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主诉诊疗学

中医主诉诊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小青,黄惠勇,刘旺华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主诉
  • 诊疗
  • 临床
  • 医学
  • 中医学
  • 疾病
  • 诊断
  • 治疗
  • 病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1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9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5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医主诉诊疗学》是基于以上思考和临床实际需要编撰而成,
  旨在为中医路径化诊疗提供思路和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贴近临床、简要明确,是中医诊病辨证一直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如何构建诊断与治法、方药紧密契合的理法方药体系,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是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和临床工作者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中医主诉诊疗学》是基于以上思考和临床实际需要编撰而成,旨在为中医路径化诊疗提供思路和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中医主诉诊疗学》依据临床基本规律,以主诉为诊察病证和确立治法、方药为主线。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论述主诉的内涵及书写、主诉的纵向挖掘和横向挖掘、基于主诉的证素辨识、症一病一证素/证之间的关系、治法等;下篇为常见主诉路径化诊治,论述寒热汗出症状、头面五官症状、五脏系统症状、形体及动态症状、精神症状、皮肤症状、月经症状的路径化诊治等。
  《中医主诉诊疗学》具有创新性,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思路,包括单一主诉、复合主诉、主症、症对、症队、主诉的纵向挖掘、主诉的横向挖掘、针对证素的治法单元等概念,将治法分层归类等。同时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中医主诉诊疗学》所倡导的主诉诊疗,主线明确,贴近临床,使诊疗者思路清晰,为中医工作者临床信息采集、诊病辨证、遣方用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高。

作者简介

  周小青(1957一),男,湖南浏阳人。博士,二级教授,2000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978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攻读中医诊断学硕士后一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医疗与管理。主要从事计量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医计*诊断理论与方法研究,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计量与微观化的中医诊断客观化、规范化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血管性痴呆瘀阻脑络证机理及活血通络法为主干预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老年痴呆症》《实用中医诊断学》等。
  
  黄惠勇,男,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术带头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首批医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抗肿瘤中药创制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2011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湖南中医杂志》主编、编委会主任委员,《DIGITALCHINESEMEDICINE》(数字中医药)英文期刊执行主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黄惠勇主要从事中医辨证学与数字中医药研究、特色优势中药材种植技术及民族医药开发研究等。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研究发布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0余部,获国家专利7项,获2013年第八届全国先进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全国先进生产力杰出人物奖等奖项。
  
  刘旺华(1973-),男,湖南桃江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诊断信息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委员,湖南省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1999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疗系毕业,200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主要从事中医病证规范化、心脑血管疾病证候本质与诊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55篇,主编著作有《老年痴呆症》《中医熟汜50种证型》。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与制订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1项。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主诉的内涵及书写
第一节 主诉的内涵
第二节 主诉的书写规范和方法
第二章 主诉的纵向挖掘
第一节 主症
第二节 主症的诱因/病因
第三节 主症的加重和缓解因素
第三章 主诉的横向挖掘
第一节 症对
第二节 症队
第三节 四诊合参与全面诊察
第四章 基于主诉的证素辨识
第一节 证素辨证
第二节 病位证素
第三节 病性证素
第四节 证素间的组合规律
第五章 症-病-证素/证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症状与病证的关系
第二节 症-证素-证的关系
第三节 证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章 治法
第一节 治法的基本内涵和分类
第二节 如何确定治法
第三节 基于主诉的治法特色
第四节 证素相应的治法单元

下篇 常见主诉路径化诊治
第七章 寒热汗出症状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怕冷
第三节 自汗
第四节 盗汗
第五节 无汗
第六节 半身汗出
第八章 头面五官症状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头晕
第三节 口眼喁斜
第四节 咽喉痛
第五节 耳呜
第九章 心系症状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心痛
第十章 肺系症状
第一节 咳嗽
第二节 气喘
第三节 咯血
第十一章 脾系症状
第一节 呕吐
第二节 腹痛
第三节 泄泻
第四节 便秘
第五节 呕血
第六节 便血
第十二章 肝系症状
第一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第十三章 肾系症状
第一节 尿痛
第二节 夜尿多
第三节 尿血
第十四章 形体及动态症
第一节 肥胖
第二节 水肿
第三节 腰痛
第四节 关节痛
第五节 半身不遂
第六节 震颤
第十五章 精神症状
第一节 失眠
第二节 抑郁
第十六章 皮肤症状
第一节 瘙痒
第二节 阴痒
第十七章 月经症状
第一节 经期异常
第二节 经质异常
第三节 经量异常
第四节 崩漏
第五节 月经不行
第六节 痛经
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中医主诉诊疗学》:
  第四节 咽喉痛
  咽喉痛是指咽部或喉部自觉疼痛的症状。多由六淫、疫疠之邪侵袭,火热上犯,或气血痰瘀阻滞,咽喉不利所致。常见于急喉痹(急性咽炎)、珍珠喉痹、慢喉痹(慢性咽炎)、急乳蛾(急性扁桃体炎)、慢乳蛾(慢性扁桃体炎)、烂乳蛾(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喉痈(咽部及颈深部脓肿)、喉癣(咽喉结核)、急喉喑(急性喉炎)、急喉风(急性喉阻塞)、白喉、咽喉菌(咽喉部恶性肿瘤)、咽菌(扁桃体癌)、喉菌(喉癌)、空咽痛(做吞咽动作时咽痛)、颈咽痛痹(颈动脉炎)、外伤、骨鲠、茎突综合征、舌咽神经痛、颈咽痛痹等病,其他疾病如麻疹、烂喉丹痧(猩红热)、时行感冒等亦可致咽喉疼痛。
  临床应对咽喉痛症状进行纵向和横向挖掘,进一步明确咽喉痛的病种与证型,确立治则治法,若对导致咽喉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咽喉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一、主症的纵向和横向挖掘
  (一)纵向挖掘
  症状表现自觉咽部或喉部疼痛。问诊应询问咽喉疼痛发生的时间、诱因、部位、程度。
  1.性质疼痛若仅为咽喉干燥之感,多属风寒袭咽证之新病咽痛;若如针刺、撕裂、放射样疼痛,多属热毒攻喉证。
  2.程度若疼痛剧烈,放射至耳部,多属热毒攻喉证;若疼痛呈持续性、间歇性,或时轻时重、时有时无,或有灼热、异物不适感,多属阴虚湿热蒸喉证。
  3.诱因疼痛感的产生可为自发性,亦可为激发性,如吞咽或讲话时往往引起疼痛,或受冷空气刺激、进食刺激性食物、药物等,见于风寒袭咽证、风热侵咽证等各类证型中。
  4.病程、缓急病程短者,起病急者多属实证,如风寒袭咽证、风热侵咽证;病程长者,起病缓者多属虚证,如邪恋咽喉证、阴虚咽喉失濡证。
  5.存续状态咽喉痛偶尔发作,持续时间短者,多属病轻;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者,多属病重。
  (二)横向挖掘
  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体格检查、理化检查进行横向挖掘,完善病情资料。
  1.中医四诊
  (1)望诊
  望咽喉:若伴咽部黏膜色淡红或带紫色,多属风寒袭咽证;若伴咽部黏膜潮红肿胀,或有喉核红肿,多属风热侵咽证;若伴咽部显著红肿,甚则在喉核或喉底等部位有黄白分泌物黏附,喉痛红肿高突或红晕紧束,多为热毒攻喉证。
  望舌象:舌苔薄白,多见于风寒袭咽证;舌质稍红,苔薄,多见于风热侵咽证;舌红,苔黄,多见于热毒攻喉证;舌红,苔黄腻,多见于湿热蒸喉证。
  (2)闻诊若伴有咳嗽,呼吸不利,气喘,病位多在气管、支气管及肺;若伴鼻音加重,多累及鼻道。
  (3)问诊若新病咽痛,吞咽时明显,伴恶寒,周身不适,多属风寒袭咽证;若新病咽痛,吞咽痛增,伴发热恶风,头痛,多属风热侵咽证;若伴咽喉痛剧,甚则痛连耳窍,吞咽困难,汤水难下,发热,口渴,多属热毒攻喉证;若伴身热困倦,胸闷、腹胀、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多属湿热蒸喉证。
  此外还应结合二便、睡眠情况进行诊断。
  (4)切诊若伴颌下淋巴结肿痛,压之咽喉痛剧,甚则痛连耳窍,吞咽困难,汤水难下,咽喉痰涎壅盛,在喉核或喉底等部位有黄白分泌物黏附,多属热毒攻喉证。
  此外还应结合脉象变化进行诊断。
  2.体格检查检查咽喉部、舌根部有无红肿、溃烂、分泌物或腐物黏附,咽喉部或颈部有无隆起、触压痛,颈部转动是否自如或僵直、偏斜而呈强迫体位征。
  3.理化检查必要时做外周血象检查、颈部x线摄片,以及其他必要的特殊检查,如咽拭子涂片等。
  通过横向挖掘,常与咽喉痛组合的症对主要有咽喉痛、失音;咽喉痛、咳嗽;咽喉痛、咽痒;咽喉痛、头痛;咽喉痛、食少等。
  ……

前言/序言

  贴近临床、简要明确,是中医诊病辨证一直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如何构建诊断与治法、方药紧密契合的理法方药体系,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是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和临床工作者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临床的实际需要,编写了《中医主诉诊疗学》,以期为中医路径化诊疗提供思路和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以“脘腹疼痛”这个主症为例,揭示其基本诊疗路径:
  第一步“纵向挖掘”:围绕脘腹疼痛询问疼痛的具体部位、性质、程度、诱发因素、时间长短、频率、存续状态(阵发性、持续性)、疼痛加重或缓解方式等,对脘腹疼痛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述。
  第二步“横向挖掘”:四诊合参并以十问歌为线索,询问脘腹疼痛紧密相关的同系统的症状,如过食生冷、大便情况、饮食口味,全身伴随症状,如肢冷不温等。此外,结合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等方法,鉴别容易混淆的症状,为病证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第三步辨别证素:根据前两步获取的信息,初步判定病位、病性证素。如依据脘腹疼痛、呕吐,确定病位在胃;依据胃脘痛是因前一晚过食生冷引起,腹部疼痛为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肢冷不温,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确定病性属寒。
  第四步明确病证诊断:根据以上步骤确定病证,如胃脘痛一寒滞胃肠证。
  第五步确定治法及处方用药:根据病证确定治法方药,如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用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按此诊疗路径,思路清晰,主线明确,贴近临床,为中医工作者临床信息采集、诊病辨证、遣方用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限于经验水平,书中难免存在诸多不足,某些观点、提法亦可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见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术的争鸣本来就应该是百花齐放,真诚期待同道共同关注和探讨,为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发展做出贡献。书中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与完善。
  《中医主诉诊疗学》编委会
  2017年6月8日
《中华医药精微:辨证施治的艺术》 导论:古老智慧的传承与现代视野的融合 在中医浩瀚的医海中,辨证施治如同航海中的罗盘,指引着医者洞察病机、制定策略。本书《中华医药精微:辨证施治的艺术》并非一本僵化的经典汇编,而是对中医辨证施治这一核心理念进行一次深入、系统的梳理与阐释。它旨在 bridging the gap(架起桥梁),连接古老的医理与当代的医学实践,为中医爱好者、学习者以及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理解框架。我们不探讨具体的疾病治疗方案,而是聚焦于辨证施治的“道”与“术”,揭示其内在的逻辑、思维模式以及如何在繁杂的病症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从而做出最恰当的诊疗判断。 第一章:辨证施治的基石——整体观与阴阳五行 中医的精髓,首在于其独特而深刻的整体观。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局部分析,中医视人体为一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以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密切配合。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一整体观的内涵,探讨其如何影响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我们将详细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如何理解人体的生理状态与病理变化中的阴阳失衡;进而,我们将聚焦于五行学说,阐释其在阐释脏腑功能、病理传变以及药物归经等方面的精妙应用。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读者将建立起中医独特的思维框架,为后续的辨证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会列举具体的五行生克制化在疾病中的体现,而是专注于其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第二章:体用之道——气、血、津液与病机探秘 在整体观的框架下,气、血、津液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三者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异常变化。我们将详细解析“气”的运行与功能,包括宗气、卫气、营气等,以及气滞、气虚、气逆等病机;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血”的生成、运行与生理作用,分析血虚、血瘀、出血等病理情况;最后,我们将阐明“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以及津伤、痰饮、水肿等与津液代谢失常相关的病机。本章强调的是对这些基本物质运动规律的把握,而非直接对应到某一种疾病的津液异常。我们将着重于“病机”的分析,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和机制。 第三章:经络传导——人体生命的脉络与病邪的路径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沟通表里、上下、脏腑的桥梁。本章将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构成,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孙络、浮络等,阐释其在维系人体生理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重点解析经络与脏腑的联系,以及经络如何将病邪从体表侵入肌体,或将脏腑的病变传导至体表。本章将侧重于经络作为“通路”和“联系”的理论,而不涉及具体的经络循行路线图或穴位疗法。我们将探讨经络在疾病传变过程中的作用,即病邪如何沿着经络侵袭人体,以及经络阻滞如何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病症。 第四章:辨证论治的逻辑——从“形”到“神”的精微洞察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环节,它要求医者在全面收集患者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最终确立治疗原则。本章将系统阐述辨证论治的逻辑过程,从“望、闻、问、切”四诊的意义,到“八纲辨证”的纲领性作用,再到“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的原理与应用。我们将深入剖析如何通过四诊信息,抓住疾病的本质——“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治法。本章不会举例具体的“望、闻、问、切”所得信息,而是强调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线索,以及不同辨证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将聚焦于“辨证”的思维过程,即如何将繁杂的症状归纳为有机的整体,揭示疾病的共性。 第五章:治法的原则与策略——“治已病”与“治未病”的智慧 确立了“证”之后,下一步便是制定“治法”。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医的治法体系,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以及其他重要的治法原则,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我们将探讨“治已病”与“治未病”的辩证关系,以及中医在预防和养生方面的深刻见解。本章不会涉及具体的方药剂量与配伍,而是侧重于治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我们将分析不同的治法如何针对不同的“证”而采取,例如,是需要通过发汗来排出体表的邪气,还是需要通过温补来恢复虚损的阳气。本章旨在提升读者对治法选择的理解深度,以及中医“未病先防”的智慧。 第六章:证候的精微分析——病机与治法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辨证常常需要对具体证候进行更精细的分析。本章将选取一些典型的证候类型,深入剖析其病机特点,以及与病机相对应的治法原则。我们将探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不同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关系来调整治法。本章不直接列举病名,而是围绕“证”的属性进行分析,例如,如何区分实热证与虚寒证,以及它们在治法上的根本区别。我们将强调病机与治法的紧密联系,即只有深刻理解了病机,才能选择最恰当的治法。 第七章:方证相对的艺术——理解方剂的内在逻辑 方剂是中医实现治法的具体手段,但本书不以罗列方剂为目的。本章将从“方证相对”的理论出发,阐释方剂的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的君臣佐使,以及不同方剂背后所蕴含的治病逻辑。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一个方剂的组方原理,它如何针对特定的“证”来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对证候的理解来指导方剂的选择与化裁。本章重点在于方剂的“理”,而非“法”,即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而非死记硬背。 第八章:辨证施治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思考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中医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其生命力,并与现代医学形成良性互动,是每一个中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章将探讨辨证施治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下的解读,以及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深化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我们将讨论如何将中医的辨证体系与现代疾病分类相结合,以及如何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体现辨证施治的优势。本章旨在引发读者对中医未来发展的思考,并探讨辨证施治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潜力。 结语:仁心仁术,精微致远 《中华医药精微:辨证施治的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读者掌握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培养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的能力。辨证施治并非僵化的公式,而是医者在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基础上,对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与精准判断。本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窗户,激发其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培养其仁心仁术,最终实现“精微致远”的医学追求。本书不包含任何具体的疾病名称或治疗方案,其核心在于对辨证施治这一中医思维方式的深度挖掘与系统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拿到《中医主诉诊疗学》这本书,虽然还没深入研究,但凭着我对中医学习的经验,我有一个特别的期待,那就是希望它能在“病”和“症”的界定上,以及主诉与“证”的对应关系上,给予更深刻的哲学和方法论的探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而主诉是辨证的起点。但有时候,一个主诉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个证候,或者一个证候可能表现出多种主诉。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主诉的“本质”是什么?是疾病的直接体现,还是人体对疾病反应的一种信号?它与我们常说的“证”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一一对应,还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更进一步,我希望它能探讨在辨证过程中,如何避免“只见症,不见病”的片面性,如何通过主诉的收集,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病机。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疑难病,其主诉往往非常隐晦,或者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抓住主诉的核心,进行有效的辨证,这是我特别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地方。可惜的是,从我目前的浅阅来看,这种宏观的、哲学层面的探讨,似乎并没有被充分展开。

评分

《中医主诉诊疗学》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成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能够指导临床医生在面对各种复杂病情时,如何高效、精准地捕捉和利用患者的主诉信息。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对于一些非常规、非典型的主诉,或者患者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的情况,中医的诊疗体系是如何应对的?这本书中,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引导”患者、如何“甄别”有效信息、如何“辨别”真假虚实主诉的详细方法和技巧。例如,当患者描述的症状与他的整体面色、舌苔、脉象等表现不符时,我们应该如何权衡?当患者主诉的病程很长,却没有任何明显的体征时,又该如何下手?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疑难杂症主诉分析指南”,或者一些“常见误导性主诉鉴别手册”,甚至是一些“情境模拟”的案例,让我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不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直击病机。然而,就我目前的阅读体验而言,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似乎还稍显不足,更像是一本理论阐述的著作,而非实操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医主诉诊疗学》,我最近刚入手,还没来得及细读,不过光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章节来看,我大概对它的一些“缺失”之处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首先,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详尽的、基于临床实践的病例分析。我知道主诉的收集和分析是诊疗的基础,但仅仅罗列理论和原则,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是“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比如说,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不同性质的头痛(胀痛、刺痛、隐痛、跳痛)在中医看来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病机和方药,书中如果能提供大量的真实病例,并详细剖析每个案例中主诉的形成原因、辨证思路以及最终的治疗方案,那将是多么宝贵的学习资源啊。可惜的是,我目前翻阅到的部分,在这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上,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更侧重于理论的介绍,而缺少了那种“手把手”的指导感。我期待的是,不仅能读到“理论”,更能“看到”和“学会”如何将理论落地。

评分

对于《中医主诉诊疗学》这本书,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它能突破现有的框架,将现代医学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入到主诉的诊疗过程中。比如,在分析某些疑难杂症的主诉时,如果能结合一些现代影像学(如CT、MRI)或生化指标的分析,对比中医的辨证结果,进行一种“中西医结合”的解读,相信会大大拓宽读者的视野。我一直觉得,中医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而现代医学在客观检测和定位病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如何利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来辅助理解和确诊中医所说的“病机”,或者反过来,如何用中医的思路去解读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那将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遗憾的是,我目前所见的内容,似乎更多地停留在纯粹的中医理论层面,缺乏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让人觉得在跟上时代步伐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评分

对于《中医主诉诊疗学》这本书,我一直有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它在“现代思维”的融入上,还有很大的潜力。我理解中医的核心在于其几千年的经验传承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但如果能将一些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诉,纳入到本书的讨论范畴,那将极大地提升其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比如,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其主诉往往是模糊的、多样的,如疲劳、失眠、情绪波动等,这些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如何归类和诊疗?再比如,由于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出现的一些新型疾病,其主诉表现与传统疾病有何不同?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针对这些新情况的诊疗思路和方法,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经典疾病主诉的梳理。如果能有一些关于“数字时代下的中医主诉诊疗”、“现代生活方式相关主诉的辨析”等章节,那将是多么的与时俱进!然而,目前我看到的,似乎更多地是对经典中医理论的阐释,在应对新挑战方面,感觉稍显保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