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医疗改革领域分级诊疗的研究专著。虽然分级诊疗制度的改革探索已经起步,但改革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还没有清晰、一致的答案。有必要及时总结分级诊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国际经验,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推动分级诊疗改革深化。本书试图从“三医联动”的宏观视角出发,通过系统化研究,明确分级诊疗的整体战略和核心目标,对关键环节、重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医疗服务系统改革提供决策支持,助力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
社会发展研究部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相关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人口与就业、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以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课题组是针对推进分级诊疗课题而成立的研究小组。
上?篇
总报告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报告 3
一、分级诊疗的内涵、意义和制度基础 3
二、中国分级诊疗状况及其影响 8
三、抓住关键问题,稳步推进分级诊疗 13
分报告一
我国分级诊疗演变历程回顾 23
第一阶段:需求抑制下较为严格的分级诊疗
(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 23
第二阶段:在需求释放和保障政策变化下逐步走向自由就诊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3年) 28
第三阶段:试图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但总体上没有大的改变
(2003~2015年) 34
第四阶段:2015年以后,把分级诊疗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
推进力度开始加大 46
分报告二
我国分级诊疗的地方实践 48
一、地方实践的主要做法 48
二、对地方探索的评述 68
分报告三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分级诊疗 75
一、分级诊疗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 75
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缺陷及对分级诊疗的影响和
诊疗格局现状 76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变革及其反思 82
四、改革方向和政策举措建议 91
分报告四
医疗保障制度和分级诊疗 100
一、医保制度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100
二、中国相关改革进展和主要问题 105
三、改革思路 110
下?篇
日本、英国、德国、泰国和美国分级医疗系统中的
“转诊和接诊”制度
背景和概要 119
前?言 122
背景:医疗卫生系统独特性与通用模型 126
一、国家特色和医疗卫生系统 126
二、分级医疗简史 129
三、改革者的医疗卫生系统模型 131
四、医疗的铁三角 134
日本的医疗卫生系统 136
一、分级医疗、转诊和接诊的历史 136
二、总体挑战和当前改革 137
三、当前转诊和接诊改革 145
英国的医疗卫生系统 146
一、分级医疗、转诊和接诊的历史 146
二、总体挑战和当前改革 147
三、当前转诊和接诊改革 158
德国的医疗卫生系统 159
一、分级医疗、转诊和接诊的历史 159
二、总体挑战和当前改革 160
三、当前转诊和接诊改革 169
泰国的医疗卫生系统 171
一、分级医疗、转诊和接诊的历史 171
二、总体挑战和当前改革 173
三、当前转诊和接诊改革 181
美国的医疗卫生系统 182
一、分级诊疗、转诊和接诊的历史 182
二、总体挑战和当前改革 184
三、当前转诊和接诊改革 201
美国“管理式医疗”“健康维护组织”和“健康计划”的方法 202
一、管理式医疗背景下关于转诊和接诊的重要考虑 206
二、结合按人头服务制采用基本医疗来分配资源 206
三、医生中与按人头服务制风险有关的分配和激励机制 208
四、守门人与授权 209
五、支持转诊和接诊的信息 211
六、总结 213
五个国家转诊和接诊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启示 214
一、特点 214
二、经验启示 216
关于中国医疗改革的政策思考:有关转诊与接诊 220
一、中国现行住院治疗体系 220
二、政策建议 222
致?谢 226
参考文献 227
医疗的铁三角
由于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对新的临床科学创新进行响应,患者也在了解这些新的模式并寻求满足其医疗需求的模式。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具有某些“转诊和接诊”特征的医疗卫生系统。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我们追求实现高质量、易获得且所有人负担得起的医疗的三大目标时,医疗卫生系统在设计层面具有独特的约束性。与任何其他服务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独特的、有限的资源,消费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无论是好或坏,具有高度的效价,因此患者想要避免不良健康状况并实现或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基于患者的支付能力,患者常常会为自己和亲人支出大量资金,以避免患病和寻求健康。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很高。有些人认为(见下文)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患者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可以增加,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可能是无限的,因此永远不能真正得到满足。
医疗卫生存在风险。患者在接受治疗和诊断时可能受到伤害。我们要求医生遵循伦理原则,不仅追求使患者受益,促进患者健康,而且还要求“不伤害”(无邪恶行为):时刻谨记不要伤害患者以求治好患者疾病。患者需要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可以称之为“质量”医疗。对于患者个体和整个社会来说,医疗卫生可能价格高昂。如果从人群或社会层面考虑,医疗卫生的成本非常显著。我们对比了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医疗卫生投入的百分比,然后衡量这些投资的回报率,例如平均预期寿命,每千个新生婴儿的一岁生存率等。我们称之为第三维度,即医疗卫生的“成本”或效率。
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资通常也在增加。(Welzel,2013)随着医疗成本的上升和医疗卫生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增加,国家试图在减少医疗费用(整体和患者个体)与提高质量和增加可及性等互为竞争的目标之间寻求平衡。William Kissick在《医疗的困境:无限需求与有限资源》(Kissick,1994)中介绍了“铁三角”概念,用于医疗卫生的三个竞争目标:可及性、成本和质量。他认为,由于对医疗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任何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或政策都难以同时实现全部三个目标,即使不是不可能。他的结论是,任何两个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但很难实现全部三个目标,虽然不是不可能。
如果我们接受Kissick的铁三角理论,这就对医疗卫生系统改革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政策挑战:转诊和接诊。如果我们寻求增加或制定关于“转诊和接诊”的政策,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在成本、质量或可及性之间服务于某些选定的目标。也许我们寻求的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专科医疗可及性;这是一个合理目标,前提是专科医生可获得专科培训、诊断和治疗。但是,当我们将转诊和接诊的使用率增加到影响专科医疗费用时,就可能无法同时控制增加的医疗费用。相反,铁三角概念表明我们可以设法降低成本,同时增加对专科医疗的使用:明智和谨慎地使用这种“更高”水平和更昂贵的服务。但是,压缩或控制专科医疗转诊的系统可能会干扰到系统的整体医疗质量:已经做出的一些转诊决定并不是将患者转向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是铁三角概念给改革者带来的挑战。Kissick的概念当然不是绝对的:三重目标可以实现。但他的观点是有力而简单的:同时实现所有三个目标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在大力推行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将这个理念应用到医疗领域,特别是分级诊疗,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性和系统性。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推进分级诊疗”这个宏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步骤和策略的。比如,在“经验”的部分,它是否分享了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或者,它是否挖掘了国内一些先行地区的独特做法,比如某项创新性的服务模式,或是某个医疗联合体的成功经验?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问题”的探讨,因为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的呈现往往比“经验”更能揭示改革的难点和痛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推进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哪些具体的困难,比如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短缺、设备落后,患者对基层医疗的不信任,以及大医院对患者的虹吸效应等等。更重要的是,“建议”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思路,它们是否能够指导我们未来的实践,推动分级诊疗真正落地生根,并惠及广大民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它试图勾勒出一幅关于中国医疗体系如何走向更精细化、更人性化治理的宏大图景。书名中的“推进分级诊疗”几个字,像一盏指路明灯,瞬间点亮了我内心深处对就医体验的期待。我一直觉得,现在看病,尤其是在大城市,排队时间长、专家号难挂、小病大治或者大病小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也让患者身心俱疲。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痛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那无疑是对我们普通人的一大福音。我特别想知道,它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是会从政策层面分析,还是更侧重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与赋能?亦或是从患者教育和引导的角度出发?书中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分析,能让我们看到分级诊疗在实际运行中的成功经验,比如某个地区是如何通过优化流程、引入技术,成功缓解了基层医疗的压力,同时又保证了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更清晰地理解分级诊疗的意义,以及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就医格局。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应该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因为“经验”、“问题”、“建议”这些词汇,都指向了实践层面和解决问题。我特别想知道,它在“经验”部分,是如何定义“成功”的?是仅仅体现在就诊人数的增减,还是更关注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的提升,以及医疗费用的控制?我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能够直观地展示分级诊疗带来的积极变化。同时,对于“问题”的剖析,我希望它能够深入骨髓,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能够触及到根本原因。比如,为什么基层医生不愿意承担更多责任?为什么患者宁愿排长队去大医院,也不愿在社区医院就诊?这些深层次的疑问,是否能在书中得到解答?而“建议”的部分,则是我最期待看到的内容。我希望它提出的建议,是能够切实可行,能够被各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甚至政府部门所采纳和执行的。它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克服在推进分级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医疗政策,更是在触及社会公平与资源分配的深层议题。分级诊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让小病在基层看,大病去医院,它更关乎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关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获取优质医疗服务时的权利平等。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探讨“经验”这个部分的。中国的医疗体系复杂而庞大,各地的发展水平差异巨大,那么那些被收录进来的“经验”,是否真正具有普适性?它们是如何提炼出来的?是否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的人文、经济、地理等因素?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打破常规、富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套路。同时,对于“问题”的剖析,我希望它能足够尖锐,不回避矛盾,直面那些阻碍分级诊疗深入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医保支付方式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支持分级诊疗,医护人员的激励机制如何设计才能让他们更愿意扎根基层,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转诊和协同机制,避免患者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跑空”或“被推诿”。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系统性变革”的画面。推进分级诊疗,绝非简单地调整一下就医流程,它涉及到医疗体系的方方面面,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从医护人员的培训到患者的健康素养。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在“经验”和“问题”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的。也就是说,哪些经验是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又是在实践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我希望它能揭示出那些“经验”背后的“隐性成本”和“潜在风险”,避免我们盲目照搬。同时,对于“问题”的讨论,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解剖麻雀”式的深入和细致,不仅仅是列举几个现象,而是能够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我最期待的是“建议”部分,希望它能给出的建议,是能够引发思考,并且具有创新性的。它是否能够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是对现有模式进行一些大胆的重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对分级诊疗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