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著作+重大历史精彩解读+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延伸!
18个特写镜头呈现全球化视野:法国大革命、明治维新、西班牙内战及曼德拉、彼得大帝……
挖掘世界重大事件背后秘闻,揭秘全球性人物的风云人生。在解读历史的同时,更能与时俱进,开拓视野,吸取教训。理解国际,解读世界。
◎知名教育学者、杰出教师、2011年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扈永进精心选编!
兼具深度和广度的专业解读,直击历史、国际关系知识短板,打开世界,阅读世界,遇见精彩未来!
◎推荐阅读:国民教育通识读本之《文学的意义》《天下哲思》《科技之光》。
《国际理解》由知名教育学者、杰出教师扈永进精心选编,内容涉及西班牙内战、英国《大宪章》、南非的转折、明治维新、彼得大帝、德克勒克等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帮助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精神生活。文中附有精彩的精彩快读、背景介绍、编后絮语和延伸阅读等版块,开启阅读新方式!
通识教育起于哈佛,后风靡世界。本书秉承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选取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多篇精彩著作,更有相关领域专家的精彩解读,让读者能够以开拓性的思维重新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扈永进
知名教育学者,中小学通识教育课程研制者与践行者。现居广州。
著有《未经编辑的声音》《今日教育之民间立场》《走向批判的行动研究》《先秦诸子导读》《国际理解读本》等作品。
过去一个世纪是科学改变世界的世纪,未来一个世纪是人与知识结合得更加紧密的世纪,这个融合需要从中学时代开始。
——李 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院院长,科普作家)
中学生处在充满好奇、睁大眼睛看世界的年龄,这套书让我们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科学和人文,历史和未来……
——林 达(知名美籍华人作家夫妇)
泰戈尔说,教育就是向孩子传递“生命的气息”,而通识教育,则意味着这种“气息”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没有这种完整,人的“文明”程度和“现代性”就不足,不仅思想力和知识结构有缺损,心灵和精神也是浅薄的。
——王开岭(央视一套《看见》节目主编,知名作家)
玛雅文明的辉煌与覆灭
全球化进程中的拉丁美洲传统作物:土豆篇
《大宪章》的起源与启示
当主编的彼得大帝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内在逻辑
澳大利亚,从罪犯流放地到发达国家
福泽谕吉与明治维新
一个国家的自杀——19世纪巴拉圭战争始末
凯末尔:现代土耳其创建者
胡安·卡洛斯——一个国王的命运和理想
犹太复国主义及以色列建国
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为什么失败了
划界,用大炮还是用法律
魁北克——独立梦破灭之后
穆罕默德·尤努斯:赶走贫困的人
德克勒克:国家转型激流中的船长
芬兰的廉洁从哪里来
石油之殇:从前统一苏丹到南苏丹
● 古老铭文记录这一天的日期为公元378年的1月8日,异乡人的名字叫作“火之诞”。他作为墨西哥高地某个大国的使节,来到现今危地马拉境内的瓦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他的名字出现在玛雅全境各处的纪念碑上。
● 既来之,则安之,他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在河流、湖泊和沼泽边居住下来,学会了如何让贫瘠的土地生产出最丰富的物产。
● 火之诞的结局是个谜。现在还没有关于他死亡的记录,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曾做过玛雅某国的君主,但他的威名流传久远。
● 只要这片土地还能够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这个体系就能成功存续。事实上,它的富足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和知识成就,玛雅因此被定义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文化之一。
背景介绍
玛雅文明是古代位于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和犹加敦半岛等中南美洲区域的文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发展了数百座城市,公元9世纪开始,古典玛雅文明的城邦突然同时走向衰败,至今仍是个谜。到公元10世纪,曾经繁荣的玛雅城市均被遗弃在丛林之中。
通识阅读:自由阅读新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其本质在于自由阅读,其形式在于自助阅读,且应该尽早开始,贯穿中学、大学及职业生涯等全部历程。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
每一个中学生都想上好大学。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哪家大学呢?脱口而出,便是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好在哪里呢?普遍的共识之一在于,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就是从1945 年哈佛大学发布《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后蓬勃发展起来的。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广义地说,教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两者不可割裂,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目的。这一思想被国际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成为20 世纪后半叶全球大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996 年哈佛大学通识课课程菜单枚举:
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与文化;法国社会的讽刺幽默;1850 年以来的现代非洲;20 世纪的科学与社会;十字军东征以来的中东和欧洲:关系与洞察;中世纪的骑士浪漫;悲剧与人类冲突;中世纪法庭;现代主义与极端主义;公正;孔子的人本主义:自我修习与道德共享;美国社会与公共政策;儿童与他们的社会世界;达尔文进化论;相对论与量子物理学;人类行为生物学……
2009 年哈佛大学通识课课程菜单枚举:
翅膀的进化;细菌的历史;疾病的话语;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应然:道德判断的本质;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怀疑主义与知识;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香蕉的文化历史;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怎样读中国的诗歌;美国的70 年代;60 年代的青春文学;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公共健康与不平等;公墓的历史;烟草的历史;酷刑与现代法律……
哈佛大学规定:全体学生必修的文学名著、西方思想和制度、物理科学或生命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各一门。另外还建议要求学生修习说明文写作、数学推理及其应用、非西方文明与文化、政治与道德哲学、现代社会五方面的课程,并学习一年西方艺术、文学、思想方面的课程。同时哈佛全校开设三百多门课,学生可以跨系科选修。
英语有一句谚语叫吃什么饭长什么身体(You are what you eat)。对大学来讲,开什么样的课程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毕业生。对学生来讲,修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也就有什么样的创新潜力。
二
那么,通识教育只是大学的事吗?换句话说:中学生也需要接受通识教育吗?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第四章题为“中学的通识教育”,所用篇幅占去了整本书的四分之一强。书中强调指出,“我们推导出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对所有人而言,除了最早期的教育阶段,其他阶段的教育都既包括通识教育又包括专业教育。教育的这两方面应该被视为相互联系的,专业教育永远来自通识教育,并永远要回归和丰富通识教育”。接下来,它分别从人文学科、社会学课程、科学与数学、教育与人等四个领域,详尽而深入地探讨了在中学进行通识教育的可能的路径、方法与要点。
以科学教育为例,书中指出:“科学教学应该在中学低年级就开始,不能晚于七年级。”建议中学的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大型综合单元课”的讨论,指出,“对这些单元的学习将打破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传统边界”,建议中学“应该开一门对科学做一个整体介绍的严谨而高度综合的课程”。关于课程内容的具体指引是,“这门课应该含有有关科学发现的历史的内容,还有关于主要科学概念和假说的一些讨论”。关于课程意义,书中指出,“这样一门课如果设计得当的话,不仅可以给那些将不再继续学业的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课程,而且也可以给那些要在专门的科学领域内继续研究的学生做一次最好的科学介绍”。
美国既如此,欧洲又如何呢?在这里,我们不妨浏览一下2007年法国的全国统一的中学毕业会考(BAC)作文题。BAC 成绩在法国就是申请大学的依据,其作文题也可以被视作“高考”作文题。
文学类:①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②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③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科学类:①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③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类:①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②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③解释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在这里,我想提请我国中学生朋友们注意的,是他们的作文题所涉及的概念与范畴。应该说,法国“高考”要求他们的中学生所面对和解读的命题,在我国,却是几乎所有中学生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命题中提及的亚里士多德、休谟、尼采三位哲学家,我们的中学生里,有几个人读过他们的原著呢?哪怕一篇。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中学教育的局促与肤浅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一个确定的事实在于,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肯定要和他们发生联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舞台上对话并博弈。
三
接下来,说说职业人。一个人中学毕业之后,无论上大学还是直接就业,迟早都会是一个职业人。怎样才能够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游刃有余呢?请看国内一间大型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读《圣经》的一段心得:
我曾经深读《圣经》,在尝试一种宗教体验的同时,我是把它当作寓言来读的,思考这些寓言你会发现丰富的人性,包括人的自私、贪婪、恐惧和傲慢等。大家都知道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夏娃的时候,亚当称夏娃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也许是最经典的肉麻情话。但是当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并劝亚当一起偷吃了伊甸园树上的智慧果被上帝发现时,亚当就立刻举报并将责任推给夏娃。这些《圣经》故事很好地展示了人性中本质的一面——人的肉体是软弱的,是经不起诱惑的。《圣经》是很好的人性寓言,读了《圣经》你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每过十年股市和债市就会爆发一次金融风暴,花旗银行就要被拯救一次(尽管它有最先进的风险分析工具和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真正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再好的风险控制手段在对利益的贪婪追逐面前也全崩溃了。
这位基金经理是一位基督徒吗?似乎,并不是。对一个证券投资行业的职业人来讲,读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与沃伦? 巴菲特的《致股东的信》均属分内之事,但仅限于此,却是不足够的。这位跨界阅读者,从神的故事中读出了人,读出了K 线图上的巅峰与深谷。
良好的教育不是让人穷尽知识,而是让学习成为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成为他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如此,尽管岁月在流逝,但持续的阅读却会不断丰富他的知识与经验。如此,他将拥有比别人更足够的资源来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类挑战。
四
《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是我们为自由阅读者进行通识阅读而提供的一个读本。
本系列丛书一套7册。哲学卷:天下哲思;文学卷:文学的意义;科技卷:科技之光;国际卷:国际理解;社会卷:走出丛林;经济卷:市场与自由;文化卷:文化的德性;艺术卷:爱与美的历程。
本系列丛书的价值设定与编辑思路是:为读者呈现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和原典文本,帮助读者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我们坚信,在通识教育尚未能够全面进入中学、大学课程表之前,学生群体的优秀者们完全可以凭借通识阅读这样一种“自助型”的学习方式,使自己接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
“不是要学生像博士研究生那样精通荷马、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某一个方面,让学生接触他们的作品,为的是借此机会让他们接触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的那些至关重要的思想。”
真正改变世界的人,从来,就是那些尽早开始通识阅读的人。
“读得懂读不懂都是收获!”《时间简史》广告词如是说。
无须犹豫,去读就是。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绝不是那种适合在通勤路上轻松消遣的读物。它的文字密度相对较高,很多句子结构复杂,包含了多重从句和精妙的转折,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使用荧光笔和笔记本,记录下那些关键的定义和作者提出的独特概念。有那么几次,我需要放下书本,花上几分钟来消化吸收一个核心论点的深层含义。但这投入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掌握了作者构建的思考框架,你会发现过去很多困惑你的国际新闻事件,似乎瞬间变得可以被理解了。这本书更像是一套高级的“思维体操”,锻炼你的抽象思维和系统性思考能力。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张现成的地图,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自己绘制地图,如何在未知的领域中保持清醒和批判性。这种能力的提升,远比记住几个事实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冷静克制的,几乎看不到作者主观情绪的过度渲染,这在处理敏感的国际冲突议题时,显得尤为珍贵。它没有采用那种煽动性的措辞,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去剖析不同国家和文化群体在面对共同挑战时的决策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各种资料时的审慎态度,常常会并列呈现来自不同阵营的观点,然后将判断的权力完全交还给读者。这种平衡感,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却又保持着高度的可靠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抛出的那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比直接灌输结论要高明得多。它让“国际理解”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口号,而成为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反思的动态过程。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部分做得也很出色,它们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精准地服务于论点的深化,逻辑链条清晰可见,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
评分不得不提,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简直是鬼斧神工。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按地域或时间线划分的结构,而是构建了一个围绕“连接”和“断裂”展开的复杂网络。比如,它会将一个看似无关的经济政策讨论,自然而然地引申到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再巧妙地过渡到历史记忆如何影响当代国际关系的构建。这种跳跃感,初读时可能会让人略感吃力,需要时不时地回翻查阅前文的铺垫,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在教你“是什么”,而是在展示“如何思考”。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鲜明,夹杂着大量犀利的评论和富有洞察力的反问,读起来有一种与智者对弈的快感。它迫使我的思维框架不断地被冲击和重塑,很多我原以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在作者的笔下被一一解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量,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工具,让你学会如何审视那些被信息洪流掩盖的深层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似乎并没有将焦点仅仅停留在我们熟悉的全球权力中心,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权力结构边缘地带被忽视的声音和实践。作者似乎对边缘化群体的生存智慧抱有极大的敬意,并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理解”的真正难度和必要性。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中心视角”,提醒我们,真正的国际图景是由无数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微观世界共同构成的。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大胆,涉及到了从高科技伦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展示了全球化背景下“理解”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世界的感知维度被拓宽了,不再满足于平面化的信息接收。它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文化背景和认知局限。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将“理解”这个宏大叙事,拉回到日常的、具体的、充满生命力的细节之中,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得相当朴素,米白色的封面上只有几个深灰色的宋体字,像是某个年代出版的教科书。我原本对“国际理解”这个名字抱有一种略显刻板的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读物,里面塞满了各种冷冰冰的政治术语和地理数据。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我的预判完全错了。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陈述,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组织的、跨越时区的对话。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叙事的力量,将那些宏大的国际议题拆解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小故事。比如,开篇关于某个偏远地区水资源分配的案例,描述得极其细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困境与挣扎。那种文字的张力,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性书籍的想象。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引导读者去观察、去质疑,去触摸隐藏在新闻标题背后的复杂人性。读完第一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刚从一场长途旅行归来,虽然疲惫,但收获了全新的视角,对世界多了一层理解的厚度。这绝不是那种翻过就忘的速食读物,它更像一块需要时间慢慢咀嚼的陈年佳酿,后劲十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