门外与众大臣一起等待上朝,忽然对大家说了一句:“苏轼真是奇才!”大家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不敢吭气儿。他看大家没反应,停了好一会儿,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他自己所作的文字诗句,引用的经书、传记文字,即问即答,无一字有差错,真是天下的奇才。”说完叹息不已。
人人倾服的士林领袖
苏轼的第二个可爱之处,在于他是士林的领袖,也就是知识分子的领袖。领袖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的,一种是柔性的。国家元首、军队总司令,这是刚性领袖。精神领袖、士林领袖,这是柔性领袖。一位士林领袖,应该有巨大的声望,超强的人气,强烈的凝聚力。唐宋八大家中,不少人都算是某一方面的领袖。如韩愈、柳宗元,就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如王安石,是改革变法的领袖;苏辙做过副宰相,也算是政治领袖;欧阳修是大文学家,又做过副宰相,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文坛领袖。至于曾巩、苏洵,都不曾有过领袖的地位。
与这七大家相比,苏轼这个士林领袖有其独特之处、可爱之处。首先,苏轼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大。他曾在中央担任如吏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在地方长期担任行政长官,如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登州知州、杭州知州、颍州知州、扬州知州、定州知州。在北宋朝的党派斗争中,他又是“蜀党”的领袖 。综合这两方面来看,他算是一个政治领袖。但这不是苏轼领袖的主要内涵,在北宋,苏轼主要是一位杰出的士林领袖,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他门下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最杰出的有七十二位。苏轼教授、教导过的弟子肯定很多,但是真正为大家公认的最有水准的还是这四学士与六君子。这个组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与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声气相投,更重要的是他们仰慕苏轼的道德品行、人格修养与立身为政的原则,他们愿意凝聚在苏轼的周围,成为一个君子的组合、道德的组合、文学的组合。六君子当中,黄庭坚、陈师道擅长诗歌,是北宋诗歌巨匠;秦观是一代词宗,并擅长散文;晁补之擅长诗词;张耒擅长诗歌、散文;李廌擅长散文,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士。北宋的文坛与文人群体,因为有了这个组合而光芒四射。四学士与六君子,也成为后代文人向往的理想化的文人群体。
在这个组合中,苏轼士林领袖的作用是明显的。他对于自己这个领袖地位,有着高度的自觉。他说:“文章之任,亦在名世之士,相与主盟,则其道不坠。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责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师友谈记》)意思是说:文章事业,要靠一代代人主盟相传,才不会衰落。当今太平盛世,文人辈出,必须要有所宗主,才能使文章事业兴旺发达。昔日欧阳公将文坛盟主的重任交付给我,我不敢不勉力为之。将来文坛盟主的重任还要拜托更年轻的一代,就好像当初欧阳公托付给我一样。
文坛盟主、士林领袖的职责重大,要有盟主的风范,要尽到盟主的责任与义务。晁补之写了一篇《悯吾庐赋》,苏轼读后觉得他才气不凡,不过文章也有点儿小小的瑕疵:华丽有余而平和不足。苏轼认为,一个年轻作家开始创作时,最好是以平和为主,然后再追求华丽新奇,这才符合创作规律,对他本人发展也有好处。但苏轼是晁补之的老师,年长十六岁,如果直接指出他的不足,也许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与进取心。苏轼犯了难,寻思了一会儿,便提笔给黄庭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希望自己的这些建议,能以黄庭坚个人意见的方式,委婉地告诉晁补之。因为黄庭坚与晁补之是同辈关系,有些话说出来比较方便,不会挫伤晁补之的锐气。晁补之如果不服气,也可以与黄庭坚争论、切磋,如果换作苏轼,晁补之就可能碍于苏轼师长的身份,不敢争辩。可见,士林领袖并不就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首先要善于体察人心,对待后进之士要用心良苦。
李廌初到京师游学,一直科场不利,他很着急,于是穿梭于权贵之门,频频投文献诗,时时遭人轻视,惹人白眼。苏轼很欣赏李廌的文章才气,却不赞成他这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做法,便以长者的口吻劝导他说:你天分很高,定有出头之日,最要紧的是循序渐进,决不可轻浮躁进,做有伤名节的事情。李廌入京以来见过不少巨公大卿,却没有人这样真诚地关心过他,因此心中十分感激,此后便常常以苏轼的劝告引以为戒。
苏轼不仅在精神上鼓励他,也给予他很多实际的帮助。李廌连年科场不顺,经济上十分窘迫。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刚刚结束在黄州的贬谪生活,将赴常州。有位朋友特意给他送来十匹绢、一百两丝作为安家费用。这天正巧李廌前来拜谒,苏轼知道他家境贫寒,家中几位长辈先后病故,均无力安葬,便将朋友的馈赠全部转送给了李廌。
哲宗元祐四年(1089)四月,苏轼出守杭州,朝廷赐给他一匹宝马,苏轼想到李廌经济拮据,便想将这匹宝马转赠给他。转念又想,李廌家贫,说不定哪天就会卖马救急,而此马是朝廷赏赐的御马,必须写张公据给李廌,说明此马的来源才好。于是便亲笔写了一张“马券”,措辞婉转,又不至于伤害到李廌的自尊心:
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骍。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即轿子),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四年四月十五日,轼书。(《赠李方叔赐马券》)
这张马券后来在眉州刻石,有拓本流传于世。
有趣的是,苏轼写完这张马券半年之后,黄庭坚又给李廌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作用竟然是为李廌公开叫卖这匹马:
翰林苏子瞻所得天厩马,其所从来甚宠,加以妙墨作券,此马价应十倍。方叔豆羹常不继,将不能有此马,御以如富贵之家,辄曰:“非良马也”。故不售。夫天厩虽饶马,其知名绝足,亦时有之尔,岂可求赐马尽良也?或又责方叔受翰林公之惠,当乘之往来田间,安用汲汲索钱?此又不识蛘痛者从傍论砭疽尔。甚穷亦难忍哉!使有义士能捐二十万,并券与马取之,不惟解方叔之倒悬,亦足以豪矣。众不可。盖遇人中磊磊者,试以予书示之。元祐四年十月甲寅黄庭坚书赠李方叔。
这其实就是在给李廌卖马打广告,苏轼这个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具有传奇意味的是,黄庭坚为李廌作的这篇广告,经过九百多年后,在2007年,出现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这件《书苏东坡马券帖后赠李方叔真迹卷》,引首有张大千作水墨仙并赞辞,还有梁启超、罗振玉、黄宾虹、王国维等名家的题跋及印章,起拍价近千万。其实给这封信定价太委屈它了,九百年前那匹马都能卖二十万钱,现在九百多年过去了,这么真情、珍贵的信笺,是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值得流芳百世。它记录的不仅是一匹马的故事,还是一段情意、一段传奇,是苏门中的眷眷深情与友谊。
游戏人间的不老顽童
苏轼的第三个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世俗方外的老顽童。什么是老顽童?就是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赤诚之心。无论这个世界如何不如人意,却总是能够以热爱、喜爱、欢喜的态度,以热情的态度、乐观的态度来看世界,看他人。这样一来,这个人的身上就拥有一种特别的气质、特别的趣味,就像辛弃疾说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换言之,我看世界多可爱,料世界看我也应该很可爱吧!这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态度,世界丑恶还是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世界的态度是美好的。苏轼自己就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说郛》)—我跟谁都能聊到一起,玉皇大帝可以聊,乞丐收容所的穷孩子也能聊。苏辙曾经劝他哥哥跟人交往的时候要慎重,要有选择地交朋友,苏轼回答他说:“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此乃一病。”这话听上去有点儿傻,但是生活中的我们,其实都太精明了、太聪明了,所以也就不可爱了,这时候突然有个傻傻的苏东坡冒出来,看见谁都是自己的朋友,这样的人难道不可爱吗?我们的生活中难道不需要这样的人吗?苏轼是个全面的天才,有才华有学问,这让我们崇拜他;苏轼是个文坛领袖,士林领袖,这让我们敬重他。但是现在,苏轼还是一个老顽童,是个邻家大叔,这让我们爱他,爱到骨子里。
在唐宋其他七大家的身上,有很多的特点与苏轼相似,但唯独这个特点是他们都没有的。苏轼在世俗世界与方外世界,都是一个热闹人,一个有趣的人。比如,苏轼很喜欢吃猪肉。他的朋友佛印和尚住在润州(今属江苏镇江)金山寺,苏轼常常去探望他。佛印知道他嘴馋,就偷偷做点儿猪肉犒劳他。结果有一天发生了意外,佛印辛辛苦苦、小心谨慎地烧好了猪肉,藏在一个地方。苏轼来了,猪肉却被人偷吃了!这说明有人早就知道佛印偷偷做猪肉,但是知情者非但不举报,反而将佛印的猪肉偷了去,弄得佛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苏轼看到朋友尴尬的样子,即兴赋诗一首,诗云:“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 康震讲三苏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在认真阅读,真希望可以重返校园,安静读书,安慰忙碌的灵魂。
评分找男朋友一定要那种互补的,比如....
评分评分
林徽因为何改名?】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她发现上海有个男作家叫林微音。林微音和林徽音,这两个名字相似度极高,读者经常混淆。
评分读书是一种思考与认知,它并不能为你带来直接的财富提升,却能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评分我,东西很好,我会很认真的看看
评分康震很能讲的,多才多艺
评分康震老师的这套讲唐宋八大家人物的书籍,由中华书局出版,借着这次京东搞活动全都收集齐了,里面的内容应该都是根据康老师在百家讲坛上讲过的修改补充的,还收了很多康老师的绘画和书法,显示了康老师的才气,值得收藏阅读。
评分不错的书,各个朝代的诗歌都有了,慢慢读
康震讲三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