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裘山山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35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92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12
字数:3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相关图书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裘山山 非虚构新作
尺牍飘零,串起山河岁月;见字如面,感悟世间亲情
一个四口之家镌刻在书信里的时代记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家裘山山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从父母留下的几百封家书入手,在记忆回放中勾连起了一个四口之家镌刻在书信中的时代印记。在没有现代通讯和网络的年代,一封封书信将一个家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格局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若干年后的重新检视中,发现了许多一度被忽视,却很重要的细节。作品图文并茂,配原汁原味的老照片若干,立体地展现了一段记录在书信中的家庭历史,也以点带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

作者简介

裘山山,出身于军人知识分子家庭,18岁当兵,因喜欢写作成了作家。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00多万字。曾任成都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西南军事文学》主编,现退休专职写作。其军旅文学的作品端庄而大气,社会题材的小说细腻而充满悲悯。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冰心散文奖等。其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春草》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话剧,后者被称为“中国版《阿信》”。其短篇小说风格独特,曾六次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我们这个家
1. 我们的家不是在某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
2. 母亲的第一封信,就将父亲彻底征服
3. 我的第一封信,是写给父亲的。那是1971年,我13岁
4. 1973年,第二封信,连标点符号加起来,也只有300多字
第二章 离开父母去当兵
1. 1977年,18岁的“后门兵”的忧虑
2. 熟记电话号码的通信女兵,非常愉快地给父母写信
3. “爸爸不必为此事再感到于心不安,我对这个问题(入党)没有一点儿怨言。”
4. “相比起入党,有件事更让我向往,就是上大学。”
第三章 我的1978年
1. “三八妇女节上午放假,中午加菜,下午女兵做游戏……我感到我们的确幸福。”
2. “陈慧莲都考上大学了。看看她,想想自己,不能不使我产生一些想法。”
3.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的一篇散文上了《重庆日报》,题目是《我们女战士》……”
4. 收到平生第一笔稿费: 七元。全部给连队图书室买了书
5. “这次年终总结,连里又给我报了一个营嘉奖。”
第四章 考大学
1. 一笔60元的“巨款”是怎样花掉的
2. 妈妈摘掉了“右派”帽子
3. 机房里间接参加西南边境保卫战
4. 终于争取到了考大学的名额
5. 高考上了分数线,体检却查出肺炎
第五章 校园生活
1. 富有时代特色的欢迎信:“欢迎你啊,可亲可爱的新战友,长征路上的好伙伴!”
2. 一下子成了班上年纪最大的女生
3. 最喜欢的写作课反而得不了“优”
4. “我们2月9号放假,我最迟10号离开成都。不知妈妈几号返回?”
5. “我很希望能办一个刊物,把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年轻人的作品,登出来……”
第六章 鲜活的1980年代
1. 麦乳精和鱼松里的同学情谊
2. 妈妈在信上指示我: 22岁了,可以考虑恋爱问题了
3. 1981年,从杭州、西安、成都分别向长沙聚拢的,四个人的春节
4. “最近我又写了一篇散文,一篇小说。小说不理想。散文我把它投了,不知行否。”
5. “这几天除了复习英语,就是突击背古文。脑子都要背炸了。”
6. 暑假返校,坐了有生以来最漫长的一次火车: 68小时
第七章 狮子山往事
1. 写了50封家信的1981年: 平均每周一封
2. “妈妈,寄来的20元钱还没收到。高兴极了。因本人目前穷得叮当响。”
3. 寒假去长沙看父亲,竟然遇见了儿时的两个小伙伴
4. 我的24岁: 纠结考研。逃课和同学去卧龙玩。抽空写小说
5. “姐姐说她7月初就能到杭州。我现在常常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或者‘《李双双》艺术特色’中抬起头来,盘算到杭州的种种。”
第八章 毕业歌
1. “我实在不想为分配的事去求别人。我相信我能凭自己的能力跳出来。爸爸你看呢?”
2. 在青神中学当了40多天实习老师,爱上了教书
3. 1983年春节,在杭州过年的一家四口: 妈妈的小屋挤不下四个成年人
4. “这是第四次退稿,我准备让他们退十次或者更多。”
5. 意外的“演艺生涯”: 被挑中演话剧中的女二号,一个性格古怪的大龄女生
6. 1983年7月8日,写了大学期间的最后两封家信
第九章 短暂的教师生涯
1. 从狮子山校园来到凤凰山教导队,挺符合我名字指出的道路: 山山
2. “有一件事可以使爸爸生日快乐: 我的小说要发表了,《昆仑》杂志。”
3. 年轻的教员想要“镇住”年长的学员
4. 心高气傲,为参加《昆仑》笔会与领导闹别扭
5. “火线”入党,竟然全票通过。庆幸遇到一个宽容的领导
6. 不辞而别的笔会: 再次遇到包容我的人
第十章 成家立业
1. 1984年,小说处女作《绿色的山洼》发表了
2. 384元稿费的去处: 爸妈的沙发、公婆的皮褥子以及亲友吃饭
3. 文凭热、全民经商时代的“河边湿鞋”
4. “最近一个多月,我笔不能动书不能翻,这怎么行?我的愿望是当作家而不是团长。”
5. “妈,我刚开会回来,一个教员表彰大会。说实话,我为自己的太顺利而感到不安……”
6. 大年初二,成都,27岁的婚礼
第十一章 离开凤凰山
1. 赶上了百万大裁军,是军内调动还是申请转业?纠结。
2. “我想进创作组,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就因为性别。”
3. “我被命运扔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沟。四面巍巍矗立着我的同胞们: 山。”
4. 到军区机关出公差: 迎来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
第十二章 走进北较场
1. “没想到我也当了编辑,这样爸爸妈妈的行当我算都干过了。”
2. 1986年春,赴北京约稿: 明明是去求人的,却不愿开口,亏你还姓“裘”
3. “刊物办得很艰难,不过邓小平给我们题写了刊名,在定编上又增加了一线希望。”
4. 巧合与纪念: 1977年3月14日,离家参军;十年后的同一天,儿子出生
5. 赴京参与报告文学写作: 想采访吴仪,她却带我去了燕山石化公司
6. 我的1988: 授衔落空,小说获奖
尾声: 没有结束

精彩书摘

  第一章我们这个家
  1.我们的家不是在某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
  我们家,是一个很特殊的家庭。
  特殊原因之一,是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一辈子在部队,不说南征北战,也是一生漂泊无定。因为他是一名铁道兵,铁路修到哪里,他就走到哪里。于是乎,他和他的妻子,他的两个女儿,总是聚少离多。父亲母亲谈恋爱的时间很长,因一直是“异地恋”。好不容易确定1950年底结婚,父亲又突然接到命令随部队去了朝鲜,一去三年。母亲一直等,等到朝鲜战争结束,才与父亲完婚。所以两人结婚时,都已经是28岁“高龄”了,生姐姐时29岁,生我时已32岁。父亲母亲是同年生人。
  特殊原因之二,母亲是个职业女性。许多军人的妻子因为没有工作,婚后就随军到了部队,一家人总是在一起的。可母亲是省报编辑,有自己的事业,故婚后他们继续分居。父亲随部队在福建江西一带参加“鹰厦线”的修建,母亲在杭州独自抚养我们。整整十年。
  因为这个缘故,父亲和母亲之间的通信也是非常多。可惜“文革”的时候都被销毁了,因为其中有不少他们对时政的议论,在如履薄冰的年代,他们怕给已经“声名狼藉”的自己惹来更大的麻烦,不敢保留。
  我们这个家最稳定的时期,莫过于我的童年。父亲调到石家庄铁道兵学院教书,而母亲因为被打成“右派”,不得已离开报社,就带着我和姐姐随军到了石家庄,一家人于是团聚了整整七年。
  这七年的生活,我在长篇小说《河之影》里,有大量描述。尽管期间经历了“文革”,但我们这个小家,还是有过很多温馨的日子,父亲对母亲和我们两个女儿,都非常疼爱,这些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滋养着我。
  好景不长,1970年,父亲又被调动,调到了正在大巴山施工的部队工作。母亲虽然带着我们也一起来到四川,但部队所在地和家属所在地,依然相距遥远。那十几年里,父亲只能靠每年一个月的探亲假,回来看我们母女三人。
  如此,我们这个家总是分离,分离。最极端的时候,一家四口分在四个地方,而且这样一分为四的情形,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1958年到1961年。那时父亲随部队在福建修鹰厦线,母亲被打成“右派”去浙江临安山区“劳动改造”,三个月的我被托付给嵊州乡下的祖奶奶抚养,三岁的姐姐被托付给杭州姨妈抚养。一家四口天各一方,天涯零落。父亲探亲回家,一个月的假,要跑三个地方看望亲人。所以他第一次见到我时,我已经一岁半了。
  第二次一家四口分散四处,是1978年到1984年,父亲从铁六师调到长沙铁道兵学院教书;母亲“右派”平反回到杭州,在《浙江日报》工作;姐姐因下乡去了陕西咸阳,后调到国棉二厂当工人;我因当兵在重庆,后考上大学到了成都。
  这回的天各一方更为遥远,是四个省份。那时我回家探亲,跟父亲当年一样,有时去杭州,有时去长沙,有时去西安。
  幸运的是,那时的我和姐姐,都已经能给父母写信了。
  我给爸爸写,给妈妈写,给姐姐写,然后他们分别给我写。我们互相交织着写。我们的家不是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一封封的信,将一个四面八方的格局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妈妈当时曾戏言,我们家四个人,一个在华南(长沙),一个在东南(杭州),一个在西北(西安),一个在西南(成都),只需找一个东北女婿和一个华北女婿,就占领全国了。
  自然是分久必合。先是父亲离休回到了杭州,和母亲团聚,然后是姐姐调回了杭州,和他们团聚。我虽然还在成都,但毕竟每年探亲有了固定的去处。一个具体的有房子的家,在杭州成立了。
  我似乎接替了父亲的角色,每年回家探亲。
  家书最早进入我记忆,是1970年代初。
  或者说写信这件事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是1970年代初,我12岁。
  那时父亲在川陕交界的大巴山里修建襄渝线,母亲带着我和姐姐住在重庆北碚的家属基地。所谓家属基地,就是租借了北碚机械厂的两栋筒子楼而已,一层楼住八户人家,公用厕所,公用水龙头,两家合用一个厨房。
  那时的部队家属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文化,每每要给自己丈夫写信时,就来找我妈帮忙。我妈是家属里为数不多的和她们一起做临时工的“文化人”(另几个“文化人”在外面单位上班)。身为“右派”的她,早已放下了作为一个省报编辑的身份,她和阿姨们相处很好,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差异。
  妈妈写信的时候,阿姨们总是围着看。
  一般是某个阿姨先拿来自己丈夫的来信,让妈妈念,然后再由妈妈代回复。我们家没有书桌,妈妈是坐在小竹椅上,趴在木凳上写的。那个情形,我至今清楚地记得。
  比如给邓阿姨写,她说一句妈妈写一句。一般来说,是讲孩子的情况,或关心丈夫身体,鲜有感情表达。但其他阿姨会在旁边起哄:加上“亲爱的我想你”,加上“你快回来看我吧”。
  邓阿姨就红着脸打她们。虽然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依然很羞涩。这个时候,我们家昏暗的灯光下就充满了欢乐。我很喜欢这种时候,能看到妈妈脸上洋溢着笑容。
  阿姨们排着队,一个写完了下一个。妈妈听完阿姨的口述,也会帮她们再加两句,比如,你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什么的。然后读给她们听,阿姨们总是连连点头,表示满意。
  铁道兵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职业,加之那个年代条件简陋,工地上时不时传来噩耗,就单是我们住在北碚那五年,父亲所在的29团,就有两位工程师在施工时遇难。所以阿姨们天天盼着丈夫来信,尽管一个字不认识,拿到信依然是眉开眼笑。而她们的丈夫,知道自己的老婆不认字,也总是把信写得简洁明了,跟文件一样有标配:最近工作很顺利,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孩子们怎么样?你要注意身体。几乎回回如此。但等不到信的阿姨,就会焦急万分。真的是家书抵万金。
  我们家隔壁邓阿姨家,老大是个儿子,比我小两岁,叫小明(不是段子里那个小明哦)。他爸爸回来探亲时教训他说:你都读五年级了,认了那么多字儿了,还不能写信吗?以后你帮你妈给我写信!你给我写一封信,我就奖励你五毛钱。
  1970年代初,五毛钱是巨款啊,要卖多少橘子皮牙膏皮才能攒到啊。我在旁边听了眼馋得不行,恨不能帮他写。因为我们家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事的,我爸从来不搞物质刺激,都是正规的传统教育。比如面壁思过,打手板心之类。若做了好事,也只是口头表扬。
  但即使有写一封信五毛钱的重赏,小明仍不肯写。没办法,邓阿姨还是得找我妈写。不光是邓阿姨,王阿姨、曹阿姨都找我妈写。我妈是很愿意帮阿姨们的忙的,因为阿姨们从来不因为她是“右派”而歧视她,很尊重她这个文化人。
  除了请我妈读信回信,阿姨们还时常会向我妈请教一些问题。比如曹阿姨问:徐大姐(我妈姓徐),我昨天听到广播里说,某某去世了,中(终)年76岁。这76岁还算中年吗?我妈就尽可能通俗地解释说,这个终年不是那个中年,虽然读音一样意思不同。王阿姨又问,叶剑英明明是个男人,为啥叫个女人名字呢?我妈就说,剑是刀剑的剑,英是英雄的英,这就是个男人的名字呢。
  阿姨们的态度和我妈的态度,都非常诚恳。我曾以这些阿姨们为题材,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明天是八一节》。
  2.母亲的第一封信,就将父亲彻底征服
  整理这些书信,让我感到最遗憾的是,爸爸妈妈早期的信件没有了。就是他们从恋爱到结婚,到“文革”前的信件。那应该是他们最珍贵的信件了,包括1950年代初父亲去朝鲜的三年,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撑;母亲被打成“右派”去劳改时,他们商量怎么安排孩子渡过难关。
  这些信一定是在“文革”时烧掉的。那时父母如履薄冰。我完全能想象他们的恐惧,父亲被打成“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母亲是“摘帽右派”,他们成天提心吊胆等着造反派来抄家,怎么可能保留那些信件呢。现在留下的一包,仅仅是母亲平反后,到父亲1984年离休,他们团聚之前写的若干信。比之前面几十年,实在是很少一点点。
  但母亲的第一封信,却被父亲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下来。
  因为那是他们恋爱的奠基石。
  父亲和母亲,是经我们的二姨父介绍相识的。
  我的二姨父,是父亲的大学同学。两人关系好,姨父就把自己的小姨妹介绍给了父亲。父亲看了母亲的照片,一个清清秀秀的江南女子。也许是生在江南清秀女子见多了,并没有生出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出于礼貌,还是给母亲写了几句话,附在了姨父给姨妈的信里。
  姨妈收到信,就拿去给母亲看,要母亲回一封。母亲便回了一封。信极短,却将父亲一下子“打倒”,彻底征服——一手漂亮的小楷,通篇落落大方机智有趣的语句(要知道母亲只是小学毕业),直到晚年父亲仍能背出信的全文。可见其魅力。
  采畴君:附在我姊夫函中之件悉。
  你是我姊夫的好朋友,也就是我姊姊的好朋友,间接的(地)也就是我的朋友。你愿我是你纯挚的友朋,当然我也希望你是我纯挚的朋友。
  据姊夫来函云,贵校功课很忙,希望你能在忙中抽闲,多多的(地)给我指教。
  再谈。祝
  安好。
  淑娟手泐
  三,廿九
  几十年后我和姐姐读到此信时,也是感慨不已,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母亲。那时母亲21岁,字好,文笔也好,态度不卑不亢。难怪父亲一辈子做了母亲的粉丝。信上面那个收到日期的字迹(194744收到),是父亲的。
  最后那个“手泐”的“泐”,我和姐姐都不认识,只得请教一位书法家朋友,朋友告知,那个“泐”字读乐,四声,是旧时书信用语,手书的意思。
  母亲这封信,应该是我们这个家所有家信的鼻祖。
  此外,父亲还保留下三封与我有关的信,我读大学时他寄给了我,我猜想他在处理老信件时,实在舍不得,就留下了几封。我小心翼翼地收藏着。可是其中一封还是被我藏得找不到了,甚是遗憾。好在另两封尚在。
  找不到的那封,是我出生时母亲写给父亲的,1958年5月中旬。就半页纸,大意是说,女儿已出生,母女平安,还说女儿很好看,总之全是让父亲放心高兴的话。但我知道那半页纸对母亲来说有多么不易。她生我时难产,大出血,医院却因为她是“右派”置之不理。她完全是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活下来的。但她在给父亲的信上只字未提,只报平安。母亲真的很了不起。
  找到的两封,是母亲写给父亲,专门讲我和姐姐趣事的。
  小白桦一蹦一跳跟着老张走了。穿了件大衣,好像是大孩子了。家属在背后轻轻地议论:阿姨给孩子打扮得真好!好像亏待了山山,我连忙过去看她,塞给她两颗糖。挺好,嘴里又说又唱,摇摇摆摆上楼午睡去了……山山现在活泼多了,我在门外敲门,小白桦嘴上很快答应:喔,来开了!门一开,却是山山开的。山山现在已和我开始谈心了。她说,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是不洗碗的。谁洗?杨阿姨洗!为什么你们不洗?我们年纪小啊,不会洗!居然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总结出一条真理!她也开始恋家,但她愿意去幼儿园,那边她很习惯了。(午后又及)
  这封信没有日期,我只能分析,大约是写于我四岁左右,也就是1962年。我是1961年从乡下老家回到母亲身边的,一别三年,和母亲有些生分,别的孩子上幼儿园要哭,我是愿意去的。所以母亲特别讲了我的情况,想让父亲放心。
  下面这封信更有趣,母亲语言的简洁生动可见一斑。
  继续讲螃蟹的故事给你听。
  第二天一早,我发现那只小杯子横倒了。心里一愁:逃了吗?真是逃了。我诚惶诚恐地把这消息告诉两位小姐。大的把眼睛富有表情地一翻一白,摊开两只手,“啊呀!”一声表示很惋惜。实际上不很在乎。可是老小却把手放在背后大兴问罪之师:妈妈,你为什么不看牢?妈妈睡觉了,怎么看得住呢?那你为什么不先看牢再睡觉呢?你要不要睡?你要睡,妈妈也要睡呀!格末,你是大人呀,大人要先做事再睡觉!好厉害,迫得我无话可答。
  昨天我休息,幼儿园不放假,我进城处理一些事务,傍晚请她们回家玩儿。小白桦来和我谈时事。“妈妈,丁阿姨讲,坏蛋过几天要打到我们这里来了。”“你怕吗?”“不怕。我叫爸爸去打坏蛋,爸爸是解放军。还叫范家大哥哥也去打。范家大哥哥去年参军了,穿着一件新衣服,范家妈妈陪他去的。”这小家伙真有两下。范家的大孩子是去年参军的,记得吗?那时你也在杭州。这事我从未和孩子谈过,可是她却看在眼里,记在肚里了。……范家小儿子问她报了名没有?“怎么可以不报名呢?下半年没得书读。我们都先报名的。”一回家就找那些小哥哥谈论念书的事了。
  (7月2日)
  大约是1962年,母亲写给父亲的信。1961年母亲结束了三年的“劳动改造”,作为“摘帽右派”回到报社,也将我从乡下接回到身边。父亲那时远在福建修铁路,母亲一边工作,一边独自抚养我和姐姐,还时常写信给父亲讲两个孩子的情况。这封信和另一封,都写得生动有趣,父亲费尽心思保留了下来。我上大学时他寄给了我。
  从姐姐报名上学看,此信也是写于1962年夏天。信中所说“坏蛋要打过来了”,估计是那个时候台湾正在闹“反攻倒算”的事儿。人说三岁看老,也有几分道理,从信上看,三四岁的我就开始较真了,责怪妈妈没看好小乌龟。难怪成年后我总被人说“太好强”,活得累。
  最重要的是,从这两封信看,母亲文笔真好,简简单单的叙述,就让我和姐姐的形象跃然纸上。看过的朋友无不夸赞。甚至说,比之我,母亲才应该成为作家。是的,母亲的文字充满灵性。
  再摘录几段母亲晚年写给我的信:
  最近别人帮我弄到两幅名画家的画,可我们客厅里已经有了未来画家田田和杭杭(两个外孙)的“壁画”,所以我不敢鱼目混珠,贸然挂上。你姐问我留着干吗?作遗产吗?记住,有两幅,其中一幅该是你的嘞!
  你爸最近鱼运亨通,钓鱼事业大有发展。设备方面,增添了海杆,成就方面,那天他一下子钓了拾柒条(大写,省得人家篡改)!他钓鱼我养花,我们相安无事。
  我的阳台花园今年种植结构有所变化,主攻菊花和月季。不过眼下我的大叶海棠长得旺盛极了,开了成百朵花,丁零当啷,煞是好看。这海棠是曹老师(邻居)给我的。她给了我后,自己那株就夭折了。于是我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书写的不错,书的质量不错,京东快递不错。满意。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东西不错,正版真货价实,比较满意,继续合作

评分

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值得回忆的一段历史.

评分

书很精致,包装完好,没有破损!满意!下次还来京东买书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非常真诚温暖的好书

评分

书很精致,包装完好,没有破损!满意!下次还来京东买书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