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轮椅 舞台旋转/《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散文卷.2005-2016

我的轮椅 舞台旋转/《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散文卷.2005-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铁生,等主编 著,《收获》编辑部,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文学
  • 残疾人文学
  • 个人经历
  • 《收获》
  • 文存
  • 纪念版
  • 2005-2016
  • 中国当代文学
  • 轮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0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35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3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巴金创刊并终身担任主编的杂志!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萃览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六十年!


  

2017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大型文学刊物,由巴金创刊并终身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60年间,《收获》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它以兼容并包和自由闳放的精神,文坛风流,向读者奉献了各个时期具影响力的作家的重要的作品。上海九久读书人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别推出《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既是回望《收获》杂志的60年,更是为了回应各方人士对这一盛事的热忱关注,同时供喜爱文学的读者品阅收藏。

这套纪念文存由《收获》编辑部主编,选收《收获》杂志历年发表的优秀作品,遴选范围自1957年创刊号至2017年第2期,共29卷,按不同体裁编纂,其中长篇小说11卷、中篇小说9卷、短篇小说4卷、散文4卷、人生访谈1卷,总计160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120余篇散文随笔作品。除长篇各卷之外,其余均以刊出时间分卷或编排目次。由于剧本仅编入老舍《茶馆》一部,故与同时期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合为一卷。

为了彰显这套丛书经典大气的品格,总体装帧设计上,编撰者亦是绞尽脑汁,封面构图上秉持着“删繁就简,妙语者不必多言”的原则,借助书名等字体的巧妙安排,使整体看上去对称与均衡。色彩方面使用大面积的专色蓝和烫银以及总套名“收获”浮雕凸版工艺,书顶、书口、书根三部分镀银,外加大16开的纸面精装形式,气质典雅的象牙白优质内文纸和150克深蓝卡的封面用纸,使得整套丛书的品相庄重而不呆板,含蓄却不简单。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收获》杂志2006年—2016年所刊登的散文作品,包括格非《乡村电影》《师大忆旧》、史铁生的《我的轮椅》、熊育群的《路上的祖先》、陈东东的《亲爱的张枣》、李辉的《舞台旋转》等。

《我的轮椅》中,史铁生以轻快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使用过的三辆轮椅,分别寄托了三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但是更多的是作者对命运的把握。他扶轮问路,在残疾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了灵魂,他“爱命运”:爱上帝,爱众生。


  

作者简介

主要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李辉(1956- ),中国作家,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4年到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湖北加油泵油嘴厂子弟学校教师。随后在《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文学传记、随笔写作为主要方向。


目录

于坚 温泉

宋琳 布宜诺斯艾利斯手记

苏炜 母语的诸天——耶鲁长短章

杨志军 灵魂依偎的雪山草原

格非 乡村电影

王樽 贾樟柯 贾樟柯:电影改变人生

袁敏 我所经历的1976

陈东东 杂志80年代

张贤亮 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

史铁生 我的轮椅

格非 师大忆旧

熊育群 路上的祖先

陈东东 亲爱的张枣

李辉 舞台旋转

孙郁 汪曾祺的昆明

傅雷 傅雷致刘太格

精彩书摘

题 记

二十年前,八十年代已是历史;二十年后,八十年代重新拾起,成为众多亲历者的回忆。一位“六〇后”年轻朋友,为他的回忆起了一个很动感也很妙的书名——《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二十年过去,每位追寻往事者,各有各的记忆,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叙述指向。怀旧情绪中,远景里点点滴滴闪动时代光影。

许多文化老人,从“五四”走来,从三十年代走来,又与我们一同走进八十年代。然后,他们渐行渐远,身影从此消失,不可能加入到集体回忆的行列。可是,八十年代的记忆中却不能没有他们。

没有那些旋转不定的苍老身影,八十年代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没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现的声音,八十年代也不会浑然而成一曲历史交响;没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会有后来者头顶上渐次扩展的天空……

一切都是遗产,一切均成绝响。

每个历史亲历者,都是山中樵夫江上渔翁,看春花秋月,听潮起潮落。

八十年代拉开帷幕时,我二十四岁,一名复旦校园的学生。一九八二年毕业后前往北京,以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的身份,亲历文化界的风风雨雨。如今,我愿意在记忆里,在纷繁史料里,重拾亲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听嬉笑怒骂长吁短叹,再触摸那些丰富而复杂的内心……黄庭坚诗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举自己的酒杯,我邀空中的袅袅余音。还能听到绝响吗?还有人愿意听吗?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北京

一 那一声自责

奇怪,自一九八二年走进北京之后,我遇见曹禺先生的次数很多,

却连一次访谈也没做过。

走进北京之前,曹禺的名字与戏剧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当然不算陌生。一九七九年下学期,我们复旦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讲到了曹禺戏剧。时代转换之际,文学史课程还沿袭旧有的研究思路和评判标准,但已一点一点地有了改变。我的课堂笔记里,《曹禺及〈雷雨〉〈日出〉》小标题下面,简单记录了老师的授课:曹禺《雷雨》经巴金之手在《文学季刊》上发表。

《雷雨》——《日出》:由家庭悲剧——社会悲剧。

一九三六年的《原野》是个失败的作品,充满恐怖的悲凉的气氛,模糊了当时的社会上(农村)的矛盾。

一九四〇年《蜕变》、一九四一年《北京人》、一九四二年改编《家》,独幕剧《正在想》,电影剧本《艳阳天》。

《雷雨》《日出》写作特点:善于从生活现象中集中提炼复杂的戏剧冲突和紧张复杂的情节。

课堂记录,只有这寥寥数行,老师虽对《原野》评价不高,但仍勾勒出了一位天才剧作家最初十年的辉煌。

临近期末考试,授课老师再做现代文学史的复习辅导。于是,一九八〇年一月十六日的笔记中,留下这段与曹禺相关的文字:

《雷雨》《日出》

思想上:鞭挞旧制度,反映生活中的矛盾、斗争,指出旧制度崩溃的必然性,表达人民对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艺术上:戏剧冲突强烈,情节紧凑曲折,形象个性鲜明,语言个性化。

大约在此前后,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排练了《雷雨》。演出那天,我和几位同学骑着自行车,从复旦奔向位于城里的戏剧学院。这是我第一次观看曹禺话剧。男女主演们的名字如今已不记得,印象中,四凤的扮演者很漂亮,表演也出色。获知身世真相后,四凤那一声惊天动地的绝望嘶喊与电闪雷鸣同时出现,整个剧场顿时一片寂静。我第一次感受到曹禺戏剧穿透人心的舞台震撼。

一九八二年二月,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在《北京晚报》当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在大学开始研究巴金,于是,我几乎遍访了他的在京友人,与他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位,如冰心、沈从文、萧乾等,后来有的是副刊的主要作者,有的是我的传记写作对象。可是,我惟独漏掉了他的另一位挚友曹禺。翻阅八十年代笔记本,我记录了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会议,曹禺除了名字在出席者名单中出现过,他的片言只语我也没留下。

为何如此?是初到北京后受某些传闻所误,还是受其他个人因素影响?难想明白,却又总想理出个头绪。

一旦错过,永远错过了。

笔记本上虽无曹禺的片言只语,记忆中的两个场景,印象却一直清晰无比。

第一个场景,凝固在我拍摄的一张照片上。时间:一九八四年年底;地点:北京崇文门新侨饭店。

“文革”后复出的丁玲,在与周扬等人经过几年摩擦与冲突后,雄心不已,终于独立创办一本文学杂志——《中国》。为庆贺《中国》创刊,丁玲特意在新侨饭店举行大型招待会。那一天,几代作家三四百人,不论亲疏与否,也不论当时习惯按照思想倾向划分的“左、中、右”,齐聚一堂。在这一场合,作家们一时间似乎都忘记了差异区别,为堪称“同人刊物”的《中国》庆生。记忆中,这也是那一年北京最为热闹而自由的文坛聚会。

那一次,曹禺也来了。看到他与萧乾、吴祖光三人在一起寒暄,我赶紧按下快门。巴金一再说过,他的朋友中,三个人最有才气,即沈从文、曹禺、萧乾。这张照片能够同时留下萧乾与曹禺的身影,对我而言,自然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我的轮椅》 一部关于生命、成长与无限可能性的真诚叙事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前行,体验着喜悦与挑战,探索着自我与世界的边界。《我的轮椅》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身体局限的书,而是一曲献给生命韧性、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人类无限可能性的颂歌。它以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方式,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深刻的旅程,去感受生命本身的多彩与力量。 本书的视角独具匠心,主人公以轮椅为伴,却从未让它成为阻碍。相反,这独特的视角反而成为观察世界、理解人生的独特方式。作者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描绘了轮椅之外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里,一个灵魂如何以不屈的姿态绽放。这不是一个关于“克服”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超越”的篇章。它让我们看到,身体的某些限制,反而能激发内心更强大的力量,培养更敏锐的感知,以及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我的轮椅》所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情感起伏的故事。书中,主人公经历了从年少时的迷茫与不甘,到逐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再到最终拥抱生活、创造价值的蜕变过程。这其中,有来自家人、朋友的温暖与支持,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关爱,更有来自内心深处不懈的追求与坚持。这些点点滴滴的瞬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生命暖流,温暖着读者,也激励着读者。 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她深刻地剖析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从中汲取力量。书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场景,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染力。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脚步,穿越不同的时空,经历不同的心境,感受着生命的重量与轻盈。 在轮椅上,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我的轮椅》所呈现的世界,并非被轮椅所限定,而是因为轮椅的存在,而呈现出一种更为独特而深刻的维度。主人公的目光,从较低的视角扫过,捕捉到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行人的步履匆匆,地面的斑驳光影,路边小草的顽强生长,以及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温暖人情。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得以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世界,发现其中隐藏的美好与深意。 书中,主人公并非被动地接受生活,而是积极地参与和创造。她对知识的渴求,对艺术的热爱,对人际交往的真诚,无不展现出一个鲜活、独立而充满魅力的个体形象。她通过文字、通过交流、通过每一次的出行,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生活边界,与世界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亲情、友情与爱的力量 《我的轮椅》深刻地描绘了亲情、友情与爱情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家人无私的爱与支持,是主人公前行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朋友们真挚的陪伴与鼓励,为她的人生增添了无数色彩。而那些发生在生命中的情感交集,无论是淡淡的温馨,还是炽热的火焰,都构成了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也让她更加懂得珍惜与感恩。 作者对情感的描绘,细腻而真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读者面前。通过主人公与身边人之间的互动,读者得以窥见人性的光辉,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 自我认知与生命价值的追寻 《我的轮椅》不仅仅是记录一段人生,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主人公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她学习如何与身体对话,如何与环境共处,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无限的可能。 书中的每一次挑战,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深化。主人公不再纠结于身体的限制,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内心的成长与精神的富足上。她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在平凡中创造精彩,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价值。 对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 《我的轮椅》引发读者对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正常”与“非正常”的定义,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命长度,不在于身体的完好与否,而在于心灵的丰盈与否;真正的生命宽度,不在于物质的占有与否,而在于精神的自由与否。 这本书鼓励我们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拥抱生活,去接纳每一个不同的生命。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有权利去追求幸福,去实现梦想,去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超越局限,绽放无限 《我的轮椅》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和优美的文字,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力量的寓言。它提醒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自己的生命画布上,描绘出最绚烂的色彩。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灵魂。它告诉我们,无论你拥有什么,无论你失去什么,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以及如何去爱。因为,真正的生命,永远在你的心中,在你前行的每一步中,在你对世界温柔而坚定的凝望里。 《我的轮椅》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精神的启迪。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最平凡的生命,也能闪耀出耀眼的光芒。它让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去追寻心中的远方。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爱、关于生命无限可能的深刻篇章。请翻开它,让它引领你,去感受生命最真挚的温度,去发现生命最动人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我的轮椅 舞台旋转/《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散文卷.2005-2016》时,并没有预设任何的期待。然而,书中的文字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打动了我。这些散文,展现了作者们各自独特的生活视角和思想深度。我惊叹于他们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以及将平凡生活场景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的能力。有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文章,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儿时,那种纯真和无忧无虑的感觉,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另一篇关于中年生活的感悟,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岁月的痕迹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看到了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和希望的勇气。书中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质朴如溪流,有的则如山洪般奔涌,但它们都共同指向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这本集子,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得以窥见不同作者们内心的世界,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初看《我的轮椅 舞台旋转/《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散文卷.2005-2016》的书名,以为会是一本聚焦于某个特定主题的合集,但读进去才发现,它的视野是如此开阔,内容又是如此真实。那些散文,不像是一些刻意煽情的作品,它们更像是作者们在某个时刻,对生活、对自我、对世界的突然顿悟。我看到了作者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在经历失落时的沉思,以及在收获喜悦时的浅唱低吟。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从中学习到如何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如何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美好。特别是其中一些描绘日常生活的片段,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力量,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最深刻的书,而这些作者们,正是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升华为动人的文字。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纪念文存”这类作品,我总觉得容易流于空泛和陈旧。然而,《我的轮椅 舞台旋转/《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散文卷.2005-2016》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里面的文章,很多都像是作者们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但它们却有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我看到作者们如何将平凡的生活场景,通过他们的笔触,变得生动而富有哲理。比如,关于家乡的记忆,关于童年的趣事,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生命和温度。我仿佛置身于他们描绘的那个世界,感受着那种淡淡的乡愁,或是温暖的亲情。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文章跨越了十多年的时间,展现了作者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思考和感悟。我从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也看到了个人成长的轨迹。这种跨度的呈现,让整本书显得更加饱满和立体。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体会,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

评分

初识《我的轮椅 舞台旋转/《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散文卷.2005-2016》,我被它那份厚重感所吸引,仿佛是一份珍藏多年的宝藏。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们文字中流淌出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这些散文,并非刻意雕琢的艺术品,而是作者们在时光流转中,对生活、对生命、对时代的肺腑之言。我看到了他们在日常的点滴中捕捉到的诗意,在平凡的琐碎里提炼出的哲理。那些描绘亲情、友情、爱情的篇章,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有时是温暖的拥抱,有时是默默的守护,有时是淡淡的思念。更有甚者,一些作品触及了时代变迁的宏大命题,作者们以个体视角,审视着历史的脚步,表达着个人的思考和立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平凡瞬间,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力量,而这些作者们,正是用他们的笔,将这份力量传递给了读者。它不是一本需要快速消费的书,而是需要慢慢品味,细细咀嚼,才能真正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有点长,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差点以为是哪个特定活动的回顾集锦。但当我翻开《我的轮椅 舞台旋转/《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散文卷.2005-2016》后,才发现它远比书名来的更加深刻和丰富。我被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和精心设计的排版所吸引,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作者们沉思后的温度。书中的文字,无论是在描绘生活琐碎的细枝末节,还是在抒发对时代变迁的感慨,都透露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有些篇章让我捧腹大笑,有些则让我默默垂泪,还有些则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于情感的细腻捕捉,那种不加修饰的真挚,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内心深处的尘埃。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文字中投入的真情实感,他们没有刻意去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去触碰那些最柔软、最真实的心灵角落。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它像一位老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在某个午后,或某个深夜,给我以慰藉和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