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这部影片(宗萨仁波切导演的《旅行者与魔术师》)憾动的部分,其实和《正见:佛陀的证悟》这本书是类似的:我看到一位承继藏传佛教优良传统及训练的老师,仍然以虚怀若谷的观察和学习态度,寻幽入微地探索着现代文明与文化的琐屑内涵,然后以洗炼的笔锋和诚挚的执导风格,清晰地勾勒出现代人如何背离了佛陀四法印中的生命真谛。
——胡因梦 “身心灵”引L讲师
当我放下工作,投入修持,以为不再演戏,其实只是换了个角色,身在另一场戏中。每次有缘与仁波切这位导演见面时,他总是提醒我,连身为佛教徒,也不过是另一场戏罢了。若想从无明到无名,真诚推荐大家细读这本书。仁波切这位不平凡的导演不断地提醒我,我自己是演员,也是编剧。收到这本书,就如同收到一个剧本一样。其实学生遇到上师,就像演员遇到导演。
——李连杰 国际
书中大的理念是在讲,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完全取决于你的生活状态。比如有些人虽然穿着僧袍,但言行在他看来却并不符合佛教徒的标准,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听过佛教这个名字,却像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般在活着。
——赖声川 “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说服大家都去追随释迦牟尼佛,成为佛教徒,修习佛法。我有意地不谈禅坐的技巧、修行或咒语。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与其他见地不同的独特部分。这位印度王子,到底说了什么,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么,能感动在千上万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佛都与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什么不同?我相信四法印提供了答案的精髓,而我在此试图将这些艰深的概念,以我所知简单的语言来说明。
——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
不论你是否信仰佛教,至少通过阅读这本书中你可以免于对佛教的无知。而且通过仁波切运用现代的文字和思维方式所做的活泼机智的阐释,你会发现,现代人仍然可以从佛教这一历史悠久的智慧源头去汲取智慧与自由的生命活水。
——豆瓣网友蒙光
非常好的佛学书籍。次接触佛学,让我深深的迷恋上了佛学的哲学思想。感谢大师为世界带来如此美好的一本书。
——豆瓣网友 decembernong
刚开始读的时候,会因那貌似简单的文字起了轻慢之心,因为作者一边叙述着悉达多成佛的故事,一边引用着当下热门的人和事来印证,言语轻松,不时让人发出会心的笑。然而一步一步读下去,就觉得那浅显的文字真是字字机锋,读起来回味无穷。这就是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它适合所有的人来看。
——豆瓣网友coco_liujin
对于一个不了解佛教或者对佛教一知半解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本棒的启蒙书!另外这仍是一本对非佛教徒很有帮助的书,因为整本书阐述的是这个世界的究竟真相而已。
——豆瓣网友yoyo
没看此书之前,感觉藏传佛教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文化,真没想到一个在喜马拉雅山麓修行的佛教大师能对当今社会的各种讯息如此明了,又对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分析得淋漓尽致,实在佩服!! 看完后真的对佛教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
——豆瓣网友rheawang
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宗萨蒋扬钦哲却吉嘉措(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KhyentseNorbu,1961年7月6日-)
是不丹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喇嘛,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通常被称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或是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出生于不丹,是已故宁玛巴法王敦珠仁波切的长孙,父亲为红教大德听列罗布仁波切,母亲之家族出自贝玛宁波,外祖父为著名之竹巴噶举喇嘛,得法自释迦师利,终身修持“那洛六法”。七岁时被*达赖喇嘛、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宗萨钦哲确吉罗卓(DzongsarKhyentse Jamyang Chkyi Lodro,1893-1959)的转世,后由顶果钦哲仁波切为其进行升座礼。曾在萨迦学院研习佛教哲学。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没话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皮质封面的触感温润而有质感,那种老派的精装书味道扑面而来,让人瞬间就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调,既保护了视力,又散发着一种沉静的书卷气。我特别欣赏封面题字的排版,那种书法线条的张力与书名的禅意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仿佛还没翻开书页,就已经被一种肃穆的氛围所笼罩。要知道,在这个什么都追求轻薄快餐的时代,一本如此用心对待“物”本身的出版物,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它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见证,提醒着我,有些智慧是需要时间沉淀和实体物件来承载的。这种对实体书的执着,也间接暗示了作者所传达思想的深度和恒久价值,绝非转瞬即逝的网络碎片信息可比拟,光是抱着它,我的心绪就仿佛被镀上了一层宁静的釉彩,准备好迎接一场严肃的洗礼。
评分我尝试用一种非常批判和解构的视角来看待这类带有“大师”光环的佛法阐释作品,毕竟太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过度包装的个人魅力,而非真正洞察到的实相。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的克制程度,出乎意料地避免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布道姿态。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对话录”或“教导精选集”,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术语去构建壁垒,而是用一种极其贴近日常困惑的方式,去剖析那些看似宏大实则微观的真理。作者(或传达者)的智慧在于,他似乎并不急于让你“相信”什么,而是引导你去“体验”现有经验的局限性。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触及到了一些长期以来被我习惯性忽略的内心盲点,那种感觉就像是镜子突然被擦亮了一角,让你不得不直视自己内心的冗余和杂音。这种“不加矫饰”的呈现方式,让我想起古代的哲人辩论,充满了思辨的火花,而非一厢情愿的灌输。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非常专注的冥想训练,即便只是通过文字。文字的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从不同的层面捕捉到新的光芒。不同于那些注重仪式感和权威性的教法书籍,宗萨仁波切的传达方式,在我看来,是极其“现代”且“去中心化”的。他似乎在努力消除“上师”与“弟子”之间的鸿沟,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验证这些教导的真实性。这种鼓励自我探寻的精神内核,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体性。这本书不是提供一张通往“彼岸”的地图,而是教你如何辨认脚下的路,并且让你确信,你完全有能力自己走下去。它成功地将一种古老的智慧,以一种不失其深刻性的前提下,融入了当代人追求自主和效率的价值体系之中,这无疑是这次“证悟”传达工作中最成功的一面。
评分从人文社科的视角切入,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宗教范畴的标签。它深刻触及了人类存在的几个永恒母题:时间性、痛苦的本质,以及意义的构建。仁波切的教诲,在我看来,提供了一种极具操作性的“认知框架重塑工具”。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缘起性空”的阐述,它并非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被巧妙地转化成了一种对人际关系、财富观念乃至个人身份认同的解剖刀。例如,书中对“我执”的剖析,其精细程度堪比心理动力学分析,但提供的解决方案却更为彻底和超越。这使得这本书即使对于完全不信奉佛教的读者来说,也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用以审视自身世界观的牢固程度。它挑战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确定性”信念系统,促使我们将目光从外部世界的纷争转向内在经验的流动性,这种跨学科的渗透力,是其最值得称道之处。
评分老实说,初读时,我带着一种既好奇又怀疑的复杂心态,毕竟“佛陀的证悟”这样一个宏大主题,很容易落入陈词滥调的陷阱。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当下性”。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遥远的宗教历史或繁琐的仪轨,而是直接将读者拽入了“此刻”的觉察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高山上,被一股强劲但清新的风吹拂着,那些平日里盘踞在心头的焦虑和计划,突然变得轻盈而无足轻重。这种叙事上的“轻盈感”,并非来源于内容的肤浅,而是来源于对一切事物本质——无常与依存——的彻底接纳。这种接纳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它不像有些心灵鸡汤那样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提供了一种“看清”痛苦的勇气,这种勇气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脱感。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多少答案,而在于能否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保持一种开放且安住的状态。
评分很好
评分很有见地的一本好书。正在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想读的书,有一些皱痕,但不影响阅读。
评分善良不需要回报,善良本身就是回报
评分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樊登读书会推荐的
评分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评分挺好的,是正品,下次还会光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