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讨厌上学?与老师、家长、同学相处困难?
这一切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孩子的所有不良情况皆因他不会合作!
让《简易催眠术》帮助家长学会更好地和孩子沟通!
心理学家管玲涉足教学一线数年,亲身为学生教授心理课程,为学生面对面催眠,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她将教您教你如何与孩子沟通,帮孩子解决问题。
记住书中这些话,你也能做孩子的催眠师。
管玲
民主促进会成员;
资深心理咨询师、催眠师;
灵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管玲心理氧吧创始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资深会员;
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协会催眠师。
师从中国美式催眠*一人马春树博士;
进修于美国洛杉矶催眠学院HMI。
汶川地震指名危机干预员;
《潍师报》心理专栏作家;
著有畅销书《我是催眠师》。
具有国家一级教师资格。
从业十余年,曾帮助医院确诊的重度抑郁症、焦虑症、眩晕、惊恐、洁癖、口吃等患者恢复正常快乐的生活。成功挽回多对濒临破碎的婚姻以及难以解决的亲子关系。为导演、乐手、网红、名校师生、《非诚勿扰》嘉宾等做催眠个案治疗。长期为私企、外企、机关、学校员工及高管进行催眠,用于销售、减压、人际关系管理。
案例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铁血军品行、成功之道和计划心理学院、星空私塾、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美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教师培训中心等。
阉割焦虑:合作与控制? 002
原生家庭帮孩子建立良好合作模式? 006
孩子的三个心理阶段? 011
特殊家庭中孩子的合作培养? 015
二孩的互相合作? 018
入学之初的各种不适应? 024
游戏沟通:教会孩子与外界合作? 027
语言表扬正强化? 032
物质奖励正强化? 036
设计系列奖励培养孩子好习惯? 039
迁移——优秀品质扩大化? 044
言传身教帮孩子度过逆反期? 048
沟通第一步——“成人化”态度? 052
沟通第二步——和孩子建立意识连接? 058
沟通第三步——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 062
沟通四部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066
“乱班”和“差生”的故事? 072
相处的关键:无分别的平常心? 076
催眠招式:先跟随,后带领? 078
避免“负面暗示”? 084
避免“混乱暗示信息”和“语言暴力”? 089
方法一:客观信息中加入暗示? 097
方法二:“点头”心锚,让他说好? 102
方法三:用肢体同步带动孩子? 106
用催眠调动孩子的全脑活跃? 110
为什么你不能催眠孩子?? 115
缘起:一本书带来的契机? 120
前期准备:舒尔特方格前测? 122
应用实践:冥想训练三部曲? 126
经验与局限性改进分析? 135
躯体型、情绪型、冲突型? 137
伙伴关系的初步建立? 144
低年级学生的伙伴关系:寻找“同类”? 147
中年级的伙伴关系:引导“择友”? 151
高年级的伙伴关系:我的伙伴,我的团? 156
面对欺凌:适度介入? 162
老师:掌控一切的权威感? 167
学生:迫切地需要平衡? 170
躲在象牙塔中单纯的心? 174
家长:理智处理与老师的矛盾? 178
帮孩子面对老师的批评? 182
我是老师,也是家长
很多小朋友的心里都有一个教师梦,因为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权威”应该就是老师了。每个小朋友看到老师在讲台上拿着教鞭很神气的样子,也会憧憬自己成为老师,指挥台下的“千军万马”。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大家会争着充当老师,我也不例外。正是因为这个教师梦,让我将职业生涯中一多半的时间都用在了教育上。
还记得我从北师大毕业的那一天,如此顺理成章地踏入了教育之路,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前的学校远没有现在这样重视心理教育,从心理系毕业的我,第一份工作除了每个月屈指可数的几节学生心理团体辅导课和挂名的个案指导之外,主要工作竟然是带领学校的舞蹈社团。当然,这也是兴趣使然,我本身爱好运动、舞蹈。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舞蹈本身也是一门心理技术。不同个性的学生,跳出的舞姿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个性谨慎,他们的舞姿也小心翼翼,这种孩子在催眠中称为情绪控制型;有的孩子活泼外向,粗枝大叶,他们的舞姿就不太注重细节,但可以充分表达当时的情绪,这种孩子大多是催眠中所说的躯体型;还有的孩子动作追求完美,在乎老师的评价,等等。那时候我就开始尝试用舞蹈调节学生的情绪,帮助胆小的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帮助粗心的孩子慢慢地注重细节……这几年“舞动疗愈”开始在国内广泛应用,我当年的尝试也算是实践先于理论了。(舞动为心理技术的一种,利用身心结合的原理,以躯体带动各种情绪,如肩部代表压力等,以打开身体带动调整心理、情绪的作用。)就这样教了一年的舞蹈,不,是舞动疗愈课之后,因为我“过人”的艺术天分,我所在的学校又让我去教音乐课。后来我还相继在学校教过几节美术,甚至数学课。
那时候,纵观我的同学们,有的进了银行,有的去了政府机关,心理系的毕业生真正从事心理工作的并没有多少。而我,虽然每个月只有几节心理辅导课,但我已知足,因为我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一直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观察他们,我发现不只在舞蹈中,在各个学科中他们都会展现出心理特点。就像阿德勒所说,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整体风格,这种整体风格会展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个性小心谨慎的同学,他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会体现这一个性特点;而一个慢性子的同学做什么事情都会不太着急。当然,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集体潜意识。比如,数学这种需要逻辑思维更多的智力型学科,意识活跃的智力型孩子比较擅长;艺术类学科,潜意识发达的情感型孩子会比较擅长;体育、舞蹈类学科,躯体型发达的孩子更加擅长。(关于意识、潜意识、躯体型,请参见我的第一本书《我是催眠师》。)对于不同学科的擅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保留或受损,当学习兴趣被保留时,学生则更喜欢学习,该科目会显现出比较活跃的攻击力向外趋势(攻击力向外,为精神分析专业词汇,意思大致是对该学科很感兴趣,愿意去学习,从而取得成就感,树立自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一科学习中并不活跃,而在另一科却生龙活虎的原因。当然除了对学科本身的兴趣,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重要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科目本身,爱屋及乌形容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是幸运的,就在我工作的几年后,北京市教委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工作,我逐渐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学工作中,带领心理学小组。但我仍然感谢教其他科目的那些日子,那些日子让我从更多层面了解了学生。包括后来做教科研,我也会去一线听课、教学,尽量多地接触学生。
那时候,虽然学校里开始有了专门负责心理的老师,但大多数老师不是科班毕业,专业知识不足,有很多甚至是兼职,除了教心理学之外还要教其他科目甚至是语文、数学这样的主课。但他们都是非常可爱的。
一开始我负责一个心理小组,每两周大家集体研究一次。研究的时候,我会把所了解的心理学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心理学,一开始老师们会有很多疑问。当我讲理论课时,有的老师会说:“管老师,我好像在云里雾里,怎么都听不懂。”当我上体验课时,他们也会显得迷茫。比如,我让大家用色彩表达自己,用纸片制作自己的名牌,会有人问:“您讲的内容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任何新知识都是这样,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去思考衡量,都有一个慢慢接受新事物的过程。老师们是在一次次的迷惑和一次次的努力中,给自己机会,也给了我机会。慢慢地,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城区心理小组,没多久就变成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到最后,有几十个人,涵盖了我所在城区大部分中小学的心理老师。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老师都是自愿参加的,学习动力非常强。
时至今日我已经几乎离开了教育系统,但每当我受邀为各个学校老师们讲课时,我依然深深欣赏那些老师。老师是学习能力极强的一个群体,谦卑高尚形容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在和教师们一起学习分享心理学的那段日子,我看到他们虽然自知舞姿不美,但仍用心地舞动自己的身体,并快乐地说:“这种活动多好,又锻炼又开心。”自我成长课上他们真情流露,有时哭红了眼睛,有时把心里话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围的人,对周围的人真诚地说感谢……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勇气。在我为家长上亲子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家长对老师有误解,这或许是造成老师家长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本书也希望通过我对老师与家长的书写,为老师和家长搭建一个桥梁,让大家解彼此的心理状态,毕竟我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在教育系统工作的那段时间,我曾切身感受到很多老师由于考试压力和自身的责任感而非常焦虑。这种焦虑或多或少对学生直接或间接产生了一些心理影响,也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当的教育手段,但在我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遇到的老师无不真心真意为学生付出,期待学生取得优秀成绩,并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优良品质。他们拿着不高的收入却全心全意地做着这样辛苦的工作,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从刚工作开始,我一直保留着在校期间的一个好习惯,就是随时把我的收获记录下来,写成小文章。随着教委渐渐开始重视心理学,我更热衷于积累这些成果。后来我的好朋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崔京菁博士对我说:“你写的这些东西别浪费啊,咱们一起做个科研课题。”就这样我俩一拍即合,一顿饭吃出了火花。从那之后,我开始和崔博士“紧密联系”,配合她做一些教育相关试验特别是一线学生方面的研究。刚开始工作接触小学生较多,慢慢接触幼儿园学生和中学生。在本书中,我会为大家一一介绍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把简单的催眠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并帮助学生取得一些能力上的提升。但本书最核心的章节是教你如何运用“催眠”。就像我的上一本书《我是催眠师》中提到的:催眠有专门的催眠术,这是我们做心理学才会运用的技术,而生活中催眠实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叫作清醒催眠。本书中我主要教大家的就是清醒催眠,也就是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催眠的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并顺畅地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自己的孩子,让他接受。书中可能除了催眠理论,还会提到一些其他心理学流派,比如精神分析流派、萨提亚心理流派、焦点心理流派等。这些名字全都不用记,只要知道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即可。
祝您享受后面的阅读,成为生活中的催眠大师。
也感谢我五岁的小女儿,让我成为生活中的催眠大师,我是千万人的老师,却只是她一个人的妈妈。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的扎实程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多鼓励、少批评”这种老生常谈的层面,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儿童心理的把握非常精准。它触及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最核心的几个痛点:害怕失败、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对“不得不做”这件事的反抗心理。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并非一招鲜吃遍天,而是强调“个性化定制”,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教父母如何去观察自己孩子的细微反应,然后对应调整策略,这种“量身定制”的指导原则,让父母感到自己不是被动接受指令,而是在积极参与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是一种赋能,而非说教。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境设置”和“仪式感建立”的部分。例如,作者建议如何为孩子的学习区域创造一个专属的、充满积极联想的环境,这不仅仅是布置房间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心理暗示的铺垫。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家庭环境的“升级改造”。更妙的是,它提供的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明,而是清晰的“操作步骤清单”,配有图示或流程图,让执行起来毫无压力。对于忙碌的现代父母来说,这种“傻瓜式”的执行指南,是拯救时间成本的法宝。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的文字非常亲切,像是邻家大姐姐在跟你分享一个天大的秘密,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说教。他/她没有用那种生硬的、充满术语的心理学理论去轰炸读者,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场景中。比如,书里讲到如何通过“无声的肯定”来鼓励孩子,那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我回家立刻就尝试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这种将理论转化为日常实践的转化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工具箱”,每个工具都打磨得锋利又好用,让人跃跃欲试。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温暖、有力且充满希望的。它成功地做到了“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像一剂定心丸,让那些原本因为孩子学习问题而焦头烂额的父母,重新找回了掌控感和教育的乐趣。我发现,当我学会用书中的方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沟通方式时,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变化。与其说这是一本育儿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的艺术指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与孩子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学习关系的家长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明亮,图案温馨,一下子就能抓住孩子和家长的眼球。光是看着封面,我就能感受到一股积极向上的氛围,仿佛真的有什么神奇的“魔法”隐藏在书中。我立刻就想翻开看看,到底是如何用这种“魔法”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的。书中排版也做得很好,字体清晰,间距适宜,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即便是年纪稍小的孩子自己翻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这种细节上的用心,让人觉得作者非常懂得如何与目标读者——也就是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我特别欣赏这种既注重内容深度,又兼顾阅读体验的做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