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约翰·鲍尔比 著,付琳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1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338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66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依恋三部曲
外文名称:Attachment Vol.3 Lo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易春丽、施琪嘉作序推荐
  如何以更安定的心理状态面对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丧失是《依恋三部曲》的最后一卷。相比“依恋”和“分离”,这一卷的内容更会让读者感受到生命沉甸甸的分量。鲍尔比在书中描述了诸多个体的丧失经历以及治疗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旁观丧失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早年的依恋关系对人的一生的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它呈现了生命的无常,也呈现了安全的依恋能够给予我们的勇气和力量。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三卷。在人类社会中,丧失重要亲人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鲍尔比详细探讨了家人离世后个体的丧失感,包括丧失父母、配偶和子女,主要探索了年幼儿童对于母亲人物的暂时性或者久性丧失的反应方式在人格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方面的影响。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顺利度过哀悼期并从中恢复过来,而有些人却没有?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丧失感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学从业人员提供了理论参考。

作者简介

  约翰·鲍尔比,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和心理学。1946—1972年以陆军精神病学家的身份长期在塔维斯托克诊所和人类关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和家庭精神病方面的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他系统研究了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理论。

精彩书评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动中国研究,能向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增加大家对婴儿以及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易春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

  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
  ——施琪嘉
  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目录

第一部分 观察,概念,争论
第一章 丧失的创伤
第二章 丧失与哀悼在病理心理学中的地位
第三章 概念框架
第四章 防御的信息加工方法
第五章 工作计划

第二部分 成人的哀悼
第六章 丧失配偶
第七章 丧失孩子
第八章 其他文化中的哀悼
第九章 失调的变式
第十章 影响哀悼进程的条件
第十一章 倾向于哀悼失调的人的人格特点
第十二章 倾向于哀悼失调的人的童年经历
第十三章 引起丧失反应变化的认知过程
第十四章 悲伤、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第三部分 儿童的哀悼
第十五章 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经历父母的死亡
第十六章 外部条件良好时儿童的反应
第十七章 儿童期丧失与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八章 导致结果差异的条件
第十九章 当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儿童的反应
第二十章 失活和被区隔系统的概念
第二十一章 失调的变式和对此有影响的一些情况
第二十二章 父亲或母亲自杀的影响
第二十三章 3—4岁儿童对于丧失的反应
第二十四章 2岁儿童对丧失的反应
第二十五章 根据早期认知发展所知的幼童反应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依恋行为的类型
  信号行为
  哭泣、微笑、咿呀学语以及后来的呼唤和某些特定的姿势,都可以被很容易地划分为社交信号,并且它们都具备让母亲接近孩子的可预期结果。但是,每一种信号发出的情境和它们对不同母性行为元素产生的效应是非常不同的。即使是一种单一的信号行为形式,例如哭泣,也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种类,每个种类会被不同的条件引发并且与其他种类所具有的效应有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进一步的考察发现,依恋行为的不同信号元素之间完全不能相互交换。相反,每一种都是独特的,它们之间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有很多不同的条件会引起哭泣,而且会有一些不同的形式。举例来说有饥饿的哭泣和疼痛的哭泣。饥饿的哭泣加强的速度很慢。刚开始听到的是强度较低且无节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更响亮和有节奏,呼气的哭声与吸气的啸啸声相互交替。另一方面,疼痛的哭声则从一开始就会很响亮。最初突然的一声持久且强烈的哭声之后跟随着一段长时间的因窒息产生的完全的安静。最终这些消失,而短促的喘气声和呼气的咳嗽声交替出现。
  两种类型的哭泣都会对母亲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每一种的影响并不相同。沃尔夫发现,疼痛型的哭泣是会将母亲很快带到孩子身边的刺激中最有力量的一种。而另一方面,对于从低强度开始的哭声,母亲的反应可能会更加从容。一种情况下她准备好了要对孩子的情况做出紧急的干预,而另一种情况下则会摇动并给他喂食。
  微笑和咿呀学语发生的情景与哭泣完全不同,但也同样具有不同类型的效应。
  哭泣从出生一开始就有效了,但微笑和咿呀学语与哭泣不同,它们要在四周之后才会有效地影响一个母亲的行为。与哭泣不同,微笑和咿呀学语会在孩子清醒并满足的时候被引发,也就是说,他不饿,不感觉孤单或痛苦的时候。最后,哭泣导致母亲采取保护、喂食或安慰孩子的行动,而微笑和咿呀学语引发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当孩子微笑和咿呀学语的时候,母亲会用微笑来回应他,对他“说话”,轻抚并轻拍他,并且可能会把他抱起来。在所有这些过程中,每一方似乎都在表达对方的存在所带来的快乐,而且这一效果肯定延长了他们之间的社交互动。很难找到一个词语来形容母性行为的这种非常重要的元素:“母亲爱着的行为”或许是比较恰当的。
  婴儿的微笑不仅会对母亲的行为产生即时的影响,而且它们还可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安布罗斯(Ambrose,1960)曾经描述过母亲第一次看到孩子的社交性微笑时的惊人效果,似乎它使得母亲自此以后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反应。当她感到疲惫或被孩子激惹的时候,孩子的微笑会舒缓她的感受;当她喂食或用其他形式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微笑就是对她的奖励和鼓励。用严格的科学术语来说,孩子的微笑对母亲的影响在于她在未来会更快地对他的信号做出反应,而她也会采取更有助于孩子生存的反应方式。听到孩子满足的咿呀学语的声音可能也具有相同的长期效果。
  最初,无论是哭泣还是微笑或咿呀学语都不是目标校准型的。相反,当信号发出的时候,可能会被对方回应但也可能不会。当获得对方回应的时候,哭泣和微笑通常就停止了。所以,众所周知,想让孩子停止哭泣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把他抱起来摇晃或对他说话。不过人们不太了解的是,其实当孩子被抱起来的时候,微笑也会停止(Ambrose,1960)。
  咿呀学语的组织形式又是不同的。孩子的咿呀学语通常会引发母亲相同的回应,并形成一个或长或短的交流链。不过,抱起孩子同样也会使它停下?来。
  当信号未被回应时,出现的行为是各式各样的。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哭泣的信号会持续发出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停止,或者被一个不同的信号取代。例如,当微笑未被回应时,它不会一直无限地持续下去,被哭泣所替代也不是罕见的情况。类似地,大一点的孩子一开始呼唤母亲如果她不来的话,可能会变成哭泣。
  还有一种与我们已经考察过的完全不同的非常有意思的信号就是抬起手臂的姿势,这种姿势可以在母亲出现在大概六个月大的婴儿的小床边上时看到,也常常会发生在学会爬行或者蹒跚学步的孩子在接近母亲或者母亲接近他们的时候。对于母亲来说,这个姿势总是被解读成孩子想要被抱起来的愿望,而且她通常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人类抬起手臂的姿势在形式上和猴子伸出双臂从侧面抓住母亲的行动非常相近,后者发生在非人灵长类婴儿当中,是孩子依附母亲的行为序列的一部分。因此,看起来人类婴儿抬起手臂的姿势可能是与此同源的行动,它逐渐变成了一种仪式化的功能信号。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的行为看起来也能够很好地被理解为一种信号行为的形式,但是从一开始它就是目标校准型的,那就是试图引起并抓住母亲的注意。在雪莉(Shirley,1933)研究的二十三个婴儿中,最先展现出这种行为形式的是一个三十二周大的婴儿,其中半数的孩子在两星期之后都表现出了这种行?为。
  婴幼儿从大约八个月开始尝试引起父母注意并且得不到就不罢休的强度是众所周知的,有时候还会引发不少的烦恼。实际上,它们有时候被认为是幼儿令人讨厌的一个特点,需要尽快被治愈,就像很多其他依恋行为一样。但是,一旦将它当作依恋行为的一个整合的部分时,这点就可以被理解了,并且还可以用更共情的态度来看待这种行为。在人类的进化适应性环境中,三到四岁孩子的母亲知道孩子在哪里和做什么,并准备好在危险来临的时候进行干预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将他的位置和活动告诉母亲并且持续这么做直到她发出“信息收到”的信号为止是具有适应性的。
  接近行为
  将婴儿带到母亲身边或者将他保持在那里的行为有两个最有名的例子:第一个是接近,包括寻找和跟随,在每种情境下使用任何可能的方式移动;第二个则是依附。第三种不太容易识别的是非营养性的吮吸或抓握乳头。
  接近母亲和跟随她通常在孩子移动的时候变得更加明显。此外,很快,通常是在第一年的第九到十二个月的时间里,这种行为的组织形式会变得更加目标校准型。这意味着,当母亲改变她的位置的时候,孩子自己的移动方向也会相应地改变。此外,一旦孩子的认知器官成熟到可以开始认知缺失的客体并寻找它们的时候,皮亚杰认为大约从九个月开始发展这一阶段,孩子不仅会接近或跟随他可以看得见或听得见的母亲,而且还可以在她不在的时候去熟悉的地方寻找她。
  为了达到接近母亲的设定目标,所有孩子所具备的移动技能都会被展现出来。他会爬行,拖着脚走,步行或者奔跑。当他的行动能力严重受损时,例如由于药物的作用,他仍然会去达到这个目标,即使翻滚着过去(Decarie,1969)。这些观察所得意味着这些行为系统不仅是目标校准的,而且还是计划组织形式的:总体目标是恒定的,但达成它所要使用的技巧则是灵活的。
  虽然人类婴儿比起他们的近亲猴子来说更不善于依附,不过他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具备紧靠的能力。在随后的四周中,他的这种行为越来越有效。到了三十天的时候,麦格劳(McGraw,1943)发现,他可以用手抓着杆子支撑自己半分钟的时间。后来,在西方国家,这一能力会降低,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不被使用。在大概十八个月之后,这一能力又会有所提高,但那个时候它会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被组织起来。
  在较早或稍后的几周里,引发婴儿紧靠行为的条件包括:赤裸身体,例如没穿衣服待在母亲的膝盖上,并且突然面对变化,例如母亲跳起来或被绊了一下。之后他就会紧紧地依靠,尤其是在警觉的时候。例如,在九个月的时候,如果一个婴儿在陌生人的怀抱里,当她要把他放到陌生的环境中的时候,他就会紧紧地靠住她,想要“把他剥下来”会非常困难(Rheinglod,个人交?流)。
  尽管人类婴儿的紧靠行为曾一度被认为是原始人类树上生活时代的遗留,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实际上是在所有的猴子和大猿中发现的婴儿紧靠行为的人类版本,虽然没那么有效,但起到的是相同的作用。在其组织方面,紧靠一开始似乎是相当简单的反射反应。但随后才变成目标校准形式。
  尽管吮吸通常被看作简单的食物摄取方式,但它也有更进一步的功能。所有的灵长类婴儿,无论是人类还是低于人类的种群,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抓住或吮吸乳头或类似乳头的物体,尽管大部分时候他们并没有获得食物。在人类婴儿中,吮吸大拇指或安抚物都是极常见的。在没有母亲带大的小猴子当中也很普遍。但是,如果它们被母亲带大,那么小猴子吮吸或者抓住的就是母亲的乳头。所以说,在自然条件下,非营养性吮吸和抓住乳头的主要结果就是婴儿保持了与母亲的亲密接触。海因德等人(Hinde,Rowell&Spencer-Booth;,1964)也强调了这一点,他们指出,当小恒河猴紧靠住奔跑或攀爬的母亲时,它通常不仅用双足和双手依附住母亲,而且还会用嘴巴含住一个或两个乳头。实际上,是那种五点位置方式的抓住。在这种情况下,抓住乳头也发挥了紧靠的功能。
  这些观察清晰地显示了,在灵长类中,抓住乳头和吮吸有两个不同的功能,一是营养,另一个是依恋。这两种功能都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假设营养在某种程度上是最主要的而依恋只是次要的会产生一个错误。实际上,它花在非营养吮吸上的时间要远远超过营养性的吮吸。
  从两种不同功能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的两种形式在动作上有所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洛威尔(Rowell,1965)提到,非营养性的吮吸要比营养性吮吸更表浅。在她养育的小狒狒身上,其实很容易区分出两种不同形式的吮吸,因为营养性吮吸总是指向奶瓶而依恋吮吸总是指向安抚者。当感到饥饿的时候,小狒狒总是会去吮吸奶瓶。而当它警觉的时候,则会去吮吸安抚者:“食物供应者无法提供安全供应者所提供的价值”,反之亦然。当小狒狒警觉的时候,只要一开始吮吸安抚者,很快就会放松并感到满足。
  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人类婴儿花费在非营养吮吸上的时间。在灵长类社群中,婴儿的非营养性吮吸通常指向母亲的乳房。在其他社群中,通常会指向乳头替代品,大拇指或安慰物体。不过,无论指向的是什么物体,能够进行非营养性吮吸的婴儿要比那些无法进行的更容易感觉满足和放松。此外,就像猴子一样,尤其是在不安或警觉的时候,人类婴儿会进行非营养性吮吸。所有这些发现都支持这样一个结论:非营养性吮吸是一个独立于营养性吮吸的活动;并且,在人类的进化适应性环境中,非营养性吮吸是依恋行为整合的一部分,其可预测结果是与母亲的接近。
  ……


























前言/序言

  我的临床经验
  动机
  我在2000年之前从发展心理学教科书上了解到依恋理论,当时并不知道依恋理论的奠基人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是心理治疗领域精神分析方向的专家。直到2004年秋天参加一场南京脑科医院组织的关于依恋理论的培训,当时主办方邀请了四位英国专家,培训中专家放了四段母婴分离的录像,这几段录像很有震撼性,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后来找到了约翰·鲍尔比的这三本关于依恋理论的书,当时没有任何译本,我一直都想把英文版好好读完,可惜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把这么专业的英文书读完还挺难的。
  这三本书是约翰·鲍尔比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研究,他花了三十多年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三本最为经典的关于依恋理论的著作。这些书里包括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呈现、反思和批评。弗洛伊德用的是回顾性的方法,在成年病人的叙述中追溯其早年的创伤性经历,而约翰·鲍尔比与之相反,用的是前瞻性的方法,对早期依恋关系的质量对个体后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追踪。约翰·鲍尔比在他的书中通过多角度来论证他的依恋理论,比如通过比较心理学的研究(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来推演人类的行为)、发展心理学中对幼儿与父母分离的研究,还有生理基础方面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这些大家都可以通过自己读这三本书来具体了解,我就不赘述?了。
  我一直希望这三本书能被翻译成中文,这样可以促进依恋理论的推广与应用。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编辑找到我让我做审校的时候,我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知道这可以使我好好读完这三本依恋理论的最为经典的书籍。说起来我在十多年前曾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萨提亚家庭治疗系列图书做审校,深知审校的痛苦,在完成那几本书的审校后发誓再也不做这种事情,可是等到依恋这三本书送到我面前时,由于书的吸引力,我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审校工作。这次的审校工作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由于参与翻译的工作者很多,翻译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使得审校有时候是一种纯欣赏,有时候就是一种痛苦的折磨。这套书审校完成后我很欣慰自己终于好好读完了这些经典,也发誓不再做审校工作,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再有可以吸引我的书。
  录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分,我对亲子互动的行为异常敏感,也很喜欢对各种视频进行分析和解读。因此,2004年看到的约翰·鲍尔比的依恋录像至今还对我有很大的冲击,所以我在这里还是要介绍一下当初我所了解的两个重要的录像,以及这两个录像的深远影响。约翰·鲍尔比就如同一个摄影记者,以不干预的方式进入观察环境。
  第一个录像看到的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和她妈妈的分离。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小朋友住院的时候不准妈妈陪床。那个录像里小女孩住院大概七天,每天妈妈会有短暂的时间来探视小女孩。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女孩和妈妈见面后需要越来越多的时间才能和妈妈进入一种比较好的互动状态。等到小女孩出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一大一小的背影孤独地走出医院,没有任何母女之间的亲昵互动。
  据说这个录像被拿到国会山给议员看过之后,改变了英国不准父母在医院陪床的规定。我还记得九十年代我在国内儿科医院实习的时候,家长也是不可以陪床的,家长白天可以在医院,晚上必须离开,相信这种住院方式在中国对儿童也是有损害的。
  第二个录像也是关于分离的,时间是九天。这个录像中的小男孩两三岁,他的妈妈要生小宝宝了。在那个年代,英国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他们没有亲戚帮忙也没有邻居帮忙,爸爸没有假期还要上班。妈妈要生的时候正好是晚上,小男孩在睡梦中就被临时送到了一个养育院,早上一睁眼就在养育院里了,谁也不认识。他试图去获得保育员的注意,但是因为保育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小男孩的情感需求缺乏足够的关注。刚开始小孩子还试图和成年人接触,后来就绝望了,他没有办法获得保育员如父母般的照顾,等到他妈妈生完孩子几天后来接他的时候,妈妈抱起他,而小男孩在妈妈的怀里扭动着、挣扎着,就如同他妈妈是个魔鬼一般,他妈妈看起来很伤心。这对母子在精神分析师的指导下关系慢慢修复,但是即使这样,妈妈报告小男孩在随后的岁月里还是偶尔会莫名的情绪不稳定。
  第二个录像比第一个录像还震撼,它改变了英国的这种生育模式。英国此后开始推行新的模式来帮助孩子应对母亲去生育这几天的分离。
  第三个录像是又一个妈妈准备生孩子了,在生孩子之前妈妈带着她的大孩子去熟悉一个寄养家庭,妈妈准备在生育的那几天把孩子托付给寄养家庭,在生产之前经常带着孩子到寄养家庭中去玩,还让孩子带着自己的安抚物,就是他最喜欢的一个玩具,妈妈要让孩子对寄养家庭熟悉并且对待在寄养家庭中一段时间有心理准?备。
  中国近年来因为对儿童养育的重视开始有些亲子关系类节目,很多真人秀电视节目对研究依恋都是有帮助的。我们实验室最喜欢研究和分析的是《爸爸回来了》。这个节目中,孩子和妈妈分离两天,然后由爸爸替代照顾,非常有研究依恋的味道,可惜因为有些观众觉得那些参与节目的真人秀家庭在炫富,结果节目不再继续做了。当然也有其他真人秀,例如《宝宝抱抱》《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儿》,这些以纪录片方式录制的亲子关系类节目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分析养育技巧和依恋关系的研究资料。
  我的临床经验
  我曾经为一个自闭症儿童做咨询,孩子的妈妈生儿子的时候是剖宫产,因为儿子的头太大了,自然分娩可能会有极大的危险。头太大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信号,人类必须为头大付出沉重的代价,头大是智力发展的优势,但是为了减少母婴的危险,人类婴儿需要提早出生。相对很多动物一出生就具有很多技能来说,人类婴儿更为脆弱,他们必须依赖养育者的喂养和保护才能够生存,他们不仅需要养育者提供奶水,还需要养育者提供衣服和住所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他们不得不把自己交付给养育者,而养育者的养育水平决定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质量,儿童需要和养育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中国和西方文化对于分离的态度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当年研究者研究分离与依恋的启示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伦敦儿童大撤离导致的亲子分离,为依恋相关研究提供了背景,西方这种亲子分离比较少见。但是在中国文化下,亲子分离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我小时候还常常羡慕那些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的孩子,不用上幼儿园,父母把孩子送到农村,等上小学再接回来,没觉得这会有什么问题。目前,中国的大批农村留守儿童也是中国传统跨际养育的一种放大版本,另外一群我在临床工作中看到的高级留守儿童的情况是父母出国留学了,生完孩子就把孩子送回国由亲戚抚养,而不是父母自己抚养。在临床工作中,我一般不接成人的咨询,但是会给咨询师做督导,这些咨询师的大学生案例中大致有一半以上有早年和父母分离的经历,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主观感受。
  就我的临床经验来说,并不是只要有分离,孩子就会出问题,通常是很多因素结合起来才会出问题甚至使问题放大。首先是孩子本身的个性特征和气质类型,会出问题的孩子多半都是比较敏感的,尤其是在幼儿期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照顾的。其次就是寄养家庭和孩子的父母是不是都对孩子很好。如果两边都不好是最糟糕的,这对孩子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绝对经典

评分

三部曲都买了 囤货 还没看

评分

三部曲都买了 囤货 还没看

评分

好书,推荐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不是善的,一定要细读!对!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Attachment Vol.3 Loss]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