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两汉颍川太守研究》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断代区域文化研究著作。
《两汉颍川太守研究》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分别是两汉颍川郡概况、两汉颍川太守和两汉颍川籍太守。三编的内容也较为均衡,实实在在是一部新编的“两汉颍川志”,《两汉颍川太守研究》作者马宝记为了凸显地方长官治理对一个地区文化风俗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用全书中一编内容之名定位书名,称为“两汉颍川太守研究”,单看这一书名,仿佛是一部断代的人物传记研究。
作者简介
马宝记,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三国文化协会副理事长、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汉魏六朝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关羽图传》、《三国文化概览》(合著)、《中国古代文学》(合著)、《大学语文》(主编)等著作、教材十余部。发表司马迁及《史记》、三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上编 两汉颍川郡概况
第一章 秦代初置颍川郡
第二章 西汉时期的颍川郡
一、楚汉战争时期的颍川郡
二、西汉时期的颍川郡
第三章 东汉时期的颍川郡
一、颍川郡与东汉王朝
二、东汉颍川郡的设置
第四章 两汉颍川郡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颍川郡的地理环境
二、颍川郡农业发展概况
三、颍川郡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概况
四、颍川郡的自然灾害
第五章 两汉时期颍川郡的世家大族
一、汉代颍川郡豪强地主的生成
二、汉代颍川郡世家大族的类型、基本情况及其代表人物
第六章 两汉颍川郡教育发展与世风民俗
一、汉代颍川郡文化教育的发达
二、颍川郡社会生活与民风民俗特点
中编 两汉颍川太守
第七章 西汉颍川太守
一、西汉颍川太守考述
二、西汉颍川太守的政绩
第八章 东汉颍川太守
一、东汉颍川太守考述
二、东汉颍川太守人数考
三、东汉颍川太守籍贯分布
四、颍川太守的出身、来源、任职时间、政绩及职后去向
五、东汉颍川太守与政治
第九章 东汉颍川太守的政绩
第十章 两汉颍川郡著名太守的施政风格与移风易俗
一、用铁腕惩治豪强的循吏赵广汉
二、以礼仪化解仇怨的仁吏韩延寿
三、以温和力行教化的明吏黄霸
四、以大义蔑视权贵的廉吏何并
五、以威武营造和平的大将寇恂
六、以真诚安抚反叛的良臣郭假
下编 两汉颍川籍太守
第十一章 西汉颍川籍太守
第十二章 东汉颍川籍太守
第十三章 两汉颍川籍太守的政治智慧
一、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积极献计献策
二、以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为目标,建功立业,泽被后世
三、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定,立足边地,抗击入侵
四、执政为民,无私无畏,政名远扬
五、敏锐观察时局,准确判断,合理谋划
第十四章 两汉颍川籍太守的社会贡献
一、自我砥砺,品德高洁
二、淡泊名利,勤劳简朴
三、关心民瘼,同情弱者
四、移风易俗,造福一方
五、学识渊博,敬贤重才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两汉颍川太守研究》:
二、汉代颍川郡世家大族的类型、基本情况及其代表人物
从字面意义上看,如果说,豪强地主更多地具有侵吞、强势、霸道等词义的话,那么,世家大族则更多是指权势、豪门、望族,前者更具有贬义,而后者更具有中性含义。当然,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并不是截然分明的,往往很难区分,所以,《两汉颍川太守研究》在论及二者的相关问题时,仅仅是从某一方面的侧重点来谈,不对具体的某个家族作出划分。
汉代颍川郡的世家大族按照形成原因、表现及特征,相对地,可分为贵族型、官僚型、世宦型、豪强型等几个类型。
1.贵族型:指出身贵族,享受到一定的特权,如分封为王、占有封邑等,进而成为世家大族
韩氏家族:韩氏家族的创始者为韩王信,汉十一年(前196年),韩王信因叛汉被杀。当年,韩王信是和韩太子一起去到匈奴的,到达颓当城的时候,韩王信生下了一个儿子,因此取名叫韩颓当,同时韩太子也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韩婴。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韩颓当和韩婴率领手下人马降汉,汉封韩颓当为弓高侯,封韩婴为襄城侯。吴楚七国之乱时,弓高侯韩颓当功冠诸将。
韩婴将爵位传至孙子,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以不敬失侯。
韩颓当的儿子封龙頟侯,韩颓当的孙子韩嫣字王孙,深得武帝宠幸,出入永巷不禁,后因为奸情被皇太后知道了,太后大怒,派人赐韩嫣死。武帝代为谢过,但是仍然没有能够挽救韩嫣,最终,韩嫣被杀。韩嫣的弟弟韩说也很受武帝宠幸,因军功被封为案道侯,巫蛊之祸时与儿子韩兴都被戾太子所杀。韩说的另一个儿子韩增巫蛊之祸之后又袭爵被封龙頟侯,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代张安世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增世贵,幼为忠臣,事三主,重于朝廷。”韩增死后,儿子韩宝嗣爵,韩宝无子,国除。成帝时,韩增哥哥的儿子韩岑、韩岑的儿子韩持弓也为龙頟侯。王莽末年,韩氏家族食封断绝,失去贵族地位,转为乡里豪族。
东汉时,移居到颍川舞阳的弓高侯韩颓当之后韩棱家“世为乡里著姓”,父韩寻,光武帝建武年间为陇西太守,韩棱官至尚书令、司空,韩棱子韩辅为赵相,韩棱孙韩演为太守、司隶校尉。韩氏的另一支、迁居到南阳堵阳的韩暨家,也在东汉时成为豪族。《三国志·魏志·韩暨传》注引《先贤行状》云:“暨,韩王信之后。祖术,河东太守。父纯,南郡太守。”韩暨在献帝时任乐陵太守,魏文帝时任太常,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去世,西晋时,韩暨的孙子韩寿之妻是贾充的女儿。贾充无后,以寿子贾谧为嗣,贾谧弱冠为秘书监侍中。韩寿的少子韩蔚,亦有器望。晋惠帝时兄弟并为赵王伦所诛,韩氏家族衰亡。
韩氏家族在颍川郡的历史上是比较特殊的,韩氏自韩王信之后,多次被封侯,家族为官者也代不乏人,屡衰屡兴,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世家大族。
从韩信封王到西晋贾谧、韩蔚兄弟被诛,历时五百年。其中,有不少韩氏族人在历史上颇有声名,
……
前言/序言
颍川郡,秦王赢政十七年(前230年)始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历汉、魏、晋、南北朝。晋移治许昌县(今许昌市东),至东魏武定七年(549年)移治颍阴县(今许昌市),并改名郑州。颍川作为郡名,前后历时近八百年。
颍川名称的来源,是因为有流经境内的大河颍水(今名颍河),因水而名。郦道元《水经注》云:“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①
颍川郡所辖范围虽因朝代不同而各异,但大约相当于今河南许昌、漯河、平顶山等地区。
颍川郡地处中原腹地,在自然条件方面具有非常优越的地位。在地理位置上,西部和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形,属伏牛山余脉。中部和东部为平原,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与长安、洛阳自西向东连为一体,又与西南方向的南阳互为掎角,形成鼎足之势,并成为宛、洛东进通道。河流方面,境内主要有颍水、汝水、双洎河、清溟河等,对境内的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颍水是境内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阳城县(今河南省登封市),流经阳翟北人颍阴县、临颍县,出境后注入淮水。汝水流经颍川郡的父城县(今河南省宝丰县)、襄城县、郾县(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出境后也注入淮水。颍水和汝水水量充足,流域宽广,为颍川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在谈到韩王信被封为韩王时云:“颍川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②可见颍川郡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高底河、清溟河等区域性河流,也为农业灌溉和交通、百姓饮食起居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便利条件。此外,汉末,曹操统一北方前后,在颍川郡大力开挖人工河,许县、颍阴县、临颍县、襄城县等都有人工河,为屯田和军输奠定了重要基础。境内的湖泊有萑苻泽(位于今新郑西)、洧渊(位于今新郑市)、棘泽(位于今长葛西南)、浊泽(位于今许昌市西)、狼渊(位于今许昌市西)等。①从土质上看,颍川郡的土质多为沙壤和壤土,透水通气性能良好,能够较好地保温保湿,是农业耕作的上乘土质。在气候条件上,颍川郡属于暖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这种情况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说许州(即汉代颍川)“西控汝、洛,东引淮、泗,舟车辐集,转输易通,原野宽平,耕屯有赖……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许州又适中之地也。北限大河曾无溃溢之患,西控虎牢不乏山溪之阻,南通蔡、邓实包淮、汉之防,许亦形胜之区矣。岂惟土田沃衍,人民殷阜,足称地利乎?”②
颍川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目前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和古人类化石地点有八十余处,尤其是2007年许昌灵井遗址“许昌人”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当年即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充分说明了颍川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之源。
两汉时期的颍川郡,是颍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与汉王朝的鼎盛相-致,颍川郡也达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强盛。
两汉颍川太守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