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明朝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梳理了明朝思想发展脉络,从明初的政治文化与儒学复兴说起,经历了以薛瑄为代表的河东、关中之学、到明中叶吴与弼的崇仁学派、陈沙白与湛若水为代表的心学开端、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高峰、阳明后学、再到晚明东林学派为代表的心学向理学的回归、刘宗周的蕺山学派为代表的心学与理学的调和与转型、西学东渐与中西交流,以时代为序介绍思想家群体,注意不同思想流派与思想家的前后互见。努力将思想家的生平与学思历程的叙述,与思想家的思想特点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向读者呈现出一本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明朝思想研究的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哲学硕士、历史学专门史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曾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出版学术专著二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 明初的政治文化与留学的复兴
第一节 明初的政治文化
一、政治制度
二、文化政策
第二节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
一、生平
二、“心学”
三、朱陆和会与儒佛折衷,
第三节 方孝孺:千秋正学
一、生平
二、持守正学,驱斥佛道
第四节 曹端:明初理学之冠
一、生平与学思历程,
二、《太极图说》《通书》之新诠
三、理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明初理学的兴盛:薛瑄与河东、关中之学
第一节 薛碹与河东学派
一、薛碹生平与学思历程
二、性天之通,理气之辨
三、无烦著作,直须躬行
四、河东学派
第二节 薛碹与吕柟以及关中之学
一、薛碹对关学之影响
二、吕柟与明初关学
第三章 明初理学的转向:吴与弼与崇仁学派
第一节 吴与弼及其崇仁学
一、生平以及讲学影响
二、理气论
三、“养良心”
四、静时敬
第二节 崇仁学派
一、江西门人与再传弟子
二、崇仁学之北传与南传
第三节 崇仁学派对阳明心学的影响
一、崇仁学之进路
二、崇仁学与阳明学
三、崇仁后学与阳明学弱势“对抗”
第四章 明中叶心学的开端:陈白沙与湛若水
第一节 陈白沙及其江门心学
一、生平以及讲学
二、“若个人心即是天”
三、静养端倪
第二节 湛若水及其甘泉学
一、生平以及讲学
二、气化自然
三、随处体认天理
第三节 甘泉后学:唐枢与许孚远
一、唐枢的“讨真心”
二、许孚远的“念不落意”
第五章 明中叶心学的高峰:王阳明
第一节 王阳明的生平与学思历程
一、生平
二、五溺三变
三、王、湛论学
四、儒佛道之辨
第二节 阳明心学的创立以及对程朱理学的回应
一、“心即理”说
二、《大学古本旁注》与《朱子晚年定论》
三、来自罗钦顺的挑战
第三节 阳明心学的发展以及教法之变
一、“知行合一”
二、“致良知”
三、“四句教”
第六章 中晚明心学的多元发展:阳明后学
第一节 浙中王门
一、王畿的先天正心之学与“四无”说
二、钱德洪的后天诚意之学及其师门护持
第二节 江右王门
一、邹守益、欧阳德的修证之学
二、聂豹、罗洪先的归寂之学
第三节 泰州学派
一、王艮与泰州学派的创立
二、颜钧思想与实践的宗教色彩
三、罗汝芳与阳明学的社会教化
四、焦竑的三教道一说与李贽的童心说
第七章 晚明心学向理学的回归:东林学派
第一节 东林学派与“由王返朱”思潮的兴起
一、晚明思潮的背景
二、“由王返朱”思潮的兴起及其与东林之关系
第二节 顾宪成;东林学派的创立以及朱子学的转向
一、顾宪成生平与东林学派的创立
二、“无善无恶”辨
三、朱子学的转向
第三节 高攀龙:朱王之间的辨析与调和
一、生平
二、“统一三教”辨
三、程朱和陆王之间的调和
……
第八章 晚明心学与理学的调和与转型:刘宗周与蕺山学派
第九章 晚明的西学东渐与中西交流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明朝思想》:
归寂说出来之后,在阳明后学之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在主张修证的学者看来,归寂而体证先天、未发,则将后天、已发的工夫视为第二义,也就与致良知之说有所偏离了。邹守益说:“夫乾乾不息于诚,所以致良知也。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皆致良知之条目也。若以惩窒之功为第二义,则所谓‘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己百己千者’,皆为剩语矣。”在他看来致良知的主要条目就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如这些都被视为第二义,则不但与王阳明本人学说不符,还与《大学》、《中庸》的圣人之说也有不符。同样钱德洪也对聂豹提出质疑,他说:“吾心之斑垢驳杂,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也。既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而今之致知也,则将于未涉人情事物之感之前,而先加致之之功,则夫所谓致之之功者,又将何所施耶?”人心之杂必在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才有,有了方才能做致良知的工夫,故在未曾涉及人情事物之前做“致之之功”则找不到真正的对象,其言下之意则是必将走入枯槁之境地,也就近于禅了。
……
明朝思想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