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1年仲夏,我们筹划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课题研究,在与几位同事讨论后,我来主持论证,经《民族理论与政策要论》几位作者和各位参加人的努力,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民族政策的完善创新研究”课题的论证报告。课题研究架构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篇,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以理论辨析、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为研究重点,兼及中国传统民族观和国家观研究。二是政策篇,突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政策和政策热点、焦点问题,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城市民族政策的完善创新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三是地方政策篇,突出新中国西藏政策解析,以西藏政策的完善和创新为研究重点。
2011年10月课题获得立项,项目名称和编号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民族政策的完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ZD058;)。当年12月完成开题后投入实质性调查研究阶段,历时三载,课题组成员投身田野,广泛收集查阅资料,采访座谈,潜心写作,厚积薄发,在各位成员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形成3篇20章50余万字的最终成果。2015年3月提交鉴定,当年6月完成结项(结项证书号:2015&J030;)。由于成果分量大,我们将涉及理论和政策的内容单独成书,取名《民族理论与政策要论》,其余成果另行安排,所以《民族理论与政策要论》属于课题最终成果的主要部分。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华传统民族观和国家观
第一节 “天下”观和“大一统”思想
第二节 “仁”与“礼”是中华传统民族观的价值核心
第二章 中华传统民族观与历史上的民族认同
第一节 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及价值
第二节 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历史考察
第三章 中华传统国家观与历史上的国家认同
第一节 中华传统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认同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族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核心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路线图”及解决民族问题的设想
第三节 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与“阶级”关系论述的思考
第四节 对《共产党宣言》关于“民族”的重要论述的解析与思考
第五节 20世纪以来民族问题发展趋势的复杂化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西方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第二节 建党至新中国成立前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回顾与反思
第三节 对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第四节 民族工作中“左”的倾向的急剧发展
第五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理论的发展
第六节 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考
第六章 当前应重视并着手部署的民族工作
第一节 加强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和全面总结党的民族工作
第二节 加强全党和广大民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
第三节 努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四节 改进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方式
第五节 加大反对民族分裂行为的刚性措施
第七章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位的确认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地位的法律化
第三节 完善配套立法,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成效及困境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成效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困境
第九章 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的思考
第一节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节 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的路径
第十章 城市多民族构成的意义及基本特点
第一节 城市多民族格局的学理分析
第二节 多民族构成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我国城市多民族构成的基本特点
第十一章 城市民族问题现状分析
第一节 城市民族问题在时空维度上呈现阶段和地区差异
第二节 城市民族问题呈现复杂态势
第三节 城市民族问题呈现的主要特点
第十二章 城市民族政策现状分析
第一节 城市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城市民族政策面对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改变
第三节 当前城市民族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十三章 完善城市民族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民族政策理念及政策导向应与时俱进
第二节 提升城市民族政策体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第三节 增强城市民族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第四节 加强城市民族政策效果评估环节建设
第五节 民族政策融入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
后记
精彩书摘
《民族理论与政策要论》:
第二节 多民族构成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既然城市人口构成的日益多民族化是时代潮流,那么这种潮流对城市、对我国的发展意味着什么,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辩证地看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从总体而言,多民族构成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占主导地位,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政治上为民族之间接近和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繁荣强盛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良好的社会制度、法律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外,还要创造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为一种历史的参照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一些少数民族的代表性人物被邀请去北京参加国庆典礼的时候,由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心存疑虑,害怕有去无回而不敢去,以至于有政府工作人员将自己作为“人质”去担保这些代表性人物能够安全归来。几十年后的今天,少数民族自发地纷纷走出家门、寨门、山门,自愿进入内地各个城市寻找发展机会,使我国民族交往的频率与交往的范围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和深度。这一历史性的巨变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变迁,也进一步在政治领域创造了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接近和互助的现实条件,有利于在各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治目标指引下形成各种各样的合作关系,成为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内在因素。
这些形式上比较抽象的道理在大量地通过具体的政治事务体现出来。比如,伴随着深圳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该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中有少数民族委员20多位;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中有少数民族代表10多位。这些人都是深圳特区建立以后加入特区的”①,他们以当家做主的精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此外,一些城市建立的少数民族的民间组织也发挥了维护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据报道,“上海少数民族联谊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有50个团体会员单位,125个民族联谊分会、3000多名联络员,形成了覆盖全市17个区县和各大系统的组织网络。如今民族联谊已经成为联系各民族群众、反映少数民族诉求、凝聚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力量”。②宁波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坚持抓稳定、促和谐,进一步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化解矛盾。注重引导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协调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更好地当好政府部门的参谋和助手,主动配合民宗部门建立了以“基层党建为龙头,社区、企业、学校为依托,少数民族联谊组织为桥梁纽带”的民族工作机制和宣传教育、组织网络、权益保障、公共服务、自我管理等五大体系,构建了宁波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架构。
……
民族理论与政策要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