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伤辨惑论》,又名《内外伤辨》,3卷,金.李东垣撰。刊于1247年。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辨寒热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文,俗称“内外伤十三辨”。卷中和卷下是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全书突出了“补土派”的学术思想;阐发了内伤之证,有类外感,通过详细辨证,就可不致混淆;对于饮食劳倦,虚人感冒。提出主用补中益气汤,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法。该书是补土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最近机缘巧合,翻阅了一本关于《伤寒杂病论》注释类的古籍,虽然书名和眼前这本《内外伤辨惑论/中医经典文库》有些许关联,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侧重点截然不同。那本书主要是对原文的逐字逐句进行考据和释义,力求还原张仲景原意,例如对于“太阳病,发汗过多,遂至淋证”一句,便洋洋洒洒地分析了“发汗过多”的量度、“遂”字的承接意味以及“淋证”的几种不同证候表现,甚至还引用了多位明清时期医家的观点来佐证。书中对于辨证论治的逻辑推演也十分严谨,一步步剥离病机,指出用药的精妙之处。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如同与古人对弈,丝毫不能分心。那种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一点点拨开迷雾,最终豁然开朗的感觉,着实令人着迷。虽然对《伤寒论》的研究颇有心得,但阅读过程中,也时常会思考,除了原文的深奥,是否还有其他角度能够帮助理解中医的精髓。
评分前些日子,我无意中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画册,里面的插图和文字都极具匠心。画册中收录了大量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建筑,如唐代的庄严宫殿、宋代的雅致园林、明清的精巧民居等。每一张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不仅介绍了建筑的结构、材料、工艺,还深入阐述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背景以及古代工匠的智慧。特别是书中对于建筑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的分析,让我联想到中医对于人体经络、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都是在讲究一种秩序、一种平衡。建筑的“气韵生动”,和中医的“神气存焉”,仿佛都在诉说着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种从艺术和工程的角度去欣赏古代智慧,也颇有趣味。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著作,书中重点探讨了道家、儒家以及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不是医学书籍,但其中关于“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的哲学理念,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书中在阐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时,引用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并将其延伸到人体的健康养生,强调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书中还深入分析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如何体现在医者的人文关怀上,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在劝导人们关注自身行为对健康影响方面的作用。这些跨学科的思考,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医的哲学根基,也体会到不同思想体系之间可以产生奇妙的共鸣。
评分前阵子,一位老中医向我推荐了一套关于温病学发展的学术专著,说是能从宏观层面理解中医理论的演变。这套书确实内容翔实,从《温热经》的萌芽,到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人的学术思想,再到近现代医家对温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都有详尽的论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临证指南医案》、《辨证录》等,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医家在辨治温病时所遇到的理论困境和解决方案。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比较分析,以及对不同温热病症(如伤寒、时疫、暑病等)在辨证论治上的异同点进行梳理,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读完之后,我对温病学这一中医的重要分支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医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实践中发展完善的。
评分近期,我偶然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论文集。书中收录了多篇学术论文,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文学评论的特点和演变。比如,从早期《诗经》的“温柔敦善”的批评标准,到汉代“赋”的繁荣及其带来的评论转向,再到魏晋时期“玄言诗”的兴起及其评论的清谈之风,直至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创作和理论上的贡献。书中对“意境”、“神韵”、“风骨”等文学概念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不同作家作品的细致解读,都展现了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虽然文学和医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其中对“言外之意”、“韵味悠长”的追求,与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关注“望闻问切”之外的“神色”和“气息”,以及在处方遣药时,追求“药随君相使,各有所施”的精妙配合,有着某种相通之处。都是一种超越表面、探求内在精髓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