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Reading第一辑典藏套装:读在大好时光+私语书+冒犯经典(套装共3册)

在读Reading第一辑典藏套装:读在大好时光+私语书+冒犯经典(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小河,黎戈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8076822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46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独立日“在读Read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872
套装数量:3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独立日“在读Reading”系列三本合集,这里有关于书的一切,也是爱书青年的秘密花园。

  典藏版本精致装帧,赠送独特桌面画纪念品,更有魏小河签名本!

  丰富赠品:在读Reading藏书票+《私语书》明信片+《冒犯经典》明信片+有鹿插图桌面立画+“读在兰屿”魏小河旅行照桌面立画。

  青年书评人魏小河、资深文艺作家黎戈,数百万读者因他们的阅读启发而改变生活。

  三本书装帧均采用荷兰布书脊,原色瑞典轻型纸,轻阅读不伤眼,各具特色的装帧设计,让阅读生活满是美好。

  “在读Reading”是继梁文道“我读”后又一专注阅读领域的系列书,更关注青年阅读,提倡新的阅读态度和阅读领域。


  

内容简介

  

  《读在大好时光》

  在这个时代,年轻人还需要书吗?在那些大好时光,清晨、午后、深夜、旅途,以及美好的青春中,是否有书相伴?其实回头想想,可能我们*重要的东西就是时间,所以,怎么花这些自由支配的时间才是生命的意义。本书精选魏小河书评新作,趣味性和思想性的成长,为读者提供诸多阅读的可能。青春有书相伴,不负大好时光。

  《私语书》(插图珍藏版)

  这是一本私密的物语,黎戈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关注身边的点滴事物。包括“微物”、“百合”、“深渊”三部分,写的是日常微物,生活细节,日常小事,读书笔记,文笔绵密,深入肌理,广为读者称颂。

  《私语书》是黎戈的代表作品,曾被评为“豆瓣2013年*受关注的图书”,此次三联出版,修订增补6篇新文,并配豆瓣人气作者有鹿创作的插画多幅。

  《冒犯经典》

  本书收录了作者40篇新的读书随笔,包括“邂逅散文”“陷入小说”“追问世界”“冒犯经典”四章,并首次把关注点转向经典:轻触托尔斯泰伟大的灵魂;穿越语言迷雾重读《洛丽塔》;在无数个共用名字的主角中发现《百年孤独》;沿着小径分岔的花园系统阅读博尔赫斯……有时候,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挑选这个动作上,不如去读一读那些早已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不过,如果太过敬畏,反而不容易触及经典的本质,所以,作者怀揣“冒犯之心”,与我们一起揭开经典的面纱。这是一个熟悉又不同的魏小河。


  

作者简介

  魏小河,

  生于江西,现居深圳。喜爱阅读,业余写作。一条未知终点的河。

  经营不止读书微信公众号一年,坚持原创,受到数十万年轻读者追捧,被认为是微信“*懂年轻人的书评人”。其文字真诚坦率,三肥七瘦恰到好处,读来让人过瘾。本书是魏小河首部作品,希望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介绍给更多有志于过更优质生活的人。


  黎戈,

  70后作家,原名许天乐,南京人。嗜好阅读,勤于动笔,文字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风格优雅沉静。

  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今天》《鲤》等刊物,著有书籍《因自由而美丽》《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各自爱》《时间的果》等。


精彩书评

  

  可以想象,魏小河是一位像武侠的人物,风流,博学,充满智趣。他代表了一种正确的玩法。

  ——作家 阿乙
  
  

  寻常的读书人,对经典的态度,是会更低一些的但魏小河对经验则充满了好奇,仿佛看到宏伟建筑,并不先顶礼膜拜,而是想轻触一下那石阶,感受一下其实体。这是年轻人应有的读书态度。

  ——张佳玮
  
  

  黎戈能够看到事物*细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颗尘埃上。

  ——张悦然
  
  

  猫睡在芍药花下,让人想起史湘云。柠檬桉的气味则锐利清新。电影里的伍尔芙永远动人。在《私语书》的文字与画面之外,期待我们也能抓住生活在细微之处的窃窃私语。

  ——有鹿


  

目录

《读在大好时光》

第一章 读在清晨

莳花弄草,好好生活/003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007

不要背叛青春/012

故事本身就是高潮/016

这样重复无聊的生活,过够了吗?/020

在这本惊艳的短篇集里,你可能找不到“意义”/024

小说中的名门正派和歪门邪道/029

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033

关于男女,关于失去/037

吃的写法/042


第二章 读在午后

啊啊,亲了一个很长的嘴/049

一池深水,偷窥她的世界/053

失去乳房的事/059

虚构与现实之间的阿乙/063

王小波教你写情书/070

新闻是一种什么玩意儿?/074

等级,一个敏感的话题/078

可怕的沉默/082

拖延症,请放弃治疗!/085

“人类简史”刷新了我的三观/089

过去的“样儿”/094


第三章 读在深夜

暴雨,读余秀华/101

打工的女孩知道,出来就回不去了/107

何伟的中国书写/113

城中村的未来/121

看不见的怪兽/128

一本忏悔书/132

小镇青年的来历/137

谁的故乡不在沦陷?/141

没有故乡的人,乡愁最重/145

其实我对死亡一无所知/149

死亡就是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而世界依然存在/153

我们都是“海滩人”/157


第四章 读在路上

人要任性,任性,任性/163

北欧原来长这样/168

不像游记的游记/173

大旅行者的时代/179

抬起头,克服对生活的惰性/184

只是这样一种生活/188

叛国的六十二岁间谍卡瑟尔/192


第五章 读在大好时光

英国女王在读什么书?/199

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一个地方/203

不要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206

所以,少谈八卦多读书/210

小说票友/214

真正的爱情是很少的,一如读书/219

木心都是假的/223

不只是长短的问题/227

自己终究道行浅/231

在市井间修炼成仙/234

窥视作家的宅邸/239

请受毛姆大叔的黯然销魂掌/243


后记/249


《私语书》(插图珍藏版)

第一章 微 物

枕头 002

扇子 009

茉莉 014

长裤 020

野菜 026

小碎花 032

大白菜 036

山里的声音 040

夏之味 045

树 049

香事 054

薄荷 057

目 录

冬日读书 060

萤火虫 065

黑白气质 069

秋 074

信 078

吃花 082

绿 086

画眉 092

夜航 098

气味 103

老歌 108

书房 111

路菜 116

大包 119


第二章 百 合

那难以安身的爱啊 126

三个姓波伏瓦的女人 131

她说百合是一种太苍白的花 137

里芬斯塔尔笔记 145

村上春树的大象与风 152

给我一个用力的人生吧 157

想起韦尔乔,稀薄的 162

吃霉面包的猫,村上气质和故事性 166

《魔种》笔记— 一个怀疑论者的乌托邦 169

魔神笔记—“A”与“B” 175

瞬间之旅 180

契诃夫,低低的爱 186

村上春树的摩羯气质,及他的慢跑 191

倒数三个,我依旧舍不得把你删掉 196

两个回形针的季节 201

渴雪 205

男人的情愫 210

芒果永远九岁 214

我爱夏加尔 219

我的安东尼亚 224

午后四点 231

杜拉斯之水 235

爱你,是一场奢侈的消费行为 242

附近的爱 249

家教故事 254

张爱玲的“不入流”,或者说女性语境的劣势 258

张爱玲的小资情调 262

都是想象力惹的祸 266

闲话才女 271

许仙法海黄药师 275

文字形象的骗局 279

为人的劣势,有时是为文的优势 284


第三章 深 渊

男人久不见莲花 290

风情是个倾斜的词 292

写给一座城市 295

我一直在等那个听我说话的人 297

喜悦如莲 300

出没在《诗经》里的植物 305

图书馆的看门阿姨 311

我的朋友小D 315

南京,南京 321

命运感 325

精神生活是可鄙的吗? 329

我妈和书 333


《冒犯经典》

第一章 邂逅散文

大树下随风闪动的光斑 003

散文的人间烟火 008

不要忘了你曾是只毛毛虫 013

为何爱看老照片? 017

父母继续衰老,我们继续漂泊 021

自由呼吸的空间 026

这才是游记 032

张公子的文才与自由 037

时间的凉意 042

再读苇岸 047

过年认字 053


第二章 坠入小说

任时光流逝,生活永存 061

奇妙的梦境之书 065

他最终还是杀了他 070

用小说讲道理 074

我们都逃不掉深深的孤独 079

野草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084

时间就像恶棍 092

再读卡佛 097

一个“渣男” 的处女作 103

一本看过就忘的书 109

卖跳跳糖的小说家 115

一个爱哭的男人 120

年轻的日子会发光 126

杀人犯和作家 132


第三章 追问世界

读书也是一种反抗 143

极权下的知识分子 151

亲历人间地狱 158

开书店之梦 165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171

认识自己,比认识名牌重要 175

预习老与死 180


第四章 冒犯经典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 187

是谁杀死了包法利夫人? 195

选择这一棵树 200

了不起的盖茨比哪里了不起? 205

穿越语言的迷雾,读《洛丽塔》 210

小镇焦虑 221

《百年孤独》写了什么? 228

迷人的博尔赫斯 236


精彩书摘

  不要背叛青春

  文/魏小河

  一

  前些日,李霄峰导演的电影《少女哪吒》上映,票房惨淡,似乎口碑也并不大好,我却很喜欢。虽然叙事上空隙太多,但风格凸显,少年的青春琐事,小镇的空气,就是这个样子。故事破碎,就让它破碎,关键是情绪和气氛。

  不要背叛青春《青春电影,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匆匆那年》,对青春的点染都不动人,它们满足于对于青春的缅怀,却忘记青春最宝贵的,是对这个世界的碰撞、惊奇、失望、成长。青春少年都勇敢,他们相信要诚实地活,他们相信友情、爱情,相信永恒的价值。因为相信,所以元气充沛。

  真正的青春片,是悲伤的。所有的青春,都是一次死亡,或者决绝,或者不知不觉,总而言之,是逝去。这样表现青春的电影,国内实在少之又少,能立马想起来的,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顾长卫的《孔雀》,一个是金黄色,一个是青绿色;一个炽热,一个清冷,但终究都是那个年代的青春,90年代以后呢?

  或许,路内的小说,可以改编改编了。

  二

  路内的小说,都是青春故事,20世纪90年代的工厂少年,爱情,前途,无处释放的能量。他的写作是长在时代里的,不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青春文学,只有故事,没有灵魂。

  灵魂哪里来?用时间熬。

  真正好的青春故事,大概总不能由青春期的少年来写。

  阳光正好的时候,你不一定感觉到阳光,只有天阴了,才想起有太阳的日子。

  维舟有一本散文集《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写高中记忆、高中同学。这不好写,但他写得好。因为他不仅仅写高中,高中之后这些年,维舟与他们的联系,他们的变化,都被捕摄进文字中,这很重要,如果仅仅写高中时光,便会显得单薄无着,后面的种种是时间的发酵,唯如此,才有了高中时候的珍贵,才有了人生无尽不可言说的意蕴。

  好的青春故事,总有一种失落感,这需要写作者本身的自觉。

  三

  绿妖的《少女哪吒》收录了六篇小说,大抵与青春相关,写作时间在2011年间,离她念念不忘的90年代,已经过去十年以上了。

  前三篇小说,都发生在宝城——绿妖虚构的,以她的故乡为原型——这个北方小镇,大人们生活在厂里,日复一日地工作,少年们开始发现世界之外的世界,通过武术、小说和想象,《硬蛹》《少女哪吒》和《寻人启事》,写的都是青春少年对现实世界的叛逃,他们像哪吒一样义无反顾,死,或者走,毫不留恋。

  回想过去,我们大概都曾一度发现了真相似的发现大人世界的虚假,发现了这个世界的无意义,我们也曾思索、迷茫,渴望挣脱。但大多数人,都顺利地度过了那段日子,长大成人。

  这几篇小说是纪念,纪念那些和我们一路长大,但终于不肯再跨进这“虚假”生活的“英雄”,他们的决绝,反衬着我们的虚弱。

  之后的几篇,背景不再是宝城,特别是《青春》,就真的只是一个很“青春式”的故事,反而失去了力度。

  出没在《诗经》里的植物

  文/黎戈

  近日顿顿大鱼大肉,肠胃不堪其苦,中午的时候突然很想吃蔬菜,痴痴地想了一下午,设计了N多蔬菜方案。想做个火龙果爆干贝,周围嵌一圈西兰花,又觉得不够朴素,不够直奔蔬菜。回来时绕到久违的菜场,找了采光效果好的摊位,一个个梭巡过去。“要空心菜?”“有净菜吗?”“有啊,你看看,刚摘的。”指甲掐上去,哇,一掐掐出纤维来,“小姐的指甲好漂亮。”是啊,就是留着掐菜的,你没看我就蓄了这一只手指吗?想转移我的注意力,哈哈,小姑娘很会做生意,“那看看苋菜吧,快下市了。”“多少钱一斤?”“不多卖你,三块。”“妈呀,我总不能用吃肉的价吃菜吧。”最后斟酌再三,买了两斤物美价廉、宜家宜室的木耳菜。

  一路想着回家第一件事就得洗菜,菜的水汽滤干了,加了蒜泥,热锅热油,爆炒,出锅以后还是虎虎有生气的,要是带着水汽,就趴了。有一次读植物谱,才发现原来木耳菜就是“采葵持作羹”的葵的一种。过去在《诗经》里读到葵,都以为是向日葵的葵,毛茸茸的叶背,触感粗粝可怕,想来即使把它切碎了,用油炖了,加盐和香料,味道也够困难的,想着就觉得古人居大不易,心生敬畏,最后知道自己又滥情了一把,原来葵就是木耳菜(木耳菜别名落葵)啊。如果油够辣,火够爆,菜够水嫩—上次在安徽,是直接在地里摘了吃的,真是肥美得很。很多素菜要借势荤菜或荤油,才能把清鲜味逼出来,或析出味道的浑厚,木耳菜却必须素油素炒,可见它天生不近权贵,是民间食物。“采葵持作羹”亦是民间生活的素笔写照,夯实、清减、微苦的民间生活,就是把素心、素性子、素长相的一盘子木耳菜,盛在家常的白陶盘子里端上来。“采葵持作羹”是可以入画的,为什么有人画大白菜、红萝卜,就没有人画这个呢?

  常吃的复古食物还有它—莼菜。它在《诗经》里叫作茆,“思乐泮水,薄采其茆”,下一句,步不扬尘,穿着绣鞋紧跟上来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先是采了水生植物做羹,然后就着水景喝酒,水波微兴,清风拂袖,菜的美往往得靠软环境的烘托,这个,古人早知道了。其实古时吃的更多的是它的双胞胎兄弟——荇菜。春夏之交,路过荷塘,或是有水泽处,常见着它,枝叶都漂在水面上,密布着细碎的小黄花,逆着光看过去,金光蹀躞,烁彩翩跹,妩媚的水生植物。如果没有花的旁注,则它的叶很容易和莼菜弄混,它们都是荷钱状的,滴溜溜的圆。“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波滟滟,荇菜随水而动,采摘的动作也有种水性的流动和美。荇菜古时是贵族专享,这个采荇的女人应是贵族少女,难怪是君子好逑了。

  莼菜盛产于太湖,上半年去三山时吃过一次,可能是季节过了,莼菜的边缘有点儿僵硬,口感粗粝起来,吃得我张口结舌,哪里是记忆中的莼菜,高汤一煮,就渗出黏液,口感中那种调皮的滑,瞬间即逝的滑,让人缅怀。莼菜胜在口感的圆融而不在味道。吴人嗜莼菜,自古“莼鲈”并肩为江南美食的意象载体,进而引发怀乡之幽思。吴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莼鲈,不惜辞官回乡尝鲜—多半是家里还有二亩薄田,基本物质资料不至于匮乏。莼较之于糊口的“葵”“茆”,是有贵族气息的。“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连莼菜引发的愁怀,都有奢侈的气息。

  木兰—这种花现多栽于道路两侧,做观景植物,它的花瓣大而邋遢,不结实,尤其不经雨,一场秋雨则满地狼藉。

  “朝饮木兰之坠露”,可见它花面大,所以承水,就好比比喻人生苦短说譬如薤露一样,薤的叶面窄,落在上面的露水很容易就蒸发了。古人的比喻都很老实,但木兰可以制舟,这就使它笨重的意象轻盈起来,想想“兰舟桂桨”,召妓携酒,溪水流香,是多么美的意境。

  留夷,今称芍药,红的为“红药”,白芍药则直称“药”。

  一直想写篇小说,里面的女主角就叫何红药,实在是香艳热辣的名字,芍药的花形类牡丹而微,但芍药是草本,而牡丹是木本,也难怪芍药开不出牡丹的气势与王气。这个药我也常常吃,有时是赤芍,有时是白芍,主补血,在药袋子里翻出几片干燥失色的根的碎片,但如果是用玫瑰入药则可见全尸。

  楸—此树逢秋落叶,所以名之楸……这我就不懂了,树之枯荣,尤其是北半球的树,不都这个规律么,我一直以为小时候我家门口种的是榆树,如今看了图片才知道是楸。

  到春末它会悬坠一串串线状物,小时候我以为是榆钱,现在知道那是楸线,古代灾民常用它熬饥荒,可见其味不如榆钱,在盛世自然被遗忘了。屈原被逐出“郢都”的时候,回首“望长楸而太息”,可知楸是宫廷的夹道树,后来才被生命力更泼辣的梧桐取代。

  桃李—桃李常常被并提,一是因为它们花期接近,二是桃花艳红李花素白,古人为求色彩对比的观赏效果,喜欢将它们并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开起来阵势很大,且花期又短,生得热烈,死得惨烈。“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就像青春期一样。摔着,痛着,被践踏着,就这么过去了。桃花灼目,是日光下的花,李花淡泊洁密,更宜月夜。宋代大概是崇尚理学的缘故,重花格而轻花色,梅花清骨傲节,正是精神化的美,桃花直白肉感的艳丽被斥为“妖客”,明代以后更沦落成妓女的代言花,为什么《桃花扇》是桃花扇而不是梅花扇、月季花扇?这个心机也太露骨了。这让我怀恋《诗经》,《诗经》里的植物心态,要平和得多,它关注植物本身的功用,而不会带着人类的阶级色彩,强行把它们分为香草、恶草什么的,再附会在君子、小人身上,褒贬人事。生活在《诗经》里的植物,是幸福的,安详的,让我们隔着几千年,亦觉得亲。

  大树下随风闪动的光斑

  文/魏小河

  下午躺在床上读一本书,读着读着,天就暗了下来。这样一个下午,没有发生什么,到处都在发生什么。一些晦暗的情绪四下滋生,它们因书中的内容被勾引出来,盘旋在空中。书页翻动,前一种情绪被后一种情绪覆盖,像一片雪覆盖另一片雪,你逐渐分不清这一片雪和那一片雪的区别,它们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个下午。

  这本书是《失败者之歌》,作者李霄峰。

  李霄峰是去年上映的电影《少女哪吒》的导演,那是他的处女作。在此之前,他出版了这本书,准确说是2012年。

  再往前,他编剧并主演了电影《达达》,再往前,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发展起来的论坛时代,他以Liar这个名字发表影评,广为人知。

  有人说,多读经典。这话不错,我也愿意听,但在这之外,我也喜欢看看这个时代里的文字,因为我活在此时此刻,我要和它发生关系。李霄峰是这个时代的人,他捕捉到了很多稍纵即逝的微妙感受,捕捉到了我们共同的青春。

  是的,这是一本与青春有关的书。至少,一半是这样。

  青春啊青春,多好的一个词。但是电影院里并没有多少好看的青春片,书店里,在青春文学分类下,充斥着粗制滥造的泡沫幻想。

  我说过,青春不能由青春期的人来写。要长大一点,再大一点,而后蓦然回首,幡然悔悟,这么写,才好看。可是长大成人后,还愿意回首青春,甚至写下来,并不多见。原因在于,长大并不完全是长大,它的实质是变化,你会变化,变化成另一个你。你会关心新的东西,认识新的人,展开新的生活,以至于没有时间回忆,或者不屑回忆。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记忆,我看过路内的“追随三部曲”,他写得好,元气淋漓。我还看过维舟的《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写高中,一个人一个人地写过去,散文的写法,传统的写法,也写得好,我们的高中生活,正是那样干净、清浅。

  李霄峰写得不是那么实,他不抓出一整个故事,他呈现片段、情绪和感觉。全书的第一篇叫作《写一封短信》,很简单地记述他和一个曾经互相通信的女孩之间的交往,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工作,然后“再也找不到联系的理由”。

  写这篇文章,我又翻了一下这本书,发现真正写青春期的故事并不多,但是奇怪的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感到一种青春的力量。我在上一本书《读在大好时光》里写《少女哪吒》那篇书评的时候,取的标题是“不要背叛青春”。我说:“青春少年都勇敢,他们相信‘要诚实地活’,他们相信友情、爱情,相信永恒的价值。因为相信,所以元气充沛。”李霄峰的这本书里,既有对这种青春信念的怀念,也有对这种信念消失的困惑和失落,但根本上,你可以看到,他仍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我喜欢《税务员》这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他开公司了,要办税务登记证,税务员来检查公司的情况,他在想是不是要准备一个红包,他准备了,但是踌躇于该什么时候送。一切都没有问题,检查结束,他们聊到电影,税务员问你喜欢哪个导演?他心想,说了你也不知道。但很快他发现,这个税务员是个懂电影的人,他们愉快地聊了一会儿伯格曼。最后,在分别的那一刻,他伸手进口袋准备掏出那个红包,税务员摇摇头,返身走了。他感觉到自己犯了错。

  我还喜欢一篇叫作《礼物》的小说。姐姐和表弟收拾房间,一间空了的房间,曾经姐姐和男友住在这里。姐姐一边收拾,一边想起男友的不好。懒——不烧水、不洗碗,诸如此类。很明显,打扫完房间,他们会把有用的东西搬走,再也不会回来。

  故事的结尾,他们抠开了一块松动的地板:“鹅黄色的木地板像块积木被抠了起来,木槽里放着一根被画笔粉刷过的彩色羽毛。姐姐把它拿起来看着出神,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下来,落在干净的地板上。”这个故事很有卡佛的味道,那些失去的美好。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是随笔,后半部是小说。

  小说的部分参差不齐,有一些实验式的作品,但文字的素质在。随笔里,作者这个人清晰起来,他曾经酗酒,他诚实,他感受到许多感受,并且不忘怀。多好,总有人替我们记得。

  这本书,就像是夏天大树底下随风闪动的光斑。

  ……

前言/序言

  序:一封写给你的信

  亲爱的读者你好,我是魏小河。

  为什么突然要给你写信呢?因为我刚刚读完《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并且大受启发。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关于书的书,同时也是一本书信集。作者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他最著名的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想必你一定有所耳闻,李安曾将它改编成了电影),他从2007年开始每两周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写一封信推荐一本书,并随信将推荐的书寄到渥太华惠灵顿街80号——总理的宅邸。

  这是一项大工程,他干了四年,从2007年到2011年,共推荐了101本书。他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加拿大的文化艺术政策太让他失望了,他希望作为一国总理的斯蒂芬?哈珀能够懂得尊重艺术和文化,并且他认为“在错综复杂的21世纪,文学是任何一个深谋远虑、情感丰沛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而给斯蒂芬?哈珀写信荐书,也是在为总理补课。

  事实上,我觉得扬?马特尔这么做有点“作”,他在书中强调一国元首的政策和经济收入需要受到人民的监督,那么他的头脑是由哪些文学艺术品构成的也需要人民检验。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让一个人和盘托出自己的思想会不会有点过分?如果有人每周把一本书寄到我家,并告诉我应该读读这个,我会觉得受到冒犯。

  不过这不是我应该担心的,我不是政治家,这也不是这本书的重点,除了向总理推荐书籍,这些信件也在作者的博客上发表,它同时是写给所有人的,就让加拿大总理一个人去难受吧,我们只管读书。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出现了一种上瘾症。想必你一定听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千零一个夜里有一千零一个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好故事,这是文学的美妙之处。但扬?马特尔不是在写故事,他写的是信,推荐的是书,为什么我会迫不及待地一直往下看呢?

  我想可能是书信这一体裁的缘故。要知道一般的书评文章,作者会不自觉地端着架子,介绍书、评价书,煞有介事。

  但是书信将读者固定化了,公开发表的东西私密化了,言谈的对象也具体化了,这一前提下,推荐一本书就变得特别简单真诚,这就是我在这封信一开头说的“启发”,以及我给你写这封信的原因。

  其实,我和扬?马特尔做的事有什么两样呢?我不是要抬高自己来和大作家相提并论,我想说的是,仅就在推荐好书这件事情上,我们都抱有同样的愿望,他推荐给总理,而我推荐给你。我从来不是一个批评家,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志愿,我只是想在做一个读者之余,将阅读好书的体会和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同时锻炼自己思考和写作的能力,这就是我的初衷,和在去吃饭的路上对朋友说起一部好电影一样自然。所以,我写信给你推荐书,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吗?由这封信开始,我也将开启这个“在读Reading”系列,这是继《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后的第二本书评集,我之后关于书的分享,也会收录在这个系列。

  那么,我就回到《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上来吧。我觉得,任何一个自诩喜欢读书的人都不会错过这本书,因为喜欢读书的人都是贪婪鬼,他们四处搜寻好书,并且希望听到别人对他读过的书的评价,他们必然会在书架上给关于书的书留上一个位置。

  如果你这么做了,肯定不会失望,因为扬?马特尔既真诚地为你推荐好书,同时也会展现他的有趣——通过一本书,发现一个有趣的人,是很愉快的事。关于他的有趣,可以简单举个例子,你知道这项长达四年的荐书活动从来没有得到过回音(只有几封公文式的短笺,还是由总理助理代写的),他自称这是史上最孤独的读书会,所以他经常在信里揶揄总理大人,总是时不时问一句:“你究竟是否会给我写信呢?”用个时髦的词,既萌且贱。另外他还喜欢听有声书,喜欢逛旧书店,总之你会渐渐地发现许多他关于读书的小细节,这些细节对于读书爱好者来说,会有一种知音的喜悦。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扬?马特尔的好处:诚实。他对自己喜欢的书不吝赞美,对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讳言,他就老老实实承认不喜欢博尔赫斯,还在最后一篇透露从没读过《追忆逝水年华》,我喜欢这样诚实的人,因为我也没读过《追忆逝水年华》。

  好了,这封信就写到这里吧,不知道你看完之后是否会对这个世上最孤独的读书会感兴趣。如果你喜欢我给你写的信,就请买下这本书吧!像扬?马特尔这样一直得不到回音也挺难过的吧。

  魏小河

  2015.2.11

  序:细节处,方能勇敢

  我有很多银饰,但还是在继续收集,口袋里一有余钱,就去那家尼泊尔专卖店转悠—泰银雕琢过度,有点闺阁的脂粉气;藏银样式张扬,气势逼人,表演味太浓,和东方人平淡的五官搭配也不和谐;尼泊尔银比较中庸,为我所爱。

  相熟的店主看见我,就把银器端出来给我看。

  宽幅的银镯,形制接近于古代的“钏”,上面有大朵大朵丰肥的、绵延的莲花,又蔓又枝,抵死缠绵。也有线条素丽的虾须镯,一大串戴在手上,配上莲步摇、罗裙摆、红袖招,颇能造点声势,可是我又嫌它啰唆,最后看中一只镶银的木镯,木质的部分嵌了两颗绿松石。心中忐忑着:价格不便宜,和全银的一样,而且尼泊尔银成色虽好于藏银,至多也不过是七五银,木头又易腐,一边犹疑一边继续试戴,手腕太细,最小号的勉强挂住了。店主说:“嗯,这个,可以便宜点给你。”嘴巴向我努动一下,这才看见上面有个小小的、微微起伏的结疤。

  之前还在犹疑呢,一下子就决定买下它了。我爱不完美的事物,不完美就是识别度,之前它只是个木头镯子而已,有结疤之后它就是我的了。它们的杂质让我觉得亲,生命之大美就是杂质之美。“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从来也不能爱上一个非常英俊的男人,我觉得他们真是乏味啊。本雅明说,一个男人会爱上一个女人的软弱、怪念头、她脸上的斑点、皱纹、寒酸的衣着、崴着的步子……我是个女人,可是我的想法与他雷同,我总是爱上男人的卑琐、畏怯、孩子气、矮小、疲劳感、疲沓、黏滞、没翻好的一个衣领、丑丑的步态、难听的口音,像花鸟市场里,被挤到角落里的、最丑的那只小小狗,让人心生怜爱。栖息在他们的缺陷处,我才觉得安全。那是我们的暗号,帮我找到“我的”他们。

  又试了好几条裹裙,浓、热、满,我是说上面的花饰,修身又冶艳,大家都说好看,可是我想不出用什么样的碎步来配它。它们真是美啊,如果穿在一百年前的印度女孩身上便是绝配。她们长着蜜色的皮肤,浓重的眉睫,住在和男人隔绝的内院里,在出嫁之前,连视线都没有被污染过。每天早晨她们起床汲水,从延至水面的石阶走下去,洗个凉水澡,顺便摘几朵莲花插瓶,开始身心俱净的一天。她们的自矜和从容,才配得上这样盛大的、狂欢气息的裙子。

  或者买一条回去,用图钉钉在竹帘上,聊作装饰,好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卑琐可以,生活态度不能卑琐。可是我最大的享受也不过是:点一炷伽南香,拖干净地板,穿一条洗旧的睡裙,在清风徐来的阳台上看《诗经》,想象自己在河边走,空中在飘絮状物,那是某种植物的种子,菖蒲的清香从水面上飘过来。还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少女,她们的歌声从上游传过来。

  我吃得不多,睡得很少,几件棉布衣服就可以过一个夏天,精神食粮还有一部分是从图书馆借来的。过去我会很想念那些我在市面上买不到的书,还完以后,还会把它们再借出来看看,现在好像也比较平和地看待离合了。我很耻于我是个物欲淡薄的人。泰戈尔说他小时候过的是微贱的生活,顶多是粗布口袋里能摸到一两个糖果,所以长大后,每个梨子他都能吃到核还觉得甜。我没有经历困窘的日子,对物质亦有温热的爱,可是要我踮起脚跟、奋力地争取它们,我很怕累着自己。肚子很饿的时候,两块五一碗的凉皮或一顿大餐,它们给我的满足度好像也差不多。我再也不能像二十岁那样,对每个牌子都能倒背如流,为一件买不起的衣服失眠到天亮。现在我还是会奢侈,在某些细节处,比如一个镯子,比如为一个人,恍惚片刻,那是波上千层浪中的一点白、长夏草木深中的一丝碧,在日常生活的洪流中,它很快就会被裹挟而去,转身不见。

  黎戈

  序:轻触经典的石阶

  张佳玮

  这个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读者,姑且叫“娴熟的读者”吧。

  纳博科夫在康奈尔时期认为,阅读也是要学习的。的确,普通读者在意的,是作者本身玩出的魔术,是作者散放的绚烂火花;进阶一点的读者,会在意技巧、布局、构思,甚或,如纳博科夫所言,寻找作者们的脉络,仿佛庖丁,目无全牛。

  再娴熟一点的读者,大概便是——重新看到了书的全貌吧。

  拥有“娴熟读者”这一技能的人,并不总是用X光般的剖析心情去看待一本书。只是每读一本书,自然带着先前所有的阅读经验——我们常开玩笑说,读了一本书,却记不住,留下来什么呢?答:“经验与感受。”魏小河即是如此。

  所以魏小河的这本书里大多数文字,自然带有这类气息:

  你很知道,他读过许多书;你很知道,他表述的方式、思维的路数、在意的细节,与一般读者不同。你会发现,有些话未免冒犯经典——因为寻常的读书人,对经典的态度,是会更低一些的——但作为一个娴熟的读者,对经验则充满了好奇,仿佛看到宏伟建筑,并不先顶礼膜拜,而是想轻触一下那石阶,感受一下其实体。

  这是年轻人应有的读书态度。

  魏小河不是学院派评论家,也不能算是寻常读者,虽然他总是自称“普通读者”。因为学院派的评论家写的读书文字,多少带有医学解剖般的冷冽;寻常读者写的读书文字,笔端自然带有过于丰沛的感情。如何像高明的师傅似的,一刀切出馅料与面包完美齐全的三明治,既看得到作品的清晰剖面,又不会散呢?就需要魏小河这样的读者了——这并不是领导你去阅读,更像是,一份切割精美的午后三明治。告诉你,放松点,读书本身,哪怕是冒犯经典,都没那么让人紧张。

  和小河一直算是笔友,还未见面,但读过他的不少文字,在此做个引读,文字本身的味道,还需你亲身感受。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货了,还没打开,先来看下,送货很快

评分

一本图册,很温暖,写真画风

评分

足不出户看天下,有京东商城!!!

评分

时光缓慢流过,用色彩记录生活。

评分

一直一直都在京东买东西,真的都很满意!最近还惊动了京东客服,服务也很到位,非常满意!愿京东越来越好……

评分

值得推荐购买的一套书,内容非常好,值得一读再读,值得购买!书的品相和包装很好,自营书送货快售后无忧!!

评分

一本关于读书的书,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要再买小魏的其它书。

评分

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

评分

一直一直都在京东买东西,真的都很满意!最近还惊动了京东客服,服务也很到位,非常满意!愿京东越来越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