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

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世东 刘振标 著
图书标签:
  • 桥梁工程
  • 钢箱梁
  • 组合梁
  • 斜拉桥
  • 铁路桥
  • 结构工程
  • 有限元分析
  • 桥梁设计
  • 新型桥型
  • 桥梁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275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96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76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论述了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发展和应用的历程,以及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的技术思想、结构体系特点与技术经济性;涵盖了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适应性和列车走行的影响分析,以及如何实现混合组合梁斜拉的目标成桥状态与整体刚度条件;着重阐述了铁路斜拉桥混合组合加劲梁及其结合段结构设计计算分析方法等。

作者简介

罗世东,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男,生于1957年1月,湖南衡南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82年8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历任铁四院桥梁处副总工程师、桥梁处总工程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
刘振标,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男,大学本科,桥梁工程专业。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概论1

1.2铁路混合组合梁斜拉桥主要结构形式13

1.3铁路混合组合梁斜拉桥荷载与结构体系特点15

1.4铁路混合组合梁斜拉桥技术经济性47

1.5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对铁路列车走行性影响52

1.6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混合组合梁斜拉桥适应性59

第2章铁路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布置66

2.1合理的边跨跨径与主跨跨径之比值范围66

2.2边跨辅助墩设置70

2.3钢混结合段部位的设置75

2.4铁路混合组合梁斜拉桥目标成桥状态82

2.5铁路混合梁斜拉桥整体刚度条件87

第3章铁路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加劲梁结构设计98

3.1钢箱混合组合加劲梁结构特点98

3.2钢箱混合组合加劲梁结构截面形式100

3.3加劲梁结构构造特点110

3.4加劲梁结构分析计算125

3.5钢混结合段162

第4章钢箱加劲梁疲劳受力特性与模型试验172

4.1钢箱加劲梁的疲劳与荷载172

4.2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受力体系与理论方法175

4.3钢箱梁顶板加劲肋受力特性分析研究176

4.4考虑道砟铺装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受力特性分析201

4.5钢箱梁正交异性钢桥面顶板疲劳模型试验217

第5章梯形填充前后承压板式钢混结合段试验研究235

5.1钢混结合段研究特点235

5.2钢混结合段刚度匹配研究237

5.3钢混结合段传力途径241

5.4钢混结合段承载力模型试验256

5.5钢混结合段疲劳模型试验291

5.6钢混结合段研究结论与技术创新318

第6章钢箱梁索梁锚固受力特性与模型试验321

6.1斜拉桥索梁锚固结构构造形式321

6.2斜拉索疲劳试验索力取值324

6.3双挑式钢锚箱计算模型应力分析328

6.4双挑式索梁钢锚箱力学行为分析332

6.5双挑式索梁钢锚箱疲劳试验研究333

6.6本章总结343

第7章铁路钢箱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345

7.1概述345

7.2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技术特点348

7.3钢箱梁制造及节段拼装要求357

7.4钢箱梁拼装施工358

7.5主跨合龙施工技术361

7.6施工监控技术363

第8章实桥结构荷载试验370

8.1概述370

8.2试验内容375

8.3静载试验方法378

8.4动载试验方法379

8.5试验结果分析方法380

8.6荷载试验结果383

8.7实桥荷载试验结论392

第9章铁路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工程实例394

9.1宁波甬江钢箱混合梁斜拉桥394

9.2四线铁路穗盐路钢箱混合梁曲线斜拉桥403

9.3潭江钢箱混合梁独塔斜拉桥409

9.4赣江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418

9.5单线铁路岳口汉江钢箱混合梁独塔斜拉桥426

第10章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发展研究431

10.1主跨480 m公铁同层钢箱混合梁斜拉桥方案研究431

10.2主跨766 m分离式钢箱混合梁斜拉桥方案研究434

10.3不等跨(798+588+798)m公铁钢箱混合组合桁梁斜拉桥方案研究441

10.4主跨3×840 m公铁钢箱混合组合桁梁斜拉桥方案研究457

10.5主跨2×1 260 m公铁钢箱混合组合桁梁斜拉桥方案研究462

10.6铁路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应用展望466

参考文献470

精彩书摘

  《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
  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表明,荷载经承压板将力分配到钢箱梁和混凝土梁,钢箱粱上的力通过钢混结合设置的剪力钉、PBL剪力键以及钢箱梁和混凝土梁之间的摩擦作用传至混凝土梁,再逐渐由变化的混凝土断面传递至标准段混凝土箱梁。在钢混结合段钢箱梁与混凝土梁共同受力,钢箱梁受力逐渐减小,混凝土梁受力不断增大,最终完全由混凝土梁独自承担活载作用。
  ③钢格室的传力模型试验表明,距离端承压板端1000~1500 mm时,钢格室的顶、底及侧板轴向应力线形减小至已与混凝土基本相当,说明钢结构与混凝土之间的内力传递趋于均匀;钢格室顶、底板剪力钉存在群钉效应,前几排剪力钉应力稍大,其他剪力钉应力水平较低。钢混结合段疲劳模型试验中PBL受力情况模型同剪力钉受力情况一致,也呈两端大、中间小的趋势,并且整体应力水平都较低。剪力钉和PBL剪力键布置合理,荷载作用下钢和混凝土结合面相对滑移量较小,两种材料近乎完全结合,共同承担作用力。
  ④钢混结合段的承载力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表明,在分级及超载工况作用下,混凝土和钢结构各测点均处于受压状态,压应力及位移近似呈线性增加趋势,混凝土和钢板之间未发生滑移,结合段区域整体变形平滑,应力传递平顺,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均表现为线弹性,结构安全可靠。混凝土和钢结构的横向应力变化平缓,剪力滞效应并不显著。钢结构经承压板后1.5~2.5m距离,各测点应力水平急剧下降并趋于稳定,说明内力基本已传递均匀;当荷载继续增加至384.8 kN(即附加破坏工况作用)时,结构出现塑性,钢混结合段局部出现开裂导致应力重分布,造成应力增加缓慢;当荷载继续增加至444 kN时,此时测点处混凝土发现裂缝,测点应力急剧增加,应力出现重分布。
  ……

前言/序言

自20世纪50年代末钢箱梁应用于公铁两用斜拉桥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应用不到十座桥梁,特别是铁路专用钢箱梁斜拉桥的应用仅有一座前南斯拉夫萨瓦河(Sava River)双线铁路主跨254 m斜拉桥。为什么钢箱梁斜拉桥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呢?究其原因,也许是人们认为钢箱梁为薄壁结构,铁路斜拉桥钢箱加劲梁难以承受铁路列车荷载振动、疲劳的影响。因此,一直以来世界铁路基本上都是采用钢桁梁斜拉桥,钢桁梁杆件的板厚、构件尺寸都是可以随心所欲,使得钢桁梁斜拉桥技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混合梁斜拉桥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发展,可是应用于铁路斜拉桥直到1993年乌克兰才建成第伯聂河主跨为271 m的独塔公铁两用钢箱混合梁斜拉桥,它是世界上首座公铁两用混合梁斜拉桥。虽然随后又有塞尔维亚新萨瓦河主跨376 m的钢箱混合梁公轨两用斜拉桥建成,但是,建成的铁路钢箱梁或钢箱混合梁斜拉桥屈指可数,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说明人们对建造铁路钢箱梁斜拉桥的顾虑依然存在。
混合梁斜拉桥是当今世界超大跨度斜拉桥的发展方向,这是由混合梁斜拉桥的特点所决定的。混合梁斜拉桥的主跨结构轻而边跨结构重,可以充分发挥边跨梁的锚固作用,边跨后锚索间距较密且与梁体的夹角较大,减少了在斜拉桥中常常出现远索区拉索疲劳的影响,大大地增强主跨跨越能力;边跨是一种连续且跨径较小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边跨加载对主跨加劲梁影响较小;边跨对斜拉索及主跨加劲梁都能起到很好的稳固作用,显著改善斜拉桥扭弯频率比和主跨加劲梁风致动力响应。
基于混合梁斜拉桥的上述主要特点,提出在铁路大跨度桥梁中应用钢箱混合梁斜拉桥技术,因此,通过研究与试验开创性地解决了几个主要关键技术。
(1)利用混合梁斜拉桥的特点采用预加力刚度法,实现钢箱混合梁“塔偏梁拱”的目标成桥状态,改善了结构内力,减少了主跨加劲梁下挠变形,使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具有更强的刚度条件来满足铁路列车运行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的要求。
(2)对薄壁钢箱结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采用V形肋加劲技术。在桥面板同模型条件下,通过同面积V形与U形加劲肋局部应力及560万次疲劳循环加载试验后的疲劳应力测试对比分析,结果证明V形加劲肋能够显著改善钢桥面板敏感点疲劳性能而不出现裂缝。
(3)对加劲梁钢混结合段提出梯形填充混凝土前后承压板钢混结合段技术。采用混凝土、钢混、钢格构室等结构过渡措施,经结合段局部应力分析与模型试验及结合段模拟疲劳试验,结果证明结合段各个过渡段截面形心变化引起的附加弯矩值都很小,说明钢混结合段截面刚度过渡平顺,满足铁路列车运行要求。
在铁路大跨度钢箱混合梁斜拉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钢箱混合梁斜拉桥的主跨加劲梁采用钢箱与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技术,钢筋混凝土桥面板虽然增加了加劲梁的重量,但增加了斜拉桥柔性索结构的重力刚度,有益于增强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的整体结构刚度。不仅如此,钢筋混凝土桥面板有益于减少加劲梁受温度变形的影响,加强与无砟轨道板底座混凝土的连接,使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适应于高速铁路动车组运行的要求。
上述创新技术经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验证,已经在宁波甬江斜拉桥、广州铁路枢纽穗盐路曲线斜拉桥及广东江门潭江斜拉桥等多座铁路桥梁中成功应用独塔或双塔大跨度铁路钢箱混合梁斜拉桥技术,特别是在建的赣州赣江高速铁路桥梁已经应用了大跨度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技术。这些钢箱混合组合梁铁路斜拉桥不仅技术先进、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还为推进铁路专用斜拉桥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
本书重点论述了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发展和应用历程,以及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的技术思想、结构体系特点与技术经济性;涵盖了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适应性和列车走行的影响分析,以及如何实现混合组合梁斜拉桥的目标成桥状态与整体刚度条件;着重阐述了铁路斜拉桥混合组合加劲梁及其结合段结构设计计算分析方法;重点论述了薄壁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采用V形加劲肋、钢混结合段采用梯形填充混凝土前后承压板方式、双挑索梁锚固箱等重要结构在铁路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和疲劳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承载能力与疲劳循环加载模型试验研究,充分论证了这些创新技术的可靠性与优良的受力性能。施工与控制技术是使桥梁顺利建成的关键技术之一;验证桥梁建成后的安全性所做的实桥结构试验连同前者都是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最后本书展示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的工程应用实例,展望了超大跨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应用前景。
本书的目的旨在传递铁路传统钢桁梁斜拉桥以外的一种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全新的设计技术概念,期望更多地了解、认识、信任和推广这种铁路大跨度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创新技术。
本书第1、2章及第4章至第8章和第10章由罗世东编写,第3章和第9章由刘振标编写,全书由罗世东统稿。
本书以宁波铁路枢纽货车外绕线跨甬江的铁路钢箱混合梁斜拉桥工程项目所作研究内容为背景,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程项目,世界上首次成功应用了铁路大跨度钢箱混合梁斜拉桥技术,建成通车两年多以来,长大货物列车在桥上运行状况良好,该桥于2016年9月获得FIDIC 2016年度工程项目奖,为全球21个项目中唯一的铁路桥梁项目。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高文军、严爱国、饶少臣、曾甲华、曾敏、李的平、张晓江、夏正春、严定国、马明、黄纳新等同志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致谢。
特别感谢西南交通大学蒲黔辉教授、施洲副教授、高玉峰博士、伍星高级工程师等提供了宝贵的试验、施工控制和实桥结构试验资料,中南大学郭向荣教授提供了车桥动力响应分析资料,中铁四局李鹏程、陈平等提供了宝贵的施工技术资料。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期望不吝赐教。




《结构力学基础与应用》 本书是一部面向土木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综合性教材,旨在系统阐述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并着重于其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结构的分析方法,力求为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结构力学基本理论 本部分首先从绪论开始,介绍结构力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基本假设以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随后,深入讲解结构的静力学分析,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系的平衡方程、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引入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阐述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基本概念,以及杆件的轴向受力、剪切与扭转、弯曲等基本构件的受力分析和强度、刚度校核。 接着,本书详细介绍超静定结构的分析方法,包括虚功原理、位移法、荷载法等经典方法,并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求解更为复杂的结构内力。对于梁、刚架、桁架等典型结构,会进行深入的力学分析,提供详细的计算步骤和实例。 第二部分:结构动力学基础 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引入结构动力学。首先介绍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包括自振频率、阻尼、共振等现象的解释和计算。然后,扩展到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学分析,介绍振型、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本部分还将讨论结构在地震、风荷载等动力作用下的响应,介绍重要的动力分析概念,如反应谱、阻尼比等,并初步探讨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结构分析的数值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分析方法在结构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书将详细介绍有限元方法(FEM),解释其基本原理,包括单元划分、形函数选取、刚度矩阵的建立、载荷向量的形成以及求解过程。通过实例演示,展示如何运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结构分析。 此外,本书还会介绍其他常用的数值方法,如边界元法(BEM)等,并阐述其适用范围和特点。 第四部分:特殊结构与工程应用 本部分将结构力学的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重点关注几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薄壳结构与空间结构: 介绍薄壳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力学特性,分析其受力机理,并探讨其在大型建筑、体育场馆等工程中的应用。 高层建筑结构: 探讨高层建筑在重力、风荷载、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介绍剪力墙、框架-剪力墙体系等结构形式的力学分析方法。 桥梁工程中的结构分析: 深入分析各种桥梁类型(如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的力学特性,讲解静载、动载分析,并探讨桥梁结构的稳定性与动力响应。 地基与基础的相互作用: 阐述土体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介绍弹性地基梁模型,分析桩基础、筏板基础等受力情况。 第五部分:结构设计原则与实例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结构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紧密联系起来。 结构可靠性理论: 介绍结构可靠度的概念,包括概率设计方法、荷载组合、分项系数等,以及基于可靠度的设计理念。 极限状态设计法: 阐述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校核。 工程实例分析: 提供多个不同类型的结构工程实例,从荷载确定、结构选型、力学分析到最终的结构设计,进行详细的步骤演示和讲解,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本书的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严谨的理论推导,又有丰富的工程实例,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内容全面深入: 涵盖了结构力学从基础理论到先进数值方法的广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 逻辑清晰,循序渐进: 内容组织合理,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配备大量示意图、计算图表和工程照片,使复杂的力学概念更加直观易懂。 紧扣工程实际: 关注现代工程中的热点问题和先进技术,帮助读者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土木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咨询等工作的工程师。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能够独立进行各种结构的静力与动力分析。 熟悉结构分析的数值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工程。 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结构工程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充满了科技感和工程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桥梁工程,特别是那些兼具美学与实用性的现代桥梁结构非常着迷。斜拉桥那种优雅而有力的姿态,总能让我心生赞叹。而“钢箱混合组合梁”这个提法,更是勾起了我对结构设计中材料优化和性能提升的好奇心。我想知道,这种“混合”的组合方式,究竟是如何在钢材的轻盈和混凝土的稳重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并应用于对结构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铁路斜拉桥上。 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解析这种混合组合梁的设计原理和技术细节。例如,它如何有效利用钢箱梁的抗拉性能,同时又通过混凝土的填充或组合,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抗压能力?在斜拉桥的整体受力体系中,这种混合梁的受力特性是怎样的?它如何与斜拉索、主塔等构件协同工作,以抵抗铁路列车运行所带来的巨大动荷载以及复杂的环境作用?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严谨的力学分析方法,例如如何运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对结构的内力、变形、振动特性以及疲劳寿命进行精确的评估。此外,对于铁路工程而言,经济性和耐久性同样是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探讨这种混合组合梁在降低工程造价、延长使用寿命以及减少后期维护成本方面的优势。如果能有具体的工程案例分析,介绍其在实际建设中的技术亮点和创新举措,那对我理解这项技术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

阅读《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这本书,我的主要动机是对现代工程技术前沿的探索,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够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性能和经济性的创新设计。提到“钢箱混合组合梁”,我首先联想到的是材料科学的进步以及结构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深度融合。在铁路建设领域,对于桥梁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经济性的要求是极其严苛的,而斜拉桥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跨越能力,在现代铁路线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对“混合组合梁”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这种混合结构的设计原理,包括钢箱梁在承受拉力方面的优势,以及混凝土部分如何提供压缩强度和整体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在斜拉桥的整体受力体系中,这种混合结构是如何与其他构件(如主塔、斜拉索)协同工作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用来分析在各种荷载工况下,钢箱混合组合梁的应力分布、变形规律以及疲劳寿命?对于我这样对结构安全和经济性都十分关注的读者来说,能够了解这些细节,理解其背后的设计逻辑,将是非常有益的。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施工技术方面的探讨,例如钢箱梁的制造与吊装,混凝土浇筑的工艺,以及钢与混凝土连接部位的可靠性保证,这些都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环节。

评分

对于《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这样一本专业性极强的著作,我最期待的内容是它能够系统地梳理和阐述这种新型桥梁结构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以及工程实践。我一直对桥梁工程,尤其是大型桥梁的建造过程感到着迷,而斜拉桥因其优美的形态和巨大的跨越能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书中提到的“钢箱混合组合梁”,这个组合的概念立刻吸引了我,它暗示着一种材料和结构的优化融合,试图在钢材的轻质高强与混凝土的耐久性、成本优势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种混合结构在铁路斜拉桥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例如,梁体断面是如何设计的?钢箱和混凝土部分如何连接?这种组合结构在承受铁路列车运行带来的复杂荷载(包括静载、动载、冲击载等)时,其力学性能如何?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手段,比如如何进行精细化的有限元分析,如何评估结构的疲劳寿命,如何进行抗震、抗风设计?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面向铁路工程的书籍,我非常想了解这种设计在应对铁路行业特殊需求方面的优势,例如如何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如何降低维护成本,如何缩短施工周期。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介绍其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创新点以及施工中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那将对我理解和学习这种先进的桥梁建造技术非常有帮助。

评分

《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技术含量和工程的厚重感,这正是我作为一名对工程建设充满求知欲的读者所渴望的。我一直对现代桥梁工程,特别是那些集技术创新与艺术美学于一体的斜拉桥情有独钟。当我在书中看到“钢箱混合组合梁”这一概念时,我的好奇心便被彻底点燃了。我想知道,这种“混合”的设计,究竟是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它如何结合钢箱梁的轻质高强和混凝土的整体性、耐久性,以满足铁路运输对桥梁提出的严苛要求?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混合结构的力学性能。在斜拉桥这样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中,钢箱混合组合梁的受力特点是什么?它如何与斜拉索、主塔等构件协同工作,共同承受来自列车运行的巨大动荷载以及其他环境荷载?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相关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分析技术?例如,如何进行结构动力分析,如何评估其疲劳寿命,如何进行抗震、抗风设计?我尤其想了解,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这种混合组合梁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独特的技术挑战,以及有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权威的工程案例,并对其设计理念、技术难点、施工工艺以及运营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那将对我理解和学习这种先进的桥梁技术具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技术创新的强烈兴趣。我一直对桥梁工程,尤其是那些在复杂地形和严苛环境下建造的宏伟工程充满敬意。斜拉桥本身就代表着现代桥梁工程的尖端技术,而“钢箱混合组合梁”这个词组,更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在材料应用和结构设计上的巧妙融合。我非常想知道,这种“混合”的设计理念,究竟是如何在钢材的轻质高强和混凝土的耐久性、整体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以适应铁路运输对桥梁性能的特殊要求。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种混合组合梁的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例如,钢箱梁在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混凝土部分是如何与钢箱梁结合的?在斜拉桥这种受力复杂的结构体系中,这种混合梁的整体力学性能如何?它如何有效地抵抗铁路列车运行带来的巨大动荷载,以及风、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计算方法和分析工具,例如如何进行精密的结构动力分析,如何评估结构的疲劳寿命和安全性?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实际工程建设中,这种混合组合梁的设计和施工会遇到哪些独特的技术挑战,以及有哪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权威的工程案例,深入剖析其设计理念、技术难点、施工工艺和经验总结,那对我理解这项先进的桥梁技术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评分

对于《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这样一本专注于特定工程领域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应用指导。我一直对斜拉桥的整体设计理念和结构体系的演变很感兴趣,尤其是在铁路运输这一特殊场景下,对桥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动力特性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书中关于“混合组合梁”的设计,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种设计理念是如何兼顾钢梁的轻质高强与混凝土的耐久性、整体性,并在斜拉桥这一复杂受力体系中发挥出最佳性能的?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关于其结构形式的详细介绍,比如梁体断面如何优化,钢与混凝土的连接方式有何创新,以及这种组合结构在承受铁路列车运行时的荷载传递机制。 此外,对于斜拉桥本身,它的空间受力特性、索力分配、主梁与塔架的连接方式等都是非常吸引我的部分。而加入“混合组合梁”的设计,无疑会增加结构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更多的设计变量和控制要点。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力学分析方法,例如有限元分析的应用,如何精确计算结构的应力、变形和动力响应,尤其是在考虑铁路动载、风载、地震等不利因素时。同时,对于施工技术,我也充满了疑问。如何保证钢箱梁与混凝土部分的精确对接?如何进行斜拉索的安装与张拉,以实现精确的索力分配?书中若能包含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并深入剖析其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那将对我理解和学习这座宏伟的桥梁工程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评分

看到《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这本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宏伟壮观的现代化铁路桥梁景象。我一直对工程技术,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创新设计充满好奇,而这本书记名中所包含的“钢箱混合组合梁”和“斜拉桥”这两个关键词,无疑点燃了我对技术细节探索的兴趣。我非常想了解,这种“混合组合梁”的设计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斜拉桥这样的结构体系中采用它?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钢箱梁和混凝土部分如何协同工作,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在斜拉桥的整体受力框架下,这种组合梁如何有效地传递和分散荷载,尤其是在应对铁路运输所带来的巨大且变化的动荷载时,其结构稳定性、刚度和耐久性是否得到了显著提升?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结构设计参数、力学计算模型,以及一些先进的分析方法,例如如何进行精密的有限元建模来模拟梁体的应力分布、变形以及在各种极端工况下的响应。此外,对于铁路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这种混合组合梁在提高桥梁承载能力、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以及优化施工效率方面的实际效益。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国内外实际工程的案例研究,分享其设计理念、技术挑战及解决方案,那我将感到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横跨江河湖海、承载着滚滚车流的宏伟桥梁。我是一名对工程建设,尤其是桥梁工程有着濃厚興趣的普通读者,对于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总是充满好奇。斜拉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优越的跨越能力,在现代桥梁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钢箱混合组合梁”这个概念,则让我对这种结构形式在材料应用和性能提升方面所做的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钢箱混合组合梁”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优势。例如,它如何将钢箱梁的轻质高强与混凝土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满足铁路运输对桥梁承载能力、刚度和疲劳寿命的苛刻要求。在斜拉桥的整体受力体系中,这种混合梁的力学行为是怎样的?它如何与斜拉索、主塔等构件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来自列车运行的巨大动荷载以及复杂的外部环境因素?书中是否会深入介绍相关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先进的分析技术,例如如何进行精确的有限元分析,如何评估结构的动力响应和疲劳性能?我特别想了解,这种设计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是如何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例如钢与混凝土的连接、斜拉索的张拉等,以及它在经济性和耐久性方面能带来哪些显著的效益。

评分

这本《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的名字一听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技术流的专业气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桥梁工程,特别是铁路工程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窗户。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简约而又不失力量感的线条,仿佛勾勒出了斜拉桥宏伟的身姿。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严谨的学术语言和精密的图表,这让我立刻意识到,这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琢磨的专业著作。 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钢箱混合组合梁”这一结构的解析。在我的印象中,钢箱梁以其轻质高强、整体性好而备受青睐,而组合梁则在跨越不同地质条件或荷载要求时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将两者结合,并在铁路斜拉桥这一对结构稳定性、承载能力和动力响应都有着极致要求的工程领域进行应用,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和创新性。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混合结构的优势所在,例如它如何有效地应对铁路车辆带来的动荷载,如何优化材料的利用率,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我想象中的内容,会涵盖结构选型、力学分析、节点设计、疲劳寿命评估等多个方面,甚至可能还会涉及一些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的案例,这些都是我渴望了解的,能够帮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这种复杂结构的工程意义和技术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铁路钢箱混合组合梁斜拉桥》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对现代工程技术,尤其是大型桥梁建设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眼球。斜拉桥本身就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宏伟的姿态闻名于世,而“钢箱混合组合梁”这个概念,则预示着一种在材料和结构设计上的创新融合。我迫切想知道,这种“混合”的方式究竟带来了哪些优势,它如何与斜拉桥的整体结构完美结合,以应对铁路运输特有的高强度、高频率的动荷载。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这种混合组合梁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要点。例如,钢箱梁和混凝土部分在结构中的具体组成和连接方式是怎样的?它们如何共同承受来自列车和环境因素的复杂荷载?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力学分析方法,比如有限元分析的应用,如何精确地计算出结构的应力、应变、变形以及整体稳定性?特别是对于铁路桥梁,我非常关注其动力响应特性,包括抗震和抗风性能,希望书中能有这方面的深入探讨。此外,作为一名读者,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到这种创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其经济性、耐久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详细介绍其设计过程中的挑战与创新,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