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師說易經(全3冊)》是書院講經真實記錄,作者是齣身皇室、末代皇帝溥儀伴讀,曾師從陳衡恪、陳寶琛、羅振玉、葉玉麟等諸位碩學鴻儒的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毓老潛心研究經典近百年,私人講學一甲子,創辦天德黌社、華夏學菀、奉元書院,講授經史子集,受業弟子上萬人,遍及海內外.
《毓老師說易經(全3冊)》,颱灣數個著名書院的山長均齣自毓老門下,著名弟子還包括夏含夷、班大為、魏斐德、黃宗智、鄧爾麟等一批美國著名漢學傢.
讀《毓老師說易經(全3冊)》,方知中國文化是生生不息、是永恒,從《帛書易》到《周易》,自洪荒産物到係統化瞭,中華文化纔有瞭生命之源.
中國曆代對經典的注解,從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經義講齣來,幾韆年來講學術都是奉旨行事. 《毓老師說易經(全3冊)》,依經解經,貫通六經,取譬時事,還經典本來的麵目,將中國東西係統化.
讀《毓老師說易經(全3冊)》,方覺《易經》這種妙智慧,人生道路絕不會走偏門.用智慧的人重視現在,就知有無窮的將來.
毓老師書院講經係列:
《毓老師說》
《毓老師說中庸》
《毓老師說大學》
《毓老師說孫子兵法》
《毓老師說論語》 精裝
《毓老師說易傳》 精裝
《毓老師說人物誌》 精裝
《毓老師說莊子》 精裝
《毓老師說老子》 精裝
《毓老師說易經》(全3冊) 精裝
《毓老師說易經(全3冊)》根據毓老自1993年至2000年講授《易經》課程內容整理而成.毓老認為,《大易》與《春鞦》弄明白,中國思想絕對左右逢源!讀《易經》的目的有三: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二、智周萬物,道濟天下;三、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易經》是智海,絕非假話,是智慧的産物.書有古今,智慧無古今.以古人智慧,啓發今人的智慧,把人生問題解答明白,就能明白一切.
《毓老師說易經(全3冊)》告訴我們,要懂用腦,讀完一篇,真得其好處.以一公式,可以推演很多.多讀書,存肥料.讀書,懂用腦,一個字都能促成功,一字訣.聖人不和我們捉迷藏,不懂,怎麼做?道理簡單,做到可難.中國人在幾韆年前,就有《易經》這種妙智慧.中國人雍容華貴,絕不走偏門.各傢都有所偏,孔子平整,因用“洗心”,沒有一點偏私.每天所見,日月之變,非變不可.“易”即日月,日月為易,自經文解釋可知.《易》,法自然,自然界刹刹皆變.《易》所法的,已是形而下的瞭.
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在颱灣被尊稱為毓老師,毓老師的百歲人生堪稱傳奇.他是清朝王室後裔,幼年為溥儀伴讀,師從陳衡恪、陳寶琛、羅振玉、葉玉麟等大師學習,打下深厚的經學基礎.“滿洲國”時期,毓老師擔任“禦前行走”,負責情報工作,但毓老師沒做漢奸,還伺機刺殺日敵、保全抗日人士.抗戰勝利後,經國民政府審查,毓老師證得清白.1947年,蔣介石下令將毓老師監管至颱灣.在颱六十幾年,毓老師潛心研習中國傳統文化.1950年代,毓老師開始為美國的漢學博士講解中國古代經典.1970年代,毓老師先後創建天德黌捨、華夏書菀、奉元書院,教授中國學生,受教弟子萬餘人,遍及學界、政界、商界.毓老師講授的不是考據、訓詁,而是充滿救世情懷、人生智慧的活潑潑的國學,帶來思想的強烈衝擊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國學.
毓師是一位生不逢時的英雄豪傑;是一位人品冰清玉潔、人格光明峻偉的奇男子;是一位滿腹經綸、木鐸天縱的稀有醇儒。毓師從英雄轉化為聖賢,在時間的長河中,是一位轉型成功,破格,破紀錄,寫曆史的老師。毓師是是毓門弟子的榮耀、後世的典型、當代的傳奇。
——黃大炯
從1975年3月起得列門牆,親炙教化,迄今已整整卅六個年頭,毓老師真正是影響並改變我一生的人。多年來闖蕩曆練,不管遭遇什麼挫摺橫逆,隻要想起老師的行誼風範,就覺得不算什麼,繼續奮發前行。而今而後,再曆人生重大憂患,求教無門,一空依傍,隻能乾乾夕惕,自強不息。
——劉君祖
經典教育不能隻是光說不練,重要的是經典內涵的實踐。老師一生以身作則,帶領學生行士君子之風,深化經典的人格教育。他的學生遍及産、官、學界,許多學生是目前社會上的精英、棟梁,當他們頭角崢嶸地為社會一展長纔時,老師由自己做起的人格教育,就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處世方式。因此,老師授予學生人格上的教導,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可謂既廣又遠。
——黃忠天
老師就像一陣天風,至大至剛,從韆裏之外吹來,從遙遠的古代吹到現代,從內地吹到颱灣,把消沉將熄的中華文化的灰燼吹醒瞭,給無數年輕人帶來光明於空茫之中,給颱灣帶來溫暖和力量。這是一個美的傳奇,而它的意義還有待我們思索。
——賴聲羽
毓老師識時不失位,乘勢知進退,以果行育德,蔔居隱巷,藏道於民。在刹刹生新的自然環境中,要守經也要能通權,這纔真的叫識時務,識時務者纔稱得上是俊傑。“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世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龍德而隱是老師“君子而時中”的真精神,知節、守節、行節是老師的大慧智、大德行,所以我們可以大聲地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毓師也。
——林明進
毓老師的一生,是一部中國近代史,是傳承五韆年的文化道統,然而讓人動容的,是他為颱灣這塊土地付齣瞭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私塾經書教育!誰能想到,這樣一位在滾滾曆史洪流中幸存至二十一世紀的前清遺老,對民族、對教育、對人類的貢獻與深情堪稱偉大。
——曾百薇
有人想見老師,但是見不到。有人來見瞭,被他當頭棒喝,不敢再來瞭,因為他看到瞭一個人的起心動念。
——鍾友聯
捲一
來知德《周易集注》原序
硃熹《周易本義》卦歌
前言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濛卦第四
需卦第五
訟卦第六
師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捲二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謙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隨卦第十七
蠱卦第十八
臨卦第十九
觀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賁卦第二十二
剝卦第二十三
復卦第二十四
無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頤卦第二十七
大過卦第二十八
習坎卦第二十九
離卦第三十
捲三
鹹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壯卦第三十四
晉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傢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損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睏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漸卦第五十三
歸妹卦第五十四
豐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兌卦第五十八
渙卦第五十九
節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過卦第六十二
既濟卦第六十三
未濟卦第六十四
3.樣章(第一冊節選)
乾卦第一 (乾為天 乾上乾上)
開始應明白《易》的結構.
“乾,元亨利貞”,“乾”,六畫卦之名;“元亨利貞”,卦辭,亦稱彖辭,文王所作.
一卦有六爻.六爻,六位.爻,從下往上畫,因為一切東西皆自根往上生長.六爻: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陽爻,九;陰爻,六.一、三、五,陽數;二、四、六,陰數.當位,陽爻在陽數,陰爻在陰數.爻辭,以斷一爻之吉凶,為周公所係之辭.
三畫卦,上爻為天位,中爻為人位,初爻為地位;天地人,三纔之道.六畫卦,上、五兩爻為天位,三、四兩爻為人位,初、二兩爻為地位.
坊間有不少介紹《易經》的小書,可以作為參考.“十翼”是什麼?《彖》上下傳、《象》上下傳、《係辭》上下傳、《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及《雜卦傳》,閤稱“十翼”,為孔子所作.《彖傳》是解釋彖辭,解釋爻辭的為《小象》,而解釋一卦的則為《大象》.隻有乾、坤二卦有《文言》.如無“十翼”,真不知六十四卦講什麼,即孔子作注,我們纔明白.乾卦細讀,應分齣《小象》、《文言》,否則不容易讀.
我主張依經解經.將來講書,要馬上查看古人是否說過.研究夏學要溯源,看思想是怎麼來的,皆有本有源,“因而不失其新”,懂得舊思想瞭,纔能創新思想.
讀完一卦,必要抓住要點.我講時事,就等於講十部書.讀書主要在學以緻用,“崇德、緻用、廣業”,“崇德”,即內聖,日行一善;“緻用”,是目的,在學以緻用;“廣業”,即外王.是活學問,齣門就要有功用.不用勸彆人,就從自傢開始.
《序卦》:“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天地”,即乾、坤兩卦.乾、坤是父母卦,下六十二卦為子孫卦.熊十力的《乾坤衍》看完,再看乾、坤二卦,意境自不同.乾坤示中國人的責任,《中庸》給人的責任與方法,以之為本;其餘六十二卦為術,在達“萬國鹹寜”.
六十四卦中,有二十六卦必讀.
八正卦:乾坤、震艮、坎離、兌巽.憂患九卦:履、謙、復、恒、損、益、睏、井、巽.“時大矣哉”卦:頤、大過、解、革.“時義大矣哉”卦:豫、遁、姤、旅.“時用大矣哉”卦:坎、睽、蹇.
伏羲畫八卦,現在人又怎麼畫八卦?中國人不受傳統思想約束以後,要如何看《易經》?看《乾坤衍》,玩今《易》.
曆史即“強淩弱、眾暴寡”的記錄,今天應以什麼觀念研究曆史、讀曆史?中國曆史太悠久,人生經驗多而有如此多的書.這麼多書是為瞭什麼?玩漢《易》,與玩古玩一樣,沒有用.瓷器無論怎麼美,也是泥巴.我喜漢玉.民國以來,玩《易》玩得最齣名的即《乾坤衍》.
腦子為瞭有用纔動.伏羲為何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係辭下傳·第二章》).在通,“通神明之德”,即通天下之誌.所寫的書皆類萬物之情之術,要解決當時的問題,除天下之患.大智慧必要放諸四海而皆準.今天應用古人的智慧啓發今人的智慧,是活活潑潑的學問,並非玩古玩.奉元書院絕不是古玩店,而是要造就有腦子的地方,要造就思想傢,而非古玩店老闆.
“知周萬物,道濟天下”,因通瞭能類.不學有用之學,淨醉生夢死,成為人類的消耗品,連豬都不如,還不感到慚愧?自欺!太自由瞭,如此下去,將來絕對造些愚民.你們扯完後,造反的人都來瞭,天天究竟乾些什麼?蔣傢太可憐瞭,我的恨早就消瞭.應按著良知做事,不要作僞.不在乎彆人知,就自己知否,要不欺心.
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二戰時,中國國土分裂存在十幾年,當時存在幾個政府,都是敵人所卵翼的,有“南京維新政府”、“冀東政府”、“滿洲國”、“濛古德王”.除“滿洲”溥儀、“濛古德王”無被槍斃外,其餘均被槍斃瞭.
我四十歲“垮颱”瞭,四十二歲到颱灣當“俘虜”.如連近代史都不知,還能做什麼?
元者,源也.欲瞭解源,得“明明德”.人的責任在明生生之德,即本然之善.“在明明德”之“在”字,即不可含糊.
祖宗留下無盡的財富,你們懂得享受?盡物之性,纔能成為發明傢.真會吃可不容易,你們連吃也不會.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是自“明明德”來的,即發揮自己性的本能.瞭解萬物本然之善,纔可以“知周萬物,道濟天下”,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老師教書不明白,得斷子絕孫.
乾,元亨利貞.
此為卦辭,亦為彖辭.“誠者,天之道”,天行健,天天做,永不停止,是個圓,以“元亨利貞”作代錶.“貞下啓元”,又“元亨利貞”,沒有斷,是周而復始的,為四季、四德.
“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係辭上傳·第十一章》),所以說“元亨利貞”四德.修到“剛健中正純粹精”瞭,纔能具備“元亨利貞”四德.
奉元書院同學應在颱灣留下點作用,“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用腦子想,為瞭適時,要隨時立說.今天得用今人能接受的解釋.
在經上講“貞”,乃是正固.與天地閤德瞭,則為“大人”.侯德健年輕時多積極,作《龍的傳人》多豪氣!而今四十幾歲,開《易言堂》,為人蔔卦安床.
我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任何人都要試一試,看他受刺激時,還能不能有自我?聰明過度的最愚,一點虧都不吃.人不可以樂以忘形.颱灣人唯一長處:要命.民族性最為可怕.我是滿人,有蠻性,絕不改變.我在任何環境,皆我行我素,心有所主.養勇,勇者不懼人勢,見義必為.學的是精神,會背書沒有用,好話誰不會說?
我在颱五十年,我要迴傢瞭.關心你們,颱灣人做錯許多事,做完自己都不知.你們要好好讀點書,人都得活下去,活著可不容易.我曾為“亡國奴”,今喜見中國之“復”.人必要真知,就因不真知纔做糊塗事.知識分子是天地的良知(心),必要說真心話.政客並不代錶知識分子,社會是亂在政客的手中.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
《文言》,依文以言其理,是孔子解釋的.
“元者,善之長也”,長,長輩、長兄,善之長即無超於此之善,無再高過的“至善”,沒比它再善的瞭.《大學》曰“止於至善”,即止於元,止於一,止於正.必要追根究底,懂得“善之長”,對社會觀就馬上改變.
來子(來知德)釋“元,大也”,和誰比大小?此解徒生迷與惑,負作用起.做事都有正負麵,負麵即負作用.
孔子在《大易》、《春鞦》“改一為元”.“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係辭上傳·第五章》),前麵必有個東西纔能繼.中國是“性善觀”,好好玩味,做人必不傷品敗德.學得不精,則不通.將《四書》《五經》串在一起,傳下去.在颱搞瞭五十年,還沒搞齣名堂,還不迴去?屋裏有多少黃金,外麵就有多少戥子.
一個字,自“靈”産生,從靈到靈位,此即文化.盡性,將本能一點都不保留地發揮齣來.“人為萬物之靈”齣自何處?《尚書》.
《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但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
“民之所欲”亦齣自《尚書》.
《尚書·泰誓上》:“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爾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時哉弗可失!”
《尚書·泰誓上》雲:“惟人萬物之靈.”《大戴禮·曾子天圓》稱:“陰之精氣曰靈.”精靈,以靈收藏.心靈,懂得用靈,可比精者進步.釋靈,必知怎麼去用腦.一東西必要分辨清楚,纔能百發百中.一個問題,十人判斷即十個樣,但隻有一個人對.
《大易》與《中庸》、《中庸》與《大學》相為錶裏.沒有“止於至善”,那大傢怎麼學?“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顔淵》)孔子強調“正”.《大學》中談政治,講“止於至善”,即止於正,格緻誠正、修齊治平.如此講,馬上就能實行,否則講得天花亂墜,不能實行,就沒有智慧.光會批評,自己不能力行,愚人也.彆人壞,纔顯齣你不壞.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
孔子“改一為元”,元,含乾元、坤元.《文言》稱“元者,善之長也”,元是長子、老大.善已經不得瞭,還是“善之長”,即至善.“止於至善”,即止於元.
元的本能是生,元代錶一切的生機,也叫“仁”,有桃仁、杏仁等.仁,就是生.中國人尊生,乃懂得衛生(愛己)、利生(愛人).
先有“仁”,後有“元”的觀念.因為“仁者愛人”,先有愛.仁者,二人相偶,自太極生兩儀,即有“愛”的觀念.人從哪兒來的?以此推溯至元.
何以“仁”是中國的道統?因生齣的就兩性,懂得愛,故曰“仁者愛人”,配偶.太極,即乾元,尋祖、尋根.道統,人性使然,率性之謂道,代代都如此傳,誰也不改變.仁的父親,即元.
對你們的期許無盡,但你們真是桶飯的.有腦,何以比不上運動員腿的功夫?不自覺,焉能成事?不腳踏實地用功,能騙誰?“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何以不爭氣?一個人得好好發憤圖強.擔心你們不往前奮鬥,不擔心你們笨.笨,人一己百,人十己韆,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由“奉元”至“止於元”,終極目的在“為萬世開太平”.
學術是一統的,不可以碎屍萬段.夏學,學術先統一.奉元,思想先求統一.有誌,在二十一世紀將中國文化變成人人所需的.中國的思想領導時代,二十一世紀纔屬於中國的.靠投資興國,即齣賣祖宗,因物資有限,文化則可以源源不斷,人必得有先見的智慧.沒有自己的想法,就盡學為奴?帝王時代絕無真講中國思想.要正視中國思想,均大一統、奉元宗.“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要適時.
《易經》是“通天下之誌,除天下之患”,此指“用”而言.情,都役於物.類情,使情不可役於物,由罔而直(《論語·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萬人萬個心,難在此.情不閤,乃情沒有類好.倆口子猶同床異夢,類情談何容易!
中國帝王製度結束瞭,思想也應有所轉變,要“學校欽定之枉,道正率性之元”.被批評講錯,就看誰接受.要造就的是思想傢,不要盡作抄書賊.文人想有品,就得要飯.
“元者,善之長也”,馬上肯定;想明白瞭,懂得“至善”.學佛,得止於成佛.講佛學,未必成佛,也可能絕不成佛.
你們懂得“人”是什麼東西?不識人,焉能做人?“食色,性也”,人懂的,動物亦懂.何以“人為萬物之靈”?因懂得倫.人與動物之分,幾希矣.在颱能亂倫,可見“幾希”已經不存瞭.我擔心最純潔的老百姓,遭罪瞭仍不知為什麼.政客的生存之道,如賣瓜的說瓜甜,在自己的立場各說各話,但決定則在良知.政客已無良知,故無不為矣!
許多事發生瞭,必有遠因、近因.知識分子應沉靜、有頭腦,是宇宙的良知、明燈.真瞭解一句話,人生觀都改變瞭!人活著,最大得對人類有貢獻,其次則對國傢有貢獻,最低也不能賣國.你們要好自為之.中國抬頭瞭,此天時也,焉可逆天行事?今天即使趕上“五四”,也是落伍.
亨者,嘉之會也.
亨者,通也,通瞭就無障礙,所以是“嘉之會”.嘉賓、嘉禮(結婚)、嘉偶、嘉品.嘉的禮是什麼?引申義太多.
“亨者,嘉之會也”,一個人能活到“嘉之會”,能不通行無阻?憑什麼“通”?嘉德之會.品德好,必多處好,得吃多少的苦?喝酒喝到爛醉如泥,人說沒有酒品,花錢買“酒品不好”之評.社會之所以有亂象,就因為不自知,自知則少製造笑話.我在屋中教書,心中坦然.證嚴有太多的嘉德,故能通行無阻.
有人品,用嘉美之事求通.一舉一動在公理上站不住,即無品.一尺可以量盡天下事,知其屬於哪一類,尺不在乎多大.
讀書為瞭明理,明理首在改變器質,用良知先衡量自己.自己對,做好,即至聖、聖人.看彆人,在看對一切的影響、社會的反應.對任何一事,都有其自主性,所以有不同的錶態.
嘉品,不過是初步.德,必要有事功,嘉德如證嚴,挨餓人因她而不挨餓瞭.三
從《帛書易》到《周易》,自洪荒産物到係統化瞭,有瞭哲學思想.可知一個學術的構成特彆不易,必要經過很長很久的時間.
民國以前,中國學術沒有本來麵目,完全是帝王思想.孫中山推翻瞭專製政體,成事瞭,後人藉瞭光.熊十力對傳統學術提齣否定,是幾韆年來的一大解放,跑第一棒,費盡終生精力,晚年卻來不及寫瞭.應該有人接著走.
我一輩子專做與人不同的事,不在乎人傢肯定與否,要跑第二棒,但為瞭不與社會脫節,必得慢慢來,逐漸淡化它.蔣伯潛《語譯廣解四書讀本》搜集各傢注,間接否定硃熹《四書章句集注》;我上課用此書,是在淡化專製時代必從硃注.
正月十六日,是人祖伏羲生日,奉元重視此日,書院要供奉人祖——八卦祖師.采用中國舊體製的書院,全盤的中國文化,消除社會的迷信,既是中國人,何不信中國的神話?此日亦正逢我母親生日,我以前每年為我母親過生日,但冥壽到一百即不過瞭.
奉元書院主經是《大易》與《春鞦》.奉元書院對二十一世紀應負的責任:不與世俗爭短長,但以天道求等齊.從元來,“元始天尊”是中國的上帝.擴大心胸,不聽世俗的是非,他們有何德行臧否是非?責任是在造奉元天下,無際界、清主觀,以良知審判一切的是與非.
人生即繼誌述事,不可以白活,“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禮記·學記》),有大纔華者繼誌,其次也要述事,時代馬上要變,應擔起當代的責任.求奉元係統的發展,是你們的責任,“舟車所至,人力所通……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墜)”(《中庸》),都是你們發展的地方.不怕小,就怕不做,要懂得責任之所在,慢慢地一步一步行,我都有通盤計劃.中國人要嚮人類負責.自古每一書院講學,都有使命之責.自2000年開始邁入21世紀,要盡我們的責任.我有整個構思,不講.
一般講學,不可離世俗太遠,成立學術研究所,自己立標題.先立題目,再研究找什麼參考書.各有所好,發展所好,則進步特彆快.腳踏實地,三年可有小成.
迎接當時的時代,非一日之功.吸收任何文化,但是講中國文化,絕不摻雜外國文化,因其非中國人的思想.不反對任何人類的思想,但任何商品都有商標.必要有一定的努力方嚮,人生在世既然活瞭,何不活得有意義?證嚴的慈濟,是救人的肉體;我們成立學術團體,奉元是送人釣竿,告訴人怎麼釣魚.要知而必行,不可坐而言.
要往人類裏頭進攻,中國已是世界強國,必要為人類謀幸福.有計劃,以中國人開發非洲,解決中國的難題,十三億人口需要吃飯,鄰居焉能安寜?要以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也幫助彆人.
我在屋中吹牛,都有通盤的企劃,豈會為幾天的榮華富貴而齣賣你們一生?好好奮鬥,你們要捷足先登.我愛國,可是絕對不齣賣任何人.
老百姓是多麼善良,就盼望團圓、幸福.不要製造孤兒寡婦.殺惡人即是作善,要分清政客與百姓.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孫子兵法·九地篇》:“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動於九天之上,藏於九地之下”(《孫子兵法·形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孫子兵法·九地篇》).應如常山之蛇,纔能反應靈敏,可以隨機應變.要看對象說話,對傷品敗德的人還要講道德、說仁義?要養成隨機應變,先訓練自己能.
同學多,但不一定是同誌.要求同誌,不可以昏頭昏腦,遇到同學,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多少同學在後麵扯後腿,不鏇踵間,就可以看到這些人的下場.同學很少是我的同誌,但最低要不做傷品敗德的事.許多人卑鄙齷齪,就想齣賣人傢,換取自己一點眼前的樂.自己造瞭孽還不知,如何為人師?未必得利,但不知害瞭多少學生.迷信,自我陶醉,卑鄙到不知自己乾什麼,這種人豈不是沒有人性瞭!為人師的應在學生最迷惘時點醒他,“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尚書·秦誓》),為人師以配上帝,應是最有德的,怎能不告訴學生走錯路子?要在學生最迷惘時,引導他們走上正軌.考察一個人,就看他有無利他的觀念.哼!一個人沒有知識,你說正經,他卻淨扯閑.
講學,絕不許講“怪力亂神”,要講義理——“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易經·說卦傳》).義理之學,“知(智)周萬物,道濟天下”(《易經·係辭傳》:“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萬物之宜”(《易經·泰卦》).讀《易》,必從王弼《周易注》、程子《易程傳》、王夫之《船山易傳》三本代錶注看.有思想瞭,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思想.學術,絕非一代就成就的.奉元書院要脫除“腐儒”的範圍圈,許多學術團體仍在老學閥的控製內,慢慢地都會過去.新的頑固派沒有真功夫,就頑固不過我們.
讀《易》,講義理,自王弼、程子、船山,可以確立信心,有自己的樣子.一個思想,自草創到成形,得經過多少人、多少時間?可以看齣一思想之係統化,是多麼不易!熊十力之言,並非全無根據.
我絕不語怪力亂神,講義理——“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易經》之理,“財成天地之道,輔相萬物之宜”,“知周萬物、道濟天下”多科學!裁成輔相之後,以此道濟天下.
以前皇帝無一處不是上上,而到瞭末代則成為下下.我忙得過年前亦無時間理發,直至今天纔去理,給老退役兵理,不給女人摸頭.
必要深入.一個人要腳踏實地,不要浪得虛名.創個東西,並非完全另起爐竈.人生即繼誌述事,不可以白活.蔣慶《公羊學引論》,路子對,錶現最好的是繼誌,他將“夫子之誌”描寫得特彆好、特彆完整.《春鞦》是夫子之誌.
熊十力的《原儒》,講《大易》《春鞦》《禮運》(《禮記》中的一篇)與《周官》(即《周禮》).《周官》從中央至地方的組織多麼緻密!我沒有指導錯學生,為學有一定的路子可循,並不是空降.可惜大弟子見聞廣,都改嫁瞭,現在想迴籠.下功夫,不要一見異就思遷.盡量多看彆的書,可以知道我們的路子並沒有走錯.颱灣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學人”.
我不懂“洗心”二字,何以“洗心退藏於密”(《係辭上傳·第十一章》)?古人的智慧何以那麼高,看《墨辯》、名傢之言.中國的醫書比經書更是難讀,何以能想得那麼準確?學無止境,我們之所以不能,因嗜欲多.今人因欲多,智慧當然低.六祖就是專一的功夫,其《壇經》富智慧.不要浪費時間,要好好深思.
講《四書》,不許造謠、標新立異.蔣伯潛的《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脫離昔日必從硃注.看《皇清經解》與《續皇清經解》有關今文經解.《四庫全書》是嚇人的,沒有內容.欽定選的,要是不渾能夠及格?帝王就不許人有思想.
中國這百年,並無人好好研究中國學問.奉元書院以《大易》《春鞦》為主經,講書不要摻雜外國思想.隻要是中國人的學問都收,故稱“夏學”.從“元”開始,陰陽代錶一東西的兩麵.“元始天尊”是中國的上帝,道傢在儒傢之前.道傢講“一”,孔子“變一為元”,思想就圓融瞭.由一到元,是思想的一大進步.奉元行事,從“元”往下演,用祖宗的智慧啓發我們的智慧.既有《春鞦》,何不來個《鼕夏》?要建設思想.
《尚書》是政論,政事的結果.《詩經》是社會學,老百姓的反映,發之於性.“禮由食起”,乃有瞭規矩.人開始吃東西,懂得規矩瞭,進步,不同於狗的爭食.人的思維由“食”起,結論:人為萬物之靈.
做事,都有一定的規格,沒有人纔,要培養,要造就.我印的《孫吳兵法太公六韜》,你們要用一輩子,時常玩味,深思熟慮,纔能有所得.
一切文化自“食”起,怎麼立說?墨子自“天”立說,有《天誌篇》.如自“食色”入手,年輕人易於接受,今天如開性學課,賣票絕對擠破頭.“聖之時者”,此何時也?人喜什麼?自青年喜愛的東西分析長短,他纔能接受.今天亂倫事多,講什麼青年能接受?何以要自根上想在此.
《易》,光是看本文,想一想到底在說什麼?注解,往往忘瞭對象,而愈講愈玄.現在是人的問題,溯及文化之始——食,可見“食色,性也”,是多深刻的瞭悟!
《春鞦》除“夫子之誌”外,寫些什麼?齊侯亂倫,亂倫事多,如何撥亂反正?此即下功夫之所在.何不想想實際的問題,按書的本來麵目讀?今天應用什麼方法警戒這些人?
大一統,居一,安一,安仁.麵對書,而非麵對幻想.違聖人之誌,方有聖人之教,修道之謂教.未來,想對時代有所貢獻,那得自舊的得多少啓示?
如何解決“斷爛朝報”(王安石之語)?《春鞦》又豈止是斷爛朝報而已!《大易》與《春鞦》有何關係?麵對問題,不要先存一個幻想.霸主亂倫,孔子寫入《春鞦》.看《春鞦》,要想《春鞦》是如何撥這些亂以迴正,撥亂反正.
《易經》真正細讀,看歸妹卦( )究竟在講什麼?描寫幾類的女人?寫實際的東西,後來被美化瞭,美化得原來的深意都沒有瞭,成為殯儀館的化妝師,在衣服上猶較勁.
古書,當時人都懂,現在淨講鬼話.每個時代有其看法,並非金科玉律.何以孔子是至聖?因為孔子不說糊塗話,而宗教淨說鬼話.腦子有智慧,放諸四海而皆準.正,論世之準.
武,止戈為武,沒有戰爭,禁兵,一經美化,本義沒瞭.為永久計,要立說;治時,則是《孫子》那套.讀《春鞦》,要知其亂而撥亂.《尚書》為戒者比為法者多.為久遠計,要立學;目前,要找同誌.
《易》為悔吝之書,“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晚年贊《易》、作《春鞦》.《公羊》(《春鞦公羊傳》)就是元經,元經之體《大易》,《春鞦》為元之用.有誌,好好往前努力.必還中國文化的本來麵目.人愈是有遠誌,活得愈是愉快.
“元”是什麼?“元”如沒有瞭解,“根”就沒有明白.“培元”,然後“元培”.用《易經》的智慧,培養我們的智慧.我們要造人間的極樂世界——王道樂土.王道是什麼?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春鞦繁露·王道通三》)將天地人串在一起的,即“中”.
好好提高自己思想的品格.二十一世紀,是文化中國的世紀.物資不可恃,文化中國乃奉元大同的中國,既一個元,如何不大同?不在乎束發或是披發.大同的境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齣於身也,不必為己.”(《禮記·禮運篇》)
遇事,要懂得分析,知道怎麼解決問題.一件事發生,即“機”之所在,應馬上知怎麼下手.看事要分析,知道怎麼打擊敵人,使自己有利,可以如魚得水.讀一書,必要瞭解其人,思想傢因為缺少勇,沒有膽,就怕死,所以有成就者少.有思想,得按著思想去實行,自試也.
禮,以時為上(主),隨時而轉.“成於樂”,中國最厲害的地方,因為發於性,故曰“成於樂”.孔子“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證明孔子的音樂修養不得瞭.“五經”缺《樂經》,以《禮記·樂記》作基礎,找廿五史有關談樂處,將曆代談樂的,都串在一起.音樂改變,人心之改變、人心之所趨.適逢盛會,必得撥亂反正.依經解經,實事求是.好好講學,做正經事.要有誌,士尚誌,強求沒有辦法.
看今天人心變得多可怕!撥亂反正,豈是空的?這個時代是什麼?皆逐欲也,一旦掉入欲海,失敗就起不來.周文王被囚演《易》,失敗也不廢頹.我在屋中溯本追元.要知道怎麼用智慧,不要每天淨逐欲.不懂得失敗,焉能建設成功?
培元,要自哪兒入手?“濛以養正,聖功也”.什麼是正?不知正,怎麼養正?要盤皇另闢天,也得下功夫.不懂步驟,是自欺,永不知天命.養魚有養魚的方法,養狗有養狗的方法.懂得正瞭,還得知養的方法,纔能到“正”的境界.正,就是性命,各正性命.怎麼養性、養命?說養正,把作用都講齣來瞭,且知性命的修為之術.
一個人無大過,多麼重要!我的講法,是四百種《易》注中所無的講法.怎麼來“無大過”、“知天命”?培元(養正)→元培(居正).大居正,天命之謂性.好好下功夫,你們不齣十年,都是小夫子.
《大易》與《春鞦》相錶裏,根本是一個東西.什麼叫聖功?一統也.大一統,用“一”統天下,建王道樂土.要追究“一”,孔子一以貫之.孔子戰無不剋,因為能夠“一”.止於至善,止於“一”,正也.變“一”為“元”,故“大一統”即“大元統”,知此,纔知如何下手修.稱“居一學會”在此——華夏奉元居一學會,在成其聖功、居正、一統.
命,與際遇有關;性,則與環境無關,故曰“率性之謂道”.《大學》與《中庸》相錶裏.光知不行,得修得行,要懂修為的層次.怎麼修?養性,要用保閤;培命,則用太和.“各正性命,保閤太和,乃利貞”(《易經·乾卦》),“百忍堂中有太和”.自求多福即是培命,一個人多做積德事,命就會好;淨做缺德事,則報在子孫.成聖,是“緻中和”的境界.完全似是而非,怎麼去修養?想,纔能進步.一個人天天在智慧中過生活,多美!深入瞭,可以解決一切的苦.書好好琢磨,馬上就發生作用.“時乘六龍以禦天”,六龍包含終始、生生不息.
每天所負的責任:撥亂反正.是亂,就得撥;不撥,就沒得正.梗概懂瞭,每天得認真想.這些記清楚瞭,能夠完成一個思想.
你們再也找不到如我這般講書的,雖不能說透徹,但絕不騙你們.我現在亦集大成,中國思想可以完全沒有烏雲瞭!今天好好努力,絕對超過前人.我的係統化,是自用功來的,將中國東西係統化,始於元,止於元——體用之學,《大易》與《春鞦》.以至聖為法,此人絕對有思想.奉元二部書:《大易》與《春鞦》.《大易》與《春鞦》弄通,中國思想絕對左右逢源!
自熊十力的書入手,可以知傳統皆“大盜之學”.有僞,我要訂僞,纔知正,傳下去.原元,纔能奉元.訂元,得訂《大易》與《春鞦》.熊十力的指示很正確,惜其晚年身體不好.不可以欺師滅祖,以熊十力為第一代敲木鍾的,在其後跑接力.成學,絕非一代二代的事.
熊十力跑第一棒,否定經書,說是僞經;我將之當作肥料,用以灌溉種子,寫《原元》,元為種子.我先原元,作為立說的根基;根本解決瞭,就可以造成奉元天下.
《易經集成》收三百六十二種,加上《四庫全書》所收的,四百多種.有代錶性的,義理方麵為王弼、程頤、王夫之.仔細讀,可知為什麼要想.三本代錶注看過瞭,就可以明白我所講的價值.來注(來知徳《周易集注》),不過是個入門;三本代錶注,纔步入學術研究的範圍,以之作為啓示.學術的承續很重要.
中國的二鬍,真是變化無窮;京劇無歌不舞、無舞不歌,真是到瞭化境.社會完全盲從,求真知特彆難!有瞭智慧,什麼時候都可以用.
看一爻一卦,三本代錶注對著看,再看我想的是否更為周密?時不同,所講亦不同.《乾坤衍》《體用論》為熊十力之學.《原儒》非學術,是介紹“儒”的性質.
讀書不要求快,要慢慢讀、仔細讀,深入、精一,熊先生自稱其讀書用心深細.為瞭開創未來,要好好努力,不要小看自己.但也不能驕傲,驕傲就不能深思.
我天天琢磨,想到就寫.不要混,沒意思,每天有所為,纔感有趣味,覺得時間過得快,勉勵你們不要虛擲光陰.嗜欲深,都浪費瞭,並非不聰明.
說話要有智慧,叫他不舒服,不在搶先,而在給他結論.自根上認識,纔知怎麼說話,內有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作標語,也要實用,令人驚心.話不在多少,要入人的心坎.做時代先鋒要真,要批假顯真,必有豐富的智慧纔可.
齣謀劃策,必先把利與害都弄清,許多事要先考慮利害再做.一件事真徹底明白瞭,就會辦事;不懂得利害,就因為沒有腦子.遇事要冷靜,多考慮就少後悔.冷靜想,想透瞭,就知你該做什麼.
書非看完一遍即完,必要深入.讀之後,必要問自己:得到什麼瞭?曾文正讀書,在培養自己,造成他事業的成功.立功、立業必得有德,有德者居之.每天必要讀書,要用經史百傢培養自己.
下一步怎麼做,不能預設,就看“時”,得隨時、應時.預設,就失敗.人的智慧不一,許多人不知社會的演變,所以不知時.如淨是扯後腿的,百姓焉知往前走?皆人之為道.我就守分,許多人淨造謠,不倫不類.有人侵害你的權利時,如你不說話,他就會得寸進尺.我當年誰都罵,就不罵老蔣.將來齣賣你們的是這群渾蛋!
大小事必要察微,小事沒能注意,處理大事焉能注意?要隨時察.時乘六龍以禦天,在六變之中,不但不跌倒,還能支配天地.
“治盡其詳”(《荀子·天論》),“治”,太平.什麼要辦好,都必用詳的功夫.治,是從詳來的.辦事周道,一點也不漏.有層次、有步驟,絕不馬虎行事.得見機應事,差之毫厘,謬以韆裏,必要慎微,小事都要正視.危險不可怕,就怕沒有渡險的技能.
“心思之艱難,所以能詳;識見之詳明,所以方艱.”
《易·大壯》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來知德注:“詳者,慎密也.不詳者,當壯終動極之時,不能度勢而行、審幾而進也.既詳則能艱矣.咎者,不能退、不能遂之咎也,惟艱則能詳而咎不長矣.心思之艱難,所以能詳;識見之詳明,所以方艱.”
讀《易》的目的: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二、智周萬物,道濟天下.三、裁成天地之道,輔相萬物之宜.
文思、武德.文思,構想怎麼做;武德,止戈,怎麼不戰爭.
文之道: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二、法其生,不法其死.三、文之道未墜於地,在人.四、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五、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六、四方不服,修文德以來之.七、文王之所以為文,純亦不已.文道,純亦不已,即行健,文王之德之純.
武之道:全敵,神武而不殺,止戈為武,用聰明睿智,不動武.
中國人講天下:天下為公,天下一傢.
做事必守口如瓶.智與信德,定.見異思遷,乃沒信德,怎能有定?知止,而後有定,不見異.人必要有信德,纔有資格談事.
殉誌,做事對自己負責,絕不給人當走狗.怎麼活都可以,必要為自己活.誌士得殉誌,有實際的學問和萬全的準備.聖人不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之,屆時就發揮作用.作之君作之師,為配上帝.
水,無形,隨方就圓,到哪兒都閤適.無形,纔能應一切.
書是自己讀,和誰讀,都沒有用,孔子也教不通你們.不讀書,纔笑話百齣.颱灣人就鬍扯.因心無所主,胸無半點墨,所以順嘴鬍扯.必要自己讀書,老師不能點石成金.人必得有好奇心,買瞭書,就應翻一翻.天下就一個便宜,為李所撿,後有無窮的後患.
來知德《周易集注》“自序”、“易學六十四卦啓濛”,多看幾遍.
讀《易》,非為蔔,不蔔而已矣.今天更是非蔔的時代,而是“行此四德”,纔是“元亨利貞”.
讀書的目的,在造成心有所主,緻知在格物,博學能篤誌.我在屋中能坐五十年,即心有所主,豈是任何人一兩句話就能動心?何以要求學?要心有所主.有智慧的一定心有所主,發瘋,因心無所主.心有所主,必有一套哲學.
讀書,要有層次、有倫序.
《周易》:一、部分人認為“周”為周代,宋儒多如此解.二、東漢鄭康成,以周為“周遍”義,即無所不在.三、王夫之以“易者,互相推移以摩蕩之謂”.
《易》有三:《連山》、《歸藏》、《周易》.
《周禮·春官·宗伯》大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周”,恐非朝代名,古時無年代.《周易》,亦代錶一個《易》.恐是鄭玄解得好.要有倫序地想一問題.
所有注解,均代錶一傢之言.今天要研究:畫卦人剛一舉手、想畫之際的動機是什麼?如明白此一動機,就可以自根上解釋《易經》.懂“陰陽”、“氣”的觀念,已是很晚瞭.
畫卦,自下而上.看硃子《周易本義》的八卦圖.是否伏羲畫的不管,可絕對是中國人.
八卦圖,衍生自《河圖》與《洛書》,傳為伏羲所作.其中《河圖》演化為先天八卦,《洛書》演化為後天八卦,宋代大易學傢邵雍根據《易經》對八卦的文字描述而繪製成圖.
由一生二……成六十四卦.在那個時代,就有如此高的智慧,而今人連接受的智慧都沒有.
我讀《易》,不下六百種,所以懂一點.越讀注,隻覺他懂,但我們越不懂.學生如看書,焉能不造齣幾個人纔?同學有名,但不讀書,完全無倫無序,一塌糊塗,結論就是渾蛋!
《易》是智海,絕非假話,是智慧的産物.書有古今,智慧無古今.以古人智慧,啓發我們的智慧.智仁勇,三達德;隻要是人,都得懂,行事即德.舜,大孝;周武王,達孝.通達,何不說通德?通誌,通天下之誌.“黃巾不入通德門”,鄭康成之門.漢時,通六經為通人.
今天談新儒,已經落伍,應是時儒,《易經》講“與時偕行”.
《易·損》:“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易·乾》:“時乘六龍以禦天.”
為學,必要抓住要點,學的路子纔不錯.不要抄書,諸子各抒己見,成一傢之學.中國的未來要如此,過去隻有帝王有思想.兩漢以後,已無思想傢.思想統一後,得說皇上喜聽的.今奴性猶存.
知子者莫若母,我寫“長白又一村”明誌.我非怕死,想再活十年,多做點事.
無論男女,必要懂得修身.昔日大傢閨秀,一言一行一笑,都有分寸.
一爻一世界,一爻一宇宙.始、壯、究(極、終),終而復始.終始之道,生生之道;“生生之謂(就是)易”,亦即《易》之道.天、地、人,三纔之道,亦極於六.
不要當書讀,拿時事印證,實學纔是真智慧.讀這麼多書瞭,何以用不上?太笨瞭!我可以增長許多方法.頭腦要緻密,訓練、培養.看《乾坤衍》,說齣六個字即知明白.必要如此練習讀書,纔能開竅.據一點,可以寫齣很多辦法.不在文章好,貴乎能行.沒能發揮效率,空文!
是中國人,應用中國的禮與法治國.一個人必得有其象徵,中國人應有服製.
什麼叫《易經》?“生生之謂易”,交易、變易、不易.
……
值得品讀、收藏
評分講的非常好,隻是有點貴。
評分等待很久,書香彌漫,壽星親傳,人神意會!
評分書是好書,希望能看懂
評分好書,全收瞭!
評分從多個角度理解周易,學習瞭
評分東西不錯,京東的服務很好,快遞員很負責。還會再來。
評分東西不錯,京東的服務很好,快遞員很負責。還會再來。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