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以我国(港、澳、台除外)省、市、部委政务网站、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APP四个服务渠道为切入点,构建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测评体系,并通过全样本测评获得分析数据,应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技术与方法展示我国省、市、部委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水平,并总结得到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建设的*佳实践。
胡广伟,男,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政务数据资源研究所所长。从事政府信息化、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电子政务服务管理、MIS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司文峰,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政务数据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服务价值共创、政务大数据。
杨金龙,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政务数据资源研究所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价值共创、大数据、政府治理等。
目录
第一章 测评体系与测评方法(1)
一 测评背景(1)
二 测评思路(2)
三 测评工作(2)
第二章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4)
一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说明(4)
二 政务网站服务能力指数(4)
(一)直辖市政府政务网站服务能力指数(4)
(二)省级政府政务网站服务能力指数(6)
(三)地级市政府政务网站服务能力指数(9)
三 政务微博服务能力指数(16)
(一)直辖市政府政务微博服务能力指数(16)
(二)省级政府政务微博服务能力指数(18)
(三)地级市政府政务微博服务能力指数(21)
四 政务微信服务能力指数(26)
(一)直辖市政府政务微信服务能力指数(26)
(二)省级政府政务微信服务能力指数(28)
(三)地级市政府政务微信服务能力指数(31)
五 政务APP服务能力指数(35)
(一)直辖市政府政务APP服务能力指数(35)
(二)省级政府政务APP服务能力指数(37)
(三)地级市政府政务APP服务能力指数(40)
第三章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综合指数(45)
一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综合指数(45)
(一)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综合指数说明(45)
(二)直辖市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综合指数(45)
(三)省级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综合指数(47)
(四)地级市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综合指数(51)
(五)省级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56)
二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双微”指数(58)
(一)政府电子服务能力“双微”指数说明(58)
(二)直辖市政府电子服务能力“双微”指数(58)
(三)省级政府电子服务能力“双微”指数(60)
(四)地级市政府电子服务“双微”指数(63)
三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新媒体指数(67)
(一)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新媒体指数说明(67)
(二)直辖市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新媒体指数(68)
(三)省级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新媒体指数(69)
(四)地级市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新媒体指数(71)
第四章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区域分布(76)
一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区域分布(76)
二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综合指数区域分布(76)
三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综合指数区域差异(78)
四 华东与东北地区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比较(78)
第五章 政府电子服务最佳实践(79)
一 政府电子服务最佳实践说明(79)
二 政务网站最佳实践(79)
三 政务微博最佳实践(82)
四 政务微信最佳实践(83)
五 政务APP最佳实践(85)
第六章 省市级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现状、问题与对策(89)
一 中国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现状(89)
二 中国政府电子服务能力的主要问题与建议(91)
(一)四渠道综合服务能力均值在60分以下(91)
(二)服务内容、方式不能随需应变,创新力不够(92)
(三)政府电子服务能力发展不均衡(92)
第七章 问题与反馈(95)
一 测评过程说明(95)
二 特殊情况处理(96)
三 局限与不足(96)
附录1 工作思路问答(98)
附录2 测评指标体系(103)
附录3 省市样本来源(106)
附录4 部委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指数(138)
附录5 部委样本来源(155)
初读《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报告2016》,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张庞大而精密的网络图,这张图描绘的是各国政府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与民众建立更直接、更高效的连接。报告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国在技术应用上的先进程度,而是深入到电子服务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它探讨了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如何实现跨部门的协同,以及如何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和提供服务。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用户体验和可及性的部分印象深刻。在数字时代,服务的“易用性”和“普惠性”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报告提出的评估指标,不仅仅关注技术有多少,更关注这些技术能否真正地被广大民众理解、接受和使用,特别是那些可能在数字鸿沟中处于劣势的群体。它让我意识到,电子政务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更是需要整个政府部门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长期的战略规划。报告中那些对不同国家在数字包容性方面差异的呈现,以及对如何弥合这些差距的探讨,让我深受触动。这不仅仅是一份关于技术能力的报告,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响应迅速的数字政府的一次深刻审视。
评分这本《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报告2016》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一份报告,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深度扫描。当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图表,而是那些触及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电子政务实践。报告以一种近乎“解剖”的视角,层层剖析了2016年各国在电子服务领域所取得的进展、遇到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它没有回避那些可能令人沮丧的不足,却又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政府如何才能真正地“跑”起来,如何才能将技术的力量转化为服务于民的效率与温度。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数据开放共享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是对政府透明度、公民参与以及构建信任社会的一次深刻探讨。报告中那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国家如何通过电子平台优化了公共服务审批流程,又或者另一个国家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都极具启发性。它让我开始思考,电子政务并非仅仅是“上网办证”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涉及制度创新、技术赋能、文化变革的系统性工程。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种前瞻性的视野,一种对未来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它让我对政府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迫切的期待。
评分《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报告2016》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状况的窗口。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技术本身并非终点,而是一种工具,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被有效地运用以提升公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报告以一种极为客观和深入的方式,分析了不同国家在电子服务领域的实践,并从中提炼出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被报告中对“以人为本”理念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体现的强调所打动。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报告中对用户反馈机制、服务流程优化以及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意义。它让我理解到,一个成功的电子政务,必须能够真正地走进民众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供便捷、高效、可信赖的服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报告,更是一份关于如何通过技术让政府变得更“有人情味”的指南。它让我对未来政府服务的形态充满了期待,也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贴心的数字政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报告2016》提供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得以跳出日常琐碎,去审视政府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整体表现。它不仅仅是一份评估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各国在电子政务发展道路上的得失成败。我被报告中那种严谨而全面的分析方法所吸引,它不仅仅关注了显性的技术指标,还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制度因素、组织文化以及政策导向。特别是关于创新生态的构建以及政府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让我对电子政务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报告并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积极探索“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它对那些成功案例的剖析,不仅仅是“复制粘贴”式的介绍,而是提炼出了其背后的核心要素和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对于那些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报告也给出了中肯的分析和建议,充满了建设性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电子政务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续的创新、审慎的评估以及与时俱进的调整。它为我们理解国家治理的未来方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参考。
评分阅读《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报告2016》,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数据和趋势构成的广阔图景之中。报告以其独特的分析框架,将各国政府在电子服务领域的努力和成就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我着迷于报告中那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宏观趋势的洞察力。它不仅仅呈现了各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的“优劣势”,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互操作性和数据标准化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些看似技术性的内容,实则关系到电子政务能否真正实现“一体化”和“智能化”的关键。报告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并用生动的案例佐证其重要性。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搭建一个网站或APP,更是要构建一个高效协同、数据互联的“智慧政府”生态系统。这本书让我开始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政府的运作效率,以及技术如何能够成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