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彼得·辛格,当代具影响力、关心现实的哲学家之一。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
? 2.普林斯顿大学系列讲座精华,集大成之作。本书2001年初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开设相关讲座课程,经过听众多次反馈、学者讨论,16年三次补充修订,堪称当代哲学界探讨全球化的集大成之作。
? 3.紧贴现实,深入浅出,前瞻性强。以大分章、小专题形式,介绍了自 “9·11”以来16年中全球化的重大议题及背后的道德博弈,包括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恐怖主义的传播,WTO贸易受阻及影响、区域政治与博弈、国际法的实施与修订、联合国的改革、国际救援与慈善捐助。还有对进来全球事件的精准预测,包括《巴黎协定》、英国脱欧、ISIS恐怖主义,以及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的其他重要问题。
? 4.内含作者著名TED演讲《做高效的利他主义者》(2013)相关内容。作者主张一种“高效慈善”,即捐助必须经过功利主义的严密计算,受到比尔·盖茨等慈善家认可。
本书从一个变化着的世界出发,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进程、国际法与人道主义干涉、对外援助与慈善等几个全球化的核心议题。作者辛格对于每个问题的阐述都试图chao越国家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他站在伦理学家的高度,对全球化关键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作者以近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系列专题讲演为基础,认真总结了听众意见,与众多学者进行讨论,并对全书进行多次的补充与修改。本书篇幅虽然不算长,却是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伦理学、政治学著作。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澳大利亚、美国哲学家,1946年生于墨尔本,被誉为当代zui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毕业于剑桥大学哲学系,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和墨尔本大学荣誉教授。其代表著作《动物解放》自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发行,英文版再版多达26次。
彼得·辛格也许是在世的zui具争议的哲学家,也肯定是当代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纽约客》
彼得·辛格的写作一如既往包含理性而冷峻的逻辑。要使国家行为担负道义,似乎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英雄式愿望,但本书将给那些哪怕是顽固的现实主义者提供更多有用的思考。
——加雷思·埃文斯, “国际危机组织”总裁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些世界上至关重要的生态环境、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观念更新和争议解决方案。
——戴维·A. 瑞兹瓦尼,达特茅斯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
前言
第一章 一个变化着的世界
第二章 我们拥有同一个大气
第三章 我们拥有同一个经济
第四章 我们拥有同一个法律
第五章 我们拥有同一个共同体
第六章 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注 释
人名对照表
该优先考虑我们的同胞吗?
请考虑全球化的两个层面:第一,生活在阿富汗、伊拉克或也门的人,有能力将死亡和恐惧突如其来地带往纽约、伦敦、马德里、巴黎和悉尼;第二,发电厂、汽车甚至还有牛群排放的温室气体。前者留下了令人难以磨灭的图景,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电视屏幕看到;后者导致地球气候产生了变化,但只有通过科学手段才能检测。然而,两者却共同揭示了我们现在已经身处同一个世界,而且汽车排放带来的那些十分不明显的变化,正在杀死更多的人,其数量远远多于恐怖分子明目张胆杀的人。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虽然科学家们收集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会危及数亿甚至数十亿人的生命,但各国领导人却一直难以达成一致的方案,实现充分减排,避免这种严重的气候风险演变成毁灭性的气候灾难——虽然这样一份协议明显符合全世界的整体利益。正如我们将在本书的阐述中看到的,就连2015 年达成的《巴黎协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也仅仅是杯水车薪。
从小布什身上我们能再好不过地看出,人们是多么缺乏必要的全球视角。在造成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国家,但作为该国总统,小布什却声称,“我们绝不会做任何伤害我国经济的事,因为美国人民才是重中之重。” 这一说法绝不唐突,而是表达了众多政治领袖眼中天经地义的伦理观点。小布什的父亲,即老布什总统,也曾在 1992 年召开于里约热内卢的地球高峰会议(earth summit)上说过大致相同的话。当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要求老布什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列入议程,但老布什却说,“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置喙。”意思就是说,这种生活方式容不得讨论,即便这种生活方式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数百万人因日益难测的天气状况而死亡;即便长此以往,随着海平面上升和区域性洪涝,将会有数千万人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
但是,将美国人的利益摆在首位的,绝非只有这两届布什政府。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讨论是否应当干涉波斯尼亚,阻止塞尔维亚人针对波斯尼亚穆斯林的“种族清洗”行动时,科林·鲍威尔(Colinpowell)时任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他曾正面引用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言论,声
称全部巴尔干人民都不如他一个士兵的骨头重要。
2000 年年初,就在前一年 12 月于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遭到抗议扰乱之后,我开始筹划一本书,也就是后来的《一个世界》(One World)。我的目的是要从伦理学角度考察一下世界在哪些方面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共同体,在哪些方面还没有。但没等我写多少,小布什就成了美国总统,而他组建的那届政府,却公然敌视众多的全球性机构和制度,从联合国到国际刑事法院,再到《京都议定书》——一项为阻止或减缓气候变化而首次通过的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协定,以此来尝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一而足。
随后, 2001 年 9 月 11 日,在最后润色这部书稿的时候,我跟普林斯顿大学那些瞠目结舌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一起见证了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塔燃起熊熊大火,然后轰然倒塌。在对文明冲突不绝于耳的讨论声中,“同一个世界”的理念突然发出了刺耳的不和谐之音。尽管如此,那天的恐怖主义袭击和美国继之而来的回应,仍然证实了世界渐趋一体化的观点。因为这场事件表明:一个国家无论如何强大,都有可能遭受来自全球任何一隅的致命袭击。一届先前还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意见满不在乎的美国政府,如今却发现,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行动中,自己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虽然它后来又将全球性机构与制度踢到一边,未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批准,就错误地发动了最终损失惨重的伊拉克战争。因此,我仍保留了原来的标题,既是为了描述这个星球上联系日益紧密的生活,也是为了指出我们伦理思考的基本单元应当是什么。
《一个世界》触动了高校内外的广大读者。但 2002 年以后,世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审视一下包括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国际法和全球贫困这些全球化问题适逢其时。因此,就有了现在这本书。本书保留了《一个世界》的基本结构,并修订和更新了部分内容,但同时也考量了一些重大的新变化,包括:
·在《京都议定书》之后,世界未能达成一个具有国际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2015 年在巴黎达成的非强制性协议采纳了新途径;
·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失败,导致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力衰退;
·当一国政府无力或不愿阻止针对本国公民的反人类罪行或种族灭绝时,国际社会就有责任去保护他们,这一新出现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在削减极度贫困方面,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依然任重道远;
·迫切寻求安居之所的国际难民与国内流民人数剧增。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其魅力的一大来源。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意外地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那种对复杂概念的精准捕捉,常常用一些出乎意料的比喻和措辞来表达,读起来让人时时拍案叫绝。行文间,不时流露出一种克制的激情,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呐喊,而是一种深沉的、经过时间淬炼的关切。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即时的情绪爆发,而是更像一首结构严谨的交响乐,层层递进,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这种对语言本身的精雕细琢,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让原本可能沉重的议题变得易于消化,却又回味无穷。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与不安并存的状态。平静,是因为作者提供的分析工具,似乎为理解这个喧嚣的世界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地图;不安,则源于地图的清晰反衬出前路的崎岖与我们自身的渺小。这本书无疑成功地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没有将全球化描绘成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体,而是将其呈现为一个充满张力、需要持续调适的动态过程。它不是提供速效药方,而是更像是提供了一种“精神导航仪”,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最不能丢失的,恰恰是对“我们是谁”和“我们应如何相处”的持续追问。它无疑为任何试图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清醒的思考者,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那仿佛穿越时空的抽象线条,初看之下就让人对“全球化”这个宏大议题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用一种近乎艺术品的姿态,向读者抛出了一个深层次的哲学叩问:我们身处的这个日益紧密的世界,其道德基石究竟在哪里?我翻开书页时,心中期待的并非是枯燥的经济数据或地缘政治分析,而是那种能穿透表象、触及灵魂深处的思辨。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参与一场关于人类命运的严肃对话。书名本身就极具煽动性,直指“每一个关心世界的人”,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这本书脱离了一般的学术讨论,更像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宣言。仅仅是这份阅读前的预感,已经足以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特意留出一块安静的时段,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思想洗礼。
评分初读之下,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不像某些宏大叙事那样上来就试图压垮读者,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从身边最细微的日常现象入手,缓缓揭开全球化这台庞大机器的运作逻辑。我特别欣赏那种穿插其中的个人化观察,它让那些冰冷的理论瞬间变得有温度、可感触。比如,他描述的某个跨国供应链上的一个小片段,其背后蕴含的伦理张力,比任何宏观报告都要震撼人心。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只在象牙塔内讨论的议题,成功地走进了咖啡馆、走进了通勤的地铁里。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既定立场,而是耐心地为你搭建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你自己去辨认、去权衡利弊,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当今的许多论著中实属难得。
评分书中对“责任边界”的探讨,尤其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在全球化的网络中,我们仿佛成为了无数条看不见的线的交汇点,我们购买的每一件商品、使用的每一项技术,都牵扯着遥远角落里的人的生活。那么,这种相互依存,究竟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共同人性,还是仅仅加剧了道德上的推诿和疏离?作者在这里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像解剖一样,将责任的链条一层层剥开,展示出其中错综复杂的权力结构和信息不对称。这种对道德困境的直面,让人感到既痛苦又清醒,它迫使你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以为的“无辜消费”,其实早已卷入了复杂的全球伦理漩涡。这种被“拽入”现实的紧迫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部分。
评分还不错。值得一读,装帧有点粗糙。
评分还没有开始读,但是相信一定不会错
评分特价满减加用券,很实惠啊,给力。
评分配送员服务态度好
评分一个挺小的册子,现在的书定价好贵啊。
评分书送的很快。也是正版的,买书就认准京东了!
评分书送的很快。也是正版的,买书就认准京东了!
评分还不错。值得一读,装帧有点粗糙。
评分配送员服务态度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