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晓东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现代主义
  • 存在主义
  • 中欧文学
  • 卡夫卡
  • 昆德拉
  • 小说理论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比较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45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2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 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契约,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较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作者简介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废名?桥》、《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讲 小说的预言维度:《城堡》与卡夫卡
第二讲 回忆的诗学:《追忆似水年华》与普鲁斯特
第三讲 20世纪的“圣经”:《尤利西斯》与乔伊斯
第四讲 小说的情境化:《白象似的群山》与海明威
第五讲 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喧哗与骚动》与福克纳
第六讲 迷宫的探索者:《交叉小径的花园》与博尔赫斯
第七讲 “物化”的世界:《嫉妒》与罗伯-格里耶
第八讲 魔幻与现实:《百年孤独》与马尔克斯
第九讲 对存在的勘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昆德拉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这证明,我们应该感激它,侦探小说是立下功劳的。”可以看出,博尔赫斯的辩护中,有一种玄学性的目的,他赋予了侦探小说以拯救的历史使命。《交叉小径的花园》虽然也同样有玄学意味,但是在类型上的确可以说最像侦探小说。它的所有悬念都是到了最后一刻才明白的。为什么俞琛去找汉学家阿尔贝,又为什么杀了他,都是到了小说结尾才交代出来。这就是典型的侦探小说制造悬念的方法,而且永远是到结尾才真相大白。但把《交叉小径的花园》看成是侦探小说类型,难题仍然存在:如何解释小说中关于崔朋的故事、中国迷宫的故事以及对时间的玄想?这些小说元素确乎是游离于侦探小说的情节线索之外的,就好像是嵌在侦探框架中的一个玄学楔子。至少我当初第一次读的时候没有把它看成一部侦探小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没有。
  实际上,对《交叉小径的花园》的解读可以有不同角度,理解也当然可以迥然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无法定性的,也是拒斥定性的。但尽管很难为《交叉小径的花园》在小说类型学的意义上定位,相对比较准确的概括是:这部小说以一个侦探小说的外壳包含了一个玄学的内核,正像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橡皮》一样。但我们仍然可以说,《交叉小径的花园》其实是缝合了多种创作动机,同时也缝合了多种小说类型和母题。而当这多种类型缝合组装在一起之后,就肯定产生了一道道的缝隙。这就是该篇小说表现出的奇幻叙事的缝合性,同时也就造就了奇幻叙事的边缘性。而我更关心的正是这种奇幻叙事的“边缘”属性。
  ……
《异乡的回响:欧洲文学中的疏离、存在与希望》 引言: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总有几颗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人类存在的幽暗深处。弗兰兹·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这两位欧洲文学的巨匠,尽管相隔数十年,却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困境:疏离感、存在的荒诞,以及在混沌世界中对意义的艰难追寻。本书并非直接解读这两位大师的作品,而是以他们的创作精神为引,钩沉出一系列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同样触及这些核心议题的文学作品,试图描绘一幅更加广阔的欧洲文学画卷,展现出人类经验中那永恒的、令人不安的回响。 第一章:疏离的阴影——个体与世界的断裂 卡夫卡作品中最令人窒息的体验,莫过于个体被庞大、冰冷、不可理喻的体制或命运所吞噬,个体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沦为无根的浮萍。这种疏离感并非仅限于卡夫卡笔下的荒诞梦境,它如同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现代欧洲社会。 在20世纪初的德国,托马斯·曼的《布登布洛克一家》便深刻描绘了没落贵族家庭的衰败,以及个体在家族传统、社会变迁的洪流中,那种无力挽回的疏离感。家族的荣耀如同陈年的旧酒,逐渐褪色,个体在其中既是继承者,也是囚徒,既渴望与时代同步,又被过往的荣光所束缚,最终走向了精神上的枯竭。 稍晚一些,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则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视角,解剖了“奥匈帝国末日”的精神状态。卡尔·约瑟夫·冯·科尔姆勃斯的“万象大陆”式的观察,正是个体在复杂社会结构中,试图寻找自身定位却屡屡失败的写照。他既是时代的旁观者,又是其模糊不清的参与者,在现实的碎片化和意义的空洞中,迷失了方向,他的“没有个性”是对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精神疏离的极致隐喻。 即便在战后,这种疏离感也并未消散,反而以新的形态出现。维多利亚·休姆的《时间》系列,以其冰冷、疏离的笔触,描绘了后工业社会中,人们在商品消费、信息爆炸的洪流中,体验到的情感淡漠和人际关系的疏离。个体仿佛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流水线,在机械的重复中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对真实的情感和连接感到陌生。 第二章:存在的迷宫——荒诞、自由与责任 昆德拉的作品,特别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将“生命中的轻”与“重”的哲学命题推向了极致,也让我们反思个体在面对选择时的自由与责任,以及生命本身的荒诞性。存在的意义,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个人的渺小选择之间,显得尤为脆弱和难以把握。 阿尔贝·加缪,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局外人》早已将荒诞感推向了前沿。默尔索的冷漠,并非全然的无情,而是一种对社会既定规则和情感表达的质疑。他拒绝虚伪,拥抱真实的自我,即便这种真实被社会视为异类。他的行为,恰恰是对个体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寻找一种不妥协的存在的探索。 让-保罗·萨特的《恶心》则更直接地揭示了存在的“粘稠感”和“厚重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身存在的质疑。罗兰坦在面对事物的“杂多性”和“偶然性”时,体验到了难以承受的“恶心”,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缺乏内在秩序和必然性的深刻反思。他试图在自由中寻找意义,但这份自由也伴随着巨大的焦虑和责任。 在更现代的语境下,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虽然以赎罪为主题,但其中隐藏着个体在命运的偶然性面前,那种无力掌控的荒诞感。布里奥妮年轻时的错误,如同蝴蝶效应,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也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和后果的沉重。这种对命运的无力感,与昆德拉笔下“永恒轮回”的虚无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章:记忆的河流——历史、身份与叙事 历史的洪流,如同一条奔腾的河流,裹挟着个体的命运,塑造着民族的身份,也引发了对叙事真实的思考。无论是卡夫卡对极权社会的隐喻,还是昆德拉对捷克历史的审视,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回溯和对其意义的追问。 W.G.塞巴尔德的《移民》与《离开》系列,以其独特的拼贴叙事,将历史的残迹、个人记忆与虚构的文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如同幽灵在历史的废墟中游荡,探索着创伤、流亡和失落的记忆,试图在断裂的叙事中,找寻存在的痕迹。他笔下的历史,并非宏大的史诗,而是那些被遗忘的、零散的、充满个人情感的片段,这些片段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真实的集体记忆。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为当代波兰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如《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或《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同样深入挖掘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神话。她以一种充满诗意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个体与自然,以一种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重塑了历史叙事,揭示了身份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动性和变幻性。 第四章:希望的微光——抵抗、爱与重塑 尽管欧洲文学中充满了疏离和荒诞,但希望的微光从未熄灭。这种希望,并非是对美好未来的盲目乐观,而是在绝望中寻找意义,在抵抗中捍卫人性,在爱与连接中重塑自我。 奥利维亚·曼宁的《利文顿系列》虽然聚焦于二战时期的东欧,但其中描绘的人物,在极端的环境下,依然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他们或许身处黑暗,但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爱,都如同黑暗中的微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她的作品,是对人类在历史洪流中,依然能够保持尊严和爱的能力的一种肯定。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则以一种尖锐而诚实的态度,探讨了个人欲望、种族身份与社会偏见之间的复杂纠葛。尽管他的主人公常常深陷困境,但他们对真实情感的追求,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以及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他的作品,是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也是在不完美中寻找救赎的尝试。 结语: 从卡夫卡式的荒诞剧场,到昆德拉式的哲学追问,再到本书所勾勒的这条文学脉络,我们看到的是欧洲文学在现代性浪潮中,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持续探索。疏离感并非终点,而是理解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新起点;荒诞并非虚无,而是个体自由选择的舞台;历史的重负并非压垮一切,而是重塑身份与意义的基石。 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是一曲关于人类在复杂世界中,寻找自我、追寻意义的深沉咏叹。这些作品,如同异乡的微风,带着我们熟悉的乡愁,也带来了关于存在本身的永恒回响,引领我们在迷宫中寻找出口,在黑暗中点亮微光。它们告诉我们,即使在最深的疏离和最荒诞的时刻,爱、记忆、抵抗以及对真理的追寻,依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力量,是我们通往重塑的希望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触及人类最深层的困惑与挣扎。而那些伟大的作家,仿佛是同一条精神脉络上的节点,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时空,却在用各自的方式回应着相似的命题。我越来越喜欢那种能够将这些作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评论,它能够帮助我看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是如何被表达的。我期待着能读到一本,它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那些近现代欧洲文学大师们,他们之间的思想火花是如何碰撞,又是如何通过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看到文学发展的脉络,理解那些看似独立的个体,在更宏大的历史图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在追寻的。

评分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常常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很多伟大的作家,他们仿佛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说,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传承。我喜欢那种能够挖掘出这种传承脉络的评论,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分析出作家们在思想、主题、甚至叙事手法上的继承与发展。我常常会在读完一本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书后,去思考,是什么样的文学传统,塑造了这位作者?他又在其中融入了哪些属于自己的创新?这种“寻根”式的解读,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有一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近现代欧洲文学的清晰认知,它能够像一张地图,指引我理解那些大师们之间的联系,让我看到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探索与前行。这种发现的乐趣,让我对文学世界充满了好奇。

评分

最近在读一些关于现代文学的评论,我越来越觉得,有些作家仿佛是承载着某种“精神遗赠”,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文风上的相似,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延续。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才造就了这些伟大的灵魂?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经历与思考,通过文字传递给后世的读者?我很喜欢那种能够深入挖掘作家内心世界,揭示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并将不同作家作品中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分析的评论。它能够帮助我打破阅读的孤岛,将那些我曾经独自品味过的作品,串联成一个更宏大的文学图景。想象一下,如果有一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伟大的作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创作,如何影响彼此的,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熟悉的作品,发现其中我未曾注意到的深层含义。

评分

我一直觉得,有些作家身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气质”,仿佛他们天生就带着某种时代的烙印,又或者在他们的文字里,你能窥见一种跨越时空的哲思。最近读了几本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一点。我常常会好奇,这些看似独立创作的个体,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是否在创作的某个时刻,他们都曾被同样的困惑所萦绕,或者都曾试图用文学的方式去解答同一个终极问题?我喜欢那种能够拨开迷雾,揭示事物本质的解读。一本好的文学评论,不应该仅仅是复述情节,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方式。它能够带领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创作的初衷,发现那些隐藏在字缝里的伏笔。我很渴望能够找到一本这样的书,它能帮助我梳理这些作家之间的“血脉”,让我看到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作家们是如何回应时代、反思人性的。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阅读本身带来的最大惊喜之一。

评分

最近迷上了文学,尤其是那些能触及灵魂深处,又带着一丝荒诞与疏离感的故事。读了几本近现代的欧洲文学作品,总觉得有种共通的情绪在里面流淌,就像是一条看不见的线,将那些看似独立的叙事串联起来。我一直在思考,这种情绪是从何而来,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阅读体验?有时,我会想象,如果有一个人能将这些细微的联系梳理出来,该有多好。他或许会从那些经典的作品中挖掘出更深层的意义,从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作家身上找到某种精神上的传承。我特别喜欢那种文字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你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陌生的世界,感受角色的挣扎与无奈,或者在那看似荒谬的情节中找到某种莫名的共鸣。我常常会在读完一本好书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回荡着那些句子,思考着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信息。有时候,我会觉得,文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也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存在。我很期待能读到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这种文学脉络的书,它能够点醒我,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字里<bos>中的伏笔与关联,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价值。

评分

有朋友在香港看到了这本书后赶紧花高价钱买了,可见该书之魅力

评分

相当好的一本书,内容很精彩,对于了解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而言,很值得一读

评分

看书是一种享受。愿你长相守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文学殿堂中的经典科目,通俗大家带来的深度学习

评分

京东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书品很好很满意 快递员辛苦

评分

经典重版,期待已久,非常感谢,学习啦。受益。感谢。

评分

现在是最好的买书时代,有机会就尽快收齐经典著作。

评分

这本书终于再版了,从2011年一直跟踪到现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