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 华玮卷》收录了我国台湾著名学者华玮教授的十三篇重要论文,全面展现了作者的研究兴趣与学术风貌。其中,“汤显祖研究”栏目的四篇文章,既有对汤显祖的总论,也有从人物、视觉以及意象和语言的角度对剧作的具体分析。“明清女性戏曲研究”及“戏曲评点研究”栏目的四篇文章,填补了中国戏曲学界有关女曲家及其作品、女性与戏曲文化等研究课题上的空白。“清代历史剧研究”栏目的五篇文章,则分别讨论了清人如何(与为何)以悲剧和喜剧模式书写前朝崇祯与正德皇帝,并以真实女性王翠翘、娄妃、吴宗爱生平事迹的重写,探索了清代戏曲中值得重视的“历史记忆与女性角色”的议题。
华玮,1955年生于台北。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兼学部主任、“昆曲研究推广计划”主持,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理事。学术兴趣以中国古典戏曲、明清文学与妇女文学为主。学术著作有《走近汤显祖》《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等,另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其中《<牡丹>能有多危险?——文本空间、<才子牡丹亭>与情色天然》获选为《中国昆曲年鉴》2011年度推荐理论研究文章。另曾荣获香港中文大学2013-2014年度杰出研究奖。
我惊叹于编者在选择这些文章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这些选篇虽然可能来自不同的年代、针对不同的戏种,但细读之下,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隐秘的“主题呼应”。比如,一篇论述元杂剧“时空压缩”手法的文章,与另一篇分析当代实验戏剧如何解构线性时间的思考,竟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并置,更像是作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同一个核心艺术问题的反复追问与深化。这种选辑的精妙,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戏剧的许多核心美学困境和创新方向,在历史长河中是具有某种永恒性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不同时代的戏剧人在同一个议题上展开激烈的辩论,而我们,作为现代的读者,恰好是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的旁听者和受益者。这绝非偶然的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构性安排。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的戏剧爱好者,我本以为这种“自选集”会门槛过高,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然而,这部文集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包容性”和“阐释力”。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即便是探讨最艰深的美学命题,也能用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呈现。读到关于戏曲“虚拟空间”构建的那一章时,那种身临水之滨、立马千军阵前的体验感,仿佛又被重新唤醒了。它没有将古典戏剧供奉在冰冷的博物馆展柜里,而是将其置于鲜活的舞台之上,让我们看到其中的生命力。这种能力,在于作者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更在于他能将复杂的理论框架“翻译”成人人可懂的文化体验。这种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能力,是许多学者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它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够自信地与人讨论中国戏剧的深层美学价值,而不是停留在“热闹”“好看”的肤浅层面。
评分这部选集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观看中国戏剧历史的可能。以往的叙事往往聚焦于京剧的巅峰或者某个朝代的官方戏曲体系,给人一种线性进步的错觉。但此集中,对地方戏曲的挖掘和对民间仪式性表演的考察,展现出中国戏剧版图的多元与复杂性。那些被主流历史反复提及的“衰落”论调,在这里受到了有力的挑战。作者似乎在用他的笔墨告诉我们,戏剧的生命力并非只存在于帝王将相的舞台上,它更像地下河流一样,在广袤的民间土地上生生不息。我特别对其中关于某些特定节令戏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们如何与农耕文化、族群认同紧密相连,展示了戏剧作为社会粘合剂的强大功能。这种对“活的传统”的关注,让整部书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对“中国戏剧”的定义有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气韵之浓厚,让人在翻阅时不得不放慢速度,细嚼慢咽,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论断。它不像某些流行的文化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易读的表层叙事,而是直指戏剧研究的核心问题,挑战既有的、看似坚不可摧的理论框架。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对“程式化”与“写实主义”这对永恒矛盾的解构。作者并未简单地站队,而是巧妙地运用比较文学和人类学的工具,去剖析这种张力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服务于不同的社会功能与审美需求的。那种论证的严密性,引用的文献的广博性,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关于近代以来,戏剧如何应对“现代性”冲击的那几篇批判性文章,其洞察力之深刻,远超出了我们对传统戏剧史的刻板印象。它让你意识到,戏剧研究绝不是故纸堆里的考古,而是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持续追问与辩护。这绝对是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值得所有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感兴趣的读者反复研读。
评分这部文集的选篇眼光之独到,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一份文献的汇编,更像是策展人精心布置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剧场之旅。每一篇文章都像一块打磨精良的琥珀,将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戏剧精髓牢牢封存。我尤其欣赏编者在梳理不同地域戏剧流派时的那种微妙的平衡感,既没有让某个强势文化占据绝对主导,也确保了对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民间戏曲形式的关注与尊重。比如,其中关于清代徽班进京后,与昆曲、京剧之间那种复杂又迷人的互动关系探讨,分析得入木三分,丝毫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音乐结构、表演程式乃至社会接受度的多重维度去考察,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它提供的视角是宏大的,但又不失对个体剧作、甚至某个著名伶人某个特定“角儿”的深入挖掘,这种由大及小的叙事张力,使得整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和丰满,绝非一般的通史类著作所能比拟。它真正做到了“集”的意义,是精华的提炼与思想的碰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