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北地区民族与社会问题研究

古代西北地区民族与社会问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兆宏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史
  • 西北地区
  • 民族问题
  • 社会问题
  • 历史学
  • 边疆史
  • 少数民族
  • 古代社会
  • 文化交流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7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27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2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代西北地区民族与社会问题研究》由汉唐时期对西北地区的经略、入迁河西诸民族社会及其影响、西北各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党项”社会与西夏的建立、封建社会后期的甘肃社会与教育五部分组成。其着力点将古代西北地区视为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在这一大舞台上展现了古代各民族人民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纷繁活动。其中,在霍去病的西征路线,河西、陇右节度使,“党项”族名的释义,吐蕃人、高丽人、回鹘人人迁河西,《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床”,甘肃的书院、社学、义学等问题的研究中有自己的见解。

作者简介

  黄兆宏,1965年7月生,甘肃白银平川人。1987年获西北师范学院历史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侯丕勋先生;2004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杨际平先生。主要从事汉唐史与西北史研究,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先后在《兰州大学学报》《敦煌研究》《西北师大学报》《西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辽夏金的女性社会群体研究》《甘肃考古概论》等五部著作;主编《简牍学教程》;参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甘肃教育史》等五部著作。主持过甘肃省社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各一项。

目录

第一章 汉唐时期对西北地区的经略
第一节 元狩二年春季汉将霍去病西征路线与汉唐时期东段丝绸之路北道
第二节 元狩二年霍去病两次出征河西的战术
第三节 居延汉简反映的汉代河西地区戍卒、田卒问题
第四节 西汉河西地区防御工程体系及相关问题
第五节 西汉河西走廊“都尉”建置问题
第六节 有关河西节度使诸问题
第七节 有关陇右节度使诸问题

第二章 入迁河西诸民族社会及其影响
第一节 永嘉乱后中原社会群体人迁河西及其影响
第二节 隋唐时期高丽人人迁河西
第三节 8-9世纪吐蕃入迁河西及其影响
第四节 回鹘人迁河西及其影响

第三章 西北各地社会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从河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人类活动的状况
第二节 汉代河西走廊产业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敦煌汉简所见几种农作物及相关问题
第四节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床”
第五节 历代西北防治自然灾害的对策及经验

第四章 “党项”社会与西夏的建立
第一节 “党项”词意辨析
第二节 党项与吐谷浑关系探析
第三节 7-9世纪吐蕃与党项关系
第四节 党项拓跋部的兴起与西夏王朝的建立
第五节 西夏政权的奠基人——李德明

第五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甘肃社会与教育
第一节 宋辽夏金元时期甘肃的教育
第二节 明清时期甘肃社学及其性质
第三节 清代甘肃的义学
第四节 甘肃书院教育
第五节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
第六节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古代西北地区民族与社会问题研究》:
  二汉唐时期东段丝绸之路北道
  汉代自都城长安出发,西经咸阳,沿渭河,过宝鸡,再沿千水,过陇县,沿陇山东麓西北上,越过六盘山,经平凉、固原,再从靖远地区渡黄河到达武威,这条道路为汉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所经。①《居延新简》编号:EPT59:582记载:“媪围至居延置九十里,居延置至角某里九十里,(角乐)里至揟次九十里,揟次至小张掖六十里。”据李并成先生考证,汉媪围县城即今甘肃景泰县芦阳镇吊沟古城,居延置位于今景泰县寺滩乡白茨水,角枼里位于今古浪县大靖镇,揟次县位于今古浪县土门镇西三公里的王家小庄一带,小张掖即汉武威郡张掖县,位于今武威市东河乡王景寨古城。②
  从长安至今靖远县、平川区及景泰县相接黄河地段的道路,在秦代就已开通,称“回中道”。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③。秦始皇这次出巡,从咸阳出发,过回中(今陇县西北至华亭的陇山东麓地区),上鸡头山(又作笄头山,今平凉西北崆峒山以西,为过六盘山之要道),到北地(今宁夏东南部和甘肃东北部地区)。④可见,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就是这条道路。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汉王朝占领河西地区,为了加强对新地区的统治,汉武帝曾多次沿这条道路出巡。元封四年(前107)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⑤。汉代的回中,据《汉书·武帝纪》注记载:“应劭日:‘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通治至长安也。’孟康日:‘回中在北地,有山险,武帝故宫。’如淳日:‘《三辅黄图》云回中官在淠也。’师古日:‘回中在安定,北通萧关。应说是也。而云治道至长安,非也。盖自回中通道以出萧关。孟、如二家皆失之矣。回中宫在、淠者,或取安定回中为名耳,非今所通道。’”对此,我们认为应劭与颜师古之说是对的。汉武帝以前,由长安至高平(今宁夏固原),一般由咸阳向西至、淠(今陕西千阳),再向北经华亭而北。汉武帝从回中道另辟大路,经萧关而北。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部,其确定位置,古今多有歧义。汉代回中道,属于驰道,为天子所行,它是长安通往高平的交通大道,对以后的长安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北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汉武帝多次沿此路西巡,其走向与今固原到西安的公路相同。
  秦汉时期,这条联系关中与甘肃的重要通道,也是北方匈奴南下的一条道路。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人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邀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余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①
  唐代时,这条道路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凉州条》载,凉州“东北至上都,取秦州路二千里,取皋兰路一千六百里”②。严耕望先生认为,“北”为“南”之伪,取秦州路者(丝绸之路东段南道),经兰、临、渭、秦、陇五州及凤翔府至长安;“皋”为“乌”之伪,取乌兰路者(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经会、原、泾、邠四州至长安。
  ……

前言/序言

  一
  向来辛勤钻研和所流汗水,是凝结成学术成果的主要因素,而博览群书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技巧,是撰成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关键所在。黄兆宏同志即将出版的《古代西北民族与社会问题研究》,在字里行间展现了古代西北地区各民族及其诸多方面社会生活,可称得上是一部有助于了解和认识古代西北各民族社会特点、人文状况颇为有益的佳作。从本著作所运用写作方法与技巧来看也较纯熟,且逐渐有所提高。
  在一部新的著作出版之际,我们去评述其优点和不足,目的在于找到一个新的出发点与一架供继续向上攀登的梯子,一旦新的出发点和供攀登的梯子找到了,之后的学术研究之路就好走多了。
  二
  这部著作包括汉唐时期对西北地区的经略、西夏建国前的“党项”社会、历代河西多民族移民、历代西北经济与文化、宋代以后西北教育等问题。在书中对以上诸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尤其对汉唐时期经略西北地区问题用力较多,读后印象较为深刻;对“党项”部族兴起与发展,及其为西夏立国奠定基础问题的论述具有一定新意;历代河西各民族迁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造成古代西北社会多次兴衰的推动力等问题,说理颇为透彻。由此看来,这部著作具有综合性特点。
  这部著作把古代西北地区视为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在这一大舞台上展现了古代各民族人民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文化等的纷繁活动,其中霍去病西征路线、关陇节度使、“党项”族名释义、高丽人与回鹘人人迁河西、伊斯兰经堂教育、清代义学及自然灾害等问题的研究都有一定开拓与创新。
  这部著作虽然在较长时间内所完成,但在行文方面基本上保持了同一种风格。阅览全文,语言通畅,文字基本简练,论述问题清楚明白,读后对所论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三
  这部著作也存在一些欠完美之处,其中包括对古代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长城、茶马互市等问题尚未专题探讨;对部分问题探讨不够集中、深入;同时也有向“深沉”方面锤炼文句的必要等。考虑到以上方面的不足,现将史学界习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归纳于后,以供参考。
  在学术界,有一个传承已久的说法,这就是“学无止境”之说。若细思之,“学无止境”之说,实际上具有“广”与“深”两个层面的意涵。学术界一般多留意亦多重视“广”的意涵,并身体力行,希望成为学术研究的多面手。其实,“广”的层面若把握不好,容易导致所做学问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这样的文章虽多,但价值不大。做这种“广”度的学问,虽无什么大错,可是却把做学问的主要方面“深”的要求忽略了。做学问应把主要功夫和精力用在所研究每一问题“深”的层面上。“深”是为了揭示隐藏在史料里面的历史问题奥秘,是为了揭示所研究历史问题的真相和本质。这样就可以把所研究历史问题在学术前沿上向前推进一步。所以说,做学问应“深”、“广”结合,以“深”为主。
《荒漠与文明的交织:古代西北多元文化互动研究》 本书深入探索了古代西北地区,这一地理概念广袤而复杂的疆域,自远古时代直至中世纪早期,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形态在此交汇、碰撞、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并非仅聚焦于某一特定民族或某一短暂时期,而是以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脉络,以及在漫长岁月中,那些构成其独特社会肌理的多元力量。 古代西北地区,其地理特征的鲜明性造就了其历史的独特性。这里既有辽阔的草原、崎岖的山脉,也有浩瀚的戈壁与绿洲。这些自然环境塑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成为了不同文明之间天然的屏障与交流的枢纽。本书的研究,正是从这片土地的地理脉络出发,去理解不同民族的起源、迁徙、定居,以及他们如何在严酷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构建起各自的社会组织、经济模式和精神信仰。 我们关注的“民族”并非是单一、固化的概念,而是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因共同的文化、语言、习俗、血缘或政治联系而形成,并在此区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群体。这包括但不限于早期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等,也包括了在绿洲地带发展起来的定居农耕民族,如古羌人、乌孙、康居等,以及后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兴起的诸多城邦民族和商业群体。本书旨在剥离民族标签下表象的纷繁,深入探究他们内部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家庭伦理、婚姻习俗,以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演变。例如,我们考察草原民族的氏族制度如何向部落联盟过渡,继而发展出初步的国家形态;我们分析绿洲城邦的父权制家庭结构,以及其在商业贸易中的独特地位。 “社会问题”更是本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所理解的古代西北社会问题,涵盖了从个体生存到群体治理的各个层面。这包括了: 资源竞争与分配: 在土地、水源、牧场等有限资源的争夺中,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是如何协商、冲突与解决的?这种资源分配的模式,对社会结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稳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例如,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对水源和土地的长期博弈,以及游牧经济周期性危机如何引发社会动荡。 社会流动与阶层固化: 在古代社会,是否存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可能性?例如,奴隶是否有可能获得自由?商人的地位如何?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有多牢固?社会上升或下降的通道有哪些?本书将通过史料的梳理,试图勾勒出这些阶层变动的轨迹,以及背后驱动的社会力量。 族群关系与冲突: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往往伴随着合作与冲突。我们不仅研究战争、掠夺等显性冲突,更关注文化隔阂、经济利益冲突、宗教信仰差异等隐性矛盾如何影响族群间的长期关系。这些冲突与合作,如何塑造了古代西北地区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景观?例如,丝绸之路沿线上不同民族商队之间的合作与摩擦,以及早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与外交博弈。 社会治理与法律制度: 不同民族、不同形态的社会,是如何进行自我治理的?是否存在成文法或不成文的规则?统治者如何维持秩序?刑罚、税收、赋役等制度是如何运作的?本书将考察从早期部落首领的裁决,到后来帝国统治下的法律体系,以及这些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产生活方面的作用。 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 宗教在古代西北地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探讨萨满教、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如何传播、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社会习俗。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以及宗教团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都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频繁的互动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如语言、服饰、饮食、艺术、音乐、建筑等,是如何相互借鉴、融合的?这种文化融合是表层的模仿,还是深入到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的层面?本书将以具体的事例,呈现古代西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人口变迁与迁徙: 自然灾害、战争、经济因素等,常常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些迁徙不仅改变了区域的人口分布,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新旧居民的融合、社会秩序的重塑等。本书将追溯这些人口流动的轨迹,分析其背后的动因与后果。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力求严谨且多元。我们将充分利用考古发现,包括但不限于墓葬、聚落遗址、壁画、器物等,来还原古代社会的生活细节与物质文化。同时,我们将深入解读文献史料,包括汉文史书、出土简牍、碑刻、宗教经典、异域文献等,从中发掘历史信息。我们也将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与阐释。 我们并非意图对古代西北地区的所有民族及其所有社会问题进行穷尽式的罗列,而是希望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古代西北地区多元文化互动所呈现出的普遍规律与独特之处。本书将展现,这片土地上的社会并非简单的“中国”与“蛮夷”的二元对立,而是各民族在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中,共同书写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社会舞台上,每一次的冲突与每一次的合作,每一次的迁徙与每一次的定居,都构成了理解古代西北地区历史演进不可或缺的维度。本书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挑战、被塑造,又不断创造着历史的多元力量。 通过对古代西北地区民族与社会问题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碰撞下的生存智慧与发展轨迹。这片广袤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去理解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古代社会,其内部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意义。本书的探索,旨在为理解古代中国乃至更广阔的亚洲大陆历史,提供一个更为坚实、更为细致的研究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虽然主题深奥,但行文却鲜有晦涩难懂之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在聆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其内部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重构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个角度的史料相互印证,使得论证链条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它没有陷入早期史学中常见的“民族冲突论”的窠臼,而是着力展现了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共存的可能性。书中对不同族群内部治理结构差异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揭示了权力分散与集中的不同历史路径所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读罢掩卷沉思,会发现很多现代社会面临的治理难题,在古代的西北边陲,其实早已有过类似的影子和应对模式。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绝对是一本用心制作的学术精品,但真正让人爱不释手的是其内容。作者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他没有将社会结构视为铁板一块,而是通过对特定职业群体(比如工匠、商人或特定宗教阶层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聚焦,清晰地展示了社会活力和潜在的变革因素是如何孕育其中的。那种深入到基层社会肌理的考察,让冰冷的历史数据仿佛有了温度和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看似矛盾却又无比真实的社会现象——例如,在高度集权的背景下,地方精英是如何巧妙地维护其自治权的。这本书的论证风格是含蓄而有力的,它不试图用煽情的语言打动读者,而是依靠无可辩驳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历史真相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评分

这部关于古代西北地区民族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独特,史料扎实,读来令人茅塞顿开。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有着深入的骨髓理解,绝非泛泛而谈的学院派论述。尤其是在描摹不同族群间的互动张力与融合过程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能让人穿越千年,亲眼目睹那些黄土高原上的风云变幻。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某一特定时期权力更迭背后,社会阶层变动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政治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经济基础和文化认同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书中引用的不少地方文献和出土文物分析,都为我的既有认知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新问题。对于任何对早期欧亚大陆文明交汇点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案头必备之作。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宏大叙事的平衡把握,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史学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问题”的界定和剖析是极其现代化的。它超越了传统史学对军事和政治事件的偏爱,转而聚焦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人口迁徙引发的文化摩擦、以及特定时期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等更深层次的议题。作者在梳理大量繁杂的个案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宏观视野,能够迅速将个别现象归纳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律。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族群身份认同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没有轻易地下“同化”或“隔离”的简单标签,而是细致地勾勒出身份认同在不同社会层面和历史节点上的流动性和建构性。整本书读下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为了生存、为了维护自身文化尊严而进行持续博弈的广阔场域。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西北地区”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层,无非是丝绸之路上的几个重要节点。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叙事节奏舒缓而有力,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带着读者领略沿岸截然不同的风光。作者在探讨特定社会群体面临的生存困境时,那种近乎同理心的描述,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比如,书中关于游牧与农耕文明在资源分配上的长期博弈,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边陲小冲突,是如何累积成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分析得极其透彻。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评估了某些被传统史学边缘化的群体角色,赋予了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行文之中,作者的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他没有简单地接受既定的历史结论,而是不断地提出“为什么”和“如何可能”,这种探究精神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专著,更像是一部深沉的社会生态观察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