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总报告、健康环境篇、健康社会篇、健康服务篇、健康文化篇、健康产业篇、健康人群篇、健康城市案例篇、国际借鉴篇和附录十个部分组成。所有报告均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系统的调查分析,重点突出对健康城市的六大方面,即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产业和健康人群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党和政府的健康城市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王鸿春,男,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决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研究员、高级经济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近年来主持完成决策应用研究课题30余项,主编或合作主编决策研究书籍近20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决策应用研究和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主持决策研究课题获市领导批示20余项,《转变医疗模式政策研究》获得北京市第九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市级奖项共10余项。
盛继洪,男,1966年9月生,汉族,浙江金华人。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综合处处长,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高级政工师。1996年12月入党,1984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北京市崇文区政府前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崇文区政协专委会三处副处长、崇文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崇文区委区政府研究室主任,市委研究室综合处处长。北京市决策学学会秘书长,担任《2013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首都安全战略研究》副主编,《首都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研究》主编。长期在北京市委和区县从事决策应用研究工作,组织落实多项市、区级重点课题,曾获北京市调查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参与组织起草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为市委市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国经验与发展路径研究【王鸿春 杜梅萍 蔡庆悦 申 洁】/001
一 绪论/002
二 健康城市建设的国外新进展/004
三 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国历程/006
四 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国经验/008
五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015
Ⅱ 健康环境篇
2 基于公共健康的城市绿色空间探索【李树华 姚亚男】/025
3 2009~2017年北京市河流水质变化状况分析【李 筝】/037
Ⅲ 健康社会篇
4 健康社会创建的理论与实践【王红漫 杨 乐】/053
5 健康社区标准的思考【吴东炬 夏吴雪】/067
Ⅳ 健康服务篇
6 中国特色健康城市发展思路与建设要求【周建明 李斐然 李桂英】/076
7 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及发展现状分析
——兼述浙江逸和源养老机构的实践和体会【汝才良】/094
Ⅴ 健康文化篇
8 当代中国城市健康文化建设报告【常书红】/108
9 中国健康文化的现状评价与发展预期【郭万超 景俊美】/119
Ⅵ 健康产业篇
10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黄明达】/128
11 社区养老生态链研究【于贵红 曹春霞】/139
Ⅶ 健康人群篇
12 中国老年健康状况问题与对策【赵 籥 陶董娟 林 琴 李 晶】/162
13 浅析中国健康素养促进的发展【卢 永】/174
Ⅷ 健康城市案例篇
14 建设健康宜居美丽琼海 打造医疗康复养生天堂【洪 锋 庄辉烈】/187
15 营造优美环境 建设健康南宁
——南宁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实践【苏 熹 唐 莉 杨建敏】/200
16 北京市西城区建设健康城区情况概述【郭燕葵 张 燕 白天鸣】/207
17 天悦湾康养项目与中国“健康细胞”建设实践【张 扬 何诚斌】/221
18 “健康村庄”建设的“猴坑样本”【方继凡 李和平】/234
Ⅸ 国际借鉴篇
19 健康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探讨【刘炳武 李兆圆】/245
20 国际供水与环境卫生议程回顾及对中国改厕的思考【杨振波 付彦芬】/259
21 日本居家养老医疗制度与社区建设调查
【〔日〕坂本晃 〔日〕下崎宽 〔日〕宫本邦夫 葛 薇/译】/272
Ⅹ 附录
22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86
23 全国爱卫办关于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313
24 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317
25 健康城市上海共识/321
26 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的通知/325
27 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健康雄安
——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研究员王鸿春【张志辉】/332
28 后记/336
Abstract/338
Contents/342
精彩书摘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健康城市蓝皮书》:
(二)中国健康社区标准的制定要符合自身国情
当前,随着人口的增加,作为大多数居民的生活载体,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的设计、规划、建设、发展,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国际上健康城市的标准包括12大类338项指标。2016年,中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也从6大类44余项指标出发,对中国健康城市进行了评估和考量。
当前,中国健康社区建设尚没有统一的考量标准。参考中周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健康社区标准的制定要符合自身国情。从原则上来讲,要充分发挥街道在健康社区建设中的主导和率先垂范作用,引领健康社区建设活动;坚持培育、创建与持续发展相结合,通过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引导街道不断加强社区建设能力;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健康社区标准和评价指标,确保创建活动的先进与适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创建活动要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充分发挥街道创建健康社区的主动性,广泛调动居委会和居民等各方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建设方案。
……
前言/序言
序言一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中国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整体健康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也面临着人口密度过大、老龄化加剧、环境生态恶化、食品药品安全、慢性疾病高发、精神压力过大等“城市病”的困扰。据测算,未来20年是中国慢性病的快速增长期,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数将在未来20年内增长2~3倍。健康影响因素已经从生理因素向社会环境因素转变。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2015年联合国峰会正式通过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大多不同程度地与人类健康福祉相关。伴随着对健康问题理解的逐步深入,建设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一个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组成并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概念。
2016年8月,中国召开了21世纪以来首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号召。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提出:“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由此,中国的健康城市建设不仅成为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人民健康新需求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也为推动全球健康模式的转型发挥了引领作用。20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城市的市长达成了《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宣告健康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倡导建设包容、安全、具抵御灾害能力、可持续和健康的城市,强调健康城市建设要遵循“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等所有健康决定因素。这些都表明,全球卫生健康体系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政府在保障和增进国民健康方面,既要依靠医疗卫生工作本身的“小处方”,更要依靠社会治理的“大处方”。只有推进政策融合,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康。
为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201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爱卫会印发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的健康城市是在成功实施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基础上的“升级版”,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建设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根据该文件,中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的建设目标,是到2017年建立科学、有效、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机制,到202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示范市,形成可推广的建设模式,最终将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建设成为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城市,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值得高兴的是,中国卫生健康领域的“母法”《基本医疗卫生法》已经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目前法案的起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相信“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重要理念和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会以适当方式在这部法律中得到体现。
目前,国内外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创造积累了不少重要经验。《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的编撰,就是对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探索和阶段总结,相信将对传播健康城市理念、推广有效建设模式、推动有中国特色健康城市理论体系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我谨对该蓝皮书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此书编撰付出辛勤工作的同事们致以感谢,是为序。
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 陈竺
2017年8月22日
序言二
2016年是中国健康城市运动的一个里程碑。从国家发布首个健康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公布38个健康城市试点,再到在上海举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超过100名国内外市长承诺将健康置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心——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中国正在快速实现健康城市的愿景。
当前的时机尤为关键。据估计,到2030年将会有3/4的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即有将近10亿人会成为城镇居民。城市对于人口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远超以往。
中国有着世界上出类拔萃的城市,为其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享有良好服务的机会。然而,目前的城市设计和建设也给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带来了特殊的风险。我们是否拥有体育运动所需的场所?我们能否呼吸到不损害健康的空气?我们是否拥有清洁的饮用水和适当的卫生设施?我们能否安全地骑车和步行?
中国正处于各类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的高发状态,如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肺癌等非传染性疾病。这不只是与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环境也会增加心脏病、肺癌等疾病的发生。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威胁城市中居民的健康,并且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还处于城市化进程的经济体。
当我们讨论可持续、宜居和经济繁荣的宏伟城市愿景时,世界卫生组织相信,城市领导人在决策过程中重视健康的程度是实现该愿景的关键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众所周知的全球公共卫生领导者,大力讨论城市,讨论可持续城市发展。因为,只有通过政治领导力动员政府各部门参与,才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和改善健康。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有其独特的方法。2017年是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启动65周年。就在一个多月前,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申英秀向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颁奖,以表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性成就。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为跨部门的健康行动提供了最早的典范。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聚集了不同的政府部门一齐为人民的健康工作。
由爱国卫生运动发起的卫生城市评选,有力地解决了影响公众健康的卫生问题。鼓励地方政府合作以改善城市卫生治理,推动公共服务的普遍可及。
中国的卫生城市工作为未来健康城市行动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意味着从改善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到关注其他更加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更强大的领导力,以及跨部门协调与合作、沟通和动员,这正是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
诚然,现在我们面对着更为多样化的挑战,但应对的方法与中国近70年前就开始尝试的方案基本一致:通过全社会的动员和参与,重点关注最脆弱人群、广泛关注对健康造成影响的社会及其他因素。
同时,不要忽视创新和创造性方案促进城市健康的能力。例如,已有证据显示,无桩共享单车有助于减少城市的车辆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城市排放,这都有利于促进环境健康和公民健康。技术和创新是城市和健康的未来,中国是这一趋势的领导者。
我真诚祝贺《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的发布。这份报告对于记录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大力行动非常重要,也是政策决策者在健康城市发展的关键时刻的重要依据。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更多的中国城市和中国数以亿计的公民都能享受健康生活。让我们承诺一起使这一目标成为现实。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 施贺德
2017年9月11日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健康城市蓝皮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