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下同)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1960年创刊,双月刊,全面刊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年刊载学术研究论文260篇左右,是展示国内人文社科学界与中南民族大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与窗口。近些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连续被有关机构认定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据有关统计,每年均有25篇以上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有关报刊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本刊所发表的许多论文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得奖励,在学术界和期刊界拥有良好的声誉。
目录
序言
试论民族理论的对象、地位和意义
中华民族理论
多元共生 和而不同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思考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
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六十年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十年发展观
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时俱进论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巩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理论的深化发展
——写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一周年之际
论高校办学自主权与民族院校大学章程建设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
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
——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涵和发展趋势
民族与族群及其相关概念的分形解释
建立我国民族关系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构想
民族关系监测评价模型及其信息处理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民族工作特点
——成都市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少数民族问题调查与思考
都市社会的族群认同及其表述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
——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
文化自觉的技术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意义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当代变迁
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
文明,及有关于此的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观点
文化与边界:社会如何分类
与社会学结缘的中国人类学
——基于20世纪前半期的学科史讨论
当代人类学社会学理论的比较分析:后现代主义,还是新制度主义
旅游发展与边疆的去边缘化
人类学的生态文明观
人水关系变迁与可持续发展
——云南大盈江畔一个傣族村的人类学考察
精彩书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繁花似锦,举凡文学、艺术、建筑等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在民族文学方面,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民族艺术方面,侗族的三声部合唱世所罕见,纳西族古乐名扬天下,阴山岩画被誉为“最大的古岩画宝库”。我国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也异常丰富,并且已经和当地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而各具丰韵。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贵州织金打鸡洞、安顺龙官、梵净山,湘西的张家界,四川的黄龙、九寨沟,青海的青海湖、江河源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都不同程度地积淀在民族文化当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多样性。多样性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各个层面上,如物质生产方面:有的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如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有的民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等。而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也可分为多种类型:有的属于山地刀耕火种型,如佤族、独龙族、基诺族、布朗族和景颇族等;有的属于山地耕牧型,如彝族、羌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拉枯族等以及部分藏族和澜沧江东岸的傈僳族;有的属于山地猎耕型,如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以及土家族、仡佬族和部分彝族;有的属于丘陵稻作型,如傣族、壮族、侗族、仡佬族、毛南族、黎族和朝鲜族等民族;有的则属于绿洲耕牧型,如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达斡尔族和锡伯族等。各少数民族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都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自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2.民俗性。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往往以千姿百态的风俗习惯形式展现出来。社会学家认为,“民俗”的内涵是“集体的、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民俗性以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形式存在,表现在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节庆礼仪、娱乐艺术等方面,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民族文化的主体也就在祭祀、节日等一系列的活动上,依靠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渗透来完成它的传承。”民俗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情感,发挥着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维护和巩固着民族共同体的稳定。
3.凝聚性。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56个民族互相交流、影响而形成的多元统一体;但对内而言,各民族又有着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身份意识、认同问题是各种层次的共同体的核心问题。”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如伊斯兰教对于回族,藏传佛教对于藏族,鼓楼对于侗族,泼水节对于傣族,等等。某一种传统文化的特质所具有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4.独特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创造出来的。由于先定的环境和条件不同,每种文化都体现出其民族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特征,是人类应对自然环境及其挑战的独特的智慧积累。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或文明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整体划一、同质的文化。这种独特性体现在民族文化的表层符号及其深层意义之中。以民族舞蹈为例,同样是以牧业为主的藏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藏族舞蹈脚部动作多,强调踢踏,铿锵有力,步伐豪迈而粗犷;蒙古族舞则以抖肩、揉臂和各种马步动作为特色,在表现人的同时也表现马的雄姿,有“人不离马,马不离人”的马背民族特点;哈萨克族舞则显得敦厚强健,充满力量和热情。
……
前言/序言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下同)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1960年创刊,双月刊,全面刊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年刊载学术研究论文260篇左右,是展示国内人文社科学界与中南民族大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与窗口。近些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连续被有关权威机构认定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据有关统计,每年均有25篇以上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有关报刊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本刊所发表的许多论文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得奖励,在学术界和期刊界拥有良好的声誉。目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已经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的一个学术品牌,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知名期刊,是多学科尤其是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创建最早、实力最雄厚的特色学科。1951年,中南民族大学前身——中南民族学院成立伊始,即建立了以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为学科带头人的民族研究室。1981年,经国家民委批准,成立了委属民族研究所,在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带领下,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民族学研究群体,并逐渐成为国内民族学研究的重镇。为了宣传和展示本校在民族学研究方面的优秀科研成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当时名称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从1981年复刊伊始,就把民族学作为学报发文的重点。随着学校民族学科的发展,学报与国内民族学界交往、交流的日益密切,在民族学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日增,高水平的稿件越来越多。尽管民族学一直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的优势和特色,但以往的民族学栏目设立有重复、布局不尽合理、发文较分散的情况。经过研究,决定从2004年第5期开始,将原来大民族学学科的各类栏目整合为《民族学人类学论坛》,下设《民族社会学》《民族理论》《民族文化》《人类学》《民族历史》《民族法学》《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文学》等分栏目。论坛为定期主栏目,《民族社会学》《民族文化》《人类学》《民族经济》等为常设分栏目,其他为不定期分栏目。论坛每期发文占总发文数的40%左右,全年民族学类文章占发文总数的40%以上,确保了本学报的民族学特色。论坛的设立,使长期困扰高校学报的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矛盾问题,得到较完善的解决,可称高校学报界的首创。而《民族学人类学论坛》的形式也是众多民族高校学报的首创,在众多民族高校学报均以民族学作为特色的同行竞争中,初步实现了“人有我特,人特我强”。在此基础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将努力通过论坛的整合,使本刊的民族学特色独树一帜,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使论坛成为学术界高知名度的品牌。为了在众多高校学报特别是民族高校的同行竞争中突出特色和优势,自2003年第1期开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在原有大民族学研究框架中,着力打造《民族理论与政策》栏目,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栏目名称最初为《民族理论》,从2008年第1期开始正式确定为《民族理论与政策》,并从此固定下来。随着刊物和栏目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以及学科研究的发展,栏目的发文量从最初每年的IO多篇,后逐渐增加,至2012年每年发文达26篇,2013年更增至30篇。栏目依托本校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的民族学和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将《民族理论与政策》栏目打造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的精品、民族学界的品牌。在“繁荣学术,服务现实,创新理论,培育人才”的办刊理念和“立足特色,突显热点,聚焦前沿,鼓励创新”的编辑思想指导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作为民族大学的高校学报,特别关心和关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每期均发表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在栏目的设置上,也有专门的《民族经济》《民族法学》《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等栏目。许多文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同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也积极推动重大理论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对推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