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中東史大師伯納德?路易斯的經典之作,中東史進階級專著。
路易斯畢生緻力於中東研究,對中東地區的政治社會和文學藝術皆有廣博精深的造詣,堪稱中東史領域的大師。該書是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在本書中,他以渾厚的曆史研究功力和新穎的開闊曆史視野,不僅為讀者客觀地展現瞭一部中東地區兩韆年來的興衰、榮辱和發展的史詩,也對這段曆史中具有特色和富有啓發意義的功業、事件、趨勢和成就給予公正的評價,是讀者瞭解中東曆史,理解現代中東政治睏局的進階級專著。
2.寫作角度獨闢蹊徑,細節到位,史料翔實、廣泛,可信度高、畫麵感強,閱讀體驗愉悅。
避開其他同類圖書著重政治因素這一傳統套路,本書弱化政治因素,著力於中東地區在社會、經濟以及文化上的轉變,細節到位,畫麵感強。此外,作者在文中頻頻引用各個時代的史料原文——這些史料包括有編年記錄、遊曆記錄、文件與碑銘,有時候甚至是詩歌和軼事。可信度高,畫麵感強,閱讀體驗更愉悅。
3.精校精譯,曾榮獲颱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奬”。
精選颱灣中東史專傢鄭之書先生所譯版本,準確、生動、流暢,極大程度地還原納德?路易斯的這一經典經典之作。曾榮獲颱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奬”。
4.雙封麵,硬精裝,裝幀精美,值得收藏。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英裔美國學者,譯者為颱籍學者,均為研究中東史的著名學者。全書以基督曆紀元為始,記錄描述瞭中東地區的民族起源、宗教淵源、文化交往、社會衝突、地域疆界等。直到近現代二十世紀末期的1994年,較全麵、客觀地反映瞭該地區古代、近代與現代的境況,尤其是對全球文明的貢獻。體現齣學者研究的科學精神和道德準則,是一本瞭解中東文明與世界文明關係的有益讀本。
作者簡介
伯納德·路易斯(Bernard Lewis),舉世知名、望重學界的伊斯蘭教及中東史大師。路易斯畢生緻力於中東研究,精通土耳其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對於伊斯蘭教神學和律法,以及中東地區的政治社會和文學藝術皆有廣博精深的造詣。
鄭之書,1965年齣生於颱灣颱北市,私立東海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颱灣大學曆史學係學士,颱灣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博士。
目錄
序 01
第一部 緒論
緒論 003
第二部 先祖
第一章 基督教時代以前 021
第二章 伊斯蘭教時代以前 034
第三部 伊斯蘭教的初生和巔峰
第三章 伊斯蘭教的創始 051
第四章 阿布斯哈利發朝 073
第五章 草原民族西進 083
第六章 後濛古時代的轉圜 097
第七章 彈藥帝國 106
第四部 橫剖麵
第八章 國傢 127
第九章 經濟 150
第十章 精英 171
第十一章 大眾 196
第十二章 宗教和法律 209
第十三章 文化 235
第五部 現代的挑戰
第十四章 挑戰 263
第十五章 改變 276
第十六章 迴應與反彈 294
第十七章 新觀念 304
第十八章 從戰爭到戰爭 322
第十九章 從自由到自由 346
一個祖先
精彩書摘
我們今天稱作“中東”的地方,在基督紀年剛剛開始的時候,有兩個強大的帝國勢力互爭雄長。這種分庭抗禮的局麵,在中東幾韆年來有文字記錄的曆史中,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齣現。中東地區的西半部,包括瞭從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到尼羅河(Nile)三角洲的東地中海沿岸各國,這時都成瞭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此地的古老文明走入黃昏,而古代城市也在羅馬派遣的總督,或是當地的傀儡王公治理之下。至於中東的東半部,則屬於另一個龐大的帝國,希臘人和後來的羅馬人稱這個帝國為“波斯”(Persia),而當地人則稱它為“伊朗”(Iran)。
當時中東的政治形勢,無論是在錶麵上或者是在實質上,都和現在的局勢相去甚遠。不僅是國傢的名稱不同,這些國名所指涉的疆域也不相同。那時住在這些國傢的民族,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和所信仰的宗教,大多有異於今日。至於文化現象,與其說古代的傳統在此從未間斷,倒不如說是人們自覺地把經過重新省察的古代遺産,推到瞭更高的層次。當然,這裏是有少數浮麵甚於實際的例外。
在波斯人和羅馬人互相對抗的時代,西南亞以及東北非的形勢,也和更遠古的中東各個帝國與文明差異甚大。早在馬其頓的方陣、羅馬的軍團,或是波斯的甲胄騎兵(cataphract)在此建立主控權以前,這些中東的帝國與文明,幾乎全被強大的鄰邦所占領、同化瞭。那些能存活到基督紀年之初,並且保留瞭部分原有風貌和語言的古代文化,最古老的莫過於埃及的文化瞭。埃及在地理上和曆史上,都有明確的界定。它包括瞭尼羅河下遊以及三角洲,東西境為沙漠所限,北麵臨海。在徵服者來到之前,埃及文明已經有幾韆年的曆史瞭,而且,在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陸續占領之下,埃及文明依舊大緻維持瞭鮮明的本色。
古代埃及的語言和書寫係統,在一韆年之間經曆瞭數番轉變,不過仍有著明顯的連續性。埃及的古象形文字,以及後來發展齣來的所謂“通俗體”(Demotic),兩者都沿用到公元以後,最後纔被“科普特體”(Coptic)代替。“通俗體”是一種比較潦草的書體,而“科普特體”是古埃及文最終的形式,它藉用希臘字母轉寫埃及語文,不夠的字母,再從“通俗體”變化而來。“科普特書體”首見於公元前第二世紀,至公元後的第一世紀完全定型。科普特語文在埃及人改宗基督教之後,於羅馬以及稍後的拜占庭統治埃及的時期,成為基督教埃及全國性的文化用語。當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徵服埃及,埃及隨之伊斯蘭化及阿拉伯化,此時就算是信奉基督教的埃及人,也采用瞭阿拉伯語文。這些埃及的基督教徒,仍然被稱作科普特人,可是科普特語文已日漸凋零,時至今日,就隻存在於科普特教會的儀式當中。埃及,已經有新的自我認同的身份瞭。
埃及這個國傢有過許多的名稱。希臘人、羅馬人和現今世界所用的名稱是“埃及”(Egypt),雖然埃及人並不如此自稱。“埃及”這個詞語是個希臘文變體,根源於古埃及語,其中第二個音節,可能取自與“科普特”一詞同源的語根。此地的阿拉伯名稱是“密昔兒”(Mi?r),此名由阿拉伯徵服者傳入,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密昔兒”這個詞語,可以聯係到希伯來《聖經》以及其他的上古文獻中對埃及這個地方的閃語係(Semitic)稱呼。
中東另一個早期的大河文明,也就是底格裏斯河(Tigris)以及幼發拉底河(Euphrates)的大河文明,可能要比埃及的文明悠久得多。然而,兩河文明卻不見埃及國傢與社會那種一緻性和延續性。兩河流域的南部、中部和北部,有著許多使用不同語言的各種民族開山立寨,因而各地也有不同的稱呼,譬如蘇美爾(Sumer)和阿卡德(Akkad),亞述(Assyria)和巴比倫(Babylonia)。在希伯來《聖經》中,這個地方叫作“兩河的亞蘭(地帶)”(AramNaharayim)。希臘羅馬世界稱這裏為“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意義雷同。公元後的數百年間,此地的中部和南部為波斯人牢牢掌握,波斯人並把帝都定在泰西封(Ctesiphon),位置離巴格達現址不遠。“巴格達”(Baghdad)這個名稱是個波斯語詞,意思是“上帝交托”。原本是當地一個小村莊的名字,幾百年後阿拉伯人在這裏建立瞭帝國的新都。“伊拉剋”(Irāq)這個名稱在中古阿拉伯語中,指的是一個省區,其地域包括今天
稱作伊拉剋國的南半部,也就是從塔剋裏特(Takrit)往南直到海濱。這個地方有時候也被稱作“阿拉伯的伊拉剋”(?Irāq?Arabī),有彆於“非阿拉伯的伊拉剋”(?Irāq?Ajamī),那是它與伊朗西南接境的地區。
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是個亂紛紛的地方,有時候歸羅馬統治,有時候受波斯統治,有時候由本土的王朝統治,也有的時候,這裏被當作是敘利亞的一部分。“敘利亞”(Syria)這個語詞,通常籠統地指稱托魯斯山脈(TaurusMountains)以南、西奈(Sinai)沙漠以北、阿拉伯沙漠以西、地中海以東之間的地區。語源不詳,希羅多德(Herodotus)解釋為“亞述利亞”(Assyria)的縮寫,現代學者則追本溯源於幾個當地的地名。“敘利亞”語詞首度齣現,是在希臘語中,無論是形式或是用法,前希臘時代以前的文獻內皆無可資相證的前例。這個希臘名詞,在羅馬以及拜占庭的官方用語中,已成為習慣用語。到瞭七世紀阿拉伯人徵服以後,這個語詞從此消失。這個語詞在歐洲偶爾會用到,特彆是在古典研究復興之後,還有,自“文藝復興”以來,和希臘羅馬術語一並使用。這個原先叫作“敘利亞”的地方,在阿拉伯世界,或者說得廣泛一點,在伊斯蘭教世界裏麵,稱作“苫國”(Shām)。“苫”這個語詞,也用來稱呼苫國的首善之區大馬士革。在阿拉伯文中,希臘式的“敘利亞”寫作“素裏亞”(Sūriya),在極偶爾而稀有的情況下,齣現於地理著作當中,不過除此之外就沒有看到瞭。直到十九世紀的下半葉,歐洲流風所及,此詞纔又再度齣現。“敘利亞”在奧斯曼帝國的行政區劃下,於一八六五年正式用作為省區的名稱,亦即大馬士革省(vilayet of Damascus)。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托管地成立,“敘利亞”則首次成為國傢的官式名稱。至於此國流傳至今的舊式以及本土名稱,用得最普遍的是“亞蘭”(Aram),因居住在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地的亞蘭人而得名。由於美索不達米亞被稱為“兩河的亞蘭”,因此,南敘利亞被稱為“大馬士革的亞蘭”(Aram of Damascus),北敘利亞稱作“瑣巴的亞蘭”(Aram of Zoba),也就是今阿勒坡地方(例見《聖經·撒母耳記下》)第八章第六節及第十章第八節)。不過,組成肥沃月灣(Fertile Crescent)西弦的各個國傢,最平常的,就是以統治此地的王國或是住在當地的民族命名。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或說,至少是文字記載最明確的,乃是南部地區。這裏在希伯來《聖經》中和其他一些古代文獻裏麵,稱作“迦南”(Canaan)。在以色列人徵服並定居下來之後,迦南這塊以色列人居住的地方,漸漸被描述為“以色列人的地”(見《聖經·約書亞記》第十一章第二十二節),或者簡稱為“以色列全地”(見《聖經·撒母耳記上》第十三章第十九節)。在公元前的第十世紀,大衛和所羅門的王國分立以後,南邊以耶路撒冷(Jerusalem)為王都,稱作猶大(Judah),而北邊稱作以色列(Israel),後來又稱作撒馬利亞(Samaria)。南方與北方的濱海地區,則得名自居住在那裏的民族,北方稱作腓尼基(Phoenicia),南方稱作腓利斯(Philistia)。腓利斯人在巴比倫徵服的時代就此消失,不復聞見。腓尼基人一直存在到羅馬時代以及基督教時代早期,居住在今天以色列北部及黎巴嫩(Lebanon)南部的海濱平地。公元前第六世紀波斯人的徵服行動之後,迴歸的流亡百姓居住的地區稱作“猶太”(Yehud,參見亞蘭文本的《聖經·但以理書》第二章第二十五節及第五章第十三節,和《聖經·以斯拉記》的第五章第一節與第八節)。羅馬人,分彆稱呼這個地區的南部、中部、北部為猶太(Judaea)、撒馬利亞以及加利利(Galilee)。這些羅馬用法,也反映在新約《聖經》當中。除瞭這些地區之外,尚有南方的沙漠,羅馬人稱為以東米
亞(Idumea),此語來自《聖經》的“以東”(Edom),今天則稱作內蓋夫沙漠(Negev);還有佩裏亞(Peraea)地方,位於約旦河東岸。
在美索不達米亞與敘利亞兩地的主要語言皆屬閃語係,其下細分做幾個不同的支係。其中最古老的,是阿卡德語係,亞述語和巴比倫語同屬此係。阿卡德語普遍使用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另一個是迦南語係,包括瞭《聖經》裏的希伯來語、腓尼基語——腓尼基語在北非有一個分支,即迦太基語(Carthaginian)——以及於南北敘利亞發現的銘文中讀到的一些有密切關係的語言。在基督紀年之初,這些語言大多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屬於另一個閃語支係的語言,這一組關係性強的語言,叫作亞蘭語。在迦南語係當中,地中海東岸(Levant)的海港以及腓尼基人在北非的殖民地,仍舊使用著腓尼基語,而希伯來語雖然已經不再是猶太人的口頭共通語言,它仍然是宗教、文經·撒母耳記下》)第八章第六節及第十章第八節)。
……
中東兩韆年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618活動,大優惠,儲備,等待細讀,瞭解中東的發展。
評分
☆☆☆☆☆
書是正版,物流也很快,超贊!
評分
☆☆☆☆☆
開捲有益,正版書,贊一個!
評分
☆☆☆☆☆
快遞速度快,印刷質量不錯
評分
☆☆☆☆☆
書印製精美,還沒讀,希望瞭解中東的曆史。
評分
☆☆☆☆☆
中東近兩三韆年曆史,曾經是文明的中心,到瞭近代確淪為戰爭混亂之地,瞭解中東纔能瞭解世界!
評分
☆☆☆☆☆
書籍質量好,內容詳細,價格實惠,是瞭解中東曆史很好的參考書。
評分
☆☆☆☆☆
好評。包裝完好無損,謝謝!
評分
☆☆☆☆☆
最近在京東買瞭許多書和生活用品,優惠活動很多,物流很快很給力,全傢人都十分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